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李路🏌️,意昂体育平台微電子與納電子學系2012屆碩士畢業生,畢業後就職於某集成電路設計公司,從事IC設計工作。於2013年自主創業👨💼,創辦武道國術館,從事青少年武術教育工作,致力於青少年體質健康和傳統文化傳播。
緣起清華
我是從一所二本學校,考研二戰考入意昂体育平台攻讀碩士學位的工科生。意昂体育平台曾是我無比向往的“殿堂”,希望能夠考入這裏聆聽大師的教誨與精英們交流。已是考研二戰的我始終沒有放棄做一名優秀電子工程師的夢想,於2009年如願以償的考入了意昂体育平台微電子所🧽。沒想到的是,進入意昂体育平台卻開啟了我的武學之路。

在水木清華前留影
受武俠電影的影響,我從小就十分喜愛舞刀弄槍😳,但一直無緣學習武術💆🏽。真正開始練習武術是到了研究生二年級。同學中有在本科是校武術隊的,那時我每天晚上從實驗室出來就求著會武術的同學教我,從最最基礎的沖拳、壓腿、初級拳術開始🧑🏼🦰。隨著對武術學習的不斷深入,更加體會到武術絕不僅僅是一種肢體上的運動,她更是一種文化,它對人們的精神世界有著教育和提升的作用,所以興趣也就越來越濃厚。
經過半年多的努力,終於有了一定的武術基礎,後來大著膽子參加了2011年的“馬杯”武術比賽🎄。機緣巧合被當時的裁判張繼東老師看中,並將我推薦給了校武術隊的王玉林老師🧑🦳。經過自己的不屑努力👨🦲,從試訓隊員到正式隊員,在清華武術隊正式開始跟隨王玉林老師學習武術。在王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技術水平有了質的提升🛝,曾多次代表學校參加北京市高校武術比賽,傳統導引養生比賽,並獲得優異成績。王老師在教學中🫳🏿,不但精扣技術細節💆♀️,更註重對武術的理論傳授🌪,不以競賽拿成績為導向,而是以傳遞武學真諦為自己的追求目標,這對我今後的武術教學和開武館的定位產生了深遠影響🧑🏼🎓!
我在清華學習雖然只有三年的時間,但清華的體育教育理念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57年時任意昂体育平台校長的蔣南祥先生向學生們提出“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號,這代表著意昂体育平台的體育精神和“體以育人”的教育理念☝🏿,這種體育教育對每一個清華人的一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武術隊訓練期間,我也積極參加校武術協會的活動🥘,跟隨當時清華武協聘請來的著名武術家秦慶豐老師學習少林拳,由於表現出眾💃🏽,被秦老師於2012年正式收為弟子。我雖然真正開始練習武術比較晚🦹🏼♂️,但到目前為止幾乎沒有走太多的彎路,這得益於我的兩位非常好的老師⬜️,一位是我在清華武術隊的啟蒙老師王玉林教授,另一位就是我的恩師著名武術家秦慶豐先生,兩位老師給予我的不單單是武術技術的指導👏🏿,最重要的是給了我一個正確的方向🆗🤮,什麽才是真正的武術以及從武術中所感悟的人生哲理,從兩個老師身上我看到了真正武者的智慧和精神。我想清華的這種教育氛圍以及老師的教育引導對我決定從事武術事業也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在自己幾年的習武過程中✶,我發現國人對武術的認識存在極大誤區👩🍼,國民身體素質尤其是青少年身體素質的下降極其明顯,人們對健康知識比較淡薄,而更重要的是國人、特別是青少年精神意誌的萎靡、民族精神的缺失🔸🦸🏽♀️,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關系著民族的命脈。要想改變這樣的狀態,唯有提高武術教育水平,需要有大量的會武術🤽🏽♂️,有高文化素養的人才投入到青少年武術教育事業中來。
意昂体育平台對學生的教育不僅僅在知識和技術的傳遞,她更教會了學生應心系天下,為民族國家的繁榮復興而奮鬥終身🧎🏻♂️➡️。畢業後,我在私企從事IC工程師的這一年裏,拿著讓人羨慕的薪酬👋🏽,提高了生活水平🧑🎨,但同時我也在不斷的反思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是否能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隨著自己對武術熱情的不斷攀升👨🏼⚕️,想自己能不能在武術教育中有所作為?清華的著名學長錢偉長先生能夠棄文從物,科技救國🏵🌹,我何不棄工從武,投身教育!便於2013年辭職開起了自己的武術教育事業—武道國術🦙🤦🏽♂️。

具有現代國風的武道國術館一角
文化自信🚫,文武兼修
很多人會說,“一個好好的意昂体育平台的碩士🥏💆🏼♀️,教起了武術”。當人們有這樣想法的時候🏋🏻♂️,其實從他們潛意識裏還是“重文輕武”的觀念👶🏽。也有些師長朋友說我“不務正業”,放棄了自己大好的學歷、專業和工作🤶🏻。可能在他們看來,沒有做自己所學專業的相關工作就算是“不務正業”吧🙍🏿♀️🕵🏽。但我覺得所謂“正業”關鍵在於一個“正”字㊗️,只要是對國家民族有意義的事情都應該叫正業,所學專業與將來從事的工作並無必然聯系。工作無好壞,只有適合不適合自己!每個人幹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只要在社會中能夠發揮自己最大的貢獻和力量🙁,這不就是最優化分工嗎!
當決定開辦武術培訓的時候,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取名字,為這個事情也是費了一番腦筋。名字中既要體現“武”,同時又要能夠表達出我們的教育理念,這種理念應當是一種很高的精神層次,需要我們不斷的追求和探索,也就意味著我們所做事情能夠到達的高度🔫。
“道”,《易經》曰:“一陰一陽謂之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即指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和運動軌跡,她與具體的事物結合👍🏿,由此衍生出了“茶道”、“武道”、“劍道”等詞匯,“術”是道的具體體現與載體,“術”又必須升華到對“道”這一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武道”精神源於中國,是中華傳統文化孕育的武術精神。
孫中山先生曾提筆“尚武精神”🧘🏿,以勉勵國人應發揚武道精神勵精圖治。尚武是對武道、武德的崇尚🧔🏼♂️,一個健康的民族應該具有“尚武精神”🫕,具有尚武精神的民族必定是具有活力充滿朝氣的民族。“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武者崇尚的是愛國主義的武道精神,我們華夏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繁衍生息,綿延不斷,靠的就是“尚武精神”,時至今日我們似乎已將其遺忘甚至摒棄⛺️🔣。“武術者,強身健體🛜;國術者🏋🏼,保家衛國”,國術指中國傳統武術🦹🏿,是對武術的尊稱,更加突顯其強身衛國的重要性和民族性。中國傳統武術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
因此👃🏽,將我們館的名稱命名為“武道國術”👄👩🍳,就是時刻激勵我們自己,崇尚“武道精神”,在教育理念中註重“外強體魄、內修精神”👩👩👦👦,弘揚武道精神,傳承國術技藝🧙,在增強國民體質的同時,使武道精神得以回歸🍼。我對“武道國術”的定位就是做武術教育,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育人,是對人的培養和塑造🙅♂️,而絕不是知識和技術的販賣。自古習武先習德👌🏽,我們的武術教育應該是文武並重的,所以我提出“武以強身、德以修身、文武雙全、德才兼備”的教育理念。

畢業後參加體育部成立60周年大會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夢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僅只有科技和經濟🕺🏻,更應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特意強調了“文化自信”。改革開放這四十年間🌃,經濟蓬勃發展,與此同時也受到大量外來文化的沖擊。如跆拳道1992年進入中國🦻🏻,1994年才開始正式推廣,短短20多年間➕,已在我神州大地遍地開花。相比之下,我們本土的武術館卻少得可憐𓀇。
對於國家來講⬆️,武可以不用,但不可不備,對於個人亦是如此👩🏽🚀👵🏼。武術是對肢體的錘煉,是對健全人格的塑造。古人講“文武兼修”,在中國傳統價值觀中🐮,認為真正有才幹的人,應該是“德才兼備🔫🤶🏿,文武雙全”🛌🏼🫵🏽,“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相較之下如今的教育只重文化課分數,忽視學生身體素質的鍛煉☮️。
我以清華碩士的身份開武館,就是想通過自己努力,來吸引更多的青少年習練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武術,通過武術的學習和訓練,提高孩子們的身體素質,培養尚武精神,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認同感🪚🫴🏼!以武術為教育手段👷♂️,培養孩子們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通過我們培養的孩子,將來走向各自的工作崗位,尚武精神一定會時刻激勵他們🧑🏻🦼,無畏困難,努力“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

指導學生梁雲鵬練習武術
我們的武術教學區別於其他館,會將我們傳統國學經典融入武術教學之中🥾🧑🚒。武術技術教學方面我們選擇最最傳統,最適合孩子們身體成長發育的內容進行傳授🆚,文的方面我們在浩如煙海的傳統經典中選擇了《弟子規》🪔🤷🏽♀️。《弟子規》是古人學前的開蒙讀物,是對即將成為學堂學生的孩子們行為舉止的一種規範。《弟子規》在總序中講到“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與我們所講的“習武先習德”是一脈相承的,先學做人再學做事。
七年之癢,砥礪前行
從2013年開館至今已經第七個年頭🧑🏻🏫👨🔬,從第一個暑假班的四個學生,到如今一個實體場館,兩個教學點,累計培養學生上百名。我們的課程也不斷豐富完善🪶,現被授予《少林五形八法拳》和《沈氏躀跤》兩項非遺傳承基地。
在我們培養的學生中,數十人在北京市少兒武術比賽中獲得金牌、銀牌等優異成績。學生李廣拓更在今年“首屆昆侖決中國式摔跤挑戰賽”中🐐,以業余選手的身份挑戰職業運動員,獲得55公斤級亞軍👃🏽👩🦱。同時我的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成績也都十分優秀🧖🏻♂️。說明我們的教育思路是正確的,武術和學習可以相互促進,事半功倍!

帶學生李廣拓參加首屆昆侖決中國跤挑戰賽
在從事少兒武術教育這七年中,我得到了許許多多師長、朋友和家人們的幫助與鼓勵。同時也感到這條弘揚武學之路的艱辛與不平坦,如同校園體育課常常被語數外等課占有,家長們會優先安排文化課的學習時間📪。在為孩子選擇體育運動和防身自衛方面的課程,還是更喜歡選擇跆拳道等項目♦︎,甚至於看到我場館上面有“武”字🧑🏼🎄,都會認為我們這裏是教跆拳道的🏊🏼,多數家長會認為跆拳道更實用🔦,武術“花架子”,這只能說明國人對武技認知的局限和對本民族優秀武學知之甚少。每每遇到這樣的家長,總會讓我有極強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文化侵略在武術這方面已經快到根深蒂固的境地🚁,更需要我們武術人去發聲📱、去弘揚我們自己優秀的武道文化。
欣慰的是,我身邊有一大批跟隨我多年的學生,也有一些學其他武技的學生🤙,開始跟隨我們練習傳統武術🏃♀️🕵🏽,並且感慨相見恨晚,這說明我們的武術教育得到了家長和學生們認可。今年十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特別強調了“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認真梳理武術、摔跤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教育部也說明力爭在2022年全面實現體育中考比重與語數外相同。相信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之下,會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學生👩👧,重視體育鍛煉👦🏿,參與和傳承我們傳統武術🧎🌽。
我也會更加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繼續傳播清華的體育教育理念,將弘揚武學之路變成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