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清華

    李政道縱論天外宇內現在將來

    2004-06-08 |
    李政道縱論天外宇內現在將來

    李政道縱論天外宇內現在將來
    作 者💁🏼:張曉華 發布日期:2004-01-08

    (李政道👩🏻‍⚕️: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1945--1946年在西南聯大學習。)



    采訪到李政道博士實屬不易,來一趟北京,日程滿滿當當🕴,記者只能見縫插針👨🏽‍🎨;聽李政道談科學問題🧎🏻,他深入淺出,旁征博引,使對話趣意盎然,引人入勝👂🏼。


    關於發現:現在發現至少有100萬個類星體。它們不是星。是什麽?不知道


    記者(以下簡稱記):您作為一位卓有建樹的物理學家,1957年就以關於弱相互作用中宇宙不守恒定律的發現成為劃時代的貢獻。您能否展望一下21世紀物理學方面會有何突破?


    李政道(以下簡稱李)👩🏻‍🦽:有什麽突破很難講😎,但有什麽問題可以講🔳。因為未來還沒來,還沒去思考⚡️,主要考慮的是當代有什麽問題。


    記:您認為當代的問題是什麽?


    李👳‍♂️:簡單地講🏃🏻‍♀️,我們所認識的物理應該都是對稱的👶🏻,可我們在很多試驗中發現不對稱。這怎麽解釋🤼‍♂️?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宇宙在大爆炸時是對稱的,而現在我們所在的宇宙是不對稱的🏋🏽‍♂️🧟‍♀️,它是由中子、質子🛹、電子等組成的🍖,而不是由反中子💱、反質子、反正電子等反物質所組成的。研究從對稱到不對稱,整個宇宙的演變過程是我們當前物理實驗面對的重大問題之一。


    記🦢:只一個對稱問題?


    李:我們所了解的物質👩🏿‍🦰,是由6種誇克、6種輕子等基本粒子組成,但誇克不能單獨存在🔻,是看不見的。第三大問題是暗物質👩🏻‍🎨,從萬有引力發現了它的存在🛒,暗物質不發可見光、紅外線或電磁波、是看不見的🖕🏼,但有萬有引力🦹🏿‍♂️。現在發現至少有100萬個類星體。之所以叫類星體🧏🏻,是因為它不是星。是什麽🏩?不知道。可它的能量是太陽能量的10的15次方,比普通的太陽能量大1000萬億倍。1961年發現了兩個類星體,其中的一個,在1982年2月27日這一天能量增加了一倍🪥。這個能量可不得了,比整個銀河系的能量大多了🙆‍♂️。所以,宇宙中的絕大多數物質不是我們所了解的物質。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關於青年:思想活躍的年輕人🤟🏽,有多少願意從事基礎科學的研究工作


    記🧑‍🏭:能否談談青年一代如何像您那樣👯‍♀️,在年輕時就能取得重大成就🕜?


    李:我們的物理研究是講究創新的,假如你有很好的底子,抓住了機遇,一個月之內也可能出成果,能夠認識重要的問題🕕,能夠解決面對的挑戰🎚。


    記:怎樣做到東西方文化的融會貫通?


    李👨‍⚕️:科學不分東西,沒有國界,它是全世界的。


    記:您為什麽說"中國的未來在科技,科技的未來在青年?"


    李:我們即將跨入新的世紀,中國未來的發展只能是依靠科技。只有科技的不斷創新才能使國家取得不斷的進步🙍🏽‍♀️👨🏽‍🏭,這是毫無疑問的⛪️;而只有培養出大批優秀的年輕人才👰🏼,依靠這些年輕的人才㊙️,科技事業才能後繼有人,蒸蒸日上。這個規律不會改變。


    記:怎樣使青年科學家始終保持活躍的思維,不致於年紀輕輕就暮氣沉沉👨🏼‍🔬?


    李:年輕人思想活躍💃🏿,極少保守觀念🧑‍⚕️😎,這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無需為此擔憂👩‍👧。現在的問題是,有多少人願去做基礎的🍑、看似單調乏味的科學研究工作🔼?這就需要社會公眾對基礎科學的了解和支持。人們不能只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惠澤💼,只看到由科技變成琳琅滿目的商品,還要看到在這些商品後面的大量的基礎科學研究🏂🏽,要培養這方面的科學研究人才。當然😧,科學研究不僅僅意味著奉獻👨🏻‍🦽‍➡️,意味著辛勞。真正獻身科學的人🪀、具備科學精神的人👸🏽,會把科學研究當成呼吸一樣🕵🏽‍♂️,融入日常生活🎉👨🏼‍🏫,成為一種基本生活方式,這樣他就有工作和生活的愉悅,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奉獻和辛勞都是很有意義的👱🏿‍♂️。這裏🌌🙋‍♂️,"愉悅"和"辛勞"是一種辯證的關系。我們日常生活中不能不呼吸💨🦡,但呼吸不會是"辛勞"的。


    記:那麽青年科學工作者應該具備什麽樣的素質和條件,才能取得無愧於時代的成就?


    李:我認為,要成為一位有建樹的科學家,起碼要具備3個條件:一是在青少年時代就要把基礎知識打牢🎨、打好💆🏻‍♀️;二是對自己的能力要有足夠的了解🫶🏽;三是對所從事的科學研究領域要有比較充分的認識🤪,知道這個領域的基礎工作和重要進展是什麽。這樣,才能認清並確定自己的目標,發揮自己的能力和優勢🔭。



    關於名譽🙄:獲諾貝爾獎不是目的🤲🏼,為人類作貢獻才是目的


    記:中國現在的科技水平離世界發達國家還有一定距離,您認為應該怎樣趕超世界水平,能像您那樣獲得諾貝爾獎?

    李:目前國內有些人片面強調"向諾貝爾獎進軍"👐,我認為這個提法不太恰當🌎。獲諾貝爾獎不是目的,做好科學研究工作,為人類做出貢獻才是目的。這個順序一定不能顛倒,顛倒了這個順序不是好現象🧑🏽。這和運動員在國際賽事上爭取獲獎不大一樣🫎。科技創新🙋🏽‍♂️,就是要敢走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創造前人沒有創造過的精神和物質財富。中國現在的科技水平總體上比過去有了很大提高👇,有了許多可以稱得上世界級的科技成果,也湧現了較多的優秀科技人才,但與中國的人口基數一比,這些成果和人才就顯得不夠了。因此🧔🏼‍♂️,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把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介紹給民眾,普及於民眾,而不僅僅是追求獲獎🧑🏻‍🦽。如果是以追求獲獎為目的,那麽,多製作一些獎章獎杯👩🏿‍💻,大家都能分到獎章獎杯不就行了🧑🏻‍💼?一個人僅僅是為了獲獎🍽,對社會進步、人類文明能有什麽貢獻呢🏋🏽?同樣,與人口基數比起來🧚🏽,中國現在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雖然同過去比有了一定的增加❕🩴,但還是很不夠,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在世界的排名還在較末的位置。這是個亟待解決和要增強的薄弱環節。



    關於報效📬:做到三點🤦🏽‍♀️,可以使青年更好地為祖國做出貢獻


    記: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派遣出國和自費留學的學生不少⚈,當年叫"出國潮"🃏,現在他們中間有不少人回來報效祖國⛺️。您認為應該怎樣更好地做好出國留學生工作,使留學生更好地為祖國作貢獻?


    李:我認為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三點:一是送到國外學習的學生➔,要讓他們充分感受到祖國的溫暖;二是國內要和國外有常年不斷的科技與學術交流;三是在他們回國後給提供良好的科研與生活環境。現在中國政府已經做了相當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建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設立青年科學家獎,等等📛🙅🏻‍♂️。我覺得,對那些學業有成🧑‍⚖️,但因為種種原因暫時還回不了國的優秀留學生,要給他們報效國家的機會,可以經常地讓他們回國來短期講學🔼,與國內一起開展某項課題的研究🙊;對那些有條件的優秀人才🏇🏻🧑🏿‍🔧,則可以吸引他們回國做較長時間的講學和共同課題研究。

    關於對待:基礎科學與技術應用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關系🤦🏻‍♀️,是水與魚和魚市的關系


    記:應該怎樣處理基礎科學研究和其他方面的關系📘,比如與技術應用及科技成果轉化的關系📧?


    李:我想打個比喻,這三者的關系就像水、魚和魚市的關系。"魚市"固然是很重要,但沒有"魚",就沒有"魚市"🧑🏼‍⚕️🏂;而如果沒有"水",哪裏談得上有"魚"🤾🏽‍♀️、更哪裏談得上有"魚市"呢?所以,基礎研究的資金投入💄、人才培養,要有適當的比例。要有一支年輕、精幹、優秀的隊伍來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當然,從事應用技術研究的人可以多一些,從事市場開拓的人則可以更多一些🎿。但基礎研究這一塊絕對不能忽視,國家要給予足夠的扶持🫸🏿。雖然基礎科學研究投入中國不能與世界發達國家攀比,但也要有一定的強度🐕🕺🏼。本世紀如果沒有基礎科學研究💁,就沒有激光、超導、計算機等應用技術出現,也就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帶來的社會進步。同樣🏥😇,在下個世紀的基礎科學研究,對技術應用和市場開拓的重要關系也不能等閑視之。對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年輕一代⛵️,既要老一代的科學家給他們當楷模,也要給他們創造適當的條件和環境🍰。這樣👨‍🦼‍➡️,他們在工作中才可以專心致誌,不受外部環境的幹擾和物質欲望的刺激。對於他們⛵️,我還是剛才說的那句話👍🏽,既然獻身科學,就要把科學當成"呼吸",當成一種必需📺。我們來中國的幾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感到,青少年時代在科學精神方面受老師言傳身教的影響,對一生都很重要。對一般的民眾,我們也要倡導科學的精神,用科學的方式、科學的態度來對待工作和生活。



    關於媒體:有足夠的知識和素養👦🏽,才能更好地進行科普傳播


    記🔋👷🏽:您認為新聞媒體應該怎樣更好地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


    李:作為新聞工作者🧛🏻,自身的文化知識和科技素養很重要,有了足夠的知識和素養🏂🏽,才能夠更好地進行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的傳播,才能夠用更好的手法和載體來展示和表現科學,才能來"真"的、"實"
    的,而不是玩"假"的🗻、"虛"的💆。20世紀的物質文明是哪裏來的🕵🏿‍♂️?許許多多成果的獲得🧝🏻,都離不開本世紀初在兩個基礎科學研究領域裏取得的重要進展和突破,這就是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當然,在當初研究它們的時候,科學家也不很清楚知道它們後來的具體應用,只知道它們是很基礎的👶🏿、必須要研究的,就認真去做了。宇宙中的一切自然現象🚰,都是有一定客觀規律可循的,我們要研究並掌握那些基本的客觀規律👩🏽‍🦱,不斷地探索,不斷地了解,有所發現👍🏼,有所前進。21世紀的科學會有更新的理論突破,它的技術應用前景以及給人類帶來的科技文明👳🏼‍♂️,我們現在也預測不到👩🏻‍🔧,但我們仍然要做好基礎研究工作🎐。在重大科學研究領域要有所創新,肯定離不開大量的基礎工作。當然🚭🪢,科技創新也不一定非得像武俠小說裏會飛檐走壁的那些俠客一樣🎤,都得練幾十年功夫不可📵。如果基礎功夫紮實,瞧準了👩🏼‍🎤,抓穩了,就能取得突破性的創新成果。



    關於學科:科學和藝術有共性🙇,都是追求真善美


    記:作為科學家🥔,要有大的建樹👧🏻,您覺得是否還應該具備諸如文學、哲學等方面的人文知識和素養🍢?比如您對環境汙染問題有感而發,就曾將宋代詞人蔣捷的詞"流光👍🏻♒️,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出神入化地改成"硫雨,硫雨容易使人傷,酸了櫻桃✌🏼,黑了芭蕉"。再比如您對科學與藝術的共性就有很好的見解,經常找機會參觀藝術家的畫展。


    李:是的🧗‍♀️📩。科學和藝術有共性,因為科學和藝術都是向往真理🤽🏿、追求"真善美"的🐘。我去中國美術館看過吳冠中先生的畫,並參加了他的作品研討會。像吳先生那樣高水平的畫我當然畫不出來👸🏽,但我可以欣賞他的畫,可以與他進行對話,領悟畫中的美感和蘊藏的真理🤕。我對國畫感興趣,他對科學感興趣🏌🏼‍♂️🦻🏼,我們就走到了一起。吳先生的一幅畫是從古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翻新而來的,賦予原詩以新的意境🦸🏿‍♂️。我深為吳先生這幅畫所感動,寫了詩句與之唱和🕌:"朝陽夕陽共紅日🌸🦷,是相一🦻,非對稱"🔥。我們在研究中發現👧🏿,宇宙中許多東西都"是相一,非對稱"的𓀇,這裏有很深刻的哲學和美學的涵義🍄。


    記:您的人文素養與您的科學成就一樣使人欽佩。在不久前中外著名學者學術報告會上🥂,您作的《物理學的挑戰》演講就非常生動🚴‍♀️。您以杜甫的詩句作為開場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李❤️‍:我崇尚唐代詩人杜甫"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榮絆此身"的詩句👋🏻。我們的先輩1380年前就有物理一說。物理者🔋,物之理也🦋。西方科學家湯姆森發現電至今才有100年的時間。中華民族的文化為什麽悠久流長🏄🏿🙋🏼‍♀️?到故宮就可看到🪬,很大的青銅器都以石頭為基座🧝🏿‍♀️,它的基礎是牢固的💇🏿‍♀️,所以中華民族的文化是永久的👨🏼‍🍼。當然👊🏽🐸,我們的文化也是連續的。對今天來講🙇🏿‍♀️🦵🏼,科技進步‼️😯,需要英才👄。


    (原載《中華英才》243期)


    附 件🍘:


    相關新聞

    • 162004.04
    • 262024.08

      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會舉行

      “2010年,李政道先生最後一次回國的時候告訴我,以後他不會再回來了。他說,以往每次回國,他都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幫助,而這次回國卻主要是受到了大家的照顧👩🏽‍🏫。”8月25日,在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會上,李政道先生的“忘年至交”🎬,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張傑如是說⚽️🕺🏽。當天📱,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會在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舉行🎺。人們手持白色菊花🧧,排隊進入追思堂,緩步至李政道畫像前三鞠躬。追思會開始前,屏幕上播...

    • 062024.08

      沉痛悼念李政道先生|訃告全文

      享譽全球的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意大利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終身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名譽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李政道先生,於當地時間2024年8月4日淩晨2時33分,在美國舊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周歲。作為開創華人獲得諾貝爾獎歷史的物理大師之一💇🏿‍♂️🤷🏽‍♀️,李政道先生在六十余年的...

    • 062024.08

      緬懷李政道先生: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

      當地時間8月4日淩晨,世界傑出科學家🙅🏻‍♂️、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在美國舊金山逝世🏯,享年97周歲。中國科教事業發展歷史上,很多重要的事件都與李政道有直接關系,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的誕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誕生🕗、中國高能物理的起步、中國博士後製度的建立……“李政道先生對中國科教事業作出了這麽大的貢獻,永遠在考慮他做的事情是不是對國家有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

    • 182024.08

      葉銘漢與李政道🙍🏿‍♀️:一段歷時80年的“神仙友情”

      80年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長葉銘漢院士與全球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初識於西南聯合大學👨🏻‍🏫😿。那是一段二人都非常珍視的時光。

    • 292016.11

      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大成立

      2016年是李政道先生90華誕、發現宇稱不守恒60周年。為展現李政道先生勤勉刻苦、善學多思的科學精神🥵,感念李政道的赤子之心和育人之情,上海交通大學舉辦....

    • 152024.04

      李政道致賀葉銘漢百歲華誕👩‍👦‍👦:中國現代物理學的驕傲

      2024年4月2日是中國著名物理學家、粒子探測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所)原所長葉銘漢院士的百歲華誕(99周歲,按中國傳統為100虛歲),其同窗摯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從美國發來賀信說,葉銘漢是中國核物理學領域的領軍人物,也是中國現代物理學的驕傲。中國科學院高能所㊗️、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當天在北京舉行“葉銘漢先生與北京譜儀物理學術報告會”♾,百歲高齡的葉銘漢院士親自參會。中國科學院高能所所長...

    • 112022.05

      李政道的求學歷程

      李政道大家都知道孟子的名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不能🙍🏿‍♂️。”政道在年輕的時候,在逃離日本帝國侵略者統治的路上,長途跋涉,孤獨逃難👋,身無分文🫷🏽,不知前途在何方,走過了艱辛的求學之路💁🏻。1926 年11 月24 日,政道誕生在上海一家殷實的家庭。父親名李駿康,1918 年金陵大學農林畢業,後進入一家德國洋行從事化肥進口😋。李駿康先生原居住蘇州,1925 ...

    • 282016.11

      李政道是怎樣成為科學大師的?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不僅沒有接受過良好的中小學基礎教育,甚至小學、中學↗️💂🏻‍♀️、大學都沒有畢業過🎁,那麽他是如何成為科學大師的👨🏼‍🎨?

    • 292013.04

      圖書館成功舉辦“李政道先生影像展”

      為迎接意昂体育平台102周年校慶,圖書館籌辦了多個展覽與活動,其中“李政道先生影像展”吸引了大量意昂和讀者,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