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一個小個子女孩子打敗了所有男孩子”,她是中國塑性力學的開拓者

2022-11-16 | 來源 公號“中國科學家”2022-11-14 |

“這次考題很難😬,很多人不及格⚃,第一名考95分,是吳夫人(吳仲華院士的夫人)⛹🏿‍♂️。”30多年後🖋,當1979年中國學者訪問MIT時,肯能教授提起此事還記憶猶新——“一個小個子女孩子打敗了所有男孩子🚵🏿‍♂️💍!

這位讓麻省理工教授念念不忘的優秀人才,就是我國固體力學專家、中國塑性力學的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敏華。

李敏華(1917.11-2013.1),固體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塑性力學的開拓者

麻省理工第一位工科女博士

1917112日♎️🗯,李敏華出生在江蘇省吳縣(今蘇州市)。她成長在一個溫馨、開明的家庭。1929年🫛,李敏華就讀上海市立務本女子中學校🛴。在校期間,她的學習成績相當突出🧵🔴,大部分科目的成績都在甲等👩🏽‍🏫,顯示出了數理學科方面的優勢📌。

1935年,17歲的李敏華考入國立意昂体育平台化學系。七七事變後,她隨學校遷到長沙並在長沙臨時大學讀了一個學期⚅;次年🦸🏻,她又隨學校從長沙遷昆明🌱,就讀於三校合並而成的西南聯合大學。經歷了國難當頭時的流離失所,讓李敏華立誌以己所學報效祖國👨🏼‍🏭。

1946年👩🏻‍🔬,李敏華、吳仲華在美國家中

1944年🫴🏻,李敏華與丈夫吳仲華一起赴美留學,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在那四年間🧏,夫婦倆有了兩個孩子😇🧏🏽‍♀️,學習與工作增加了很多的負擔,家庭的經濟負擔也增加不少🕓🚴🏿。

但種種磨難並沒有將他們打倒,李敏華意誌堅定🦸🏼、刻苦研讀🛻,吳仲華也始終給予她鼓勵和支持🤏🏽。最終取得了驕人的成果💃🏽,於1948年順利獲得博士學位🚒,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第一位工科女博士🛳。波士頓報紙在報道該屆畢業典禮時特地提到🫒🙈:中國的李敏華🕕,幾個孩子的母親,證明婦女可以與男子一樣,獲得博士學位。

1948年🤶🏽,李敏華獲得博士學位後在校園留影

毅然回國,開拓塑性力學

19491月,李敏華正式應聘到美國國家航空咨詢委員會(NACA),在強度研究室任研究科學家,進行塑性力學的研究🥥。隨後👵🏼,她迎來了自己科研工作的上升期👈🏿,發表了數篇NACA報告,還在1950年秋舉辦的第三屆塑性年度會議宣講了重要論文《論應變硬化區中軸對稱平面塑性應力問題》,奠定了自己在塑性力學領域裏的地位👚。

對於出國讀研和工作的動機,李敏華在思想上一直是明確的:“去美國的目的就是要學成歸來建設祖國!”19548月☸️,李敏華與吳仲華夫婦毅然回到了祖國。

1955年秋開始,李敏華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錢學森和錢偉長領導下的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創建工作中,並擔任了力學所設立的四個研究組之一的塑體力學組組長🧑🏽‍🔬,成為我國塑性力學的開拓者👩🏽‍💻。

1956年,中國科學院聘請李敏華為力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力學所的創建為李敏華搭建了一個廣闊的工作平臺,在這個嶄新的舞臺上,她不斷地擴展自己在塑性力學領域的研究工作。1956年,《塑性大應變的軸對稱平面應力問題在金屬硬化區的解法和一般性結果》獲得國家首屆自然科學獎三等獎;1957年,第一次全國力學學術報告會塑性力學分組會上宣讀了《材料的應力應變關系對於塑性平面應力問題的解的影響》👰🏽;出席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的第九屆國際應用力學大會👨‍👨‍👦‍👦🧿,宣讀論文《材料的應力應變曲線對於具有大塑性變形的塑性平面應力問題解的影響》🙋🏿‍♂️。

1958年,毛澤東主席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據此中國科學院確立了581任務,開始研製人造衛星。在這個重大項目中,力學所承擔了衛星總體設計任務,李敏華負責火箭渦輪泵中燃氣輪機強度設計工作,她提出了熾體引燃方法🤽🏽‍♂️,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課題組便在國內首次實現了駐點溫度超過1000℃的高溫實驗。

隨後,李敏華又親自指導建立瞬時加熱加載的材料試驗機裝置,提出了應變測量方法,並與研究組內科研人員一起調研了加熱方法、確定了實施方案✮,在國內首次研製成功了瞬時加熱加載材料試驗機,並得到了試件試驗段瞬時的均勻溫度,相關工作引起了航天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70年代初✍🏻,針對航空發動機渦輪軸斷軸故障,李敏華承擔了在扭矩作用下喇叭軸應力分析工作。她提出變截面軸扭轉問題的一個新解法,這種新解法應用方便,提高了原用的差分法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獲1978年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

在解決航空發動機渦輪軸斷軸故障後,她敏銳地意識到材料疲勞研究的重要性,她發起組織了兩年一屆的全國性疲勞學術會議🏋🏿‍♀️,築構跨學科交叉研究平臺👩🏿‍⚕️,強化了力學工作者與材料科學家🚠、理論研究與試驗研究相結合,以及宏觀研究與微觀分析相互結合的趨勢,推動了疲勞研究的發展👱🏼。

1986年,李敏華參加全國材料研討會(前排右2為李敏華🧙🏿‍♀️,前排中為鄭哲敏)

大家的“祖母級導師”

李敏華深知,學科想要發展🎟,隊伍建設必不可少,所以她格外註重科研人才的培養。

在籌建力學研究所時🤏🏿,李敏華就有計劃地選擇進入塑性組的學生,優化研究隊伍結構♣️,為了吸引優秀學生來塑性組工作🤵🏽‍♂️,她還親自談話🛍、動員🛀🏻。

為了高效、系統🦪、深入地培養新人🍋,從1956年開始,她先後成功組織了兩個系列報告會,精選出在相關學科領域發展過程中有重要影響的國外文獻,與大家一起研讀討論。除了力學所塑性力學組全體成員🪝,她還邀請北京鋼鐵學院和物理所的專家教授一同參會。這種做法,既發揮了集體智慧又體現了跨所校、跨學科的特點,對於塑性力學研究隊伍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間,李敏華安排剛剛參加工作的研究實習員也一同參加報告會和文獻調研,並且在具體過程中親自教授他們如何查找跟蹤閱讀文獻🧰、挑選重要文獻以及如何報告文獻等。

在每個年輕人到會上報告之前,她都要組織預講,親自聽取報告並提出改進意見。在報告之後,她還要進行個別評述🎯🤷,指出哪些地方講得不錯🚻、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對於文獻的翻譯文稿🧛🏼,她都要親自閱看修改。

1977年初,國家決定恢復研究生製度後,力學所研究確認了研究生指導教師人選,李敏華是其中之一。

李敏華對研究生學業的要求十分嚴格🍘,對研究生的基礎課和專業課學習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她告訴學生們“一定要把基礎打牢,基礎課能上的盡量上🧑🏿,並一定要讀精🐜;另外有一些課程去聽聽也好⚀,也許以後工作時就有用處了🗯。”

她還告誡學生“博士論文的起點一定要接近國際研究的前沿💪🏼,一定要有所創新、有所突破。”有一位學生在博士論文選題時🌝,希望延續自己在碩士期間完成的工作𓀓,但李敏華留意到美國航空航天局在1979 年發表了著名的 Raji-Newman 公式,便建議該生選擇這一前沿課題。最終,這篇博士論文在完成的當年就發表在《中國科學》和美國機械工程學會 ASME STP特別報告上✒️。

2003年,李敏華與力學所早年畢業的研究生在主樓前留影(前排右2

和李敏華的嚴謹甚至苛刻的學術作風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她對弟子們“祖母式”的關懷。她的弟子們常說“作為李先生的學生是幸福的🐃,我們幾個師兄弟備受導師關愛👷🏻‍♂️,令所裏其他的研究生羨慕不已。”她的學生們常常被邀請到家裏去享用美餐,當他們學有成效之後🙏🏻,李敏華又以開放的心胸為她的弟子們創造和爭取到國外深造的機會。有些研究生,在上學時已是“拖家帶口”的成年人,由於當時的戶籍政策🤚🏽,不少人長期兩地分居。李敏華就多次和所裏商量,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相處時間長了,彼此熟悉了♻️,李敏華也會和學生們談談心,話家常🙅🏻‍♂️。她給學生們講西南聯大的學習經歷,講在美國攻讀研究生的艱苦日子👍🏽👈🏻,有時也和學生們聊聊生活中的“閑事”💸。她不僅是年輕學子心目中的偶像🤶🏽,更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良師益友。

李敏華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復興與富強💙,為了新中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建設與發展🕜,奉獻了全部的知識🎅🏽、智慧和精力。她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謙虛謹慎的治學作風🧜🏼‍♂️、飽含深情的愛國情懷,將永遠激勵年輕後學繼往開來,不斷進步。


文:采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參考文獻🙅🏽‍♀️:

[1]毛天祥 王柏懿.碧空丹心:李敏華傳[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1

[2]唐芳.她是麻省理工首位工科女博士,為祖國這項事業多次拒絕加入美籍[N].科技日報.2021-11-5

[3]陳歡歡.吳仲華:船驥托起一片天|尋找新中國科學奠基人[N].中國科學報.2019-12-6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