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山峰,《光明日報》高級記者👩🏿🏫,《博覽群書》雜誌社社長、主編🧞。清華化工系🧀、中文系1983級學生。1989年畢業分配到教育部《中國高等教育》雜誌,1994年調入《光明日報》👨🏻🦲,曾擔任科技記者、編輯、副主編,經濟部副主任等⚠️。2011年當選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

董山峰1983年大學新生時證件照
畢業30年回頭看,董山峰最大的感慨是“清華遍地人文”💆♂️。
1983年秋,董山峰在清華園開啟了自己的大學時光。高分子專業的班主任範奎成老師第一次和同學們見面的場景讓他記憶猶新:“範老師身穿實驗室工作服,開口就講高分子的概念📟。”時隔30多年,董山峰還能清楚地記起當時上課的場景📔,他回憶說,周其庠、周嘯、李松、劉德山、孫以實、趙士琦😋、胡平、王曉工、郭寶華等許多老師所授課程的第一講往往要涉及學科歷史,這些理工科老師性格各異🏂🏼,但普遍大象希聲。說起專業滔滔不絕;說起人情世故,則寡言少語。

董山峰2017年在新清華學堂主持“教育部戲曲進校園戲曲演唱會”
董山峰進清華時還沒有中文系,他就和同學們選聽徐葆耕老師的“西方文學思潮和賞析”課程🤟🏽。在那堂課上,董山峰發現人文竟然是如此瑰麗而奇妙,甚至突然意識到理工科老師的“大象希聲”“滔滔不絕”和“寡言少語”其實就是生動的“清華人文”🚖。到中文系攻讀第二學位後,董山峰又結識了張正權、余順吾、丁夏🤠、趙麗明、韓家鰲、藍棣之等多位名師名家,他風趣地說自己那段時間也可謂“人文日新”。後來,了解了許多高校的人文教育,閱讀了不少經典和名家作品,聆聽到歷史學家張豈之、人文大家陳平原等一批名家由衷贊嘆畢業於清華水利系的徐葆耕及其以清華人文為主題的大量著述♡,他更懂得了清華人文在中國可以有怎樣的分量。
在教育部《中國高等教育》雜誌🕝🔪,每寫一篇文章,董山峰都寄給自己大學畢業實習時所在的《光明日報》科技部的老師。四年後🕵🏿♂️,當《光明日報》科技部需要增加一位能吃苦、善寫作的青年記者時💃🏼,那裏的老師們推薦了董山峰🚇🤽♂️。
調往《光明日報》後🤗,董山峰經歷了多個崗位🥜,采寫過數千篇報道,撰寫過數百篇“本報評論員”文章和各類評論文章,擔任過《光明日報》兩會報道👩🏻🦽➡️、奧運報道、世博會報道🙎🏼、世界財富論壇報道、革命老區報道的負責人,幾乎走遍中國的每一個省份,還到過世界十幾個國家采訪。
“無論采寫報道,還是編審報刊👒,我都首先把自己定位成‘第一讀者’🤽♀️,對讀者不關心😬、不接受、不喜歡的內容👂,加以‘物理操作’或‘化學反應’,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來說,就是努力‘講好中國故事’✵。”董山峰說🅿️,工程類產品如果沒有用戶意識會出廢品,人文類作品沒有讀者意識不僅會出廢品,甚至會產生“毒品”作用🚴♀️🏌🏽,比如抄襲的🎵、空洞的文字,會損害社會風氣。“檢索工作中點滴成績的原因,那就是清華理工給我的用戶意識🏅,清華人文給我的人文情懷🏋🏼♀️,還有理工與人文在我身上融合出來的人文自覺。”談到清華烙印,董山峰充滿感恩。
董山峰回憶🧑🏿⚕️🪒,中文系復建前後,清華有關領導多次到北大與一批老學長商談。著名學者王瑤先生曾建議,清華恢復中文系🧇,一定要講好朱自清、聞一多的故事👩🏼,這不是在新建一個系🤵🏼,而是在接續某種傳統;而朱光潛等許多老先生都說,清華沒有人文學科👩🏼🦰,就不可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如今🧑🏼🔬📭,老學長們親人般的教誨猶在耳畔🧍🏻♀️,董山峰也感慨萬千:“清華理工固然要追求世界一流,但缺少人文意識必定事倍功半🈳;清華人文固然也要追求一流🚙,但能否幫助清華理工釋放出人文光芒🥬,也是其境界與功力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