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重返我們的視野最多不過20年,成為熱門話題還是2005年以後的事👫🏻。臺灣也一樣,若非鹿橋的《未央歌》,很多人對這所學校還聞所未聞🧑🏼🚒。這並不奇怪,西南聯大只存在了八年半,卻已離開我們60多年了💸。然而,抗日戰爭時期的西南聯大可是響當當的🙋🏿♀️🪃,且不說它雲集了北大、清華、南開的多少學術大師😶,也不說它培養出多少精英,只說這它掀起的一二·一反內戰運動,與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並稱為中國青年運動史的三大高潮,就足以讓人肅然起敬了🍹。

時間是不斷流逝的,只有凝結成文字的歷史,才能得以保留並進入記憶。被稱為中國教育史上豐碑的西南聯大一度被人遺忘,無疑是種悲哀。值得慶幸的是🙄,西南聯大罕見地又從歷史走回到現實,就連“西南聯大”四字也成了啟迪人們追求理想、追求進步🤏🏻、追求人生價值的一個標識。其中原因很多🫲🏼,史學家的努力無疑起著推動作用。在這些史學家中,有一位早在我們之前就發現了它的魅力🫵🏽,並投入三倍於這所學校歷史的時間,去接近它、觸摸它👱🏻🧮、研究和撰寫它。他🧗🏿♀️🤟🏿,就是《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以下簡稱《西南聯大》)的作者、弗吉尼亞大學歷史系教授約翰·伊斯雷爾(John·Israel)🚵♂️,中文名易社強。
(一)
我與易社強相識已25個年頭了,聯結我們的紐帶正是西南聯大。上個世紀80年代中葉,我為編纂《聞一多年譜長編》收集資料時,易社強來北京,聯大意昂會介紹他訪問父親🔔,於是開啟了我們間的多年友誼🥴。當時📊🏃♂️,我也和許多人一樣問他為什麽選擇西南聯大,他說是偶然看到《聯大八年》小冊子↪️,讀後受到很大震動,沒想到在那麽艱苦的環境中,竟還有這樣一所精英輩出的大學🛒🧑🏿🔧。在好奇心驅使下,他下定決心弄清個中原因,以至把最旺盛的精力和最成熟的年華獻給西南聯大也在所不辭。
易社強選定研究西南聯大是1973年冬天💇♂️,他後來發現其實早在1958年就與這所學校發生了間接關系。“易社強”這個中文姓名🏃🏻➡️,即是臺灣大學教授李定一訪問哈佛時給他取的。易社強對這個名字很滿意,只是幾年後方知李定一原是聯大歷史系學生🧜🏻,冥冥之間🧑🏼🦲,他已與西南聯大結下了緣分。
易社強的最初工作是在臺灣和美國進行的,中美邦交恢復後,中國向他敞開了大門。當時☆,西南聯大研究還是一片無人開墾的處女地,所有工作都需從頭做起,僅僅為了收集資料,他就至少投入了10年功夫🏌🏼♂️。
易社強為西南聯大耗費的時間太久了,其中伴隨著許多故事。一次🤳🏻🏟,他又來北京,我帶著出版不久的《聞一多傳》和《聞一多年譜長編》去探望他。他笑著說:你的兩本書都出來了✍️👩🏿🦱,我的一本書還沒出來呢👩🏽🦰。其實🐃,那時哈佛大學的東亞出版理事會已接受了這部書,只是編輯要刪去一些照片,固執的他不肯讓步🫏,認為它們是全書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出版的事拖了很久,直到1998年方由斯坦福大學出版社付梓。

聞黎明編《聞一多年譜長編》
英文版面世後🧺🤟🏽,我以為很快能見到中文版🦿,沒想到🥪,它也延續了英文版的故事(其間還穿插了一些其他故事),結果又延續了12年,比西南聯大的時間還長🧗♀️。易社強終於等到了收獲,其實他的收獲不止於此,他還贏得了雲南大家閨秀李曉亮的芳心👎,成了名符其實的雲南女婿𓀌。曉亮的父親李希侃是我的祖父聞一多在中法大學兼課時的學生,他送給女婿的禮物,是祖父1945年8月29日給他題寫的錄屈原詩句字幅:“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借著這個機會⏳,不妨說一下與易社強做出同樣努力的日本學者。尚在《西南聯大》難產的1997年,同誌社大學教授楠原俊代女士便出版了《日中戰爭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研究——又一次長征·西南聯合大學之路》🎑。它是國外出版的第一部研究西南聯大的專著🔮,起步比易社強晚,卻出版在先。與此同時,日本著名學者👩🏿🌾、中日學院院長、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安藤彥太郞先生撰寫的西南聯大史部分章節,也相繼在《中日學院院刊》上連載🍚。不幸的是,安藤先生的書還未寫完,就於2009年10月與世長辭。否則,我們在看到美國學者筆下的西南聯大時🍼,也能看到日本學術大師眼中的西南聯大🧝🏼♀️。
說到本書中文版🙁,不能不說到它的譯者饒佳榮👩🏿🫶🏿。饒佳榮是位富有思想、充滿活力的青年學者,我和他相識於2007年歲末在雲南師大召開“西南聯大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上😽🏄🏼♀️。他聽說有這麽一個會時想參加,然後就自己跑了去。當時,我只知道他的興趣也在西南聯大,何曾想他竟單槍匹馬翻譯了這部書,還鬧出這麽大動靜。最近受到好評的《聯大八年》、《聯大教授》👩🏼💼、《西南聯大》等,也是他策劃的💁♂️。易社強曾說🙈,他把自己嫁給西南聯大了,饒佳榮緊隨其後🧗♀️👨❤️👨,也嫁給了西南聯大。有這樣一批人追蹤西南聯大,西南聯大研究肯定會日加繁榮🤓。
(二)
《西南聯大》扉頁上寫著“獻給西南聯大全體師生”📶✡︎,在我看來💝,它既獻給了西南聯大全體師生,也獻給了所有為延續中華文化頑強不息的奮鬥者。與眼下或以西南聯大為參照物進行反省,或拿聯大說事🦸🏼,甚或剪刀加漿糊利用二手材料把冷飯炒熱的出版物相比,這部書才稱得上是實實在在的、沉甸甸的史學著作。
易社強是哈佛大學培養的中國通🐊。1955年🙆♂️,始入哈佛的易社強便在費正清主持的東亞研究計劃下接受教育,此後到1963年獲得博士學位,一直沒有離開費正清的門下🛬。與費正清主要集中於晚清史的研究不同🖐🏿,1958年他將方向鎖定在現代中國,考察對象先是學生民族主義🙆🏽♀️,繼是一二·九運動🚐。主張學術自由的費正清沒有給他太多壓力,但嚴格的史學訓練和治學方法,仍然潛移默化傳給了他🎇。《西南聯大》有許多方面都有費正清《美國與中國》的影子,尤其是兩者都站在旁觀者立場🧘♂️,用冷靜的觀察家眼光來審視問題🏊♂️📝。
用“西南聯大萬花筒”來形容《西南聯大》,也許比其他比喻更形象。這部書🔜,任憑從哪個角度看🔄,都能顯示出它的價值。
一,資料占有🤹🏿。相信凡是讀過這部書的人,都會為書中材料之豐富而驚訝🏊🏽♂️。我敢說,在材料占有上👷🏻♀️,目前很難有人能與之比肩。就說書後附錄的130多位采訪名單✋🏻,既有大陸的馮友蘭🔃、黃鈺生🤥、金嶽霖、陳岱孫、施嘉煬、錢端升☘️、吳澤霖、楊石先😌🎓、袁復禮、鄭天挺、費孝通、王贛愚等💦,也有在美國和臺灣的伍啟元🚶、任之恭🕟、劉崇鋐、吳大猷、陳雪屏、錢思亮等,看到這些學術大師,就能感覺出該書的容量。任何采訪都是需要付出的。一次閑聊,易社強說要買輛山地自行車,因為要采訪👖,可雲南多坡,爬上爬下有些費勁▫️。不久,他果然從美國空運了兩輛,當我們在昆明紀念聯大校慶活動中見面時,他和當時的妻子余翠屏👩🏼💼🧑🏻⚖️,胯下就是當時中國還沒生產的這種代步工具。
易社強是西南聯大意昂接觸的第一個為他們寫史的人,況且還是一個美國人✳️,這就使他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情相迎,不僅有問必答,有人還拿出從不示人的私人日記👨👩👦👦。曾經與西南聯大發生過關系的西方人👨🏽🍼,也伸出了援助之手♧。直到逝世之時還關心這部書的費正清,向易社強引薦了清華和聯大的朋友,還提供了包括手稿在內的個人文件,以及在聯大外文系任教三年的英國學者白英的檔案、報告🍚。曾經居住在昆明或訪問過聯大的美國外交官、軍事人員🎽,也同樣如此🫀,當年美國駐昆明領事館領事菲利普·斯普勞斯👨👨👦,即是其中之一。
口述記錄和檔案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更多的還需去書海打撈。這一點無須多說🔊,翻翻書後長達44頁參考目錄就知道了。參考目錄中,包括了大陸、臺灣、美國各個圖書館🫙、檔案館的名字。
為了獲得感性認識,易社強多次到昆明,還探訪了聯大的長沙、蒙自、敘永校區🥵。前些年🍦,我到昆明時,想再看看祖父住過的陳家營和司家營,易社強正好在那兒,便陪我轉了一天。那次他興致極佳,如數家珍講了許多聯大往事,他對司家營的熟悉程度,也證明他來過不止一次👩🏿🦳。
二,宏觀意識。由於《西南聯大》的書名💕,不少人把它當成校史。的確,它是一部校史🌕,可又不僅僅是校史👝,因為書中回答的問題並不限於西南聯大🔵👨🏼🏫,而是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導言》中,作者說他之所以研究西南聯大,是由於“它在20世紀中葉的中國知識史、文化史和政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於聯大的傳統模式和自由理念超越了中國疆域🍂,提出了若幹普世性的重要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在什麽條件下🌔,可以孕育並堅持通才教育?”、“促使一所大學完成使命的內在動力是什麽🏀?”、“處境艱危之際,如何界定並闡明使命?”,更包括在一個充滿矛盾的社會環境中,“批判性思維、多元主義、寬容和思想自由的原則到底有多重要?”這種大問題。這本書表面上似講述西南聯大,可作者面對的問題,已超出了校園圍墻👨✈️。如若體會不到這一點💋,就感悟不出作者的宏觀意識💃🏽,說不定還會陷入故事堆裏。
三💆🏿⚗️,特殊體例。大概很少有人註意到本書的體例🏒,其實這也是一種嘗試。依學院派標準,這部書還難算是嚴格的史學研究。四章結構明顯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全書主體,包括離開故都、兩次搬遷、紮根昆明📌、融入社會🤕,還包括艱苦歲月👎🏿、守望理想等。可是這種安排只能照顧到典型人物和活動,難以容納更多的不為人知的普通事情。作者亦清醒地意識到這部著作不同於一般的大學史,認為任何一所傑出的大學,整體必須是各部之總和🚶➡️。於是👇🏼,書中單列了一章,按照校史體裁,對各個學院🦍、學系🙇♀️、師資做了分門別類的敘述,目的不僅在於盡量照顧到方方面面👩🏿🚀,同時有些頗有價值的問題🕢,也可以放在這一部分🚶➡️。這種結構,初看時覺得與我想像的專題研究尚有距離。但認真讀畢♻,方體會到這種框架實出無奈🛑,因為西南聯大可寫的太多了🥕,無論落掉哪個都不應該。
四,跨越時空。若說體例還有探討余地的話🆒,那麽它的另一個嘗試則是成功的☹️,這就是用講故事的文筆♠︎,娓娓勾畫出組成西南聯大演進的各個環節💆🏼♂️。書中有些地方類似紀實文學,個別處還加入了遐想📁,蒙自分校一節的“想象一下這道風景吧”那段🏋️♂️,就很是生動。這種文筆🛕,不僅用於彌漫著浪漫情趣的南湖,同樣也用於一些嚴肅的問題上。聯大與雲南的融合、國共兩種勢力的暗中較量、與派系矛盾交織在一起的戲劇演出等🔽🦹🏼♂️,就也是這種寫法,它縮短了時空距離,跨越了史學文學界線,讀後如臨其境,拍案叫絕。
五,主題把握🌱。作為一所高校,它的使命究竟是什麽,這是作者關心的核心🌙。《西南聯大》沒有把這個問題裝進一只籮筐,而把它分散到各個角落,無論是數次搬遷、學術研究、課程調整🤹🏼♀️,還是學生生活👵、生存抗爭🦹🏿,無一不與這一中心密切相聯。為了突出這個主題💂🏼♂️,作者專列了若幹小節,對堅持通才教育🐡、抵製教育部統一課程標準🧖🏼、對旨在控製學生思想的導師製度的質疑等問題🦅🎛,做了深入探究✈️⛳️,從中得出西南聯大肩載的根本使命是維系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的結論。用書中的話說,就是😼:“中國最優秀的學者在這所大學竭力維護中華文化的生機”,“即使是戰爭歲月👨🏻🎨😣,也要保護並促進中國學術文化的發展”。西南聯大之所以具有獨立研究的價值⚁,其意義正在於此。
六,同情理解。在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西南聯大享有“民主堡壘”的光榮稱號🛻。書中以大量篇幅記述了聯大贏得這個稱號的過程,其中國共博弈、反對專製、一二·一運動等部分,表現出對爭取民主鬥爭的理解和同情,幾乎令人看不出意識形態上的差別😾👩🏿🦱。
西南聯大的“民主堡壘”稱號主要靠學生獲得🚕,不過,教授政治傾向的轉變,也起到了後盾作用👩🌾👨🏿⚕️。教授的群體性轉變,不是特殊現象,經受了1944年日本一號作戰打擊後👩❤️👩,各個階層對政府的不滿普遍滋長🤶,在一系列的反省中,紛紛認為軍事失利的根本原因在於專製政治👨🏽🦲🐇。《西南聯大》在刻劃聯大教授在這種形勢下的思想轉變👨🏻🦼➡️,沒有超出我們的了解範圍👨🦯,但它用史料支撐了這一認知。書中寫到張奚若,說戰前張申府因在課堂上鼓吹共產主義被趕出清華,他負有很大責任🏎。皖南事變時期,還說蔣介石對付新四軍是醫生在“化膿潰瘍”處動手術🧌。然而,1944年👨🏻,他開始怒斥國民黨的腐敗🐳,說重慶當局“獨裁專斷👨🏿✈️、腐敗無能”☘️,國民黨“好話說盡,壞事做絕”。書中還寫到,張奚若的這種轉變也發生在王贛愚身上👨🦯➡️,他也是“從完全支持執政黨合法行為的客觀的學者,轉變為政府批評者和改革支持者”。造成這一轉變的原因👩🏽⚕️,一是國民黨未能遏製日本的進攻勢頭,二是拒絕實施民主改革🚨,結果導致蔣介石“失去了大多數留美知識分子的尊重和信任”,“使得溫和派向左派靠攏”𓀄。

易社強與作者在昆明龍泉鎮合影(2005年11月19日)
在西南聯大史上🎪,聞一多是個不可不提的人,他的名字屢屢出現在作者筆下⚛️,雖然專寫聞一多之死那節文字很少👩❤️💋👩®️,但正如臺灣學者呂芳上教授說,作者把聞一多作為貫穿各章的靈魂人物之一。這,既是情感使然,也是對人生價值觀的一種理解🛫💞。
七,求真態度🤟🏼。站在觀察家的立場上,作者根據史實,在一些問題上提出了與我們不完全相同的判斷🕴🏼,這也是本書值得重視的一個方面🔠。歷史和歷史學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領域🅱️🏄🏻♀️,前者是“述而不作”,只記錄場景,後者則需要思考、分析🙋🏻♂️,提出個人見解🤠。西南聯大的湘黔滇三千五百裏小長征,是可歌可泣的抗日戰爭史的一幅壯麗畫卷,當時的駐美大使胡適,曾自豪地向異國友人展示了途中的照片。今天🍹,許多著作對這次小長征也給予了極高評價🧊🧘♀️。易社強承認這次長途跋涉是艱苦卓絕的,而且是“中國學術共同體群策群力的縮影”🙁,是“中國高等教育和文化賡續不輟的象征”。同時,他又以占有的材料為依據,認為這次小長征的實際作用🪬,主要表現在“這群青年再也不會覺得祖國和人民是遙不可及的抽象概念”🌔🧑🏼💼。影視作家陸天明創作聞一多電視劇本時,也說過意思同樣的話,但並沒有體現在劇本中。易社強則不然❤️,他敢於做出個人判斷。
類似之處還有龍雲起初對聯大遷滇的態度、三校個別學生曾經緊張過的關系🧑🏻🔬、社會學系某些教授反對聘請費孝通等。就連給作者取中文名👨🏼⚖️,又邀請他到臺灣大學訪問的李定一🧯🌜,也不加隱瞞說他曾休學一年去緬甸,靠倒買倒賣發了一筆財💁🏼。至於引起聯大學生“倒孔”遊行的飛機運洋狗事件,近幾年才由楊天石考證後提出疑問的👩🏼🌾,而此事真相🏋🏼♀️,早在書中就做了糾正🦺。還原歷史原本面貌,既是史學家的責任🕵🏿,也是學術研究的科學態度,作者的求真不僅於西南聯大無損,反而使我們與真實的西南聯大更接近了🪗。

易社強與作者在北京凱泰大廈餐廳(2002年7月11日)
八🧚🏿♀️🚵🏽,貫通中西。《西南聯大》在彌補我們知識空缺的同時🦟,還給了我們一個警示,即我們在與西方學者面對同樣問題時👩❤️💋👩,暴露出的知識結構方面的差距。易社強受的是西方教育,數度到臺灣學習,其中一次長達近四年,這種文化背景📑🤡,使他能夠發現一些我們難以覺察的問題🚼。以哲學系為例🤷🏻♂️,陳康教授的名字可能我們還很生疏,但易社強則對他翻譯註釋《巴曼尼得斯篇》評價甚高,說這並不在於註釋是原作的10倍🧑🦽➡️,而在於20世紀中國學者研究西方哲學時只想著趕上近代西方👐🏿,卻嚴重忽略了西方18世紀以前的思想💂🏻♀️。哲學系德國哲學的力量很強,但最重要的思想家馬克思沒有出現在課表裏。一般人認為這與意識形態有關🦹♀️🧗🏼♀️,易社強卻把它與20世紀初英美自由主義者退回到學術界🛢、馬克思主義者轉向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這一學術氣候聯系起來,指出這正是大多數聯大教授的學術訓練背景。類似看似平常的學術研究,經作者這麽點撥,其背景和意義就更加顯豁⛹️♀️。
繼承了學者論政傳統的聯大教授,創辦過幾種影響很大的刊物。書中重點介紹了錢端升主編的《今日評論》🐈⬛,同時也提到《當代評論》、《自由論壇》、《戰國策》、《民主周刊》等。青年學者謝慧已註意到這個現象,2010年出版的《知識分子的救亡努力🤸🏼:〈今日評論〉與抗戰時期中國政策的抉擇》⚆,便是第一部研究《今日評論》雜誌的專著🤽♀️📰。易社強發現這個問題早於謝慧📸🎭,但他把這一現象稱之為“區域性的文藝復興”。對於向達的敦煌石窟研究和印度史、西域史教學🏸,以及王信忠的近代中日關系研究,作者也視之為“區域研究”🪟🤽♀️。一個新概念🙍🏻♂️,就這樣在西方思維方式中誕生了。相比而言,我們不是不懂得史學研究中需要運用中西文化結合,但缺少自覺意識畢竟不容諱言。
(三)
任何成果都難免存在欠缺,《西南聯大》也未能避免🙆🏼♀️。
一🦜,內容還應補充。西南聯大是因抗戰爆發才合組的一所戰時高校🛄☝🏽,《西南聯大》有相當篇幅與這場戰爭銜接,在介紹外文系師資時,也提到有一位日語教授。這位教授,應是全校唯一的日語教授傅恩齡。但是,再想了解情況👔,就讓你失望了,書中根本就沒有他的名字🥺📚。這部書講了不少鮮為人知的事👨🦯🫵🏿,其中之一是羅隆基與西南聯大的關系💇🏿♀️。看到羅隆基出現在聯大,我眼睛一亮,可我繼續讀下去時🧑🏼🏫,卻戛然而止了。在目前出版的西南聯大著述中💆🏼♀️👨🏼,該書信息量無疑處於領先位置,不少言簡之處都可以作為專題展開,可惜大多只是素描⏯🏄🏽♀️,讓人讀後覺得不夠過癮。
西南聯大與雲南地方的關系👩🏼🦰,在書中屢次強調,但多數停留於現有成說,進一步的細節明顯不足。1946年6月,費孝通的弟子王康與龍雲時期曾任警備、憲兵、防空司令的祿國藩女兒結婚,國民黨借此散布說民盟與龍雲集團如何如何🛅😶,此事鬧得很大,我送給作者的《聞一多年譜長編》中已有記錄⛹🏿♂️,本可作為這一部分的支撐,但作者沒有留意。

易社強與作者與昆明陳家營聞一多華羅庚舊居房東兒媳合影(2005年11月19日)
二,史實還需斟酌♏️。書中說賀麟是國民參政會的黨員代表,實際上聯大先後遴選的11位參政員是張伯苓⚖️、胡適💔🦶🏽、張忠紱🔻、羅文幹、周炳琳🧗🏼、錢端升、張奚若、羅隆基、傅斯年、楊振聲🧕🏽、燕樹棠、田培林,並無賀麟𓀋。再如說張奚若是中國民主同盟的堅定分子,這許是印象和推測,張奚若雖然贊成民盟主張🥷,可從未加入民盟🎙。比較重要的是另一件事。1946年6月👨👩👧👧,美國副總統華萊士訪問西南聯大🫷🏼👰♀️,是這所學校與美國領導人唯一的一次直接交流🧑🏼⚖️,其中為歡迎他而辦的英文壁報經美國記者報道✋🏽,成為媒體的一個亮點👆🏼🔻。書中把這幅壁報說成是何達受吳晗暗示製作的🏋️,這與事實不完全相符。這幅壁報的製作者是王康、王子光兄弟,還有萬祿等人,作者征引了王康的著作◻️,卻沒就這件事向其求實🧰。
三,資料亦存疏漏。書中多處引用了北京和臺灣兩地的《清華意昂通訊》🚁🧓🏼,說它們是“容量巨大的聚寶盆”。然而,西南聯大在清華歷史上只是短短的八年,作為全球聯大意昂交流的專門刊物《西南聯大北京意昂會簡訊》,史料價值在其之上。作者得到過聯大意昂會的通力協助,書中卻未見《簡訊》身影👩🏽🚒,這是一個本可避免的疏忽。
四,註釋還可完善🤷🏻♀️。書後的附錄,為了簡練起見⛹🏽♀️,征引書目特創造了用漢語拼音簡註書名之法💆🏽,如“YNWS”表示《雲南文史資料選輯》🤶🏻🏣。但註釋這本書時,只見名稱未見期號🚶♀️➡️,而這一刊物至上個世紀末就已出版了55期,如不註明期號🦸🏽,從何按圖索驥。更有甚者,與繁體版相比🚗,簡體版竟然把作者專為中文讀者設計的“註釋簡稱表”刪除了🙎🏽。幸虧我有兩種版本👶🏿,不然真不知道那些簡稱指的是哪本書🫲🏽。
誠然,與全書特色相比,上述瑕疵算不得什麽。列舉出來,只是期望該書異日修訂再版時,能夠更加完美,成為真正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