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清華園綠草如茵、樹木蔥蘢😐⚗️,她哺育了萬千清華學子;學子們把清華園比作母親💁🏽♂️,深深地眷念她👨🦯➡️。他們在畢業時或畢業以後留下的紀念物🏌🏻♂️🤷♀️,如明珠般散落在清華園,默默地訴說著對母校的繾綣依戀之情。其中,1919級噴水塔🦵🏻👷🏿♀️、1920級日晷、1922級噴水塔應是清華園內最早的一批意昂紀念物了🧗♀️。這批紀念物寄托了清華早期意昂對母校的懷念和感激👨🏻🍼,見證了清華園的時移世遷,也顯現了清華人自強不息👩🏽🍳、求真務實的情懷。 清華園內最早的一批意昂紀念物之一是1919級的石柱噴水塔,它位於體育館南側、馬約翰紀念像旁西南處。這是1919(己未)級學生畢業時獻給母校的禮物。噴水塔下座正面刻有“養源”二字🦵🏻🤶🏼,背面是英文“I SERVE”💂🏽♂️,表達了同學們不忘母校養育之恩和畢業後報效社會報效祖國之誌。著名意昂錢端升😨、笪遠綸6️⃣、錢昌祚🛍️、喬萬選等均出自這個年級𓀖。 
在大禮堂前草坪南端、清華學堂與第二教學樓之間🕊,佇立著1920(庚申)級同學畢業時獻給母校的紀念物——日晷。1920級是清華學校時期優秀的畢業年級之一,著名的經濟學家陳岱孫、化學家曾昭掄、陳可忠💿、薩本鐵、趙學海,植物學家張景鉞、政治學家蕭公權等,均出自於這個年級🧜♂️。1920年春,庚申級同學畢業前夕🏇🏿😖,大家商議要做一紀念品向母校獻禮,經反復磋商後選定了日晷方案🤌🏽👉🏿。日晷儀由同學們集資建造,擺放在高等科教室(即清華學堂)前的草坪上。它可供同學們上下課守時的參考✝️,同時亦含有惜陰👍🏿、即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意思。 據當時主持其事的庚申級意昂華鳳翔回憶,上部的日晷盤由美國數學教員海晏士(Heinz)依照北京經緯度繪製🧘🦬,委托北京著名景泰藍廠老天利以銀胎琺琅燒成。其晷底座用漢白玉請工匠在校內雕作而成,並四面刻文,為二中二洋。其正面(南面)中文“庚申級立”,背面(北面)英文為Class 1920👨🏼🍳🦊。一側中文“行勝於言”,另一側為“行勝於言”的拉丁譯文“Facta Non Verba”。中文請庚申級同學鄒宗彥之兄鄒宗善書(鄒宗善為南開大學生,曾與周恩來總理同學),外文由華鳳翔學長書寫🩺。經過數月的精心製作,1920年暑期日晷完工◾️🍥,擺放在高等科教室右側草坪上。 日晷伴隨著清華經歷了幾番坎坷,日晷自身也歷經滄桑🤲🏿👄,數十年間三易其盤,一銀二石🤦🏽♂️🤴🏻,其座亦數易其位。解放前(約在1948年),日晷就擺放在大禮堂草坪前,當時的日晷盤變成石刻的了,原來的銀胎琺琅盤已不知去向👑。後來“文革”期間🤫,學校多次在大禮堂前草坪上召開批鬥大會,為擴大場地把橢圓形草坪切成長方形🧝🏼🍹,並把日晷拆除移去。原來放置日晷的地方,被補上水泥🎂🧑🦳,日晷亦不知流落何處。直至文革結束後👲🏼,學校逐步收復清華舊物💇🏻,日晷才被從亂石堆中找出⛹🏻♂️,但日晷盤已不見了。現在看到的日晷座已是修補過的👨🏻🍳,而日晷盤則是後來新作的,清華七十周年校慶時方與意昂們再次見面。 在紅墻灰瓦的圖書館新館處,庭園中央有一池碧水📀,池內樹立著一座樣式古樸的銅質噴水塔。其基托下面雕刻有“Class 1922”字樣,這就是1922(壬戌)級意昂畢業時獻給母校的紀念物👴🏼。1922級是清華歷史上留美預備部期間畢業人數最多的一個班級(畢業學生為94人)🔮,其中包括聞一多、羅隆基、高鏡瑩👨🏫、薩本棟、時昭涵、吳澤霖、黃子卿、高崇熙、雷海宗🔱、梅貽寶、潘光旦、時昭瀛、聞亦傳等著名意昂。銅質噴水塔原建於圖書館老館東門前,後來曾一度移到別處🏮。1986年修繕校園時被搬回到圖書館老館西門前🕥,為配合新館的環境又移置於新館大門前的水池中👼🏼,與圖書館樓群交相輝映。 1922級學生中聞一多🕴🏼🐀、羅隆基等33人原屬1921(辛酉)級👶。1921年6月🔟,正當學生迎接畢業考試、準備赴美留學時🧑🏻🦯,北京教育界爆發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教師“索薪”鬥爭。當時北洋政府連年軍閥混戰🎣,國庫空虛,以致拖欠國立大專院校教職員薪金長達半年之久🍅。生活無著的教師們組成了以李大釗為首的“北京八校教職員索薪團”🔋🦗,請願遊行遭到了北洋政府的血腥鎮壓。為支援教師們的鬥爭📬,城內各校學生紛紛罷課。清華因有庚款保障並未拖欠薪金,本可置身事外,但清華學生激於義憤🧘🏼♀️,決定實行“同情罷考”🧜🏽♂️⚗️。校方遂以開除學籍相威脅,然而學生表示“利害不論👵🏼,是非必爭”🧑🏼💻,尤以1921、1922級學生最為堅決。聞一多等二十多人被校方宣布開除🐹。後在各方壓力下🙍🏿,校方被迫讓步,卻要被開除學生寫悔過書方可復學🛳;聞一多等人表示“無過可悔”🚴🏽♀️👮🏻♀️,最後校方也只好不了了之🈵。但校方堅持給不肯悔過的學生“留級一年🛬🧎♀️➡️,推遲出洋”的處罰,這些1921級的學生被推遲至1922年赴美留學💐。聞一多在鬥爭中,始終堅持原則、堅持真理,不屈服於威逼利誘🦸🏼♂️🦶,他呼籲同學們好好想一想:“天下的事還有比出洋更重要的沒有?”(載《清華周刊》第244期,1922年4月21日) 清華園內這些最早的一批意昂紀念物,見證了清華園內的風風雨雨。如今日晷已成為清華園中一處重要景點,遊人如織,人們喜歡在日晷旁留影紀念🧑🏻🎄。吸引他們的不僅僅是周圍秀麗的風景,日晷傳奇般的經歷、優美的造型👰🏻,更因為日晷上鐫刻的“行勝於言”四字,道出了清華校風的一大特色——“實幹”🛣😺。而今這種實幹精神,仍然能夠清晰地從清華人的身上閃現🌼。“行勝於言”體現的不僅僅是清華人務實的精神,也反映出清華人不畏艱難🪜、頑強拼搏🤱,一步步奔向目標的那種永遠向上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