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翔宇(右六)在馬普所與專家學者晚餐前的合影。受訪者供圖
2024年秋天,德國慕尼黑某學術會議晚宴廳內,一位年輕的中國博士生正穿過人群👩⚖️,徑直走向大廳一角。那裏,幾位國際知名學者圍坐在一張飯桌前⚇,正低聲討論著當天的學術報告🐜。年輕人拉開空椅,落座,自然地加入了席間討論。
這個年輕人是26歲的張翔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以下簡稱馬普所)的博士四年級學生。參加學術會議,爭取和教授坐一桌,是他多年堅持的習慣⚫️。
討論正酣,張翔宇的手機“不合時宜”地響了。他連聲道歉,看了眼新郵件,微笑著告訴同席者👷🏻♀️✡︎:“各位老師,我的論文剛剛被《科學》接收了!”話音未落🚴🏼♂️,整桌人齊刷刷轉過頭🥩,恭喜這位年輕的中國人。
今年3月14日淩晨,張翔宇與他的導師Gregory Green兩人署名的研究登上《科學》雜誌封面。他們繪製出首張覆蓋全天的銀河系三維塵埃“濾鏡圖”😅,不僅揭示了銀河系塵埃的分布規律🕚,還首次同步測量了塵埃對星光的影響特征➡️。張翔宇為本文第一作者兼唯一通訊作者😩。
“每次學術會議👨🏿🌾,學生們總會自覺坐到最後幾排。這一點👮🏿,可能全世界都一樣。”張翔宇笑著說,“但從學術交流出發,我更喜歡和教授坐在一桌。”
揭開“銀河帷幕”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兩千年前莊子的蒼穹之問🍶,如今在一幅銀河系三維塵埃消光特性圖中找到了科學回響。張翔宇發表的論文,正是對星際塵埃這一神秘物質的探索。
張翔宇的研究緣起於2020年。當時♔,還是意昂体育平台大三學生的張翔宇🧑🌾,正在參加馬普所的博士入學面試。他未來的導師Gregory Green在線上會議向他描繪了一個大膽的研究願景💂🏻♀️:利用機器學習和統計學方法🏂🏿,繪製一張精確的銀河系三維塵埃消光特性圖✢。
這個設想讓張翔宇心跳加速——他太清楚這個研究目標的重量,也深知它的難度。
在星光穿越廣袤的宇宙到達地球前,會受到星際塵埃的影響🌸。這些微小的塵埃顆粒吸收並散射光線,使遙遠的星辰變得更暗、更紅,這一現象被稱為“消光效應”。
從20世紀70年代起,天文學家便試圖破解銀河系的塵埃消光特性之謎。在傳統的觀測手段中,天文學家只能使用局部或二維的方法👍🏻,甚至有時不得不假設“全銀河的消光曲線形狀都相同”🕵🏿。這樣近似的測量方法,給宇宙學🧻、系外行星等研究埋下了系統性誤差的隱患。
如何在整個銀河系範圍內繪製一張精準的塵埃三維地圖🚧?這個難題困擾了天文學界數十年。
科學研究也講究“天時🦡、地利、人和”。2015年🏃♂️,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向全世界發布郭守敬望遠鏡(LAMOST)首批巡天光譜數據,此後持續發布大樣本的光譜數據集💂🏽♀️。就在張翔宇進入馬普所的第二年,歐洲航天局的蓋亞(Gaia)空間望遠鏡集中公布了低分辨率光譜🤦🏼♀️。
這些數據積累🟫,成為張翔宇團隊破解難題的關鍵。
利用LAMOST提供的高分辨率恒星光譜數據,結合蓋亞的低分辨率巡天數據🎅🏿👩🏼🏫,團隊訓練神經網絡模型👨🏭,最終在超過1.3億顆恒星的測量基礎上,構建了首幅覆蓋全天🙆🏽、深度可達16308光年的銀河系三維塵埃消光特性圖。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億星級的消光數據庫,也是首次實現覆蓋全天的銀河系三維塵埃分布🐲、消光曲線的同步測繪,將大大幫助科研人員突破星際塵埃消光改正的困境。
在張翔宇看來,數據驅動的天體物理研究時代已經到來。在這項研究中👩🏻🦰,團隊處理的數據量以TB計,未來幾年數據會達到更高量級。這幅三維塵埃消光特性圖,也許只是揭開“銀河帷幕”的第一步。
“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也是天文學家前輩們夢寐以求的時代🏩。”張翔宇感慨道,“這個時代,被我們趕上了。”
學術圈的“向上社交”
在張翔宇看來,天文學是一門高度國際化的學科👳,學術交流至關重要。
在馬普所讀博的4年來,張翔宇養成了新的習慣:每次參加學術會議🧏🏻,他都會盡可能主動結識想請教的專家,有時請導師引薦👱♀️,有時自己在報告結束後直接上前交流🌚。
但他發現🤟🏽,學術會議的茶歇時間往往很短暫🦹🏽,有時真正有價值的交流剛剛展開🧑🏽🦲,就被匆匆打斷。而面對日程緊湊的專家學者𓀎‼️,一名博士生也不可能獨占太多時間。
於是,他把目光投向了會議晚宴。
漸漸地,他摸索出一條經驗:晚宴上,專家學者們往往不但有閑,而且很有興致與年輕人探討問題🧑🏻🏫。如果在合適的時間落座,再友好🏌🏿、自信地自我介紹🙆🏽♀️,簡單回顧白天自己講過或者聽到的報告,就可以開啟一段愉快的討論。借著餐桌上的輕松氛圍,可以自然而然地與專家學者深入探討白天報告的衍生問題。
“一場報告可能只有15分鐘,但很多時候,研究者可能花了幾年時間才解決這一問題。報告裏只會呈現最終結論,而不會講述那些復雜的推導過程🏋🏽。”張翔宇笑道,“但正是這些細節🤱🏻,才是理解研究思路的關鍵⬆️。”
如今能在學術會議上與專家學者談笑風生的張翔宇🙇🏿,曾經是個連舉手提問都覺得不好意思的“I人”(內向者)。他的轉變,始於2017年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的新生培訓❎。
那一年,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副主任阮東面對剛入學的新生們,說了一句話:“清華物理系的學生要敢‘踹開’院士專家的辦公室大門,坐在他們對面大大方方討論問題。”張翔宇在臺下笑得很開心,但同時也把這個“玩笑”記在了心裏。
“別笑!你們去實驗室看看學長學姐怎麽做的。”阮東說𓀋。
張翔宇真的觀察到,學長學姐總是踐行著物理系的“六字箴言”——自信主動交流,甚至會抱著筆記本電腦“堵”在專家辦公室門口🧏🏽。而那些有著一長串頭銜的專家學者,總會耐心地指導每一個問題👬🏼。
在讀本科時,張翔宇就意識到一個真理:真正的科研不僅僅是讀論文💆🏿🏄♂️、做實驗♞🧖♀️,更重要的是與同行、前輩交流思想。
“不要怕問幼稚的問題”
張翔宇的內蒙古老家,夜空清澈得能看見銀河。
2017年,張翔宇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首次接觸天體物理學研究。大一時🥂,他選修了時任意昂体育平台天體物理中心主任毛淑德教授開設的“漫遊物理與天文的交叉領域”課程。這是一門通識性系列講座🧛🏻♂️,涵蓋系外行星與地外生命🙈、黑洞與星系形成和演化等前沿議題💁🏻♀️。
一次課後🐲,張翔宇鼓起勇氣👉🏽,攔住了毛淑德🌚,問了一個他思考已久的問題:“您覺得用業余望遠鏡或手機的聚焦功能,有可能捕捉到某種天文現象嗎?”
回想起來,這是一個略顯天真的問題。但當時毛淑德並未敷衍,而是認真與他探討了不同設備的口徑👳🏽、靈敏度、像素等技術參數,甚至分析了捕捉超新星爆發、引力透鏡效應等天文現象需要的設備配置👬🏼。
“不要怕問幼稚的問題🤚🏻。”這句話深深印在張翔宇的心裏,成為他科研道路上的信條。
大二開學時,他正式加入毛淑德的課題組,開始接觸真正的天體物理研究。當時張翔宇是課題組內年齡最小的學生🧑🏼🦲。從最初的旁聽學習⛳️🧑🏽🦰,到參與數據分析,再到獨立思考選題🦸🏿,他逐漸感受到科研的魅力。
而當他回顧本科入學之初的那個問題時👦🏿,張翔宇已不再覺得羞赧:“很多我們現在覺得不幼稚的問題🧘,可能再過10年、20年👏🏻,甚至100年回頭看,就會覺得幼稚。所以,我反而慶幸自己問了那個問題。”
大三下學期,張翔宇曾在留校讀博和出國深造之間猶豫不決。當時,導師毛淑德鼓勵他🌤🐸:“年輕人要多出去闖一闖🙌🏼,嘗試不同的方向。”張翔宇知道,天文學是全人類共同探索的學科,也是依賴交流與合作的學科。於是🙅🏼,他選擇在導師的推薦下🫲🏿🏃♂️,前往馬普所攻讀博士學位。
如今,張翔宇即將博士畢業。在未來的職業規劃中🧑🏼🦰,他將繼續做博士後再回國尋找教職視為首選。他說,這既是因為從小到大紮根內心的家國情懷🆖,也是因為中國在天體物理學界日益重要的地位 。未來幾年🧑🏻🎓,以中國空間站望遠鏡為代表的大科學裝置將收集海量的天文數據🤽🏽,揭示過去難以觀測的物理現象和規律,為天體物理研究者搭建了廣闊的舞臺。
對於天體物理學者而言,這正是一個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