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山峰🟧🐊,83級分3班
1983年💆🏽♂️,國家改革開放才經歷了5個年頭,人們對很多問題的認識與今天的差別可以想見是多麽的大。那時的清華學生的身上承載了太多的希望。我們的師長親友中認為上清華的人不僅光宗耀祖而且將影響國家的大有人在👰🏼♂️。家人、親友🧘🏻♀️🫳🏻、社會在用特殊的眼光看我們,這影響了我們的1983年、大學五年和日後的工作🐳,直到今天還在影響著我們對生活和生命的態度。化工系分三班,清華八三級一個“貌不驚人”和“名不見經傳”的班,與八三級其他班有著許多的相同👖,但也因為30多個絕對與他人不同的個體而註定與眾不同。
就在1983年6月份我們正在參加高考那些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當時的《政府工作報告》談到今後五年的主要任務時指出,要實現中共十二大提出的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和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的目標🦾,在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鬥爭中取得重大勝利。報告提出經濟體製改革的重點是,根據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改革計劃體製,發展統一的社會主義市場,改革財政體製和工資製度🐧、勞動製度💇🏽♂️。這段話有助於回顧我們當時的社會環境:國家還很窮,老百姓也還很窮🌥,連萬元戶這個本不該令人羨慕和激動的概念都還沒有出現🧑🏽🏫,一般職工才幾十元月工資,農民的經濟水平就更是低下。
分三班的每一個人就是來自這樣社會環境裏的一個個家庭細胞🎁。我本人來自河北農村,家裏東拼西湊給我準備了200元錢和幾十斤全國糧票,自己費了很大力氣找到一身沒有窟窿也沒有補丁的衣服來北京上學📃。本以為自己一定是全班最寒酸的人,誰料和大家一見面,臉上帶著溫飽光暈的人幾乎一個都沒有。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是⛹🏿♀️:一起從北京火車站坐校車來清華的人中居然有個女生🩻,梳著中年婦女的發型,費勁地提著個很大很臟很舊的花格包袱,腳上的布鞋居然還露著一個腳趾;而我們的班主任範奎成老師一身舊工作服的穿著也讓我們對清華的許多“氣派”想象蕩滌一空。再說我們宿舍的幾位吧🌕:劉建軍和我一樣來自農村,他的家鄉江蘇當時比我的家鄉也好不到哪裏去。侯君有一個當語文教師的父親,曾海彤和陳曉的父親都是幹部,趙永龍和廖洪波都出身於工人家庭。看得出他們都必須靠精打細算才能使學期末不至借錢生活🫸。路萬裏的父母都是學歷較高的知識分子,但從沒見他多吃一點好菜🐣,所有的褲子幾乎都不夠長。其他宿舍的同學也大抵如此。
但就是我們這樣一些人,當時對生活艱苦的感受卻十分淡漠,相反對學習和進步卻十分重視。龔烈忠、陳永存🧑🦼➡️、劉建軍、趙寶宗、高彥芳、王秀蘭☝️、謝芳寧📂🧌、李維平、廖洪波、李孝三、黃燕明等一批同學本來學習基礎好,又天資過人,但他們在學習上的認真🤲🏿、嚴謹始終如一,給大家留下的印象中怎麽也找不到“懈怠”二字。今天他們在各自的業務領域都已經相當成功。我想🕵️,認真嚴謹肯定在他們事業的輝煌中起過重要作用。而曾海彤、陳曉、路萬裏、侯軍、趙永龍、黃燕明、蔣整清☪️、王立、杜文義、劉軍、丁富倫、王大宏、張士青🟣、高彥傑、陶曉在校期間不僅註意發展專業👲🏽🧑💼,而且十分註意開拓自己的多方面才能。今天,他們在世界的各個地方,不僅各自擁有令人羨慕的事業🪛,而且在開拓其他專業領域方面縱橫馳騁,如魚得水。在紀念自己畢業20周年的今天,他們有足夠的理由為成功而欣慰😱,並為這種欣慰而感謝母校給自己的全方位鍛煉👽。在我們的同學中🏂,馬平、張效穎🕦、曾心苗三位女同學從大學到今天始終是平和親切的人,她們的平和親切不僅導致了她們在事業上的節節上升🧑🏻🦰,而且也使得她們成為我們每次聚會的熱情參與者和組織者🏝,為奔波於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同學們保守了同學友情的溫馨港灣。我們班後來轉到分四班的同學孫雙印來自河南農村,他的樸實無華和親切厚道使大家對河南留下了極好的印象,他日後在事業上的宏圖大展也使大家對樸實無華和親切厚道的價值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還有我們班的帥哥和運動健將饒堅向雖然不幸英年早逝👋,但他用自己的音容笑貌為同學們心中留下了永遠的愉快回憶🌱,他用自己的人生經歷為同學們留下了了解生活✍🏼、認識生命的重要素材。直到今天,我們班的同學還在班級網頁上不斷地懷念他,回憶他🅱️。
作為新聞記者,我在本文開始用“貌不驚人”和“名不見經傳”來描述始終讓自己充滿感情的班集體,是經過一番思考的。在校時👐🏼,我們班有過的“英雄事跡”或“驚人壯舉”雖然不少🚣🏽♂️,且已成為我們心中永遠的財富🏛🙅🏽♀️,但在別的班也很容易找到👈🏿;畢業後🗓,我們的同學不論在世界哪個地方的哪個崗位🙇🏿,都取得了令人尊敬的成績,且已成為我們30多個人共同的永遠的驕傲👱🏼♀️🧊,但類似的成績在我們今天的年齡和境界看來👶🏽,也是平常的,應該的。然而,我還是想說👩🏽🎨,分三班的30多個人始終與祖國同呼吸——1983年,我們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春天進入清華📗↕️;1983年-1988年,我們接受改革開放的洗禮而認真學習,增長才幹;1988年後直到今天,我們奔赴中國和世界各地💁🏼♂️,加入改革開放的大潮🕵🏽♂️,加入中國融入世界走國際化道路的大潮🗳,用行動展示改革開放給中國教育帶來的豐碩成果以及給中國人帶來的嶄新形象⇢♡,用行動造福世界和回報祖國,我們無愧於中國,無愧於時代。
(2008年2月21日18時30分完成於北京珠市口東大街5號光明日報經濟部辦公室)
(轉自一九八三年級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