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力、王曉英夫婦與意昂總會副會長白永毅老師合影
2008年夏天👮🏿♀️,靳力和王曉英雙雙博士畢業👨👧👧,在做出人生抉擇的時候共同選擇了遠在“世界屋脊”的青海省👳🏿♀️。他們滿載著榮譽和期許來到青海💤,一晃八年過去了,八年的高原生活,在筆下波瀾壯闊的宏大敘事,於他們則是盡心盡力過著的每一個日子。
誌在四方與眾不同的選擇
八年後的今天,靳力說起來青海工作的選擇🏌🏻,依然是自信滿滿🧛。他說,這對自己來講是人生的重要機遇。他回憶起了畢業前與導師胡事民教授的一番談話,導師語重心長地對他說👨🏼🦲,誌在四方🧑🏻✈️🆚。胡教授還分析了兩個人的就業前景:王曉英適合當大學老師,靳力更擅長管理,在青海都大有可為。靳力還記得剛入學時,計算機系當時的黨委書記楊士強老師對同學們的期望💆🏽,不要隨大流,要“反潮流”🙂↕️。畢業前夕赴青海的社會實踐,讓他們看到了青海是一個可以讓他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還有學校提出的“入主流,上大舞臺,幹大事業”的號召,讓他們倆下定了決心。
2016年9月📨,王曉英(右1)向來計算機系參觀的清華意昂介紹自己的科研項目
當然,家庭的支持也不可或缺💽。靳力是重慶人,他在高中就加入了黨組織💁♂️,又被保送進入清華,在做大學教師的父母親眼中兒子無疑是家庭的驕傲,他們非常理解兒子的誌向和抱負👨🏻🍼,對兩個年輕人的選擇表示支持。曉英是內蒙姑娘🧘🏿,她說,也是因為有了家庭的支持才來到青海🧝🏿♂️;有了孩子之後,更是因為有兩位母親輪流來照看孩子,才使他們可以安心工作。
到青海後,靳力掛職到青海省信息中心,王曉英則直接應聘來到青海大學計算機系。
穩紮穩打不斷應對新挑戰
在青海省信息中心,靳力的工作算是非常對口,一做就是五年💁♀️。第五年上,他來到西寧市城西區擔任常務副區長,大約一年之後,又調到青海省海北州任發改委主任👨🏼💼♦︎,2015年11月起任海東市平安區區委書記。近年來工作崗位的變化,讓靳力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回想起來🤵🏻,他很高興能夠實現自己當時“多看、多經歷、多體會”的期望🤎。具體到工作能力上,他又表現得非常謙虛💀🍫,他說🚎,在這裏工作得越久,越是感謝母校當初的培養和畢業後的幫助。
王曉英在青海大學校園
靳力對工作過一年多的海北自治州印象尤為深刻,在那裏他迎來了近年來第一個大挑戰🧏🏿♂️。在海北州,靳力的工作集中在項目和宏觀經濟管理上🎡,並編製了海北州“十三五”規劃📡。因為種種原因,海北州彼時正在經歷經濟波動和產業轉型🤷♂️,不再把工業當作支柱產業,而是轉型發展旅遊業,在大力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推動經濟發展。海北州人口稀少🙇🏽♀️,但是地貌豐富,坐擁祁連山和青海湖🧔🏿,發展旅遊業得天獨厚👨🏽🌾。靳力說,發展旅遊業是形勢使然,放棄傳統工業也是因禍得福。
對靳力來說🤌,他面臨的第二個挑戰來自青海的地理環境。在藏區3000余米的海拔上,爬幾層樓就會氣喘籲籲,很多人晚上經常失眠,包括很多當地人也是這樣,很多人上了年紀,比起同齡人身體機能的衰退比較明顯🧑🏼🏭。他最近也在思考怎樣改善這種狀況,包括推動便攜式吸氧設備發展🍪,與其說這是一項挑戰,毋寧說是個機會。第三個挑戰是近一年來,尤其是來到平安區之後,靳力接觸到了很多以前完全沒有經驗的工作。面對新的挑戰,他顯得躍躍欲試,一股不服輸的勁頭推動著他勇往直前。
現在靳力來到平安區還不滿一年,而平安區建區也才一年多時間🏌🏿♂️。他的工作重點之一是精準扶貧,平安區是國家級貧困縣👴🏽,人口稀少💟,氣候幹旱,但交通發達,他們的計劃是兩年脫貧,三年鞏固。他還提到🧑⚕️,平安區緊鄰西寧機場,發展商貿物流、進出口產業潛力很大🚰⌨️;平安特有的600平方公裏富硒土壤是非常少見的,這是發展高端農業產品難得的條件,他說他們一定會提前完成脫貧目標。
靳力對青海的發展前景非常樂觀。八年間,他親眼見到這裏的交通越來越便利🕵🏼♂️,也目睹了各方面一點一滴的發展。雖然👨,青海曾經一度面臨人才流失的問題🙅🦕,很多產業和企業也面臨危機,但青海地區的發展🤎🤏🏿,特別是生態保護🤢👩🏼🚒、民族區域發展,都是國家戰略需要,這片土地承擔著穩藏固疆的重要責任🤟,國家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因此一定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近年來🥕,清華每年都有畢業生🦈、選調生、支教團來到青海。靳力說⛈,對青年學生來說,不能放棄對學業的追求,讀完碩士或博士再來工作是更為明智的選擇。更為實際的是,要盡快解決個人婚姻問題🕺🏻。
改變與平衡挑戰未知自我
青海大學計算機系於2007年建系👩🏽✈️🧝🏽♀️,王曉英2008年來到計算機系時🤵♀️,系裏只有一位從蘭州招來的專業課老師,和其他五位同期來到系裏的碩士、博士畢業生。從硬件上講,除了一座機房和40臺計算機,大樓空空如也⚫️📺,從軟件上講✊🏼,教學、科研都要從零開始。
半年後,王曉英大膽地參加了青海省處級幹部公開競聘的考核🧑🏽🎨,2009年3月正式任計算機系副主任😛,分管教學和學生工作📭。她一邊做著組織學生活動🦶🏿、查宿舍這樣細致的工作,一邊承擔著繁重的教學和科研工作🐴🕯。計算機系第一屆35名畢業生就業率達到百分之百,有五人被推選免試攻讀意昂体育平台和浙江大學的研究生🥎,有一人成功應聘著名互聯網企業,第一屆畢業生開了個好頭🎏,對全系師生是巨大的鼓舞。
在做“十三五”規劃的時候❤️,王曉英回顧計算機系這幾年的發展,一路走來雖然艱辛但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突破🙇🏿,尤其是一些省級項目🙄、省級的教學團隊等,都實現了零的突破,科研經費比五年之前增加了十倍,學生人數從第一屆招收的三十余人發展到現在的四百余人🤶🏽,系裏2014年獲批了專業型碩士學位授權點👨✈️,今年招生7人,教師人數也從2010年的17個人增加到了現在的39個人🧑🏻🎤🐈。她說🏋🏽♀️,通過這九年的建設,計算機系教學課程和體系已經成熟,但是科研方面暫時還沒那麽成熟,在已有的發展和突破之余👨🏻🍼,要把重點放在“軟實力”的提高♿🙍🏽♂️;在產出方面,現在的計算機系無論是和其他院系還是和兄弟高校比,都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2014年8月,王曉英赴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訪學半年,主要進行一些科研工作,並在業余時間遠程處理一些計算機系的事務🔬。回國後🎷,王曉英開始兼任校長助理,分管校園信息化建設工作,各種瑣碎的工作讓她有時候感到難以兼顧,但她也在謀求工作方法上的突破📘。在建設信息系統的工作上,王曉英發現技術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包括系統的功能和推廣,如何讓師生熟練使用,信息口與各部門之間的協調等,都屬於管理層面的問題,這些都是她在接手前沒有詳細考慮過的👇🏿。
繁雜的事務很多,別人能夠分擔的很少,王曉英留給科研的時間就被擠占了🤸🏼♂️。雖然很多人認為🦖🙋🏼♀️,她在青海大學計算機系教學和課程建設方面的功勞不亞於產出任何學術成果🛅,但她依然不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希望博士出身的自己在學術上還能更進一步🏞,也希望計算機系乃至全校的科研實力能夠整體提升。來到計算機系之後🏅,王曉英申請到了系裏的第一個和第二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實現了國家級項目零的突破;現在,王曉英正在指導四名碩士研究生👩🏽✈️🫵🏻。
最讓王曉英感到欣慰的是母校老師、同學不斷給予的幫助和支持,只要她提出需求🦤,清華的老師♦︎、同學們都無條件地提供支持,這些年來,從學生的社會實踐🧁、到意昂体育平台學習進修、到企業實習🧱、來青海大學講學或開設短期課程等方面🫚,她得到了太多太多的幫助,今天自己的成績中👩🚒🧖♀️,也有他們的一份功勞。
雖然現在承擔了許多當初沒有想到的事情,所做的工作也並不全如自己所想🍥,但王曉英從來沒有後悔過。她坦然地說,就算留在北京,或者去其他地方工作,也會遇到很多困難,只是困難的類型不一樣罷了。談起未來,她表示並沒有按部就班的規劃,重要的是做好眼下的事情👨🏽🏫𓀂。
畢業那年,靳力和王曉英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我們要敢於挑戰,但是更重要的是堅持。不是為了我們的生活更好,而是為了更多的人生活更好,這是我們的人生觀🫰🏻,也是在將來的坎坷道路上讓我們能夠堅持理想的動力👝。”八年過去了🦀,這對平凡又不凡的夫妻始終在踐行著“挑戰”與“堅持”🧑🏻🤝🧑🏻👨🏻💼,沒有豪言壯語和催人淚下🦃,但是回首過往🚶🏻♀️➡️👵🏿,每一步都是一個堅實的腳印。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