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體、首體設計師回顧兩處地標性建築建造經過及設計構思
熊明/口述 記者 武雲溥/采寫
人物名片
熊明,1931年生,江西豐城人,第一批“中國建築設計大師”之一。1956年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研究生畢業,曾任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總建築師,中國建築學會常務理事。現為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建築師,意昂体育平台、中央美術學院等六所高校建築專業兼職教授。主持和指導設計工程近200項,如北京工人體育館、首都體育館、中國銀行總部大樓、濟南中國銀行、外交部大樓方案等,多次榮獲大獎。
建築檔案
改造後的工人體育館將作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拳擊比賽和殘奧會盲人柔道比賽場館。
自2006年5月26日開始,工人體育館進行奧運改造工作,改造工程總建築面積41828平方米,其中改造原有工人體育館主建築面積40200平方米,新建能源中心1628平方米。根據國際奧委會、國際拳聯及北京奧組委的要求,對工人體育館重新進行功能分區並改造翻新;對外墻、屋頂進行翻修更新;對因結構加固施工拆遷損壞的其他用房進行復原翻新;對館內給排水系統、供配電系統、暖通設備等進行改造更新。改造後,設奧運會拳擊主賽場一個,熱身場兩個,固定觀眾席12000座,臨時坐席1000個。據北京城建集團工人體育館改造項目總工程師劉丙宇說,改造後的工人體育館將作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拳擊比賽和殘奧會盲人柔道比賽場館。
1 賀龍說他“小夥子,挺能幹”
1957年,我開始做工人體育館的設計工作。當時工人體育場作為國慶十周年獻禮工程之一,有關領導決定配套建一個可容納6000人的體育館,就在體育場的用地範圍內,面積不大。我們先是設計了一個方形的,方案已經基本做完了,但是1959年4月,容國團拿了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單冠軍,第26屆世乒賽就決定在中國舉行。我們沒有合適的場館,就需要修改工人體育館的設計,使它能同時擺下10張乒乓球臺———因為我們看到外國的乒乓球館就是擺了10張臺子。這就趕不上國慶獻禮了,所以拉長工期,到1961年完工。當時還考慮,不止是乒乓球賽,這個體育館還應該能打籃球和排球,面積不能太小。又因為體育場是橢圓的,所以體育館做成圓的,都是曲線,有所變化,可以形成和諧呼應。
當年建築師設計的造型,都要領導拍板決定。主管工體工程的是賀龍,他對我這個設計很滿意,拍著我的肩膀說:“小夥子,挺能幹”。
工人體育館采用了懸索結構,這個啟發來自於1957年比利時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參展的世界各國都搭建了臨時性的展館,其中美國館的屋頂就是懸索結構,用鐵索吊起一個半透明的罩子,其實就是塑料的,很輕。我在國外建築雜誌上看到了這個資料,就提出也造一個懸索結構,得到沈勃院長、朱兆雪、楊錫镠總工程師和孫秉源、劉開濟工程師的支持和指導。但我們這是永久性建築,而且跨度達到94米,國內從來沒有做過這麽大跨度的結構,以前最多做到60米。比美國館重多了,難度很大,所以很小心。現在看來,遺憾的就是當時太小心了,其實應該做得更大,做到100多米才好。現在可以看到體育館場地的圓形又切掉了4個角,那裏本來做了活動看臺,可是安裝不方便,就沒有用。圓的裏面留著4個角,破相,不好看,要做大了就能解決。
懸索結構的技術重點在於鐵索的錨頭,美國人對此保密。中國過去做過懸索橋,我們就去豐臺橋梁廠,和橋梁廠的同誌共同研究錨頭的做法。還和建設部的綜合結構研究所合作,他們有計算機,當時很稀罕,我們以前都是用手算。
最後決定用個混凝土圈梁,把錨頭打在裏面。140×2多個錨頭,固定在外圈和中心上下兩個環上,照明燈和音箱也都掛在圈梁上,像明亮的光環。
過去的大屋頂,通常是做拱形鋼結構,像造橋一樣。不管用什麽材料,拱形總是受壓的,要做穩固,就會很費料,而且非常沉重。懸索結構則是受拉,鋼材怕壓不怕拉,所以懸索結實,能節約大量鋼材,在當時是很先進的設計。
2 無風的體育館
前幾天我看電視裏乒乓球比賽,解說員提到,運動員經常反映國外的體育館裏,空調的風很大,有時候吹得球變向,我們國內的體育館風就很小,幾乎感覺不到。在設計工人體育館時,就是因為要打乒乓球用的,我們很重視風的問題。建設部有個采暖通風給排水研究所的汪善國工程師,和我們一起研究出了“高速噴咀送風空調系統”。在屋頂圈梁的下面設置出風口,用很高的速度把風噴出來,一直噴到場地邊緣。同時在看臺上做了一些回風口,風到這裏就被吸進去了。所以看臺上很涼快,賽場上沒風,運動員比較熱,但不會影響比賽。
從建築藝術上說,過去的建築一般都有很大的墻面,再開小窗,比如人民大會堂。工人體育館則是把柱子從底下一直做到頂,完全用柱子分割
墻面,用柱子支撐屋頂,柱子之間都做成窗,這樣顯得開敞豁亮,白天打球不用開燈。現在看來還有節能功效,當時沒想這麽多,就圖一個新穎的設計,用起來方便就成。
體育館不光要舉行體育比賽,也有文藝演出的需要,當時就考慮到了。建成以後,郭蘭英是第一個在工人體育館唱歌的歌唱家,她唱完下來就說設計得好,因為圓形的場館混響時間比較長,聽起來余音裊裊。我們有聲學專家對此做過周密的考慮。
近年來為了迎接奧運,對工程進行了檢查,當然,這些建築的安全系數很高,每年也都要檢查,沒有什麽問題。永久性建築的設計使用壽命一般是100年,實際很多建築過了100年也仍舊可以正常使用。
3 首體的多功能創新
工體是北京市總工會投資的,後來國家又要投資建一個更大的,這就是首都體育館。接到這個設計任務時,已經是1965年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為了避免運動幹擾,在室主任周治良率領下,張德沛、汪熊祥、余家錫、楊偉成、呂光大等各專業一批設計人員就去現場設計,在工地上住了3年,一直到1968年建成。我們都住在一個小廟裏,最多時候有80多個人,其中做建築設計的有30多人,我每天晚上要把30多個人畫的圖都看一遍。
首體的設計,有這麽幾個創新之處:第一是結構。當時國際乒乓球賽已流行在冰球場上進行,可容納16張乒乓球臺桌同時比賽,加上18000觀眾席。我當時就想,要彌補工體的缺憾,一定做個更大的,就提出了一個112.2m×99m的方形鋼網架,高度有6米,這是國內第一個鋼網架結構建築。網架的結構跨度可以做到更大,而且只要架上去,無論溫度變化還是地震造成的滑動,都不會讓它掉下來。
正是在拼裝鋼網架的過程中,我想到了第二項創新設計,就是活動地板。現在大家看到首體裏面的冰球場,地板是可以活動的,分成30m×35m共21塊,底下有輪子,可以拉到場邊的地板倉裏降下去。前幾天我在電視上看見,首體的一個管理人員說,這是他發明和設計的,還申請了專利,這是不對的。
第三,滑冰場的冰層設計也是基於“活動”的概念。我在奧地利的資料上看到外國人講冰層怎麽做,可是沒有詳細資料,可是冰層融化會讓木地板脹開,凍冰時又會收縮。我們改用兩塊水磨石,中間夾上石墨,這樣可以滑動。構成活動支座,上面放混凝土預製板,再放上冷凍管就可以潑水凍冰了。因為每塊地板下的支座都是活動的,就解決了熱脹冷縮的問題。
第四,就是活動看臺。我們很重視場館的多功能設計,否則有些小型的比賽,觀眾不多,坐老遠就會看不清楚。首體的活動看臺解決了這個問題,可以根據使用需要靈活布置,每個臺子大概3米多長,一個人就能拉動。
第五,首體的空調通風設計,比工人體育館更加先進。在屋頂鋼網架頂棚裏有很多縫隙,但我們不堵它,而是把空調的冷氣送上去,由於冷空氣重,就會從縫隙裏往下走,到達看臺時再由回風口吸收。這個設計給運動員的感覺就是一點兒風都沒有,打乒乓球和羽毛球都沒問題,這也是我們的首創。
4 建築就該標新立異
設計工體的時候,我才二十幾歲。1956年從清華研究生畢業,分到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當技術員。先是跟著老工程師做了一個工廠的車間,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個車間的設計,讓我把建築中的基本問題都搞清楚了,接著就做工體。當時不叫設計競賽,就是集思廣益,很多人出主意,我的方案得到大家贊同,就由我來做主要設計了,還有另外兩位總工程師負責把關。做完工體,除了老一代設計師,就數我最有經驗了,所以首體自然也由我來做。
有人說建築師應該是藝術家,也有人說建築師應該更註重技術與實用功能,我覺得這兩者是沒有矛盾的。建築師就像樂隊的指揮,協調各方面因素,技術是載體,藝術是靈魂,誰也離不開誰。朱小地院長提出建築服務社會,我很贊同。現在建築師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城市,我覺得將來還要更重視農村建築,改善農民的居住。
我比較喜歡央視的新樓。這個形式是有意義的,為什麽呢?庫哈斯說,這個方案在外國不能用,因為外國的電視製作和播出是分離的,可能在郊外製作節目,拿到電視臺播出。而中國的體製,製作和播出在一塊兒,這兩個樓就有連通的必要,所以央視新樓的設計是中國的特殊產物。在藝術上,有人說不要標新立異,我認為就應該標新立異,不能總是模仿別人。小學生模仿,中學生改革,大學生就應該有原創精神。
庫哈斯的設計剛拿來時,中國的結構工程師都反對,說這個結構做不出來,我恐怕是第一個贊同這個設計的。我認真看了他的圖紙說明,從力學角度分析,他的設計理念很先進,你要是只看成憑空挑出那麽幾十米的樓,就感覺不穩,其實整體來看,它是一個下大上小的方筒結構,不是挑出兩個板子出來,而是整體連通的一個管子。本身就是穩定的,下面還有一個演播大廳平衡它,就更加可靠了。我們有些工程師沒仔細看圖紙,光看那個樣子就覺得它不行。
■記者手記
未完的工體
2007年的歲末,北京工人體育館和首都體育館的改建工程都已經塵埃落定。這兩座已有40余年歷史的大型體育館,將作為2008年奧運會拳擊、排球等比賽的主場館,與嶄新的“鳥巢”一起成為世界的焦點。
年近八旬的熊明依舊每天上班,披著大衣穿過京城凜冽的寒風。他辦公室的門上掛著“請勿打擾”的牌子,屋裏的暖氣似乎不大好,但熊明並不在意。他說自己已經不負責具體的工作,每天來單位的意義,就在於年輕人遇到技術問題時,他能夠提供建議。
在我們今天的采訪裏,他是體育場館設計的權威,而他一手打造的著名建築,還有中國銀行總部大樓、昆侖飯店、北京飯店宴會廳等許多。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建築設計大師”,熊明尤為重視建築文化中體現的“時代精神”。在一本專著裏,他將自己對建築美學的理解概括為“形式與內容”、“真實與虛假”、“簡單與豐富”、“環境與意境”、“傳承與創新”五大主題,並據此評價當前的一些熱點話題。“我很喜歡那個‘水立方’。”熊明說。
工體和首體是熊明的得意之作,在他眼裏卻也未達到完美。他介紹說,工體南邊本來還有一片發展用地,後來被搞成房地產了,西邊現在還留存著一些棚戶,但如果站到高處,現在還能看到貧民窟,也應當改造。2003年,熊明又親自設計了“工體大廈”方案,這座外形如同礦石晶體般的高樓,晶瑩剔透,富於動感,準備在工體南門廣場西側豎起,但因故還沒能實施。熊明至今記得當年,他陪著梁思成到施工中的工人體育館勘察,“梁先生說這一片建築都是平著延展,裏頭應該有個豎的,成為地標。”
(轉自:新京報 2008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