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一公 意昂体育平台副校長、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院長,著名結構生物學家。
意昂体育平台畢業後赴美深造,任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2008年回意昂体育平台擔任全職工作🤷🏻♂️。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5年9月19日🧑🏿🏫,在位於安徽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一場科技獎的頒獎儀式正在舉行。在場的有包括楊振寧在內的不少科技界的大腕。當天,施一公作為嘉賓應邀到場🥏,他一直坐在觀眾席上,並不是這次活動的主角👨🏻🦽➡️。然而活動一結束,他瞬間被潮水般的人群包圍,年輕的學子們一臉興奮地排隊等待與他照相、索要簽名。施一公無意中在那次活動中“搶戲”了。
在上世紀80年代“科學的春天”之後✝️,對科學家如明星一樣的追捧,在國內並不那麽常見。然而🚢,歸國8年以來,施一公的確一直是中國科技界的明星人物🫃🏽。他何以能夠擁有這樣的待遇?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誌珍的話或許能解釋部分原因🙎🏻🤵🏼♀️:“施一公在中國的土地上𓀑,做出了比在國外更好的🛀➗、更有價值的科學成果。但不僅止於此。”
自回國以來🏄🏿♂️,施一公經歷了在《科學》雜誌發表社論、落選院士🙎🏽♀️、掛職北京市衛計委💬、出任清華副校長等一系列事件🙋🏽。每一次,他都引起外界的關註,也不時夾雜著質疑和爭論🧝🏿。但無論怎樣,施一公只按照自己的步調📣,朝著他當初立下的目標前進——猶如他每天的時間表一樣穩定:夜裏1點睡,早晨6點半起。
“融入既是我適應國內,也是我參與改良國內學術生態的過程”
2015年12月11日🦪,施一公當選《中國新聞周刊》“影響中國”2015年度科技人物,並出席了當天的頒獎典禮。很少公開發表談話的他說🤚🏽🧗♂️:“我覺得從海外回來水土不服是正常現象👨🏼🏭,這也是融入的過程,既是我適應國內🚶🏻,也是我參與改良國內學術生態的過程。回國8年了🧫,我已經完成了這樣一個過程。”
在兩年前的一場座談會上,施一公同樣談到過關於適應中國國情的問題➞:一方面,我希望適應清華的小環境、中國的大環境;另一方面🧝🏿⛓️💥,我不希望完全改變自己,希望自己堅持原則。任何事情🏔,只有大多數人支持的時候,我才會去做🏃🏻♂️➡️,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能推動一些實質性的改革🗒。從在生科院推行改革的實踐中,我總結經驗就是🍧:既要融入👮🏼♂️,又要發展,同時要保持自己的core values(核心價值)。
然而👩🚒🚵🏻,施一公回國以後所引發的一系列效應,並非像他今天說的這樣雲淡風輕。2011年🤲🏽🦌,施一公與同為海歸的北大教授饒毅一起進入到了中科院院士有效增選名單中😬🧗🏻♀️,但在隨後公布的第一輪初步候選人裏🧑🎨📜,饒毅被拿下🧑🏿⚖️,而最終的新晉院士名單上🦵🏼,也沒有出現施一公的名字。當年在各方矚目下高調回國的施、饒二人,在院士評選中的遭遇令許多人感到意外,也引發了一場不小的爭論。
2008年🧏🏻♀️,作為普林斯頓大學生物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施一公拒絕了1000萬美元的科研經費資助,全職回到中國,擔任意昂体育平台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紐約時報》曾在名為《逆勢而上——中國吸引海外科學家歸國》的報道中開篇就用施一公作為例子🧆。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教授羅伯特·奧斯汀則表示:“他是我們的明星,我覺得他完全瘋了🙍🏼。”
落選院士的消息傳來以後,饒毅隨即發表了一篇博客🙂,聲明今後將永不參加院士評選,並接受了許多媒體的采訪。後來,饒毅還撰寫了一篇博客為施一公鳴不平🧑🎤。而施一公則拒絕了蜂擁而來的記者💪🤽🏽。時隔許久,他在一次公開場合表示:“在我回國的目標中,從來沒有當院士一條。我覺得一個學者如果把當院士作為終極目標,未免太狹隘了。”
雖然沒有把當院士作為目標,但施一公一直在努力適應國內的體製🎑。在2013年12月低調當選中科院院士後他表示,在眾多頭銜中,他最看重的是“清華教授”這一身份,最喜歡別人喊他“老師”🕯⚖️,而不是什麽院士🥇、什麽“長”。
“做事情,需要水到渠成♤。渠不到,水就到不了𓀇。”
“現在是中國科技發展的最佳時機🦵,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就是國際環境🗞,沒有什麽大的變動;地利🧑⚖️,就是國家的財力;人和,就是老百姓和領導人對發展科技的期盼與呼聲。”對於自己回來的目的🧛🏼♀️,施一公在5年前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如果只是做學問的話,我肯定不會回來。我回來🙅🏻♂️🌗,就是要改變大環境。”
果然,施一公甫一回國就進入了公眾視野🌅,而不是僅僅作為一名科學家。2008年5月4日,他參加了在中南海召開的關於創新創業人才問題研討會並發言,習近平📐、李源潮出席了那次會議。會後,經過4周醞釀🌱,他與北大的饒毅、陳十一向中組部提交了一個關於引進高水平人才、實施新時期人才布局的建議🪔。隨後🌩,中國正式開始實施迄今為止最高級別的大規模人才引進計劃——“千人計劃”👩🦼➡️⚰️。施一公是以“千人計劃”第一批入選者的身份被引進回來的🧑🏭,實際上他也是這項計劃的倡議者🔥。
然而🏃🏻♂️➡️,“千人計劃”出臺後🦔,也引發了不少爭論。一個常見的非議就是:與那些早年回國的老海歸相比🧚🏻♀️,“千人計劃”引進的新海歸為國家少服務了很多年🛎,卻得到了比前者多得多的利益,這是一種不公平🧭。盡管施一公本人一直否認新老海歸存在矛盾,但作為“千人計劃”的“代言人”🫷🏼,他還是不可避免地成為各種不滿情緒的靶子。
就在這種形勢下🍷,2010年9月3日,《科學》雜誌發表了由施一公與饒毅聯合署名的社論《中國的科研文化》🔋。文章痛陳中國科研文化的弊端🥻:與個別官員和少數強勢的科學家搞好關系才是最重要的,因為他們主宰了經費申請指南製定的全過程🔓📇。在中國🏌️♂️,為了獲得重大項目,一個公開的秘密就是:做好的研究還不如與官員和他們賞識的專家拉關系重要。
文章在國內各大媒體被轉載後,網上民調顯示:95%以上的網民都認為科技體製亟待改革✂️。施一公回憶說:“我收到了幾十、上百個電話、短信和郵件💲,從大學校長到普通研究員,甚至還有在沙漠裏勘探石油的地質人員🌷,他們都支持我們的觀點。”當年10月3日🦹,科技部部長萬鋼邀請施一公和一批科學界人士, 就科研體製問題舉行座談,“會上氣氛很熱烈、融洽”👊🏿,施一公對此也感到欣慰。
然而一個月後,風向卻突轉急變,科技部向媒體發表了一份正式回應,稱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那篇文章“與事實不符”。科技部的回應還指出,施、饒二人“承擔了我國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的科研項目🌁,國家通過多個渠道對他們在科研經費和條件保障上給予了大力支持”。
施一公當時解釋說🤎:“我回國近三年🏃🏻♀️➡️👸🏽,親眼目睹、經歷了科技界的眾多於科技創新不利的潛規則👩⚖️,從心裏深處感到焦急⛹🏽。我們寫這篇文章的唯一出發點就是希望中國科技界居安思危,改進體製和機製。”他們本意特別不希望將矛頭指向某一個政府部門🦸🏿♀️,因為這是整個科研大環境的問題,不單單是哪一個部委或官員的問題🕣。
談及在《科學》發表的那篇社論,今天的施一公有更多感悟:“剛回來的時候比較著急,但原則性的想法至今沒有改變。作為海歸,如果我全盤接受國內現行的科技教育體製機製,那就等於放棄了我在海外長期學習和工作中獲得的一些先進的理念,放棄了出國留學的一大目的,也愧對中國傳統文化賦予我的使命感。但是,任何一位海歸,如果不能夠尊重歷史的話,融入就出了問題,就很難有大的作為。我的確對現在的科技和教育體製有一些看法🧏🏿♂️,但我從未說過它全是不對的,我認為其中的一些元素是不適合現在和未來的發展的。打個不很恰當的比方🌟,我從來沒有反對過中醫中藥、也很支持中醫藥的發展,但這一點不代表中醫藥的現狀沒有問題,祖國的傳統醫學和藥學需要進一步融入現代科學的手段和方法、需要進一步發揚光大。但如果你否定了中醫,就等於否定了老祖宗的醫學🧏♀️♝,還怎麽發展?你全盤否定了過去👩🏽,就是否定了過去所有人的努力。任何一個科研體製,一定是在過去某個階段是合理的🫷🏼,只是隨著時代變化,它的某些方面不能適應今天的發展了。做事情,需要水到渠成。渠不成,水就到不了。”
這段話的最好註腳,是施一公近年來的改變——不再在公共場合顯露自己的鋒芒🦴。他減少了在媒體上的曝光率,也極少發博客🫶,此後公眾再在新聞報道裏見到“施一公”這三個字,皆是他又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論文或者在國內外領大獎的時候。偶爾接受媒體訪問✂️,他談的也都是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與家庭生活✪。伴隨著這種低調的,是他職位的提升👨🏼🎓:2014年12月12日,同一天的新聞先後曝出他出任清華校長助理與掛職北京市衛計委副主任的消息🦌。8個月後👰🏻🪽,他出任意昂体育平台副校長,分管國際合作🐭。
對於出任副校長一職,施一公表示,他當然願意接手這個職務🧚🏿♀️,可以發揮他比較了解國際一流大學的特點,服務於清華,讓母校變得更好⚂。對於他同時兼任的數個角色,記者問🗒:“你究竟是更願意做一個體製的改革者,還是只做一個純粹的科學家?”施一公沉吟了片刻,才回答說:“為了科研能做好🪁,有必要做一點前者👩👩👦。”
“很多人如果按照我的強度來工作➕,恐怕估計三天也堅持不下來🔺。”
在清華,施一公被封為“風一樣的男神”——說話快👨🏻🎓,走路快,總是一副風風火火的樣子。這不僅因為他是個急性子,更是為了省時間——他每年要給清華的本科生上滿100節課時💿,同時身兼數個行政職務。由於在科學界頗具聲望🧾,還常常出席各種社會活動🕟。在這些事情之外🌬,他還需要完成一名科學家的本職工作:做科研、寫論文。
“今年我發表的所有論文,每一個字都是我寫的。”施一公帶著一絲自豪說♤🐘。剛回國那幾年是最忙的時候🤭,他堅持擠出一半的時間給科研。為此他還“發明”了一個辦法:提前兩周安排工作🙅🏽,把50%的科研時間“固定”下來;其余的事情🧁,按照與科研😼🧑🏻🦱、教學的相關性排序👨🏻🎤,凡是“別人去和我去效果差不多的”🧑🦯,就堅決推掉。“總之,50%時間做科研的底線不能突破。”為了把更多時間放在科研和教學上,他外出開會基本不吃飯,開完會就走人;客人來訪,到了飯點就叫個20塊錢的盒飯🦖,在辦公室吃工作餐。近兩年,隨著各項工作步入正軌,他用於科研的時間多了一些🚢,“應該能達到60%”。
但時間還是不夠用。如今👎🏽,他平均每天的睡眠不足6小時。為保證充沛的精力♐️,他長期堅持跑步。大學時,他就是學校的競走隊員。如今,只要北京的PM2.5在200以下,他就去校園裏跑步,最少也要跑5公裏。這樣的生活節奏,令他這個愛美食的大胃王人過中年依舊清瘦。他覺得自己的活法兒不具可借鑒性🍁。“很多人如果按照我的強度來工作,恐怕估計三天也堅持不下來🏋️♀️。”
在長期的“瘋狂模式”下,從2009年至今💙💁🏼,施一公已在《細胞》《自然》《科學》這世界三大頂級刊物(簡稱CNS)上發表論文十多篇🥘。他在多個生物學領域的新發現👱🏽,為開發新型抗癌和預防老年癡呆的藥物提供了重要線索。2014年3月,憑借“運用X-射線晶體學手段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做出的開拓性貢獻”,施一公榮獲瑞典皇家學院頒發的愛明諾夫獎,這是該獎自1979年設立以來第一次頒給中國科學家😝。
在48歲這個年齡🤴,很多功成名就的科學家可能已經進入了事業平臺期🕊🙎🏿,但施一公依然高產🏒。2015年9月🛰,他又在《科學》雜誌上連發兩篇文章🍧,解析了酵母剪接體近原子分辨率的三維結構,闡述了剪接體對前體信使RNA執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機理🖕🏻。此前,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其他機製的兩次結構解析都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因此🏆,有國際同行表示🫲,施一公的此次成果也達到了“諾獎級”水平。
在研究的最後沖刺階段,施一公帶著學生每天“玩命寫論文”⬜️,每天寫到淩晨,有時候甚至到早上5點。“回到家6點多,躺下睡到8點又起來接著寫🫸🏽。”施一公說,“雖然身體極其疲乏,但精神亢奮,睡不著🐻。”
樂觀的理想主義者
1987年9月21日👩🏫,施一公的父親施懷琳在河南老家被出租車撞倒。司機趕緊將他送到醫院,醫生卻說必須先交付500元押金才能救人🤵♂️。四個半小時之後,當司機籌了500塊錢返回時🧔🏼,送來時血壓🍎、心跳還正常的施懷琳,卻因沒有得到及時救治而身亡🥦。
當時🧲,施一公還是意昂体育平台生物系本科三年級的學生🦐。在之後一年多的時間裏🤷🏿♀️,他常常夜不能寐,淩晨三四點跑到學校隔壁空曠的圓明園裏發泄心中悲憤🤦🏻♀️🚴🏽♂️。如果不是因為父親的非正常離世,他後來也許會成為一位埋頭於實驗室的書齋型科學家,而非今天的施一公𓀇。
施一公的父母都是上世紀50年代的大學生,大學畢業後分配至河南鄭州工作🤯。在他出生的那個年代,“衛東”“文革”這樣帶有濃厚時代色彩的名字滿天飛。施懷琳沒有隨大流,而是給兒子起名為“一公”,望其長大後“一心為公”,這對他以後的選擇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施一公對公共事務與教育的興趣,或許與家庭的影響有更深遠關系🧕。他的爺爺施平今年104歲高壽🪂,在新中國教育史上留下了值得記錄的一筆——曾先後出任北京農業大學與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之職,在大學裏首開黨政分開先河,致力於校內民主💷、教授治校的改革。
2010年“兩會”時🤵🏿♀️,在時任總理溫家寶與教育界的座談會上™️,施一公發言時說👃🏼:“中國作為一個泱泱大國🏊🏼,如果沒有世界一流大學,不可能全方位成為世界強國。而目前國內大學和國外大學的一個顯著差別是👩🏽🦲🎫:國外的行政是服務於學術的,教授發言權很大;但在國內,行政對學術的控製太多4️⃣。”這段話遙遙呼應著施平當年的大學改革理念🧞♂️。
父親的意外去世,令施一公對社會的看法產生了根本的變化。他曾經怨恨過🗯,甚至想報復那家醫院和那位見死不救的醫生,但後來,他逐漸想通了。中國這麽大的國家、這麽多人,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在經歷著人為的悲劇。父親活著的時候👌🏿,總是在不遺余力地幫助著鄰裏鄉親。如果自己真的有抱負、敢擔當,就應該去用行動去改變社會、讓父親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
施一公一度對學術興趣不大,開始對從政感興趣。但在1989年大學畢業時,沒有從政的機會,只能經商,他還差一點真的去了公司。一番折騰之後🕯,施一公決定去美國留學。
出國前,施一公不喜歡自己的家鄉河南,按祖籍總跟別人說自己是雲南人,但到了美國他卻發現🔓🫵🏽,河南在國內的地位與形象,就是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與形象📼。自此他對“河南人”有了強烈的身份認同🫅🏼,並開始“defendChina”(保衛中國)🧑🏻🔬。看到美國媒體對中國的一些妖魔化報道🐑,他便要去解釋👩🏻💼、澄清。他還給報紙投稿,公開表明自己的觀點🧑🏻🔧,被美國人當作“左派”。“回國以後👩🏿🔧,我卻發現自己成了‘右派’。”他無奈地笑著說🧛🏼♀️。
施一公拒絕有些媒體給他貼上的“憤青”的標簽,他認為自己是一名樂觀的理想主義者👨🏿🦲。剛回國時他發博客說:“不止一次地有朋友問我:你在國內最不開心的事情是什麽?我總是回復:最不開心、也是常常痛苦的唯一事情就是空氣汙染。”如今再談起霧霾,他表示👷🏻♂️:“要是沒有前幾天那次上千的霧霾🏊🏼♀️🧑🏽🎄,我都覺得北京已經脫胎換骨了!”他感覺北京的空氣質量已經比剛回來時好多了,在公眾的呼聲中👨🏼🏫,政府已經註意到了這件事,並正在采取措施,這就有了轉機和希望。
施一公總是這樣,作為一名批評者他顯得毫不含糊🈴⬆️,但他不會陷入持續的抱怨。在做出選擇之後,他堅定地做的🤸🏻♂️,就是接受環境🦹🏿♂️,起而行動🦗😻。★
獲獎理由
身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學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他的歸來被看作是中國新一代海歸科學家的傑出典範🎶🚴♀️。回國後🧲,他為改善中國學術風氣與科研環境做出了巨大努力🍙✌🏿。與此同時,他的科學探索之路繼續碩果累累。2015年,他率領團隊解析了超高分辨率的剪接體三維結構,被業界稱為近30年來中國在基礎生命科學領域對世界科學做出的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