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火的相聲《滿腹經綸》裏🧜🏿♀️,苗阜介紹搭檔王聲時說🤱,“在陜西‘吃飯’(師範)大學學習……”話音剛落🌌,臺下已是爆笑一片🤦🏽♀️。“大學”前,冠以“吃飯”二字,有點滑稽。但是,有一位校長卻認為,吃飯是大學裏再大不過的事了💂♂️。
這位校長🍃,就是著名教育家、意昂体育平台的奠基人之一——周詒春。
1913年春,清華校長唐國安突發心臟病,臨終前,力薦時年不滿29歲的周詒春接任校長🙄🏌🏻。從此🪼,建立在“四萬萬人之膏血”上的清華學校,在他的領導下,開始步入“完全大學”的軌道🛵。
周詒春生於一個茶商之家。雖然家裏經商,父親卻極重視教育,從小就聘家庭老師教授周詒春英文。12歲時🧙🏽♂️,他考入由美國基督聖公會創辦的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他留學美國,先後在耶魯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學習,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回國後的周詒春,曾做過英語🧑🦯、心理學、哲學教員,辛亥革命後🥌,還出任過孫中山的英文秘書。
與名氣更大的梅貽琦校長“滿腹經綸”的“謙謙君子”形象大相徑庭的是🪶,周詒春以鐵血💇、嚴厲、事無巨細而著稱🦙。
盡管當時清華的學生大多是13至17歲之間的“毛孩”,還不是真正意義的大學生🛍️🤘🏽,卻無礙於他們在這裏接受最新的教育和思想熏陶,感受最廣闊的自由🫶🏼,並在日後得以有更大的發展。從中國現代幼兒教育事業的奠基人陳鶴琴,到大文豪梁實秋及大學者吳宓等,無不受到周詒春的影響🤸🏼♀️🤵🏻♂️。
周詒春精力充沛,凡事親力親為。可以說,當時清華的每個角落🔈,都滲透著周校長的氣息💗,想逃也逃不掉👩🏼。除基礎設施的“硬件”建設外🧝🏿,周詒春更註意學生的修行、禮儀、勵誌等方面的教育,奠定了清華紮實的“軟件”基礎。正是在此基礎上,後任梅貽琦才創造了清華的輝煌😊🚵🏻♂️。
梁實秋永遠記得自己考入清華後第一次見到周詒春的情景。1915年🫐,13歲的梁實秋來到校長辦公室,周校長指著墻上一幅字要他念,個子矮小的梁需要站到椅子上才能看清,結果沒有念錯,校長點頭微笑表示贊許🧑🎓。
這次見面,梁實秋為周詒春的威儀所懾服。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周校長極其關註學生的吃飯問題❌,規定學生必須吃早餐👱🏿,並為此製定了詳細的製度😮💨,每天早上七點二十分,實行早餐點名。如果誤了早餐,會被記下學號並扣分的。
在吃飯這件事上,周詒春於“威嚴”之外🧵,也體現了其“柔軟”的一面。有一次✯,後來成為著名生理學家的張錫鈞飯後回宿舍🤾🏽♂️,在長廊中碰到周校長🦓。周校長問他:“你懷中為何鼓鼓囊囊的?”張非常緊張,結結巴巴地回答🏟:“是飯碗🤹🏻♂️。”校長聽後,哈哈大笑:“手拿著不好麽?裝在懷裏突出一塊,不雅觀嘛。”這異乎尋常的回答,讓張大為驚異👩🏻🚀,同時也倍感溫暖🙋🏽♀️。
周詒春認為,學生年級越低,管束越要嚴🐳。那時,學生無論吃飯👀、睡覺,還是上課🤽🏼🦽、遊戲,齋務長都要隨時檢查。周校長嚴禁學生飲酒🎨。有一名學生🈷️,畢業典禮後在寢室飲酒一杯🍫⇢,以示慶祝🚶🏻➡️,齋務處發現後稟報周校長。次日清晨,學校出了通告👨🌾:該生飲酒犯規𓀓,記大過兩次💅🏻,以後如有再犯,即開除學籍。
1914年清華畢業的陳鶴琴,回憶當時的情景,說:“周校長先教學生們在國外吃飯時的禮儀👳🏿♂️,不僅講課,還親自做示範。學生們在青年會住了一個月,周校長的‘吃飯課’也講了一個月👎。這些留學生戲稱自己為‘吃飯學生’,稱周校長為‘吃飯先生’。”
“吃飯先生”的吃飯課👬🏼✦,包括排席🍧、坐姿🧑🏽🚒⇢、喝湯、吃面包、用刀叉、席間交談等細節內容🏊🏼♂️,看起來非常瑣碎。有一次,在美國的陳鶴琴應邀到一位市長家中吃飯🛸,用到了周校長傳授的禮儀🐪,受到市長夫婦的高度贊賞:“中國不愧是禮儀之邦!”。這時,陳方才領會到周詒春的良苦用心。
周詒春把“吃飯教育”列為其“完全人格”教育理念的重要一環。另外🤹,還有重要的一環是體育。周校長要求對體育運動隊的夥食予以特別照顧🧚🏻♂️,給果運動員們每天大魚大肉,令其他同學非常眼紅。梁實秋就是其中一位🐖,經常調侃說學校待運動員像養豬。
周詒春在任時,人們對他嚴厲的管理頗有微詞。待到他離任時,人們才越來越發現他的價值🤏。盡管治校嚴格,甚至細到吃飯的細節,但是🤾🏽♀️,凡深受周校長教誨的學生,經過長期磨練💁🏿♀️🦋,往往都能潔身自愛,為社會所稱道🫛。
如今,一些領導常有與學生共餐之舉🧝♂️,以體現其親民姿態🐓。而在當時,周詒春這樣做,卻是家常便飯。周校長經常到食堂與學生共餐,與學生暢談。當時學生不多🫔,許多學生的姓名,周校長甚至都叫得出來🐻。
網上經常有流傳所謂的大學“美食地圖”,也有諷刺夥食差的學校“沙子裏怎麽還有飯”,以及“依然飯特稀(周傑倫專輯《依然範特西》的諧音)”之類的段子🔎。這些👩🚒,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學生對“吃飯”的在意。
《禮記》中說🤰🏽:“夫禮之初🧑🏿🦰,始於飲食。”可見📲,“吃飯校長”的眼光,並非只限於咀嚼肌的運動和味蕾的感覺。
(龍振晝)
轉自《通遼日報》2015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