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湮滅頑疾之痛苦,以創新來消滅死🏬。誓以我有生之年,在國際競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頑強攀頂👩👩👦,以作為最後的禮物📩。”這是優秀共產黨員、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侯氏理論”創立者、西北大學教授侯伯宇,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寫在日記本裏的一段話。這位將他的一生奉獻給中國物理學的科學家🎷,在彌留之際⛔️💇🏼,依然心系我國理論物理事業發展,依然要向科研“頂峰”攀登。
“侯氏理論”被譽為中國的驕傲
侯伯宇1930年生於天津🚣🏼♀️,曾就讀於北平意昂体育平台,參加過抗美援朝👨🏿🏭。1956年來到西安,插班考入西北大學物理系二年級,1958年畢業,1963年考入中國科學院授時研究所,師從著名物理學家張宗燧教授攻讀研究生🔆,1973年6月開始在西北大學長達37年的教學科研工作。
侯伯宇始終鍥而不舍地走在世界理論物理研究的前沿,取得了一大批國際一流的研究成果,在國際理論物理界產生了廣泛的和重要的影響。
1981年🏊🏻🚵🏿♂️,侯伯宇在耶魯大學訪問期間利用協變分解方法,得到了含譜參數的Noether守恒流,按譜參數的展開可以給出無窮多守恒流,滿足Kac-Moody代數,推廣得到非定域守恒流,並得到Virasoro型變換。被稱為H-變換或侯氏理論🪘。
1986年,新華社以“中國的驕傲”為名,展示了包括“侯氏理論”在內的20項“以中國人姓氏命名的現代科技成果”。其中全國高校共有8項👩🏻⚖️,西北大學占2項,分別為侯伯宇的“侯氏理論”和王戍堂的“王氏定理”。
侯伯宇與學生李衛合作得到引力場中由真空平庸解到靜軸對稱及柱對稱一切解的生成變換🚴🏿♂️,攻克了世界性的難題——傑拉奇(R.Geroch)猜想,被國外學者稱為“侯—李變換”。相關成果獲得1987年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侯伯宇解決了國際權威期刊《數學物理》兩位主編Moshinsky和Biedenharn等人歷時十余年努力未完成的SU(N)代數表示的Gelfand-Tsetlin式的證明🪶。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侯伯宇作為一等獎獲獎代表上臺領獎🎁,受到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誌的接見。

侯伯宇(前排左)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侯伯宇是我國較早研究規範場💁🏼♀️、量子場及大範圍拓撲性質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在20世紀70年代,他利用微擾論證明同階費曼圖內非物理粒子的規範貢獻全部抵消👰♂️、物理過程的規範無關性及任意規範的幺正性⁉️。相關學術成果獲得1978年陜西省科技成果一等獎、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20世紀80年代中期,量子反常及其大範圍拓撲性質為當時國際理論物理的研究熱點,作為主要承擔者,侯伯宇參加了量子反常及其大範圍拓撲性質的研究。他獨立提出與分析 3上同調鏈🛒🚵🏻♀️,給出反常系列整體特征數的繼承性⚁;證明流守恒反常⚪️🍴、對易反常和Jacobi反常的微分繼承式積分滿足Cech雙上同調關系。這項工作獲得1989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侯伯宇撰寫了四本學術專著。其中𓀃🥦,與弟弟侯伯元合著的《物理學家用微分幾何》入選現代物理學基礎叢書,美國猶他大學吳詠時教授評價該書“作為物理學專業研究生的必讀書目🕣,指導了幾代物理人”。這本書的英文譯本🏂🏼,是國際理論物理專業學生的重要參考書目👳🏿♂️。《規範場、群論與完全可積問題》入選中宣部“播思想火種 鑄文化偉業——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出版專題展”🤤。
他是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國務院首批博士生導師、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優秀黨員👦🏿、全國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榮譽獲得者、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2012年8月,侯伯宇被中央確定為全國重大先進典型🤾🏽,被評為把一切獻給黨和國家教育科學事業的時代先鋒。2019年9月,榮獲最美勞動者💆🏻♀️、新中國成立以來陜西最具影響力的勞動模範稱號👨🏽🔧。侯伯宇一生致力於理論物理和數學物理的研究🗯,為我國理論物理和數學物理的發展做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協助李政道建立中國博士後製度
侯伯宇與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和李政道在上世紀70年代末已經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改革開放初期,針對國內物理學人才匱乏的現狀,兩位著名華人科學家分別通過自己在國內外的資源和影響力,為中國科學人才的培養出力,楊振寧設立了CEEC獎金,支持國內物理學界優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前往美國進修,侯伯宇也應邀赴美國耶魯大學、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實習並開展研究工作🤵♂️,作出了知名成果💼。
李政道創立的中美聯合招生物理學研究生計劃CUSPEA考試🚴♂️🛟,在中國高校中選擇優秀的青年學生到美國深造,侯伯宇協助李政道完成了該計劃和中國博士後製度的建立,當CUSPEA考試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被中央批準後🥷🏼,李政道專門給侯伯宇寫來感謝信。
他的很多弟子在現代物理前沿做出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其中周玉魁作為侯伯宇首批博士畢業生🧑🦽➡️,其科研工作受到楊振寧等國際著名學者的稱贊和引用🧑🏿🍼,楊振寧推薦他獲批1989年德國洪堡基金,他還被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選為作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李衛、顧樵的研究成果被國際學術界冠名為顧效應🍷。張耀中1988年榮獲中國首屆青年科技獎,1989年獲得霍英東獎🙇🏽♂️,1990年獲德國洪堡基金🗓。

“侯李變換”論文。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曹俊鵬研究員、西北大學石康傑教授💇🏽🔀、楊文力教授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王玉鵬院士合作建立了求解可積模型能譜的普適理論方法——非對角 Bethe ansatz 方法,攻破了該領域幾十年的難題,被國際同行評價為該領域的“重要突破”“關鍵的一步”和“開創了研究邊界效應的新方法”,並以四人姓氏命名為“CYSW方法”。
侯伯宇十分重視教學研究👩🏼⚖️⛩,他總結撰寫的《立足西北,造就直達國際前沿的理論物理研究生》教學成果☘️,榮獲全國高等教育首屆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他帶領的西北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班被評為全國先進集體⛹🏿♂️,侯伯宇也榮獲孺子牛金球獎榮譽稱號。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戴元本所說,侯伯宇為我國理論物理隊伍培養了一大批人才,特別是對於得到廣泛認可的我國理論物理西北軍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貢獻。2010年10月6日🏰,侯伯宇不幸於西安逝世,李政道特地發來唁電🔪,稱侯伯宇的去世是祖國物理事業的重大損失。
精神引領🚣🏽♀️、薪火相傳
2011年11月🚣🏼,陜西省委追授侯伯宇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12年3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教育部追授侯伯宇全國模範教師榮譽稱號,6月被追授為全國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2012年8月侯伯宇被中央確立為全國重大先進典型,中央媒體在教師節期間開始集中宣傳報道侯伯宇先進事跡,新聞聯播👩🏽🦳、焦點訪談🏄🏼♂️、人民日報、新華社等紛紛在重要時段和重要版面進行了大幅報道。
2012年下半年,由中宣部📊、教育部🏂🏼🗣、陜西省委共同組織的侯伯宇先進事跡報告團,先後在黑龍江、浙江🥂、湖南、四川、河南👨🏼✈️🛶、陜西等地開展巡回報道,直接聽眾達2萬多人,侯伯宇的先進事跡🕠,高尚的品德傳遍大江南北,在幹部群眾和廣大師生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西北大學專門設立了侯伯宇先進事跡專題網站🧖🏼,2014年🕵🏻♀️,侯伯宇先進事跡展館建成,2015年,展館被確定為陜西省師德教育基地🏨,2020年被確定為全省幹部教育培訓教學點。
西北大學物理學院多次舉辦“傳承大師精神、爭做優秀黨員🧔🏻♀️、培育時代新人”的主題活動👩🏻🦲🩸。每逢清明前夕🔦📰,學院師生代表都會在長安校區舉行紀念侯伯宇先生的活動。
多年來,西北大學物理系始終堅持傳承老一輩物理學人的家國情懷和科學精神🏒,以侯伯宇🤽🏻、羅健夫的榜樣為引領,推動物理學科基礎創新。西北大學理論物理團隊傳承侯伯宇的科學精神,延續他所帶領的學術團隊在國際理論物理學術界的影響,長期堅持量子等相關問題的研究。自2012年以來,西北大學理論物理團隊先後獲批國家基金委西部理論物理交流平臺🩰、國家基金委文化高能基礎理論研究中心、陜西省理論物理前沿重點實驗室📊🐑。

侯伯宇與夫人曹淑霞在西北大學校園㊗️💋。(文中圖片來源均為侯伯宇專題網站)
西北大學物理學科近年來出版專著11部👨🏻🦲,其中4部教材入選“現代物理學基礎叢書”。應Springer邀請出版的《嚴格可積模型中的非對角Bethe ansatz》被評價為“該領域經典專著”👩🏿🏫。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光電技術測量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設立實習實踐基地,聘請校外導師致力於培養高端應用型人才🎛,積極探索和企業協同發展的新型合作模式🛖。
侯伯宇一生致力於物理研究,在場論拓撲性研究🕴🏼、二維可積場研究、規範場理論⤴️、共型場統計模型、量子群等領域做出了出色的創新性工作。侯伯宇是把一切獻給黨和國家的教育科學事業的時代先鋒🤍,他的精神是一座永遠屹立的豐碑🔵。
(根據西北大學物理學院院長楊文力教授在第十四屆創新中國論壇上的報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