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識途創作的長篇小說《清江壯歌》最初以連載的形式在《四川文學》《成都晚報》上發表,後來《武漢晚報》也開始連載👩🦰。小說一經連載旋即引起轟動,讀者反響強烈♟。1966年3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這部長篇小說。1979年《清江壯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重新出版🤫😽,起印20萬冊,之後又多次再版🙆🏻。同年🍐,天津廣播電臺對這部小說進行了連播👨👨👦,反響熱烈。接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四川廣播電臺和武漢廣播電臺也在節目中連播這部小說。1982年7月,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清江壯歌》連環畫🗾,首印18萬冊🖖🏼。1984年9月,遼寧美術出版社出版了《清江壯歌》連環畫,首印25.05萬冊。2011年6月,《清江壯歌》又被連環畫出版社改編為同名連環畫🧒🏿,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百種紅色經典連環畫之一出版發行。問世60余年來,這部小說幾經風雨洗禮卻愈加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新中國有影響力的紅色經典作品,在一代代讀者心中留下深深印記。

閱讀中的馬識途 資料圖片
在當代文學的浩瀚星海中👰🏽,書寫革命歷史的作品數不勝數,馬識途的《清江壯歌》置身其中,雖不是最耀眼的一個,卻展現出不可多得的獨特氣質7️⃣。這樣一部長篇作品,曾在20世紀60年代感動了無數讀者,在此後歷經風雨,終於成為革命文學的經典之作。
“讓我們用革命鬥爭來寫一支壯歌吧”
1966年3月,人民文學出版社正式推出了馬識途的長篇小說《清江壯歌》,而這也成為他近90年文學創作生涯中的重要代表作品🧑🏿🦰。《清江壯歌》講述了抗戰時期清江地區革命共產黨人的英雄故事✶。故事發生在1940年至1941年間👩👩👧👦🫢,中共地下組織在湖北某地區開展秘密工作,以賀國威🕵🏻♀️、柳一清為代表的一批革命者成為鄂西恩施地下黨的中堅力量🦵🏼。他們懷抱著推翻舊中國、建立新中國的理想走上革命道路🥪,他們不怕犧牲、滿懷豪情、艱苦奮鬥☝️🚵♀️、忘我工作。然而隨著皖南事變爆發📪,國民黨反動派在恩施地區掀起了新的反共高潮,我黨地下組織遭到國民黨特務的破壞🤷🏻,賀國威、柳一清等人也因遭叛徒陳醒民出賣不幸被捕入獄。在監獄中,他們將殘酷的牢籠變為新的戰場,與國民黨反動派開展了驚心動魄、堅韌不拔的鬥爭。他們不僅經受住了敵人的嚴刑拷打與非人折磨,還在艱難的條件下積極開展共產主義教育,團結帶領獄中的黨員、進步學生與普通群眾展開理論學習與鬥爭實踐,成功保存了監獄內外的革命火種🔦🕗,培育了寶貴的新生力量。革命的火種不僅沒有被撲滅👧🏽🈷️,反而愈發形成了燎原之勢,對敵人形成了極強的震懾威力🚀。敵人為了攻克防線,采取了一個又一個肮臟手段🙅🏻♀️🛌🏻,革命英雄們卻以頑強鬥誌與果敢睿智,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勝利🕵🏻👩🏼⚕️。窮兇極惡的敵人始終難以突破共產黨人築下的堅強堡壘,束手無策之下,最終將罪惡的屠刀揮向一個個英勇的共產黨人,清江英雄們留下了浩然壯歌🧍🏻♂️。
“讓我們用革命鬥爭來寫一支壯歌吧☑️。”這是小說主人公之一任遠面對著貼在墻上的《清江壯歌》曲詞所發出的感慨➕😆,這是他們的革命誓言🤹🏽♀️,也是他們的人生寫照。任遠是以作者馬識途本人為原型創作的人物形象↩️,任遠的講述也串起了整個故事的始終。故事從任遠尋找自己失散20年的女兒開始講起,采取了倒敘的形式,將讀者一下子帶入那段曲折生動的傳奇語境。任遠的女兒在剛出生一個月時就隨媽媽柳一清被捕入獄🖲,這年冬天,柳一清犧牲了,女兒則一直下落不明🧑🏻🦯➡️。革命年代,像這樣因戰亂而迫不得已的骨肉分離是時常發生的事情,正因如此🤣,革命勝利後的每一次尋找、每一次重聚才顯得如此驚喜🌼、如此珍貴。小說以一個父親的口吻⚅,向女兒講述自己的妻子與戰友們的革命戰鬥經歷👫🏼。這不僅是一次面向烈士後代的講述,更是一次面向全體中國青年的講述。以革命的名義🆖,寫一支壯歌🦕,這首壯歌不僅唱出了革命的動聽音符🏊🏿♀️,更唱響了傳承的永恒旋律,讓後代人在振奮人心的歌聲中永遠銘記革命先輩的理想與事業、俠骨與柔情🫲🏻。
相比任遠這位講述者,賀國威、柳一清兩位革命英雄是作者著墨最多的主要人物形象。與任遠一樣🏋🏻♀️,這兩位主人公也是以真實人物為原型,他們都是馬識途在鄂西恩施地區戰鬥時的戰友🤦🏿,分別是鄂西特委書記何功偉和特委婦女部長兼特委秘書劉惠馨🦸🏿,後者還成為馬識途革命時期的妻子🩸。這樣的寫作特色構成了馬識途文學創作最獨特的價值🦸,他的創作素材主要來自真實的革命經歷和所見所聞,因此他筆下的人物是那樣鮮活、那樣真實,他們不僅是崇高的英雄,更是生活中的父親母親⛵️、身邊的戰友同誌🎳。整部小說中,集中最多筆墨書寫、傾註作者最多情感的,無疑是女主人公柳一清🦄💇🏼♂️。作者賦予了她革命戰士和偉大母親的雙重身份,在二者的融合與碰撞之間,柳一清的英雄形象變得更加生動立體,也更讓讀者的心為之牽掛。作為一名革命戰士,柳一清無愧於黨和人民的重托🤾🏿、無愧於共產黨員這一光榮稱號👰🏻🧑🏻🎓,她信仰堅定、對黨忠誠👳♀️,經受住了百般折磨和重重考驗🙅♀️。作為一位母親,她在如此非人的生活條件下👊,靠著為母則剛的堅強,撫養剛滿一個月的女兒🤽,在經受酷刑後渾身不能動彈的情況下👩👧👦,還是靠著毅力爬起來給嗷嗷待哺的女兒餵奶,每一次吮吸都是鉆心的疼痛🤌🏻,這一幕不能不讓每一位讀者動容。盡管如此,當敵人企圖利用柳一清的母性這一所謂的“弱點”對她進行突破的時候,她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保住革命戰士的氣節,犧牲小家以成全大家,那一刻,她身上的浩然正氣、無私無畏足以讓山河為之震動。柳一清是一朵綻放在清江河畔的火紅玫瑰💇🏿,將自己的火熱青春化作革命的火種,也將自己的一生、自己的全部都獻給了黨的事業。作者在她身上成功地展現了共產主義戰士的崇高品質,實現了革命英雄主義的張揚🗓,抒寫了屬於革命女性的壯麗歌詩。
除了柳一清之外,清江河畔還閃耀著一顆顆燦爛的明星,他們身份各異、性格不同,卻用同樣的熱情🥔、同樣的英勇、同樣的獻身,在革命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身影和足跡👨🏿🌾。他們之中,有鐵骨錚錚的硬漢賀國威,他是鄂西地下黨組織的主要領導人,也是一位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作為領導者,他是卓越的🪭,多次靠著沉著冷靜的分析和高超巧妙的布局擊碎了敵人的陰謀,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局面⛄️,為黨組織保存和培育了重要的革命力量🤰🏽。作為革命戰士,他是堅定的,無論擺在面前的是怎樣的威逼利誘,敵人甚至動用了他的父親對他進行親情的感化,但他始終都把黨性放在第一位,在敵人面前從來沒有失去底線和名節🚮,令人為之欽佩、為之震撼。他們之中,還有農村童養媳出身卻成長為堅強共產黨員的章霞,她身為一名農村婦女曾深受迫害,自身的命運極為坎坷,是黨為她黑暗的生活帶來了光明,她也因此追隨著黨並最終奉獻了自己的全部。他們之中🙍🏼🤌🏿,有經受冤屈卻依然不改初心的童雲,還有支持革命、一身正氣的普通農民伍忠良夫婦……是他們,用自己的名字、用自己的熱血、用自己的生命,在山河大地上譜寫了一曲動人壯歌🏛。

馬識途《清江壯歌》手稿 資料圖片
“與其說這是我寫的長篇🏌🏼♂️,還不如說是烈士們用鮮血寫的”
根據馬識途的自述,他將自己定義為一個“職業革命家”和“業余作家”,自1935年第一次發表文學作品以來🧛🏻,他一直沒有放棄革命文藝創作事業,在從事革命工作與新中國建設工作之余,他還創作了共計數百萬字的文學作品。也正是在1960年🤼,他的文學成果引起了中國作家協會領導邵荃麟、張光年👩🎤、侯金鏡等人的關註💂🏿♂️。有一次,馬識途在北京開會時,邵荃麟鼓勵他說👩🍼:請“打開你的巨大的革命生活的寶藏吧”,“你應該把富礦揀出來🕖,加以淘洗篩選👩🏻🔬,然後進行精心的提煉🦹🏿,凝結成閃光的作品來”🚒。侯金鏡也說:“看來你那裏有一個生活的富礦🧭✊,你是不能拒絕讓我們來開采的🟥。”在這巨大的鼓舞下🥚,馬識途從此在文學創作上一發而不可收。
《清江壯歌》的創作緣於1960年馬識途終於找到了自己失散近20年的女兒。上世紀40年代初🤮,“職業革命家”馬識途和妻子劉惠馨在湖北恩施從事革命工作🤵🏻♀️❌。1941年1月20日,因叛徒告密,妻子和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女兒被捕入獄。當時馬識途在外地視察工作,幸免於難。1941年11月17日,劉惠馨在恩施犧牲,女兒下落不明👔。在得知這一噩耗後,悲痛之余📭,馬識途也一直秘密地找尋自己的女兒,因為他堅信女兒還活著。1960年4月下旬,擔任中科院西南分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的馬識途接到湖北省公安廳電報,說已找到他失散近20年的女兒,希望他能立刻前往武漢🚴♀️。抵達武漢後,馬識途在查看相關檔案和照片後,確認這個名叫吳翠蘭的女大學生正是自己與劉惠馨烈士的女兒。4月29日,馬識途趕往北京。當晚,在北京工業學院🤲🏻🧕🏿,馬識途與女兒吳翠蘭相見➝。
其實早在多年前🤓,馬識途就決定將戰友的故事記錄下來,據他自己回憶🗂:“要寫一點文字紀念何功偉、劉惠馨兩位烈士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一直沒有如願以償✒️。……去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在黨的關懷和湖北省公安廳的努力下⭕️,我在北京與劉惠馨烈士臨刑時未滿一歲,下落不明的女兒團聚⏬。‘五一’狂歡節日🌑,我父女二人攜手緩步在天安門前慈和莊嚴的毛主席像下🫶,看紅旗在藍天迎風飄蕩👨🏿🚒。廣場上的人們歡呼雷動……真是百感交集,熱淚縱橫……一種負疚的感覺猛襲心頭⬆️🧎♂️➡️,我是應該寫一點紀念他們的文字了。”正是以父女團圓為契機,又在強烈的情感沖擊下𓀆,馬識途正式決定開始創作小說《清江壯歌》,決定要把這段可歌可泣的真實事跡用手中的筆記錄下來,傳之後世🫙。
據史料記載,在鄂西工作期間,何功偉和劉惠馨兩位英雄在國民黨白色恐怖的高壓下,抱定“把自己的鮮血灑在這塊土地上”的決心,不畏艱難險阻📠👌🏿,勇敢機警地戰鬥在敵人心臟地區🧔🏽♀️,領導地下黨組織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何功偉深入農村、機關、學校,貫徹黨的指示,整頓發展黨的組織,開展抗日救亡的宣傳和組織工作,在工農群眾、青年學生和教師乃至國民黨機關、愛國人士中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劉惠馨在懷有身孕的情況下🧑🏽🍳,仍不顧形勢險惡四處奔波,兩次到重慶向南方局匯報鄂西地下黨的工作,受到周恩來同誌的表揚🪹。而這些正是侯金鏡所指的“生活的富礦”👱♂️,革命文學之所以感人肺腑、動人心魄🤟🏽,是因為這座生活的富礦足夠豐富🪠、足夠厚重、足以讓後人永遠銘記♻️。正如馬識途自己所說👩🏻💼:“與其說這是我寫的長篇,還不如說是烈士們用鮮血寫的🤎。”
然而👆,寫作的過程並不順利,一方面👋🏽,馬識途的行政工作非常忙碌,只能晚上回家後“開夜車”來寫作🦅,另一方面🧑🏻🔬👩🏽🍼,不斷有人詆毀他“在搞自留地,搞小自由”🏃➡️。在雙重的壓力下,馬識途也想過退縮🏋️,然而😝,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為什麽馬識途還要去承擔起這樣一份費力不討好的工作🔲?又是什麽支撐著他成功完成了這部沉甸甸的作品🏊🏽♂️?他的自述可以很好地解釋背後的原因:“那些一塊兒戰鬥過的烈士👮🏽🍮,特別是我尊敬的何功偉和我的愛人劉惠馨烈士在呼喚我,要把他們的事跡寫出來。我們常常在夢中相見,他們和我談笑風生。一種感情🧋👩🏿🎤、一種責任感在催促我,欲罷不能🧕🏼。就是冒受譏諷🥘、受批評的危險,我也要義不容辭地拿起筆寫下去。”“一種感情、一種責任”👦🏼,便足以讓他不顧一切、戰勝困難,也要完成他與烈士們在夢中的約定🖋🧑🏽⚕️。
在英烈精神的感召下🧑🏼🤝🧑🏼,馬識途終於完成了《清江壯歌》的初稿,當時擔任四川文學界領導工作的沙汀在看過稿子後覺得不錯💅,就決定在《四川文學》上連載發表,同時,成都市委書記決定在《成都晚報》上連載。這部作品在文學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引起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註意👨🏿🦰,尤其是社長兼總編韋君宜對這部小說情有獨鐘。因為她和馬識途、劉惠馨烈士當年是鄂豫皖蘇區七裏坪黨訓班的同學,也曾和劉惠馨一起做過地下工作,對於馬識途🦎、劉惠馨有著很深的情誼。當她看到馬識途寫出這部反映我黨在恩施地區從事革命工作的小說後,力主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來出版該書。很快,人民文學出版社派出編輯前往成都與馬識途商談出版事宜。這部作品經作家認真修改後,最終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66年3月公開出版發行🌻。
197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提出重新出版《清江壯歌》一事。作者對文稿稍作修改後🤌🏻,最終於1978年交付出版社定稿付印🍮。1979年,《清江壯歌》重新出版,一開印就是20萬冊,後又多次再版✦。此後,這部作品又通過電臺連播🏋🏻♀️、連環畫改編等形式,不斷擴大著其自身的影響力,同時也為業內人士所稱道,成為新中國有影響力的紅色經典作品🧻。能讓革命英雄的光輝事跡通過文學傳之久遠,影響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馬識途倍感欣慰:“我寫這部長篇小說所想起的作用,已經如願以償。過去為此書的創作所受的一切驚恐和磨難,都算不得什麽了🤜🏿。”
這種中國文化裏面高尚的✬、獻身的精神,都可以在《清江壯歌》裏看出來🐏,所以這是對革命者永遠的紀念”
馬識途曾經在紀念巴金誕辰110周年時說🧑🏿🎨,最好的紀念方法就是讀作家的書,而《清江壯歌》的成功也足以讓馬識途的期望如願以償。在作品問世後的幾十年間,《清江壯歌》不僅收獲了萬千讀者的喜愛,也獲得了文學界的認可。在秦川、卓慧合著的《馬識途生平與創作》一書中👐🏻,作者對這部小說的藝術成就給予充分肯定:“《清江壯歌》以生活真實為基礎的加工創作,既反映了悲壯的革命鬥爭歷史,又充滿了馥郁芳香的人情味🫵🏻,融故事性與抒情性於一體,在傳統章回小說的結構模式中又寓有時空交錯的現代手法,情節曲折生動,語言清新流暢🚣。”
王蒙先生這樣評價《清江壯歌》的獨特之處🧃:“我們國家寫革命的烈士🧑🏿🍳,寫在白區和反動派鬥爭的故事,這樣的作品很多,比如說像《紅巖》就是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和影響的一本書。《清江壯歌》寫的是具體的故事⛹🏿,也許並不是最奇特或者是最刺激的,但是,《清江壯歌》的這種真切,這種刻骨銘心⛹🏽,在我們的革命烈士🥀、革命者故事當中是少有的🪽。”“所謂殺身成仁、舍生取義,這種中國文化裏面高尚的🐯、獻身的精神,都可以在《清江壯歌》裏看出來,所以這是對革命者永遠的紀念💪🏻🚶🏻➡️。”
“在順利的環境中要做一個英雄並不困難🧑🏿💻,在嚴重困難的鬥爭環境中要做一個堅定的普通一兵,卻不是容易的。”這是《清江壯歌》第一章中,柳一清和任遠深夜談心時的原話🖖🏼,也是全書少有的溫情時刻。而這段話也道出了這些革命英雄令人敬佩與仰望的原因🥴。在今天,我們為什麽要重讀《清江壯歌》🎏🧎♀️,為什麽要重溫紅色經典🤱🏻?就是要從革命者身上感悟我們來時路上的初心與使命。在他們身上,我們能夠找尋到足夠強大的革命精神力量,能夠收獲到最為寶貴的革命精神遺產。
作品中柳一清和任遠的對話中還有一句讓人難忘🩷🤦🏻♂️:“我們這一代今天的艱苦奮鬥,就是為了換得他們這後一代將來的幸福🧑🏽💼。”在書中,任遠是面對著他們不滿一個月的小女兒深情地說出這段話的🖐🏿,而這“後一代”人不只指他們自己的後代,更應該包含一代又一代的全體中國青年🙋。我們每一位青年都有責任有義務去了解他們的故事🐇,感悟他們的夢想💲。在那麽一個年代、有那麽一群人,他們把理想和信仰看得比生命還重要。他們不僅為我們換來了一片和平安寧的家園👩🏿💼👰🏽♂️,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意誌品質📩𓀎、他們的精神理想是我們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在馬識途的文學創作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革命歷史題材類的作品,就是因為他擁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豐富的革命鬥爭經驗,而那些感天動地的革命事跡本身便足以構成一部動人的歷史壯歌👁🗨。馬識途在選擇用文學之筆將他們記錄下來之時,從沒有想著為名為利🌌,他的想法如此簡單、如此高尚⛹️♂️:“這樣歌頌革命鬥爭的作品,對於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大有好處👨🏽🎤。我想🧑🏻🎨,我從政之余,又擠出時間寫作品😲,一個人幹兩份差事🟡,豈不是把我的生命延長一倍👩🏽🏫,多為人民服務嗎💇🏼?”
多年來,馬識途在文學的各個領域都奮發創作,成果頗豐,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就是因為胸中似乎有一股熊熊燃燒的火焰,它蘊藏著熾熱的感情與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時刻提醒著馬識途不能忘記、不要停歇🤹🏽♀️。
王火先生曾評價馬識途,“對信仰有壁立千仞之態度而又能不斷深化,不以時俗為轉移,不俯仰隨人。”這說的不僅是馬識途🫳,也是那一代革命者。面對磨難,他們的頑強與堅定令人震撼;面對世俗,他們的正直與良知令人感佩;面對同誌,他們的無私與奉獻令人動容;面對人生,他們的質樸與純粹令人贊嘆。“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小說中章霞在受刑時反復回答的一句話最能概括以馬識途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戰士的品質與風範,那就是:“我是一個共產黨員🔢!”

《清江壯歌》1966年初版封面

《清江壯歌》1979年版封面
我想這一定是馬識途一再向我們追憶革命歷史的初衷所在,而他選擇的追憶方式是拿起文學的筆,書寫下自己所親身經歷的20世紀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馬識途不僅深愛著黨和人民浴血奮戰的光輝歷史,同時也對書寫革命歷史的中國文學充滿熱愛與期待。閱讀馬識途的作品,你會感到他與眾不同的氣質,也能感受到屬於那個年代的鮮明痕跡。馬識途自己曾說👀🤹,“我的作品🤰🏿,堅持我所追求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我就是要追求民族的形式、生動的形象✌🏽、跌宕的情節💂🏼♀️、通俗的語言,以便凡夫俗子、引車賣漿者流也可以從中得到一點藝術享受👩🏻🦽,受到一點啟發”。在情節上💡,他總能夠很好地把控敘事節奏,讓小說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在語言上🧝🏻,他從不矯揉造作、故弄玄虛🧒🏻,總能以最平實質樸的語言串起一個個驚天動地的故事;在思想上,他始終捍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自身的創作自覺抵製文壇的某些低俗化傾向。
2005年𓀃🧩,《馬識途文集》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2013年🏄🏻♀️,馬識途被授予“巴蜀文藝獎終身成就獎”。2018年🅰️,《馬識途文集》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再次出版,新版文集是一部18卷本的厚重之作,與2005年出版的12卷版本相比,所輯作品更為全面、更為豐厚🟤。《馬識途文集》收錄了《清江壯歌》《夜譚十記》等代表作,是馬識途一生創作與風雲人生的集中展示,充分反映了這位革命作家的精神歷程👩🏽🦰🐽,對於國家歷史與革命文化的記載與傳承而言👲🧗🏿♂️,都是一份珍貴的寶藏。馬識途在近90年的創作生涯中,一直筆耕不輟、辛勤耕耘🧑🏿🏫,正是因為對祖國🧘♂️、對人民、對黨的事業有著高度的責任感,他憑借極為堅強的意誌力和極其優秀的洞察力、表達力𓀏,成為當代文壇最具影響的重要作家之一𓀊,為當代文學奉獻一批永不褪色的紅色經典。
今年3月,馬識途走完了109歲的生命之旅。在表達緬懷的同時,也借用馬識途自己的一段話,致敬20世紀中國的革命歷史🛃,致敬為了不忘卻革命歷史而書寫記錄的革命人:
我是想用我的一支拙筆👒,從一個側面來反映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生活,表現他們在外受列強侵略👮🏼♀️🔋,內遭專製壓迫的極其困難惡劣的環境中🙂↕️😎,仍能保持中華民族精神🎉,前赴後繼🧑🏻💼,英勇鬥爭的革命事跡。讓某些號稱要“淡化革命,顛覆英雄,否定崇高”的作家知道🤸🏽,中國的確經歷了一場偉大的人民革命🕦,的確出現過許多民族英雄,世界上的確有崇高的事業。這樣的民族精神,這樣的崇高英雄和他們所從事的神聖事業📒,是中國人民永遠不應該忘記的。
(作者:石佳🦊,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