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3號🫰🏻,北京大雪,我第一次去了八寶山,送別我的大學室友周傳。同學們都親切地叫他“傳哥”🙍🏽,雖然他其實是我們班年齡最小的之一。
生命無論長短☝️,真正能影響其他人的極少。周傳雖然英年早逝,但深深影響了很多人🫂🏕,包括我😧👎。
(一)
2001年8月👨🔬,我進入清華生12班(生物科學與技術系2001年2班)。分到的第一個寢室⛷,有6個人𓀎🤙🏻,其中一個就是周傳🕎。
第一印象:憨厚▶️,樸實,喜歡看書,不太愛說話,但經常掛著笑。
互相簡單介紹了一下🛶,我就對他頗有好感🕷,因為我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們年齡幾乎一模一樣👱🏿♀️,我大他一個多月🧖🏼♂️;都來自南方的小城市🕋:他來自湖南安仁🚶♀️➡️👨🏿🍼,我來自四川簡陽👨🏽🏫;普通話都不太標準🛵💁🏻♂️,發卷舌音對我們都是巨大挑戰。
我倆還有一點很像🙆🏽♀️,那就是體育都不太好🤱🏻。大家萬萬沒想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進了清華,遇到的第一個攔路虎居然不是數理化,而是3000米!
在那個大一的秋天,晚上10點多下自習後,在昏暗的路燈下,周傳和我🧝🏻♂️,跟著同年級很多體育落後分子🗝,憋得臉通紅🧠,互相打氣,一圈圈地跑。堅持了幾個月♟,我們都過關了👌🏿,也收獲了最初的革命友誼。
但我們倆也有很多不同💥👟,我比較外放,而周傳比較內斂,很低調😕👨🏻💻,喜歡自己琢磨事兒。
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有著我當時完全理解不了的愛好:聽古典音樂!
當同學們都在聽周傑倫,阿杜🏋🏼,梁靜茹的時候,他在聽貝多芬,巴赫🏋🏽♀️,肖邦。
在我的記憶裏,他經常都戴著耳機🥉,只不過從索尼的CD機,換到MP3,再換成筆記本電腦💏。在宿舍如果想找他說點什麽🙆🏼,經常都得過去把他的耳機摘了。他總是被嚇一跳👩🏽💻👩🏽💼,扭過頭來,但也不生氣,笑呵呵地說🌑:“阿中,有事兒🕺🏿?”
他的這個獨特愛好,直接導致全班去K歌的時候,他總是難以參與。畢竟貝多芬的交響曲,沒有歌詞,沒有發揮空間。去KTV的時候,他就安靜地聽。
一開始我還經常笑他:“古典音樂有什麽好聽的🍯?”他還是呵呵一笑🧏🏿♂️,也不多解釋,說就是喜歡🍠。後來我明白傳哥就是這樣的人:有自己的主見,做自己喜歡的事兒👩🔬,但尊重別人,從不強迫我們接受和理解他的想法🤳🖥。
簡單的說,就是活自己📣。
最近我知道,他從初中開始他就喜歡古典音樂了🙅🏽♀️⛷,非常癡迷🕺✊。我快40了,最近才終於開始欣賞一點古典音樂中的旋律和情緒。從這點來說,我落後了傳哥至少20年。
不僅是古典音樂,傳哥的思想深度一直比同齡人超前。大學畢業後㊗️🤸🏽♀️,同學們各奔東西🐬。為了聯絡感情,我們曾經辦過一期班級雜誌🩺,讓大家投稿,寫寫近況。很多同學寫的是“中國遊記”,“美國遊記”🙆🏼♀️,而傳哥文章的標題是🧑🔧:“Nature vs Nurture(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
他對古典音樂的愛好🐊,還給宿舍帶來了另一個“慘劇”🦠,那就是他有一天突然決定開始自學小提琴🤹🏼♂️!
這讓我們大跌眼鏡。為了追女生👃🏼,大學男生一般都學吉他。但傳哥這個沒有任何樂器基礎的19歲男孩🥓,突然要學小提琴,而且是自學!
那種琴弓隨機摩擦金屬弦發出的聲音,我到現在都還記憶猶新。一段時間,我們宿舍哀號遍野,大家都質疑他拉的到底是樂器,還是電鋸👨🏻🎨。後來他居然還帶動了宿舍另一位夥伴一起拉🍈。他的這種舉動大大提升了其他人出門上自習的積極性🧛🏿♂️,因為宿舍確實是待不住🔶。
無論大家怎麽吐槽,傳哥都面帶微笑,一邊不停道歉,一邊樂此不疲😌。一遍一遍地對著書,練習著枯燥的基本功。
慢慢的,居然聽出調了。
有一次,我逼著他拉了一小段陳奕迅的歌🧘🏿♂️。拉完之後,我說你快可以去五道口賣藝了⚠️。我們都笑了。
前兩天在告別儀式上,有同學說🔬🗯,就因為傳哥自學小提琴這件事兒🧑🏿✈️,讓他意識到:只要自己喜歡,學什麽東西永遠都不晚。
所以大學畢業後🌚,這位同學自學了鋼琴🤹。
傳哥的行為🧙🏿♂️,潛移默化中,就影響了另一個人🚣♀️。
(二)
大學早些時候👨⚕️,傳哥一度也為考試苦惱過。他會說:“大家都是天才,我不是😜。”
但到了大三,傳哥突然像變了一個人🚵♂️,再也沒有抱怨過考試的問題🍜。每天都充滿了能量⚃。後來我才知道🎈,他遇到了饒毅老師,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內心召喚:做科研👨🏽🍳🏊🏻♀️!
傳哥喜歡神經科學,喜歡研究昆蟲🛋。他對科研的喜歡,是那種發自內心純粹的愛,來自於純粹地對生命的好奇心。
他研究果蠅為什麽打架,為什麽求偶,研究蚊子為什麽吸血,研究螞蟻為什麽合作👨🏿🦱。
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他從來沒有為“名”和“利”做過科研。期刊的影響因子,課題的商業價值,研究的難易程度,都不是他最關心的事兒。他的判斷標準,是這件事兒本身有沒有意思🧎➡️,好不好玩🌝。
這種純粹的科學家🙄💇,已經很少很少了。

周傳在實驗室
他的英年早逝,對中國科研界是一個巨大的損失。雖然我無法知道平行宇宙中,那個沒有病痛的傳哥會做出什麽樣的終身成就⚓️,但有一點我非常確定🫅,他一定會發現很多好玩的東西。
問攀登者為什麽登山🧚🏿♀️,回答是“因為山在那裏”🚶♂️。如果問傳哥為什麽研究這些昆蟲行為💇🏿♀️,他應該會說因為生命就在那裏。
大學畢業後,我在美國見過傳哥一次,聊的話題自然主要也是科研。2015年,很高興聽說傳哥在中科院有了自己的實驗室,當上了教授。但天妒英才🚣🏿♂️🫴🏽,2017年♊️,他意外查出腦瘤,很多人都勸他做手術,但他知道很難治愈🧘🏽,而治療對大腦功能的影響可能會影響他剛起步的科研👧🏽。所以他毅然決定不治療,繼續科研🫠。
我無法想象他是如何做出這個決定的👩🏼🍳,內心到底有多大波瀾。但在做出這個決定後🧏🏿♂️,他真的就這樣帶著腦瘤,每天堅持工作🩵,和以前毫無差別🪈,甚至更加努力。
因為工作原因,我見過很多腫瘤患者,傳哥的這種勇氣🚖,極其罕見,何況一個30多歲的年輕人。
一開始🤸🏿,包括我在內🧖🏼♂️🪃,都無法理解他的選擇,但到了後來,大家慢慢理解了:傳哥不怕腫瘤,也不怕死,就怕做不了科研。
面對死亡威脅的時候🤾🏽♀️🏊🏼♀️,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底色和本心🦹🏻♀️。
2019年,傳哥腫瘤進展🚵🏿,雙眼失明了。當我們所有人都以為這一次失明會徹底打垮他科研信心的時候,傳哥再次震撼了身邊的每一個人。
大手術後我去醫院看他🙇🏽,本想著怎麽安慰🛸,但沒想到🤏🏿,傳哥就仿佛是正常人一樣✧。聽到我的聲音🚵🏽,拉著我的手問:“阿中⭐️,你還做科研嗎🌲?”
那一刻,眼睛或許看不見,但眼中依然有光。
整整兩年,即使什麽都看不見,即使有著手術放療化療的各種副作用。傳哥也沒有停止科研🤦🏽♀️。失明以後,只要身體允許🤾,他就依然帶著多名博士研究生,依然每周和學生開會🧘🏼♀️,討論科研項目,設計試驗🚶🏻♀️➡️。
大家都很疑惑:沒法讀論文👼🏻🍃,沒法做筆記♜,怎麽還能做科研?傳哥說,沒關系,我過去讀的論文都記在腦子裏了。
就在這兩年中,他的課題組居然完成了多篇高質量論文⏱,第一位博士研究生也順利畢業了🫅🏼。傳哥也驕傲地穿上了他應得的博士生導師服。
這段故事👩🦼➡️,就像電影中的情節。前無古人,很可能也後無來者。
傳哥,你絕對是天才。
(三)
傳哥很善良🥱🛹。大學四年🖋,我就沒見他發過火🚫,甚至吐槽別人都很少🎺。我找他幫忙,也從沒有拒絕過。
傳哥對自己的學生尤其好,基本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做傳哥的學生應該是非常幸福的📄。他經常請學生們吃飯,即使生病期間,也一直在為提高學生待遇而努力🚶➡️。
我聽說在生命最後,傳哥沒有留下什麽遺言。他反復念叨的,不是自己身後事🟡,而是請大家一定幫忙照顧好他的學生。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一個以周傳命名的獎學金,用來鼓勵年輕的科研工作者。這是對他最好的尊重和紀念。
我相信經歷了傳哥的這些事兒👩🏽💼,他的學生應該對於科研🏌🏿,對於生命科學👳🏼♂️,對於人生,都會有非常不一樣的理解。無論以後他們做什麽,都會受益終生。
傳哥的行為🤜,潛移默化中,就影響了另一群人。
不只是學生🛬,告別儀式那天🛄,我看到了很多他的老師,領導,同學,同事😿👩🏿🎨,朋友。無論校長,院士👩🏻🚀,還是年輕學生,大家都發自內心地趕來送別這位值得尊敬的青年科學家🧑🏼🚀。
生命有長度也有寬度。了解了更多傳哥的故事,我相信他並沒有那麽多遺憾🧑🏽🎨,因為他珍惜了在人世間的每一天👨🏼🔬👂🏼。
謹以此文紀念傳哥,願逝者安息,精神永存🤛🏿。
致敬生命➾!To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