韓德馨*(1942)
時光流逝🧗🏿♀️,大學畢業已經六十年了🌖。
1942級今年校慶回校的4位院士合影。左起:韓德馨🟡、王希季、劉東生🙇🏽♂️、張滂。
撫今追昔,人世滄桑🧘♂️,青春不駐🫠,轉眼已垂垂老矣💆🏽,當年青年學子已是八十左右的人了。
西南聯大是抗日戰爭中艱難條件辦學的典型💓𓀀,她是一座貫穿愛國主義精神和科學、民主氣氛,而又擁有最強大師資力量的最高學府。學校領導是辦學有經驗的教育家,為國家長遠著想,目的是明顯的:一是造就人才,二是研究學術🚽🚈。西南聯大以嚴格辦學著稱於世。大學階段的教育對我們的訓練和塑造🧓🏿👬,不僅使我們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也使我們了解做人的道理,逐步確立了人生理想💂🏻♂️🔁,走“科學救國”的道路。我們1938年入學,1942年畢業🏃💇🏽,親身感受了這段嚴格而艱辛的教育👨🏻🦳。
西南聯大辦學有特色💁🏽♂️,首先基本課程是由學有專長的教授擔任,以我們理學院為例,理學院院長先後是吳有訓教授和葉企孫教授,都是教學經驗豐富的科學家🧝🏿,一貫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要有寬廣的知識面和豐實的文化基礎,倡導文🏕▶️、理均衡發展的辦學宗旨,融合科學與人文精神,培養學生既有靈活的思維與學習方法,也有嚴謹的科學態度,這樣才能使學生博學善思🦹🏼,勤於思考✷,勇於探索。基於這種教育觀點💂♂️,理學院安排一、二年級基礎課,均由學識深厚的著名教授擔任🧙,記得當年理學院開設課程有:朱自清、王力🚃、聞一多🖕🏽、羅常培🤸♀️、羅庸、沈從文等教授的大一國文;有葉公超👨👨👧👦🚮、柳無忌👩🏼🏭、錢鐘書、潘家洵🪿🥁、陳福田等教授的大一英文💋;馮至🌗🍢、洪謙🦹🏻♀️、陳銓、楊業治等教授的德文;吳達元、聞家駟、陳定民等教授的法文;江澤涵🌰🧑🏼🔬、楊武之、鄭之蕃、曾運榮等教授的微積分;吳有訓、趙忠堯、霍秉權、鄭華熾等教授的普通物理;周培源教授的力學;葉企孫、王竹溪兩位教授的熱學;楊石先、錢思亮、孫承諤等教授的普通化學;高崇熙、邱宗嶽等教授的分析化學;陳楨、李繼侗等教授的普通生物學🔮;張席🦇、譚錫疇、米士等教授的普通地質學🛡;陳岱孫🖐🏼、肖蘧兩位教授的經濟學概論🎏;張奚若🥰、樓邦彥🤽🏼♂️、龔祥瑞等教授的政治概論;錢穆🙀、雷海宗🎅🏻🏠、吳晗等教授的中國通史;陳省身教授的微分幾何;姜立夫、趙訪熊等教授的高等微積分🤲🏻;這樣的教授陣容十分的整齊👨🏽🎨、強大🦉,在中國可謂空前獨創。由於教授們的高標準🍬、嚴要求,學生們刻苦學習,蔚然成風。課後大圖書館,系圖書館,外文期刊閱覽室以及學校附近的文林街,青雲街的茶館都擠滿了學生,專心讀書,做習題或是寫報告。連翠湖雲南省圖書館也擠滿聯大的學生,學習的氣氛十分濃厚🪸。另外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都各有自己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以地學系為例👩🏽,系主任孫雲鑄😈🕵🏼、袁復禮以及馮景竺🦹🏻、張席🧹、王恒升💁、米士教授親自帶領學生,爬山越嶺,把跑野外的勘查工作當作教學的重要內容,進行教學活動和生產實踐⚗️。親自傳授野外的工作方法,使同學們經受了鍛煉🚣♂️。在野外,師生同勞動✝️🪽,同住山村小店,打成一片,師生相處融洽。由於戰爭的原因,聯大師生守望相助,關系密切,親如一家人🫃🏽,多年來👨🏼⚕️👁🗨,成為教育界的佳話。事實證明,師生相處🫃🏻,潛移默化成為有效的精神教育🥾。
戰火紛飛生活艱苦🛟,校內仍然豐富多彩🔒。理學院學生可自由選修人文科學課程,如中國哲學史🙋🏼、西洋史、科學概論、唐詩宋詞的研究,德國文學、邏輯學等等,打破了學科界限,開闊了眼界。課余活動也多種多樣♑️,如組織歌詠隊、話劇隊、辦文藝板報和小期刊,有的搞漫畫、木刻🫶🏻,有的唱京劇🌂、昆曲🙍♀️,也有小型的學術討論會等等。暑假期間🧑🏿⚕️,有時組織夏令營♿,42級就曾有陽宗海夏令營的活動,形式多樣,充滿了青春的朝氣,表現了新的精神面貌。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教授🧐🤽🏿,曾考察中國文化教育事業👩🏼✈️,也考察了大學教育。他返國後🏋🏼♂️,盛贊西南聯大和浙江大學可與牛津、劍橋和哈佛大學相媲美,中國大學戰時教育的成就,受到國際廣泛重視🧜🏽♂️。
*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