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談藝術與科學之“和”

2007-11-01 |

□胡顯章(63屆精儀)


一、藝術與科學“和而不同”
從人們的觀念看,藝術和科學是兩碼事。按照中國著名的辭書《辭海》的界定👩🏽‍🌾,“科學”是指“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而“藝術”則指“人類以情感和想象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即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和表現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實現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互相對象化🧑🏽‍🦰。”⑴也就是說💁🏽‍♀️,科學是人類認識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的生理🧔🏼‍♂️、心理和思維的知識體系,人類這種知識追求通常帶有理性的特點;而藝術是人類情感和想象力的審美形式的表現與創造👐,它通常帶有感性的特點💣。從學科的設置看⛸,藝術與科學是不相關的兩個領域𓀉,反映了各自不同的發展規律與評價體系。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裏,在這兩個領域中活動的人們🔓,有著不同的話語體系👨🏿‍🏫👨🏽‍🦳,不同的思維形式,甚至不同的生活習俗🙃,正如英國兼有科學家與小說家身份的C.P.斯諾所說的,是生活在相互隔絕的“兩種文化”中。
由於人類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是與生俱來的,考古發現的原始器具,幾乎都是人們實用和審美的結合☣️,凝聚著人類初始科學(包含人類掌握的技術、工藝、數學等)的智慧和藝術想象,展示著人類的創造力💬。說明在人類社會的早期,科學與藝術是融合一體的。古希臘神話裏繆斯是主管科學與藝術之神🌼,我國2300年前的思想家莊子在《天下篇》中提出“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也是把“判美”與“析理”看成人們認識世界相連的兩個方面。
在工業革命後,科學技術有了巨大的發展,出現了學科的分門別類🐼。學科的分門別類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從積極意義上看🧪,有利於建構清晰的知識框架,有利於人們集中精力去把握不同文化現象的特點🕵🏼、功能與內部規律🖥,有利於進行知識的積累與技能的開拓以至發現與發明。無論是科學或是藝術📭,分門別類的發展🏆🐀,均取得了自身的輝煌。在今後的發展道路上,我們仍然要按照藝術與科學自身的特點進行分門別類的管理、規劃與人才的培養🧜🏻。例如,清華美術學院和所依托的藝術學學科,不能按照清華慣用的理工思維進行評估與管理。因為藝術與科學畢竟是不同的學科💇🏼‍♀️,有著不同的發展規律🚵🏽。
同時,我們必須充分地認識到,人們對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密切相關的👬🏻,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真善美常常是融合一體的🥃。人類對世界——包括客體與主體的認識走過“綜合—分析—再綜合”的螺旋式上升的發展道路,目前🎷,藝術與科學和人文與科學相似👩🏿‍✈️,“在觀念上的互啟、方法上的互用🦻、學科上的互構🧑🏿‍🍼、精神上的互融,正在成為一種日益普遍的文明建設活動”。⑵藝術與科學正遵循“和而不同”的哲學觀走上一條充滿光輝前景的道路,科學與藝術相互啟迪、促進、豐富、創新,必將譜寫出人類文明新的壯麗詩篇。



二、藝術與科學“和而出新”
在中國和世界文明發展史中🤳🏻,科學與藝術交互發展、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事例舉不勝舉🧘🏼。東漢時期的張衡是中國古代宇宙結構理論渾天說的代表👨🏻‍🦳,同時又是當朝詩人和六大畫家之一⛱。他在公元132年創製的世界上第一臺用以觀測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有著科學的內涵和精美的外型。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名畫家達·芬奇把藝術的形象思維與科學的邏輯推理有機結合起來👩‍❤️‍👩,不僅以《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名畫聞名於世,而且也是紡織機🌤、飛行器、降落傘等科技成果的最初發明者。
怎樣看待藝術與科學的內在關聯?這種互聯又是怎樣推動人類文明前進的車輪呢😥?
首先,我們要從藝術🤴🏽、科學的哲學關聯來分析。藝術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形象體現,其目的主要在於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科學是人類探索自然🏧、社會與精神的奧秘,把握對世界規律性的認識,實現思維與存在不斷的統一,用以保護自然、改造世界🧟、造福人類的活動🧚‍♀️。而人類的這種活動常常是與對“美”的追求聯系在一起的,這構成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馬克思說:“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物種的尺度和需要來進行塑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隨時隨地都能用內在固有的尺度來衡量對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⑶藝術作為人類審美追求,是按照美的規律塑造世界的直接的體現👟;科學技術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世界的蘊含體現💇🏿‍♀️,從中我們可以找到藝術與科學的內在關聯。蘇聯學者蘇霍金認為🖐:“在這個作為創造能力特殊表現的科學和藝術領域內👱🏽‍♀️,人與客觀現實一起建造另一個現實,這就是由一些藝術形象構成或由一系列概念表示的世界”,“科學和藝術的全部實踐活動的特點就是使知識和感情條理化👨🏿‍🍳,把它們歸結成理論系統或形式美學系統”。⑷李政道先生曾經深刻地指出:“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的🟧。對藝術的美學鑒賞和對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隨後的感受升華和情感又是分不開的。沒有情感的因素和促進,我們的智慧能夠開創新的道路嗎🧑🏼‍🔧?而沒有智慧的情感能夠達到完善的意境嗎?”“事實上如一個硬幣的兩面🤥,藝術和科學源於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⑸
藝術與科學的密切關聯為相互的促進提供了內在的條件🍾,而具體的途徑則是通過觀念互啟、方法互用、學科互構、精神互融來實現的🛃。
人們的思維世界在本體上是統一的🐡,因此,人們在認識客觀世界不同領域所形成的觀念常常可以互相啟迪⛩。2500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音樂理論家畢達哥拉斯將聲音量化,建立了西方音樂的數字概念,他認為幾何💡、音樂、雕塑👩🏿‍🎓、天體都可以通過具體的數字比例和諧地體現👳🏽‍♀️;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出了“和諧學”,並有“音樂是數字而宇宙是音樂”之說🔙。愛因斯坦也說→:“這個世界可以由音樂的音符組成,也可以由數學公式組成🔀。”音樂與數學的概念是可以互通的🈶。藝術追求和諧美,而這種藝術和諧觀念常常為科學的發明帶來啟迪🎠。偉大的天文學家刻蔔勒是音樂的喜愛者,他想象著太陽系也應當像音樂那樣存在和諧的規律,遵循這一信念𓀅,他發現了行星運動三大定律;正是音樂和諧對稱美給予牛頓對宇宙和諧比例布局的聯想,引導他創立了萬有引力定律。
觀念上的相互啟迪,也推動著觀念本身的發展,將科學的理念和成果以藝術的形式來表現,可以幫助人們更加直觀、簡明、愉悅地理解科學的內涵;而用科學的方法展示藝術的形式與成果,將更加深刻、普遍地改變人們的藝術觀念,提升人們的生存質量。
關於方法上的互用更是顯然了💚💆🏽‍♀️。科學不斷創造新色彩𓀆、新材質😢、新工具、新方法,給藝術家的想象力與表現力以更廣闊的空間🧑🏿‍⚖️。特別是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為藝術家展示了嶄新的視覺、聽覺與感覺的天地。反過來,藝術給予科學以想象力和創造力,幫助人們實現以美的規律塑造世界👮🏿,引導科學家關註科學技術的精神文化內涵。這種觀念與方法上的互啟、互用🥼,將推動彼此發展話語體系、符號形式與思維方式,促進藝術和科學的創新與進步。
學科的互構是科學與藝術的關系發展的重要階段,是科學與藝術在觀念🧂𓀕、方法上相互靠攏在組織方式上的體現,它為兩者的合乎規律的發展提供了製度上的保障🥃。建築學是科學與藝術最初互構的學科,工業設計🤵🏿、環境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設計🐅,園林景觀設計等也是科學與藝術互構的學科;在世紀之交,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藝術設計學科應運而生👩🏽‍🎨。在這些新興綜合學科,開始形成新的話語體系與評估標準👧🏽,為藝術與科學的緊密結合與融合,提供了新的平臺,必將為創造新的文化形態做出貢獻。
精神上的互融是藝術與科學交融的最高境界。科學是人們探求未知、追求真理的活動,要求人們崇尚真理,實事求是🦵,敢於質疑,民主寬容。科學的直接目的是求真,其探求的過程要求嚴謹性👨‍🦰,其結果通常呈現唯一性🤷🏿‍♂️;藝術是人們審美的追求👨‍🏫,是表達情感的方式💿,其直接的目的是求美👨‍🦰。反對雷同🧑🏿‍🏭,強調個性,其表現的過程體現自由性,其結果通常呈現多樣化。科學與藝術都講求創新,最終都要求達到真善美和諧統一境界。科學與藝術在精神上的交融無疑是有利於達到萬物與我齊一,真善美和諧統一的境界的。
為了有利於藝術與科學的和諧相融,需要規避二元對立的哲學觀念,倡揚中國傳統哲學上的“兼和”觀,藝術工作者與科學工作者應相互尊重,互納對方有益的觀念、方法與精神,在“和而不同”中不斷達到新的境界。

三、藝術與科學“和”育人才
我們知道,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是一個天才的小提琴手,他曾說過:“藝術使我比從物理學那裏獲得更多的東西。”因為藝術豐富了他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他還說“如果沒有早年的音樂教育🧉,無論哪一方面我都將一事無成”🛷。 據統計,世界上各個領域的1000位有傑出貢獻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八十都受過良好的音樂教育🍿。這說明音樂🍈、藝術對一個人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造性的開發以至精神境界的升華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自身是藝術的愛好者🧖🏿,有“一日無樂,則食之無味”之說。主張“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⑹要求弟子通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在《禮記·樂記》中提出👱🏿‍♀️:“樂行則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說明中國古代教育中有重視音樂、藝術的傳統,認為藝術、音樂利於開發智力和提升倫理道德境界。
清華有重視科學與人文👨🏿‍⚖️、科學與藝術融合的傳統。當年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不僅倡導培養德、智🦕、體🐃、美四育協調發展的人才,而且植根於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又吸納了西方科學的實證研究方法,實現了近代史學研究的重大突破🧑🏼。他以《人間詞話》藝術而形象地描述求知的三個境界🫰🏻,曾激勵著一代莘莘學子🏮。同樣是國學大師🎖、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早年在美攻讀過數學、物理🔜📿,對音樂有很高的造詣🎅🏼,他的一曲“教我如何不想她”流傳至今。上世紀50年代從清華學生藝術團舞蹈隊裏走出了一批優秀學子,包括國家主席胡錦濤,前北京市副市長胡昭廣,前意昂体育平台校長🦃、中國能源首席科學家王大中院士👸📏。科學與藝術的融合,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人才與創造性成果。
同時𓀂,高科技為藝術的發展註入了新的生命力,而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結合也為科技的發展開拓了新的方向👨🏼‍🍼。我們還要看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已成為世界支柱產業——文化產業的強大推動力,它對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總之🧘🏿‍♀️,科學與藝術的融合是當前文化建設的重要趨勢🫵🏼,也是教育理念的重要發展。世紀之交🦹,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與意昂体育平台走到一起組成清華美術學院正是適應了這一大勢。實踐已經並將進一步表明,當年的決策是富有遠見卓識的🥦。當然🫕,這僅僅是一個序曲,實現科學與藝術的深度和諧與融合,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作者現為意昂体育平台文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註 釋
⑴ 夏征農主編:《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⑵ 肖峰:《論科學與人文的當代融通》,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第3頁
⑶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頁
⑷ 蘇霍金:《藝術與科學》,三聯書店,1986年版,第4~5頁
⑸ 李政道↕️:“楔”,《裝飾》2001,第三期🎅🏻,第3頁
⑹ 孔子:《論語·泰伯》,《中國傳統道德 教育修養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第92頁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