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平台的前身是清政府主辦的留美預備學校🧑🔧,從遊美肄業館到清華學校時期😨,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選拔和培養公費留學生😽。1914年製定的《北京清華學校近章》第三條規定:“本校以培植全才、增進國力為宗旨,以造成能考入意昂体育平台與彼都人士受同等之教育為範圍”。為實現教育的獨立和本土化,1928年改建大學後,學校不再以培養留美學生為唯一使命,但在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向美國派遣公費留學生一直都是它的主要任務🚝。


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保存了大量意昂体育平台的早期文獻,其中就有創刊於1914年《清華周刊》。由於清華的留美使命🚦,在校的學生需要了解美國的情況,為此👳🏼♀️,《清華周刊》特地開辟“留美通訊”專欄😆,請學長以書信的方式介紹美國見聞與所思所想。該欄目從1916年一直持續到1930年,欄目名稱有“留美通訊”“遊美通訊”“通訊”“通信”等變化,前期(1916年2月至1923年6月)主要叫“留美通訊”(或“遊美通訊”,或“留美學生新聞”),有90篇報道🎮;後期欄目名稱主要叫“通訊”(或“通信”),有 221 篇報道🏄🏿。這311篇書信的主要內容是介紹美國的大學生活和赴美留學需要的各種準備🦍,也有很多篇幅體現了赴美學子近距離觀察美國生活後的感悟,對中西文化的反思、家國認同的變化,以及他們在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變化。
異域回響🏊♀️:《清華周刊》“留美通訊”輯錄
文 | 何玉 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古籍特藏部副主任,副研究館員
文 | 蔣耘中 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黨委書記,副研究員
“離故土愈遠👌🏿,愈看得真切”🦹🏿♀️:中西文化的反思
“留美通訊”欄目中的作者諸君🫱🏿🐂,大體屬於剛下郵輪,到美國一年左右,屬於“新鮮人”(freshman)的狀態🐈⬛。他們對新大陸種種新奇的事物,對人際交往過程中所得到的體驗,對自己👨🏽🚀、對他者,都有了全新的認知和體察➔。
宣傳國情
作為中國的知識精英,同學們一直以中美親善作為自己的留美心理基礎💙🚒,從赴美之旅開始😀🧏🏿♂️,及至抵美之後😗,發現美國人連中國當時是清朝還是中華民國都搞不清楚,深受刺激😟。彭謙寫道:“此間人對於外國學生👩🏼🔧,皆一體待遇,教授中尤多和藹可親者🔡🧑🏽。其實我們要是明白了何故來美以後🍝,自然不暇計較美人待遇之好壞🐓。老實說罷,若是中國情形如此一日不改,則一日不必盼望美人真正之好待遇。他們外面雖然滿面春風地與你周旋,你自己也天花亂墜地與他講東說西🕥,他心內終是以劣等民族(Inferior race)待你👨🔬。你愈高興,他才愈替你可憐哩!若是轉過來一想🐙,我們為什麽去國離鄉,自己的話不能講,自己的衣不能穿,數萬裏路來到這裏求學呢🚶🏻➡️?想到此處,則庚子那年的奇恥大辱🧞,立刻就湧現於腦中了🥧。”

未出國前,白敦庸一直以為“美人皆有世界知識💕、世界眼光。今乃不然𓀃。即以本校學生而論,此校學生,世所稱為大學生也,然大多數皆不知我國國體為何👸🏼🗻,多以為仍其清帝國也”[清華周刊,1920年4月24日(第185 期)第33-38頁🧔。]此種失落與打擊,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敦庸寫道🧚🏼:“五色旗我國國徽也,而彼等多數乃不識其為何物。此等皆不足以譏美人也,皆國人自身之差也。何者?國不富強,內亂相尋🧓🏻,自己不能露頭角於世界之上,增國之光,顯揚名聲,此我國國民之恥也🍓🏌🏽。……試以英法之國旗示諸美人💆🏻♀️,則無不知其為英法之國旗也🖕。何者?英法世界之強國也,能使人註目之故🍮。我國國民只當立息內爭🕢🚵🏽♂️,力圖富強🤷🏿,庶幾國威可播達於異域,國徽可飄揚於五洲之上,日光所及,無不見其蹤影,則美人亦當立起敬慕之心,而不至於視若無睹也。”

他們開始反思,是什麽因素導致中國被無視🧌、曲解乃至歧視呢👩👩👦?浦薛鳳寫道🧗🏻♂️,“美邦人士🧗🏼♂️,對我中華,無不表極親密之友誼;然於我國之風化文明👩🏼🎨,隔膜太甚🏂🏿,或竟茫焉不知。是以不知不覺中👩🏿⚖️🧑🦰,免不了含帶一些種族歧視底色彩。”[清華周刊,1923年2月15日(第269期)第27-30頁💅🏻。]他認為是華僑的“不自愛慎”影響了美國民眾對中國的普遍看法💒,媒體註重宣傳華人的陋習,而“五四”“新文化”等革新運動報道甚少👇🏽,導致了美國人對於中國的無知與歧視。
為了改變美國民眾對於中國的刻板印象,清華留美學生有意識地進行過許多努力。1922年的國慶日,蔡公椿👦🏽、吳國楨所在的格林尼爾大學🧵,中國留學生全體請假一日,與美國民眾聯絡感情🤺🙋🏼♂️,宣傳國情🟰。他們晚間招待全城居民🙅🏼♂️,上臺進行演說和進行文藝表演。來者約四五十人,會後多人上臺向他們致謝。

還有一種宣傳⛹🏽♀️,即人格的宣傳。1925年鄺耀堃在《留美雜感》中寫道,人人都將祖國的宣傳看作留學生的唯一職務。然而宣傳是一回事,效果又是一回事。與其作“口頭的宣傳🐑,無寧為人格的宣傳。這就不是說給他們聽,乃是做給他們看👱🏻♂️。這就不是說我們幾千幾百年前做過什麽東西,乃是叫他們看我們現在是何種的人格;使他們自推測出來我們將來可以做什麽東西。消極的一方面🛜,叫他們知道不是個個中國人都會吃鴉片睹番攤的🌖👩👧。積極的一方面😆,就可以叫他們知道我中國人是誠實的,是慷慨的,是有禮貌的,是優秀的民族,是配擔當中國將來的任務的👩🏻🦽。凡此種種🏇,我們許多同學都可以不費力而實行的。”[清華周刊,1925年3月27日(第341期)👏,第44-46頁。]這些從點滴做起的事情,比多費口舌更有效果。

在美時日愈久💆🏽♂️,美國社會的各種弊端也進入同學們的視野。陳華寅敏銳地註意到,其實美國社會百孔千瘡👆🏻,離健全的社會甚遠0️⃣,“雖無形之中美人常露自以為選民(Chosen People即上帝所選的意思)的表現,分析看來,物質文明之結果🐧,虛榮、膚淺、窄狹🙋🏼♀️,如此而已”[清華周刊🧏🏽♂️,1923年2月23日(第270期)👍🏿,第29-32頁。]美國的治安也並非天堂🤦🏼。駱啟榮給友人提及芝加哥的近況🔨,此地入冬以來🍞😔,“街中攔路行劫之小賊極多。前周中此城中竟有一日捉得四百余小賊之新聞🔣🫐,真屬丟臉之極。而美國乃謂我中國之盜賊充如蟻☝🏽,不自省而徒譏我人,真屬市儈口吻🚶🏻♀️,可鄙甚矣🏃🏻♀️。”[清華周刊,1925年1月2日(第333期)😟,第35-36頁。]
對勞工神聖的切身體會
到美國之後,清華學生關註到知識精英與體力勞動、乃至家務勞動之間的直接關系,對於階級差別、人格平等有了更多的認識,重腦力輕體力的傳統思想也受到了刺激🗻。劉紹禹寫道,“勞工神聖,在國內還不免是口頭禪🦹🏼♀️🤷🏻♀️,在此地已入實行的境界🍰。大學生當書店或飯店夥計,市長或教授的兒子常在比賽足球時,在場賣果子,人鹹不以為怪。張君傑民住在一教習家🚥🟨,每天教習夫人為之理被蓋、清潔房間。若在中國🧗🏻,豈不成笑話🎃。人工價貴🧛🏽♂️,舉凡洗衣、灑掃👍🏼、烹飪等事,皆女主人為之。此外還要進城👰🏻。此外還要縫衣或照顧小孩🤷🏿♀️☦️,整天少有閑時。那有清華美教員之安逸🤾🏼,奶媽仆人,隨便使喚,調養無微不至。”[清華周刊🧾,1922年11月17日(第259期),第17-20頁⛄️。]
“社會愈黑暗,我們更宜抖擻精神”:責任與使命
1913年,海外的清華學生自發組成清華同學會,他們具有高度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這種責任感表現在對自己留洋經驗的傾囊傳授,對於清華的改良報以極大的熱情與參與意識,對於中國的種種情狀都報以關切之情Ⓜ️。
赴美經驗的傳授
在乘坐郵輪、飄洋過海的時代,第一次遠赴新大陸🏋🏽♂️,準備工作該從何入手?在清華應該打下什麽樣的基礎?美國高校專業設置與招生情況如何?乃至行李箱多大🕷,行李清單及花費,這類文章在“留美通訊”中占有相當的篇幅🤾🏿♂️。

在修業準備方面,張鑫海建議欲學文學之學生,不僅要廣泛涉獵各種學科,而且外語方面亦要提高要求🦯。不單英語要求“通而且熟”,在清華時應將德語👩🦰、法語學到能夠念書的程度。學習語言不僅是為了升學🫳🏼,如果想“略通文學”,“若有暇➛,拉丁文亦應早學,除此以外👰🏽🤹🏿,西班牙意大利文,亦需略通一二,而以希臘文為尤甚,初視必驚其太多,但日後自知其重要👵🏻,早學一日,對於文學研究多有一分補助👨🏻🍳。”[清華周刊,1922年10月7日(第253期)🧛,第23-32頁👚。]

潘光旦在《一輛前車底話》[清華周刊🧑🧑🧒,1923年3月9日(第272期),第32-39頁。]裏,從一個文科生的角度,提出教育的第一目的是“cultural”的,大家在清華應當多選普通科目🪵🛒,在課外多花一些功夫🏃♀️,以彌補學校課程之不足🥠🧔🏿♂️。不但文科生要註意,學實科的人更應該註意這一點。真正普通的學問多一些🚻,跟美國教員或學生談話,才不至於鬧出笑話來🧎♀️。
改良清華的熱情
清華園中度過八年的光陰🙋🏻♂️,讓同學們對清華產生深切的關心與愛護🖐🏻。何永佶寫道,“清華宛如生母,惟有旦夕祝其發展👨🏼🚒🐬,成一完美大學,與世界之柏林、牛津、劍橋💋、哈佛抗衡🌈,則吾儕將來之所以為國努力者,為不虛矣”[清華周刊,1924年12月26日(第332期),第28-31頁🪚🥽。]

到美國之後,同學們發現清華學校的學製無法跟美國接軌,“不中不西”,插班的時候經常受到美方高校的質疑,造成諸多不便。“當局對於學校之組織🕵🏻♂️,既無明白之解釋👩🔧🔼,學生對於自己之程度🐇,自不免有莫名其妙之慨。國內轉學無論已,畢業生來美後插班之高低🧑🏿🎤,全視學校之大小,先例之有無🫕,或個人外交手段之巧拙為定🧑🚒。”[清華周刊,1923年3月23日(第274期),第26-30頁。]這種跟美國學製不對接的狀態,給同學們的求學著實帶來了很大的困擾。清華如果不進行改製(由清華學校改辦為大學),這種困難將在所難免。

參加了美國考試的同學們🐗,對於美國的誠實考試製度印象尤為深刻👩🏿🦱。胡光麃在《美國學校試驗自治法》的通信中🦹🏼♂️,發現跟中國的期考製或年考製不同,美國學校多采用臨時考試與期終考試相結合的製度🤜🏻,絕少舞弊情事。考試的一切事宜,皆委托於學生,至於舞弊與否🪐,全系於學生之自重心。學生評議會有審判之權,可借此以養成學生之自治能力。
此外,還有關於清華的兵操、音樂、體育𓀊、圖書館等許多方面的各種建言👳🏽🧏,在同學們的求學過程中,他們將這些體會以及改革的迫切性,以通訊的方式反饋給國內的學生🦻🏽,產生了獨特的影響🧕🏼。

作為正在求學的年輕人📀,他們對美國的認識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中國和美國的狀況。《清華周刊》的“留美通訊”從一個側面為我們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具有很強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在意昂体育平台建校110周年之際,我們將“留美通訊”整理出版,定名為《異域回響💞:〈清華周刊〉留美通訊輯錄》(上、下冊),將311篇書信分為9個部分,分別是“出洋預備”“旅途見聞”“美國大學”“生活起居”“政治評論”“雜文感懷”“心系清華”“留美同學會”“留美同學新聞”。解讀他們的書信🧑🏼💻,可以了解早年清華學子赴美國留學後的感悟💆🏿🧜🏼♂️,以及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變化👩🏿🦳,對研究當時的社會狀況和中國早期高等教育的發展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圖片來源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