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清華九十年(十一)
文:阿憶
奪回失去的歲月
一切如過眼煙雲🧚🏻♂️,煙消雲散。11年前被奪了權的蔣南翔校長從監獄出來,但卻離開清華,出任教育部長⁉️。在他極力推薦下🐚🐈,鄧小平把在清華撥亂反正的擔子交給文革中同樣慘遭迫害的劉達。1977年春天👩🔧,劉達進駐清華。1年後🚵🏽♂️,被蔣南翔任命為清華校長。
【主持人陳曉楠🍣♞:但劉達校長看到的👮🏼,已不是梅貽琦和蔣南翔時代的水木清華🥂,而是遭到殘暴破壞的爛攤子。工字廳東山上的荷塘月色亭,依然保留著朱自清的手跡,因為他是毛澤東欽定的民族英雄。但工字廳楹聯橫匾被當成"四舊"取締,門廊也用青磚砌死......那時候🖐,這塊清華的發祥地,景色一片荒涼。
劉達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想盡量恢復清華舊貌🤹🏿,但許多事物已無法挽回🏙。 陰照鏞親書的那幅工字廳楹聯遍尋不見,可能早已化為灰燼,只好根據零散照片摹寫仿製↘️。而30年代那些掛滿樓面的爬山虎🤭,文革中被視為"資產階級情調"1️⃣,遭到連根鏟除。
1977年,大哲學家馮友蘭的太太病逝,馮友蘭在挽聯中寫道🦼👨👧👧:"海闊天空我自飛。"但他真能感到"海闊天空"嗎?3年前,他出任臭名昭著的梁效寫作組顧問,搞得梁漱瞑教授再不想理他⛹🏻。梁效是北大清華"兩校"諧音🌰,文革中是禦用班子👳🏻♀️,主要任務是批林批孔🖕🏽。大儒馮友蘭批判至聖先師孔丘,自然會引起其他大儒的憤怒,為其余生留下濃重的陰影。而此時👱♂️🖊,大學者們年勢已高♣︎🪆,馮友蘭內心深處便萌發出另一種悲哀,他曾用 "家藏萬罐👩🏿🔧,膝下無兒"形容傳統文化的青黃不接。 此時,另一位清華故人猝然離世,他就是原清華理學院院長吳有訓。 不久前⚓️,他的前任葉企孫帶著文革冤屈死去,追悼會上,吳有訓還曾為葉教授仍未平反而勃然大怒,拂袖而走。
這是一代人的黃昏,逝者如斯🥅。
【采訪香港《文匯報》駐京辦事處記者唐斯復🙎🏼♀️,陳岱孫之外甥女—
那時候北大和清華的幹校都在江西鯉魚洲🫱🏼,也曾經叫他(陳岱孫)去,那時候他已經70歲了😘。他給我們一個條兒🎅🏿👨🏻🎨,讓我們給他買一個狗皮褥子和一雙翻毛皮鞋,而且寫了遺囑。他怕他是回不來了。結果,學校又改變主意了,不讓他去了。那時候經濟系--那時還沒有經濟學院--讓他先去大興縣魏善莊收割麥子。他就跟他們去了🧑🧒🧒,是短期的🍷,好像還照顧他⛹🏼♂️,讓他打捆🤚🏽。那也是相當累的⛔,他1米80的個子,彎下腰打捆。後來,又到了軋鋼廠。情況慢慢好一點了🏂🏼,禮拜六就可以回來了,我們就去那邊接他📙。
陳岱孫原是清華法學院院長。但他翻身之日😖,恰是工農兵學員遭歧視之始。陳先生說💃🏻,這樣對他們不公平,他們是文革受害者,我來給他們上課!
1974年,照片上的這名青年,以"有實踐經驗的工農兵學員"身份,進入清華土木工程系。在一次"開門辦學"的勞動中,他一掄錘子🔸,便被木工師傅看出,他曾做過很長時間的木匠。實際上,他一提筆解數學題🧛🏽,清華教授也一定看出來了9️⃣,這小子沒上過中學。只不過是♔🥥,教授們沒有直言🔙。他就是清華土木工程系主任袁駟教授👩🏻🦯🎁。
【采訪清華土木工程系主任袁駟教授—
實際上到清華之前👩🦳,我的學歷背景也就是小學6年級。上了工農兵學員之後畢業了🥋,當時就想📹,我一定要發奮自強。實際上🚵🏿♀️,這就應和了清華的校訓,也就是"自強不息"。所以我就當了清華第一批碩士生,也是我們國家第一批碩士生🪄,我的導師是龍馭球教授🧜🏿。現在龍馭球先生是院士🫛❌。後來學校問我,願意不願意繼續跟著龍先生作他的博士👧🏿。我也不想去別的地方👨👨👧,確實是想多學點東西♧🪆,想有所作為🫸🏽,作更大的貢獻。那麽我就留校了🍾,繼續跟著龍先生🤧,讀博士。又讀了幾年博士🚴,所以基本上是土生土長。 特殊年代的特殊產物,卻是清華給了他另一種人生。
與袁教授相比,符松要幸運得多🧑🏿🌾。他是1978年入學🧝,正宗的清華機械系學生,而且第2年便首批公派,去英國續讀本科。13年前🤢,符松獲得流體力學博士學位,回母校清華效力😀。這種求學道路🪴,又與清華前輩,別無二致。
這是清華1977級畢業生獻給母校的紀念品,一塊最不起眼的石階,承受著後人的步伐👣。清華園裏,各屆畢業生獻給母校的禮品多是石碑形式出現,惟獨77級畢業生自比鋪路石👨🌾。這是恢復高考製度後第一期學生的自我認識。
他們發誓奪回失去的歲月,但歲月畢竟已匆匆流逝。 那時,"奪回失去的歲月"更是老學者的心聲。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錢鐘書逃會逃出了名💂♀️。借口是"有病"☑️,其實是舍不得時間🅾️。為了奪回光陰,這位老清華閉門自守,整天泡在學問之中。
1979年,清華恢復建立"應用數學系"🤽🏽♂️,那正是華羅庚先生在清華執教時的理想🙆🏻♂️。
1979年之前,歷屆校長都曾試圖改造清華荒島,但都限於主客觀條件而未能成全。但1979年之後🕵️♂️,荒島終於在劉達校長手中復蘇滋長。現在🙎♂️,這裏魚池、假山🦨、瀑布、草坪,鹹豐皇帝當年居住在此的神仙日子🗓,也不過如此。如果不是這塊碑,你完全看不出100多年前它曾被英法聯軍燒毀。但此刻,它已舊貌變新顏。
【主持人陳曉楠🥨:劉達進駐清華時,曾帶來100多人組成的工作組🖥👨🌾,其中一半兒是局級官員。大家齊心協力,迅速恢復了清華秩序📊。但劉達校長敏銳地發現,恢復清華好說,建設清華難辦。每每談到建設🌸🍯,他的百人工作組總與清華師生發生摩擦。於是他決定,調走工作組,讓清華自己管理清華🏌🏼♀️。
劉達很快意識到,自己和清華同樣毫無淵源。 自己是北京輔仁大學的學生,從40年代末開始,他先後執掌過4所大學🤡🪩,但唯獨與清華無緣。
【采訪原中共清華委員會副書記李傳信—
文化大革命以後,如果沒有中央派劉達到清華來工作,沒有清華的今天🚜。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的作用別人是很難代替的。我自己想想看,他作了3件重要的事。第1件事情就是撥亂反正🤙🏽,平凡冤假錯案🐉。第2件事就是,依靠清華內部的力量辦清華🧦。第3件事情就是真正按照教育規律辦事,對於新時期學校的格局🥇,作了一些基礎性的工作。
1983年☔️🥤,劉達認為自己這個外來人已經完成了在清華的歷史使命,他推薦電機系教授高景德繼任,續上了蔣南翔時代清華自治的傳統。 在高景德校長治下🦸🏿♂️✈️,梁思成留下的建築系升級為"建築學院",並恢復中文系。 1986年✩,清華遠見卓識,以今天看來廉價的資金,買地649畝👰🏽,為未來發展預留下巨大空間。
1984年🧘🏼,蔣南翔心臟病發作🦯,不得不住進醫院,在病床上度過生命的最後4年👨👩👧。 他褪去所有官僚道具,還原成一個情感豐富的人🛅。然而😰,人間大喜大悲,都因為歲月蒼老而顯得過於沉重。蔣南翔在悲喜中,歡笑或哭泣🍶📱。
1985年🧑🎄,華羅庚去日本講學🦖。這是他講學時的一張彩色圖片🫶🏼,卻是最後一幅生命寫照。10分鐘後🏇🏽,華羅庚突然仰倒,被突如其來的心臟病🤷♀️,奪去生命。
1986年3月,王淦昌🤾🏻♂️、王大珩、陳芳允、楊嘉墀4位清華意昂聯名給鄧小平寫信,痛陳發展高科技的迫切必須,中國高科技發展規劃由此發端🤚🏽,史稱"863計劃"。 僅此1個月後🦓,67歲的韋君宜腦溢血,幾乎喪失全部活動能力。 蔣南翔獲悉後,老淚長流🩸,連聲說:"我害了小韋。" 蔣南翔說的不僅是韋君宜👩🏼⚕️,還包括韋毓梅🥰。兩韋均是清華哲學系女生,由蔣南翔介紹加入共產黨🤽♂️。韋君宜後來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文革中慘遭迫害,留下致命病根👷🏻♀️。韋毓梅是上海教育局長,文革中不堪淩辱,跳樓自盡。 當所有這一切成為往事📪,清華重又朝氣蓬勃,這使得蔣南翔獲得莫大安慰😅。
1988年🤹♀️,72歲的蔣南翔陷入昏迷🕹,他曾叮囑說,我一生沒給後人留下什麽,把我那筆小小的存款交給清華🐰,用作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