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麗
十余年來,通識教育(文化素質教育)終於登上了教壇,但進展卻並不理想🍂。今天倡導的通識教育是西方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個經典概念,是具體的社會場合與特定的文化背景的產物👘。在引進通識教育概念時,與我國高等教育的歷史、現有條件限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一、 問題的提出
十余年來,通識教育(文化素質教育)終於登上了教壇,但進展卻並不理想👩🦲。今天倡導的通識教育是西方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個經典概念,是具體的社會場合與特定的文化背景的產物。引進通識教育概念💆♀️,與我國高等教育的歷史、現有條件限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我國過去十年的通識教育理念構建和製度建設進程,是一個由“政府與文化精英主導的共識訴求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國著重利用了文化知識精英資源的廣泛影響力,在超越傳統的基礎上希望建立與中國高等教育相適應的通識教育理念與製度👨👩👧👦。不可否認,這對於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但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就通識教育的理念來說,乃“文化精英的訴求與共識構建”,當下精英們說著精英們理解中的通識教育❕,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具體執行人員做著自己能夠做到的通識教育,二者存在很大的差距,並未達成真正的共識;就製度建構而言🙇🏻,目前流行“恰當移植”的做法,但忽略通識教育的地方性背景難免導致“南桔北枳”的結果🧔🏼♂️;反之🙏,通識教育理念的本土化固然需要強調🤘🏼,但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僅憑本土資源如何實現對傳統的超越?如何建立與中國具體情勢相適應的通識教育也是一個問題。令人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在本土境外資源中尋找到恰當的解決方案🧑💻。
二、“政府—知識精英群體”主導的共識訴求過程
“政府”具有一切公共物品的性質👑👩🏼🦳:無競爭性🚵🏿♀️,非排他性👰🏻♂️,並且以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為自己的唯一目標🏌🏽👩👩👦👦。政府的特殊功能在於,它可以把社會中各種利益相關者和與其他組織之間的關系“製度化”🈹。所有行動者如何參與社會都取決於“政府”。政府有關的法令製度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力。在通識教育案例中👩🦽➡️,教育部在加強大學通識教育的決策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另外一支值得尊敬的力量為“知識精英群體”,在這裏主要指那些在文化素質教育📣、通識教育理念傳播過程中的重要知識分子,包括著名的科學家和人文社會科學學者👨🏻⚖️🪞。他們中多數具有大學行政領導的頭銜💆🏼♀️,體現出是一個政府主導的知識精英群體。在通識教育理念的構建過程中,兩個群體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性。因此🏤,十余年來的通識教育理念和製度的構建過程是一個由“政府—知識精英群體”主導的訴求及共識構建過程🔽。
政府—知識界精英的共識達成過程有以下幾點作用。
第一,實現了認識上的飛躍🖐🏻。我們的高等教育是“育人”🤏🏻,而絕非“製器”🧡🤣;是為了提高國民素質,而遠非只是訓練技能;是把培養學生如何正確地做人與如何正確地做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第二,形成了科學的關於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哲學觀和方法論。把通識教育逐漸地理解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內在要求而確立的一種符合規律的教育模式,認識到經濟社會的發展是實施通識教育的根本依據之一👮🏽。
第三,逐步明確了文化素質教育的重點🧑🏿⚖️。在高等學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是上個世紀末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一項重大改革,對我國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從思想觀念、人才培養模式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第四🏇,通識教育理念已經逐漸轉化為豐富多彩的實踐🧝🏽♂️。通識教育,與一般的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很不一樣,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一種養成教育👱🏻♀️。
綜上所述🤾🏻♂️,文化素質教育概念的提出一定意義上是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和教育主管部門的負責人在認識上逐步深化的結果🗯,也是源於實踐的總結。文化素質教育不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也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成為一個實踐問題。它成為全社會參與的探索過程,是最可喜、也是最有價值的成果👨👩👧。
三、理念與製度的反思與重構
通識教育理念在國內廣泛地傳播開來🏇,但也有學者質疑通識教育擠占了專業教育的時間,學生是否真正能從這樣的教育中得到實惠✈️。例如王義遒教授撰文指出:“通識教育理論和實踐之間存在反差。”
可貴的是這些學者不止於質疑,還積極地分析探討、尋找解決的辦法🧕🏽。王義遒指出通識教育的教師隊伍是關鍵🍻,從通識教育的使命出發🧓🏻,揭示了通識課程的特點🧜🏽🙆🏼,闡述對通識課程教師的要求,探討若幹解決通識課程師資問題的方式,提出一種可稱為“自由職業”教師的做法🫃🏻🤚🏼。不僅有利於通識教育在全國高校順利地普遍實施,還有利於建立一種打破教師“單位所有製”🪁👩🏽🎨、使人盡其才的新的教師製度,促進學術活躍與繁榮。
甘陽提出,中國大學的通識教育可以走一條更有實質效果的道路——以建立通識教育的“共同核心課”以及建立“助教製度”這兩個環節為中心👨🏿🦱。因為這一道路是代價比較小、但收效比較大的穩健道路,而且比較易於操作。
談到通識教育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人把目前的通識教育稱之為“貧乏的通識教育”,斷言“貧乏的通識教育”終將在貧乏的保守主義中結束。這種看法有一定道理,卻未免有些悲觀🤵🏿♂️。如果說,過去十余年我們對通識教育理念和製度的構建是一個由政府—文化知識精英主導的構建過程,那麽在這個過程中,核心的問題是:目前的所謂共識📠,其實並沒有達成真正意義上的共識🧎♀️➡️。
討論通識教育時,應把它放在“整個中國高等教育培養什麽樣的人”前提下來探討其功能和位置,也就是說探討一個理想的高等教育課程與教學製度所應該依據的哲學基礎是什麽,這是根基和框架。從更根本來說🚴,中國的教育需不需要有一個一致性的邏輯作為指導思想🧏🏻♀️?回答無疑是肯定的。
為了對我國大學教育的現實情況作出正確的估計,同時為改革當前通識教育製度構建提出合理性建議🖍,應對我國通識教育哲學有一個整體性理解🤷🏻。這裏建議:
第一🦹♂️,中國大學通識教育需要關註中國社會發展對“統一性”因素的廣泛需求。什麽是“統一性”?時代的發展需要人們具有新的心智特點和智慧力量👱🏻,為了更好地實現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更好地幫助個體健康參與社會發展🫰🧛🏽,我們要給予學生共同的信念🩳,包括歷史上具有經典意義的價值觀,還包括以什麽樣的態度來看待不斷加劇的競爭和變化等等。因為個體都是中國社會有機進程中的一部分,如果想有效參與社會生活就必須具備一些共同的心智特點,這些與“公共旨趣”👱🏽♂️、“公民性格”有關的共同的心智特點就是所謂的“統一性”,簡單講就是一個人要擁有使生命變得有意義的廣泛知識和智慧💂🏽♂️。
第二🏏,要充分尊重人的發展的“差異性”規律,努力在高等教育中樹立“通專結合”的教學和人才培養理念。專業化是快速變動的社會結構不斷進步的手段,為社會輸送專業化的知識和人才也是高等教育所以存在的哲學基礎之一◼️⛑️,高等教育的專業性因而成為其本質特性。應該看到,一定程度上專業化也加強了社會的離心力。所以,高等教育的目的應該使學生成為一個既掌握某種專業知識和技能,又同時掌握了作為一個“人”和“公民”的一般能力的專才⛹🏿♀️👱🏽。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應該一起給予所有人。
通專結合的通識教育理念與我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社會經濟的發展之間存在的不僅是一種歷史的偶然聯系,更是一種內在的必然關聯。從製度構建層次看通識教育理念:一方面✊,建議借鑒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比較成熟的“核心課程”做法🤷🏽,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和通識教育公選課進行整合;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應該關註在“統一性”前提下個體之間的“差異性”🕵🏻♀️,而專業教育一般來講是對個體差異性的延伸和保證✂️,因此“通專結合”是通識教育的應有之義🙆🏼♀️。
作為中國大學生👩🏽🌾,既是一個整體又是很多個個體;既是一個沿著一條相同的路走向一個共同未來的國家公民🔉🙊,又是很多個沿著不同的路前行的個人。這種兩重性正是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結合的基礎。如何在教學實踐中落實通專結合的理念?客觀地講,這種專業化與目前各大學、各專業、各院系的課程設置密切相關。所以🤞,教育改革單純地談課程設置的改革,是會遇到障礙的。課程設置與課程內容👼🏿,對於提高學生的素養亦非完全無用🙍🏼♂️。然而👩👦👦,還有很多可以嘗試的地方,例如教學過程的實踐。
研究表明,人在製度建構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舉足輕重👨🏻💼,1995~2005年間大學通識教育的製度建構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當然🗳,眾所周知,並非所有的專業課程都適合進行“通專結合”的嘗試🏙👩👩👦👦,但是如果教師有一種態度來避免給予學生貧乏的專業教育,那些適合進行通專結合教學嘗試的課程一定會比“過分專業化”的教學取得的教育教學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