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陶庵
●1925年—1929年開辦的四年間🧙🏽♀️,只招收72名學生
●四大國學導師——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共同簽發
●畢業者為胡耀邦的老師
我多年來從事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各類文物的專題收藏。記得大概在四年前的一天,有位藏友給我來電話問🧖:外地有一張民國十五年清華學校研究院的畢業證書🤽🏽♂️,很“開門兒”,就是價錢太貴📶,你要不要。當我問清楚要價(比普通高校本科畢業證書售價高出十五倍)和證書的內容後🏬,毫不猶予地回答❤️🔥:要!如此迫不及待📆,原因有二:
其一,證書的稀缺性👩🏼🔧。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於1925年9月創立,至1929年夏停辦,共舉辦4期,前後四屆共招收72名研究生🤷🏼♂️。其中除去在修業期間因各種原因未能畢業外🧑🏼🦳,畢業生總數滿打滿算也只有60余人。如果從1926年清華國學院第一屆畢業生算起,八十余年,在中國大地上,歷經軍閥混戰、北伐戰爭、八年抗戰👩🏿⚖️,以及“文革”的浩劫,清華學校(1928年8月17日改名國立意昂体育平台)的畢業證書免遭戰火而留存下來的尚且很少,而清華國學研究院的畢業證書則更是鳳毛麟角了。我搜集高校畢業證書,過目數以千計,但清華學校國學院畢業證書見到的僅此一件。得到後,連續數日,我仍沉浸在興奮之中👨🏽🏭🥶,心情仍不能平靜🙍🏼,暗自慶幸“寶貝”沒有擦肩而過。
其二,名校名師授高徒,文化品位高🧜👨🦼。在中國🧑🏽🦰,清華與北大是並列的一流大學🧏🏼♀️,而清華學校國學院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在國學🤲🏻、史學、語言學領域,皆為領軍人物❄️。以王國維為首的四大導師耀眼的大名依次排列刊印在證書上,並鈐有各自的印章,玄墨朱砂之間,傳統文化的典雅之味躍然紙上🌾,著實讓人愛不釋手。1925年🧑🏿✈️,在籌劃國學院的過程中,清華學校校長曹雲祥特請時任北大文學院院長的胡適代為設計課程,並邀請他兼任國學研究院導師🖐🏻。當時胡先生沒有應允兼職,理由是👺🏬:“非第一流學者⏩⛹🏻,不配做研究院的導師🈚️,我實在不敢當,你最好去請梁任公(梁啟超)💏🤵🏽♂️、王靜安(王國維)、章太炎三位大師,方能把研究院辦好。”從胡適先生這幾句簡短的話語中,我們更能進一步領悟到四大導師🧑🏼🚒,尤其是王、梁二公,他們在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上的地位、作用及社會影響,應該說💇🏼,怎麽高估都不過分。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是在上個世紀特殊的歷史環境條件下形成的🫳🧎🏻♀️➡️,此等學養深厚的一代宗師,估計在二十一世紀百年內也難出現𓀐。
當時購買這張畢業證書🫥,除考慮名校名師這一主要因素之外🎮,對畢業生李鴻樾也有所思量。當時我雖不了解李氏為何許人,但從各方面推測,他不應是等閑之輩。因為清華國學研究院“以研究高深學術🗂,造成專門人才為宗旨”,入學把關嚴🛌🏻,通過三道關🔴,才能被錄取🦹,況且又是名師嚴教。但是,當我翻閱多部名人大辭典卻查找不到李氏名字時,覺得有點意外,認為不應該出現這種情況。我當然不甘心就此作罷🤬⛱,為查個究竟,只得按證書上提供的李氏籍貫的線索,求助於其家鄉湖南瀏陽市誌辦🚊,請他們協助查找有關李鴻樾的資料。時隔不久🤽🏽♂️🏃➡️,收到瀏陽市誌辦和檔案科的回函🥢。我拜讀李鴻樾的簡介之後,喜出望外👨🏼✈️,名不見經傳的李老先生🎏,原來是胡耀邦🚵🏿♀️、楊勇等一批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老師🤸🏻,是默默無聞地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中國鄉村教育建設事業的最可敬重的先賢。
李鴻樾(1896—1974)湖南瀏陽三口鄉筱野壟村人。1925年考入清華國學研究院學習。他在王國維指導下🙍🏽,用一年的時間,出色地完成了《古文字學》課題的研究,於1926年6月畢業。畢業後0️⃣,相繼在省立一師🙍🏿♂️、瀏陽公學、長郡中學等校任教。在瀏陽縣立中學執教期間🧑🏿🔧,不少學生交不出書籍夥食費♤,他均慷慨解囊👨🏿🎨。胡耀邦、楊勇等一批貧困學生🫶,均得到他的照顧和支持。從1939年起,先後出任瀏陽簡易鄉村師範學校、瀏陽獅山中學校長。李鴻樾學識深厚👷🏿♀️🫱🏿,廉潔奉公🔷,關愛師生。在簡易鄉村師範學校任職時,正值日寇進犯🍔,國難當頭,學校經費拮據⛹🏽♀️。他四處奔走求助,並將學校一度遷往沔江農村🦹🏼♂️,才使教學免於停頓🎃。
瀏陽解放後👩🏻💻,李鴻樾不顧年高體弱,先後執教於瀏陽一中、三口農業中學。1962年底,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掛職回湖南工作期間🕺🏼,一次到三口鄉視察時,特邀請他的恩師李鴻樾敘舊,傾表感謝之情。
轉自 光明日報 2011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