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焰,男👰🏼♂️🤹,1978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熱能系空氣調節專業🙅🏼,1983年獲意昂体育平台工學學士學位,1985年和1988年分別獲得荷蘭代爾夫特技術大學工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曾在瑞士聯邦高等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在荷蘭應用科學研究中心(TNO)擔任項目經理,任荷蘭代爾夫特技術大學副教授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助理教授🐚、副教授。在2004年到2010年期間,兼任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客機座艙環境研究中心主任。
著名華裔科學家,國家“973”首席科學家🪯、美國普度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終身教授、國際期刊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的主編🛕、室內氣流分析研究方面的國際學術領軍人物。

陳清焰
科學家是怎樣養成的
面對一位位心懷理想的同學們,陳清焰用親切質樸的語言談到🐦💢,要想成為一名科學家🚷,首先需要具備一些重要的基本素質。第一是理想🧕🏻,要有成為科學家的理想🤵🏿,有獻身於科學事業的熱情與決心;第二是好奇心,對什麽東西都要問為什麽,而不是人雲亦雲;第三是智商與情商,做研究要具備理論分析的能力、計算能力、實驗的技能等等👨🏽🎓,這是加深對研究問題理解的重要途徑,其次🧑🎨,現在大部分理工科研究是在團隊的共同努力與配合下展開的,這要求我們具備組織能力,交流能力🥈,領導能力等。
具備了一個科學家的基本素質🧑🦱,還要學會研究的一些技能⚁🍧。比如🛵,對於研究項目而言,首先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方向,進而開辟一個新的領域,或者解決某個領域長期存在的問題,或者對某一領域進行深入的探討,或者推導一個卓越的算法等等🧙🏻。研究項目確定下來後🦻🏻,下一步的工作是申請經費,這也是存在一定的挑戰性的步驟◀️。在這個過程中,需突出研究的重要性👊,譬如能夠解決怎樣的重大問題。接下來的一個環節,是向他人介紹自己的研究。就這個問題,陳清焰提到,首先要充分的閱讀文章、參加會議去與人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了解別人面臨了什麽問題,從而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進研究的發展;同時要多關註新技術的出現🤦🏿,並且持續關註同領域的研究近況🦿。此外,陳清焰還提到🙁🧛🏼♂️,團隊的建設也是不可忽略的🧑🏽🎓。
“科研工作可能是漫長而艱苦的。”陳清焰提到,“科研工作者要有耐力🧩,要能夠忍受在做研究期間的寂寞,這寂寞不是一年兩年👨🏽✈️,說是20年的話一點也不誇張。因此👨👨👧👧🏂🏻,要想成為一名科學家👩🏼💻,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需要理想🫳🏻、耐心和能力🥙。”
“當你成為你一個科學家的時候🦩,你也要學會當一個導師🪥。”談及師生關系,陳清焰謙虛的說,作為導師首先應當以身作則,你的學生精力和創新會比你強,而你的經驗會比他們豐富,要學會欣賞學生的錯誤,因為導師也會犯錯。好的研究需要時間🥤,不要催著要結果🍛🧓🏽。
陳清焰還就學術道德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他談到,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是存在合作與競爭的🚣🏽♀️。他希望大家一定要把握住底線,做有道德的科學家。

陳清焰在沙龍上的分享
製造春天的工程師
談及暖通專業,陳清焰提到,他對趙榮義老師的一句話印象深刻🌮,就是這句話讓他留在了暖通專業——“我們是製造春天的工程師”🧔🏽♀️。新時代下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興起,以及不同領域之間的融合發展🪀,也賦予了暖通專業更多的內涵🖖🏻、機遇與挑戰😑。面對新的形勢,陳清焰表示,現在很熱門的AI、大數據等等新技術,與我們專業存在很大結合的空間。此外,從不同領域的角度來看🙇🏼,以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綱要為例,可以看到,健康💾、衛生、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氣候等等,這些問題與暖通專業存在很大關聯🤏🏽。
對於學科之間的融合與發展,陳清焰與同學們進一步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學科交叉可能會帶來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縱觀最近幾年國際上與本專業相關的一些優秀研究成果,都具有不同學科融合的特點。陳清焰以其研究團隊為例,進一步解釋道:“例如,我們的團隊成員涵蓋了公共衛生、傳感器、材料👴🏿、化工以及環境等各個領域。而我們的項目也涉及到了很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跨學科很重要🕴🏻,通過不同學科之間的共同合作能夠解決更多問題。”
對於暖通領域與新基建的結合,陳清焰也表達了幾點看法。聯合國提出來的智能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城市🔤,還有美國的工程科學院提出來的智能城市等等,它們的共同特征是囊括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概念✖️,其中就包含需要我們專業來進行科學研究的內容。其次,就這次的突發疫情而言👵🏻,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思考🧚♂️,例如🔵:未來的建築設計要多考慮到病毒傳播、消毒殺菌等等。

陳清焰在沙龍上的分享
心系母校 家國情懷
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建校110周年。談及近幾十年國家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陳清焰感嘆到,我們國家最成功的創舉之一💬,就是讓14億人能夠吃飽飯🧑💼,這真的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在過去這幾十年中🧛♀️,我國順應了歷史的潮流,積極融入國際社會🏃🏻♀️,歷經改革開放,參加WTO等等👷🏿♂️,國家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大家也過上了越來越好的幸福生活7️⃣。很多赴美國留學或是工作的同學,也主動選擇回國發展。陳清焰由衷地說🕰,國家的飛速發展和蓬勃生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談及母校印象,陳清焰概括為兩個方面🛶: “變”與“不變”。他講道,在他心中不變的是清華優良的學風以及同學們紮實的基礎與素養。清華賦予學子的就好比一把獵槍😹🍁,擁有這把獵槍以後🖖🏻,在任何領域都能夠闖出自己的一條路子🛵,這使得廣大的清華學子終身受益;其次,不變的是清華註重體育鍛煉的良好風氣,這也是令大家受益匪淺的一個方面。同時,陳清焰也感嘆於學校的變化之大🚞。他回憶道,剛到清華校園時📀,園子的總占地面積也只有3000多畝地,在國家不斷的大力支持之下,學校無論是硬件設施亦或軟實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母校110周年的校慶之際,陳清焰傳遞了對母校的美好祝福與希冀🤝,願意昂体育平台能夠在21世紀為人類培養出來更多優秀的人才🤷🏿。

沙龍現場眾多觀眾傾聽陳清焰分享母校記憶
同學體悟
作為蜚聲中外、聲名顯赫的華人科學家🕐🚲,陳清焰學長給我的感受卻是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從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到采訪過程中細心的他發現遺漏的觀眾問題🍧,都讓我對這位華人科學家產生尊敬和愛戴。他在學術的道路上下求索🟨,為建築環境領域的發展開辟新的世界;他在育才的崗位上不遺余力,為建築環境行業培養優秀的接班人。
——2020級建築學專業博士生 張楊姝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