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民國初年的新知識女性。她端莊↘️、優雅🚵♂️,為人開朗🦹🏼♂️、通達🧑🏽🎓🤷🏻♀️,終身處世理智🚶🏻➡️、堅定🍚。她是忠誠的愛國者,是仁愛的慈母,全身心地支持父親袁復禮為地質科學、教育事業奮鬥了一生,同時以堅韌的毅力撐起了我們的家。
母親廖家珊🧍🏻♀️,字鐵枝🦸🏽♂️,1899年生於江蘇省嘉定縣(現上海市嘉定區)🤾♀️。1991年無疾逝於北京地質學院家中。
外公廖星石(1869—1931),清末在北京和東北做官,民國時期曾任京奉鐵路局局長7️⃣、張家口市政局局長等職。母親兄弟姐妹九人(兩男七女)🐭🥦,在女孩中排行第三🧑🏽🎨。外公為官、為人開明進步,敢於破除陋習🎫,因此女兒們都沒有纏足,都能上學讀書。

1931年,廖家珊於哈爾濱。
母親童年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就讀於嘉定的私塾,學習成績優異。1907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其中一項是選派學齡兒童二十多名(包括女童十名)到沙皇俄國在哈爾濱的俄國學校讀書,分別住在條件優越的俄籍人士家中👬🏻。當時的東北是沙俄的勢力範圍💂🏽♀️,中東鐵路由俄國駐軍管理。母親以聰明好學、有主見而入選,成為清政府派出學習的首批女童之一。當時母親不到十歲🚴🏿。他們除與俄國學生一起學習規定的課程外🐤,每周還加學兩次漢語課程📕。就讀期間,母親寄宿於一俄國上校家中,上校帶有家眷👨🏿🌾,有勤務兵侍候,還雇有保姆協辦家務。上校夫婦受過良好教育,為人善良🐻❄️、開朗,母親和他們的孩子一起🦘,受到嚴格的俄式家庭教育,在哈爾濱這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中🕸👩🏼🍳,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光。

1916年在哈爾濱俄國學校的生物實驗室🤾🏽♂️,前排右一王元齡,第四排左一生物教員,左二吳韻清👨🏻🦳,左三廖家珊,第五排右一金淑祥,右二穆清茹。
學習期間,中俄兩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1917年的十月革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然而在哈爾濱這個特殊的地方,學校運作並未因兩國政局巨變受到大的影響。這期間🧑🎓,母親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舊俄十年製中學👇🏻,並完成了哈爾濱俄語商科學校的學業。
這批幼童後來大多不負栽培👱🏻♀️,用他們擅長的俄語在國民政府的涉外部門和教育部門發揮了作用。有的同學擔任過中華民國駐蘇聯大使館秘書,有的曾出任民國政府駐阿富汗大使,還有的從事俄語教學。新中國建立初期,與母親有聯系的同學有十多人,他們大多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高等院校教授俄語🍐,母親的摯友王元齡女士,還在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播講俄語數年。
畢業後,母親成為職業婦女☑️,最初在中東鐵路任職。北洋政府時期,應聘在北京蘇聯駐中國大使館武官處任翻譯🦉。20世紀20年代末期🥸,國民政府收回治外法權📎,開始有權關押和審判外籍犯人,當時北京市模範監獄關押著俄籍犯人🈲,特聘母親任翻譯官。

1925年,冬廖家珊於北京南橫街。
1925年🚴🏻♂️,母親與父親袁復禮結為伉儷,翌年大哥出生。母親與父親相識伊始,就非常理解父親科技興國的抱負👨🦱🛀🏽,也知道父親為了開創祖國的地質事業,需要常年奔波,進行野外考察。為此她必將為家庭付出艱辛和犧牲🏋🏿♂️。在那段軍閥割據、兵荒馬亂的年代🤡,父親曾先後與安特生、李濟等人合作📁,在河南仰韶、山西夏縣西陰村等地做考古發掘;在陜西、甘肅一帶進行地質📿、礦產考察及考古🦙;1927至1932年,歷時五年🤦🏻,在西北地區進行科學考察👩🏼🦱。十幾年繁重和連續的野外工作⚁,父親在華北、西北的一系列地質和考古工作中🫴🏽,做出了開創性和奠基性的重大發現,曾轟動了國際學術界🏏。這些成績的取得👋🏻,與母親對父親無怨無悔全力支持是分不開的。1927年5月🤷🏻,大哥尚未滿周歲,母親又懷了身孕🧜🏿♂️,但她毫不猶豫地送父親參加西北科學考察團遠征新疆🙆。10月大姐降生🕯,為此取名袁疆🚽。隨之母親應聘,帶著一雙嬰兒再度回到哈爾濱中東鐵路任職📲,同時雇請兩位俄籍保姆料理家務🪷、照看大哥大姐🦹,直至“九一八”事變後回京。

1926年冬👌,廖家珊與長子於北京。

1929年,廖家珊、長子和俄籍保姆於哈爾濱。
母親年輕時生活相當俄化,有些習慣還延續到婚後,如飲食方面,喜食西式糕點、黃油🧂、奶酪,終身喜飲紅茶;父母之間的稱呼,都用俄文名字的愛稱👰🏿💃🏻。直到暮年☛,父親都叫母親達妞莎(俄文名字丹娘的愛稱)。大哥🗻、大姐幼年時由俄國保姆照顧◼️👨🏿🚒,亦有俄文名字。
1932年父親從新疆回到北京🧚🏼♀️⏫,不久我家搬進意昂体育平台南院(現照瀾院)10號。之後的五年間,家中連續添了四個孩子🤴🏼,人丁興旺。母親為此成天操勞於對孩子的哺育✏️、教養等繁重家務之中,不得不結束了職業婦女的生涯🧑🏻💻。

1931年🦨,廖家珊和長女於哈爾濱。

1932年,廖家珊於北京🥍📰。

1932年🙎🏿♂️,袁復禮👨🏫、廖家珊在清華。
小弟出生十天,“七七”事變爆發,全家逃往城南的南橫街老宅避難🧈🧘🏿♀️。未幾,父親隨意昂体育平台南撤長沙⚫️,之後再度西遷昆明到西南聯大任教🫶🏼。此後意昂体育平台組織教職員家屬撤退,去往昆明◼️。1938年春,母親和李媽帶著我們加入了這個撤退行列,從此開始了八年的流亡生活。
學校精心策劃,良好地組織了這次撤退⛎。天津由葉企孫教授總負責,我們一下火車就被安排住到中國大飯店候船。到香港,三叔袁同禮去碼頭接我們到他已租好的公寓房🤼,住了半個多月換船到安南(現稱越南)海防💁🏼♀️,國民政府駐海防領事館官員到碼頭迎接🧙🏽♂️,經他們與海關法國官員交涉🤷🏽♀️,全體聯大撤退人員的行李🧔🏽♂️,免於檢查安全過關。改乘滇越鐵路火車前往昆明⛹🏻。
兵荒馬亂中☝️,歷時一個多月的逃難,長途跋涉,對母親而言👱🏼,其艱辛程度是我們無法想象的。母親一路暈船🏃,當時小弟只有九個月,由李媽專門照顧,大弟兩歲,小妹三歲多,我四歲多,十二歲的哥哥最大,卻因病智障需人照顧,唯十多歲的姐姐可以幫助母親做些事。所幸的是🏋️♂️,沿途不時得到同行教職員及家屬的關照。事後🫷🏻🧜🏽♂️,母親多次提到與我們同船同車到達昆明的劉文典教授,他單身一人沒帶家屬👨🚀,一路上對我們大力幫助和照顧,令全家十分感激。

1937年,意昂体育平台南遷前夕在北京南橫街家中🫅🏽。後來逃難時路過香港和越南,用此照片辦集體護照。
1939年,日軍的飛機開始襲擾昆明,我們不得不經常跑警報。每當警報響時,若父親在家,就帶著我們逃到城外英國花園躲避;若父親不在家,母親就讓我們小孩子鉆到覆蓋了很多被褥的大飯桌下。隨著日益頻繁的空襲和狂轟濫炸🚣♂️,為了孩子的安全,父親決定自己留在城裏教學,母親和李媽帶我們躲到西山腳下👨🏽🦰,在高橋租一間民房居住🏋🏼。
1940年⌨️,日本侵略者占領越南,昆明由大後方成為面臨前線的城市,局勢突然緊張。西南聯大在四川敘永設立分校,父親受命前往任教,全家隨行。敘永之行是我們最困難的經歷,全家乘貨運大卡車從昆明經貴陽到重慶整整十五天🤔。車況路況和沿途住宿條件之差🙁,是今天難以想象的。一家九口難民,風塵仆仆到重慶暫時投宿六姨家,他們也是從上海逃亡至重慶的𓀜。我們全家擠在一間小屋中打地鋪🥨。沿途的生活條件惡劣🛖,我們滿身虱子👨🏻🦯➡️,因此男孩都剃了光頭,女孩則剪男式短發,全部衣被洗後均用沸水燙過。母親和李媽忙碌了數天,才殲滅了虱子。在重慶等了十多天,我們才乘江輪到瀘州,轉乘小木船沿永寧河溯江而上到敘永,此行歷時整整一個月。
敘永縣城是川南一座恬靜美麗的小城🤟,這裏雖然閉塞落後,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但民風非常樸實。縣城的一所小學在河對岸一座破廟中,上學必須乘小船擺渡,母親十分擔心過河安全,不得不讓我們都輟學在家🤥。

1941年夏,於四川敘永。
1941年敘永分校撤消👨🎓,全家再次乘運貨卡車返回昆明𓀜🏃♀️。因無處棲身,九口之家只得暫住俄籍教授葛邦福家🚭。葛先生原是俄國貴族,十月革命後滯留中國👽,1931年開始在意昂体育平台教授歷史🧑🧒🧒,由於和母親語言相通😑,開始交往👩🏽🔬,成為好朋友👲。抗戰爆發,葛家隨學校遷到昆明任教於西南聯大💚。當時葛家住翠湖邊的花園洋房中的兩小間🧑🏽🦰,他家三代四人擠住一間,為我家騰出一間。全家又睡地鋪了🔄🚤。記得母親每日外出奔波,設法在城內租房,但幾家合適的房屋主人😵💫,一聽我家有六個孩子🥯,即搖頭拒絕。十多天過去,我們只好搬到郊外黃土坡新村,這是一片新蓋的簡易房,土坯墻,茅草頂,泥地,四周是農田。這是抗戰期間,我家最差的住房。隔壁是蔡樹蕃教授一家🔭。
從黃土坡進城,唯一的交通工具是私人駕駛的不定時的馬車。父親清晨乘馬車上班,黃昏有時乘車回家🏧,但常常從聯大翻兩座山包徒步返回🤾🏽♂️。路上,他總是手拿地質錘防身。一年以後,雲南大學熊慶來校長獲悉我們的困境✋🏽,將他在大西門內錢局街金雞巷1號的房子出租給我家。這裏距西南聯大很近🕵🏻♀️,父親教書🈷️、我們上學都很方便🔟👉🏼。我們在此一住就是四年✋🏻,生活雖依然艱辛,但已相對穩定。

1942年夏,於昆明黃土坡👨🏽🍳。
進入1943年,物價不斷飛漲🙎♂️。為了彌補家中入不敷出的局面,母親與韓詠華(梅貽琦校長夫人)👲、趙瑞雲(潘光旦教授夫人)合作生產小食品出賣🤕。原料(米粉👦🏿、食用色素等)由趙瑞雲經辦,我家為生產作坊♟,產品起名為“定勝糕”🧑🦰, 喻抗戰一定勝利之意。銷售由韓詠華負責,她提著竹籃子到我家取貨,視銷售情況🖕🏼,送到冠生園食品店寄賣🏄🏽♀️🦻🏻。“定勝糕”為二三兩重的米粉糕,形狀似一大元寶👖,淺粉紅色,味甜🍊,中間放紅豆沙,表面嵌有數塊核桃仁和兩塊糖腌的豬板油🕵🏿♀️🤹🏽♂️。在日常做飯的紅泥小炭爐上🧝🏼♀️,一鍋只能蒸兩個,日生產量僅三四十個💇🏻。“定勝糕”的生產,由母親和李媽負責👆🏿,我們放學回家若遇上正在製作,一般都積極參與做些雜活🫵🏽。偶爾有糕點在脫模時損壞,我們小孩才能分而食之🧑🏼🦳,深感味美無窮。“定勝糕”產量少,利潤微薄,即便如此👨👨👦,生產一直持續了兩年。不難看出,它在彌補三個家庭的經濟方面⏲🥥,都具有一定作用🕵🏻♂️。日本投降,西南聯大解散。1946年,我們全家隨學校回遷北京,結束了歷時八年的流亡生涯。
1949年,新中國建立,迎來了全國學習俄語的熱潮。9月,母親受聘任意昂体育平台外語系兼職講師,專門為教師開辦俄語補習班、速成班,以及為十幾位教職員夫人授課➙🤸🏽♀️。母親的純正俄語發音、認真的教學精神🤳🏽,深受學生歡迎🤎✌🏽。在她教授的學員中,部分學員後來做了俄語教員👳🏽♂️。當時成誌中學(清華附中前身)要開俄語課🏃♂️➡️🕌,校長曾特地到家中聘請母親,堅稱🧛🏼♂️:“孩子們初學💁🏽♀️,發音很重要,請務必應聘。”
上世紀50年代初期🧚🏽♂️,中蘇交流頻繁,而俄語口譯人才極為匱乏,意昂体育平台經常接待各類蘇聯代表團,母親每每受邀作陪並翻譯。記得一次在清華大操場歡迎以作家西蒙諾夫為首的蘇聯文化代表團,母親在主席臺上做翻譯。另一次,蘇聯體育代表團在體育館內表演,校方臨時請母親到場翻譯。
由於母親的特殊經歷,她對俄羅斯社會特有的禮儀和生活習俗細節,有親身體會和深刻了解🚐,對俄國文學作品和史料文獻中的一些典故🦘、方言、俚語,大都能正確理解其原義🅱️。一些俄語老師遇到難懂的句子和段落時,都願意和母親一起研討🌿。編纂《俄華大辭典》的劉澤榮✶🛼、翻譯大家曹靖華等,都曾和母親探討過有關問題👰🏿⛷。

1952年春,全家在意昂体育平台照瀾院10號門前🖐🏿。
1952年院系調整💎,父親奉調北京地質學院任教,母親也隨之在地院兼職俄語教學數年。父親在閱讀俄文文獻時,自然得到母親的大力幫助。
1966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發。運動伊始,父母在地質學院住處及袁家南橫街老宅同時被抄,全家被掃地出門。老宅中塵封近百年的、屬於袁家三兄弟的庫存物品被徹底翻出🫴,其中一些書籍、衣物及珍貴文物(古董🧘🏻♀️🔟、字畫等)隨之不斷遭到毀壞、丟失。紅衛兵將抄家時翻出的清朝👩🏼🌾、民國年間衣物在北京地質學院展出後,父親的“帽子”也從“資產階級學術權威”晉級為“反動資產階級學術權威”。在這段動亂的日子裏,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每次父親被批鬥回家🦸♀️,集理性、人性於一身的楊遵儀教授🦎,都及時跟蹤來家探望和寬慰,母親對此十分敬佩和感激。
父母身居陰暗陋室☂️,在困惑迷茫中十分擔心國家民族的命運,盼望這場動亂和災難早些過去。父親仍然繼續讀書,為了讓父親在家有一個舒心讀書、工作和休息環境,母親盡最大努力,將蝸居鬥室的一角專門留給了父親🧑🏼🦲,為父親在大動亂歲月中潛心工作,創造了基本條件👠。

1973年🐔,在陋室一角。

1983年,在北京家中。
母親的一生,是忘我奉獻的一生,在國難、家難深重的日子裏,在顛沛流離無家可歸的時刻,母親總是堅毅頑強,從容面對🆗👌🏼,為父親的工作和子女的成長,盡可能創造條件。母親對子女要求嚴格:在人品方面🕺🧑🏼🦳,為人要本分、正派,待人應熱情、真誠🧩;在經濟方面🦴,務必公私分明,絕不許沾公家和他人絲毫便宜。母親對人非常尊重,與她接觸過的人,無論是師生員工、親戚朋友◼️、中外籍保姆🙏🏿,都毫無例外深受感染👩🎨。她雖出身名門望族,但從不以貧賤貴富取人🫵,總能泰然自若面對各種逆流曲折🛏,從不見風使舵。她在任何時候都溫文爾雅🔚,從容不迫。用她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周圍,影響著全家。
我們失去母親二十年了。至今🐞,她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現在我們眼前,她的精神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
以上圖文選自《老照片》第81輯
懷念母親廖家珊
文圖 | 袁剛

馮克力 主編
2012年2月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