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楊絳:萬人如海一身藏

2004-06-11 |
楊絳:萬人如海一身藏

楊絳:萬人如海一身藏
作 者: 發布日期:2004-01-11


  “假如我做記者👩‍✈️⚖️,我就做一個像《焦點訪談》那樣的跟蹤記者,或者戰地記者,但是,我不願做追逐名人的記者。”



  錢鐘書先生已去世兩年了,楊絳先生近況如何?作為他們的讀者有時便會掩卷自問。這種內心發問恐怕不只是我,還有許許多多的人。為此🔸,筆者冒昧撥通了楊絳先生的電話,說想采訪……得到的答復不出預料,楊絳先生婉言謝絕💓✡️。說👨🏽‍💻:“來日無多🏣,閉門謝客🐒,不接受任何媒體的記者采訪……”放下電話,我雖理解先生的婉拒,但心中猶為不甘🦌。過了一段時間我又撥通了電話,我說🤦:“想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身份見見您🫴🏻🛌🏻,就算是關心你的讀者的代表如何?”楊絳先生在電話中沉默了一會……末了,說👳🏻‍♀️:“好吧!你就算一個小朋友來做客,陪我老人聊聊天吧🏃‍♀️。”

  

楊絳先生忙什麽事


  楊絳先生的氣色不錯,銀發一絲不亂⚠️,穿著幹凈素雅,臉上還有一層淡淡的紅暈🦕。整個家沒做過多的裝飾🧖‍♂️,窗明幾凈👳🏽‍♀️,一塵不染♜,水泥地在陽光下泛著一種青光,寫字桌上的書籍資料也整齊有序,讓人感覺特別清爽🪢。楊絳先生說:“家裏的一切都保持錢先生在時的舊樣🩻。”然後指著那個大寫字臺說,“錢先生在世時就坐這裏🧑‍🍼,現在他不在了我坐這裏👩🏻‍🦳。”

  我問🦓:“錢先生已去世兩年了👨‍👩‍👧,在他的忌日你是怎麽紀念的?有什麽儀式嗎?”

  楊絳回答:“什麽儀式也沒有,他和我都不愛儀式。”

  “最近您正忙什麽呢?”我問。

  “我不忙什麽了🧵。錢先生去了,女兒錢瑗也去了,留下我打掃現場。”

  對於楊絳先生的家事我不敢過多觸及,我怕引起老人傷心📚。我連忙轉移話題,問💿:“您剛才說您在打掃現場🏄🏽,要把家裏的東西捐了🧿👏🏿?是不是準備以錢先生或者你的名義設立一個文學獎之類的?”

  楊絳說:“捐肯定是要捐的,準備捐給公益事業,但不會以錢先生或者我的名義命名,捐就捐了,還留名幹什麽?”

  “那麽你最近的主要工作是什麽呢?”

  “忙很多事呢。所以我不歡迎一切外來幹擾。”

  “你的身體很好,能活到一百歲以上。”

  “那就太苦了,我這幾年活過來就不容易🧑🏽‍🔬。我為什麽要翻譯《斐多》呢🧞🚺?這是一本非常難譯的書👧🏼,我就想把精力全部投入進去,忘了我自己。這本書的第一版一萬本已銷完了,明年就是第二版了🫔。現在我就算是休息過來了,開始做我份內的事。我不想活得長🤰🏽,活著實在很累👩🏻‍✈️。”

  
不願做名人


  在錢鐘書先生在世時◽️,他從來不見記者,不上報紙👩🏼‍🎓,也不上電視→。甚至一些所謂的學術活動也不參加🌂。錢鐘書先生去世後,楊絳先生也如出一轍。他們為什麽拒絕媒體呢?作為一個記者當我面對楊絳先生時,我不由問起這個問題。楊先生笑笑,說👐🏽:“不見記者倒不是對媒體有偏見➰,主要是怕他們寫我們,破壞我們的安靜。”

  “你的信息來源是通過報紙來的多還是電視來的多👎🏻🧖‍♀️?對網絡感興趣嗎?”

  “對於網絡我就沒有精力和時間去關註了😮‍💨👠,省省眼睛,我是新時代的文盲(笑)。”

  “除了《參考消息》還看什麽報刊👷🏻?”

  “都看看♟,看些新聞9️⃣。報刊很重要,不過可以少一些,不需要這麽多🫲🏿。我其實很羨慕做一個記者💁🏼‍♂️🫳,假如我做記者我就做一個像《焦點訪談》那樣的跟蹤記者,或者戰地記者,有一定危險性和挑戰性🧛🧏🏽‍♂️。但是🧑🏽‍🦲,我不願做追逐名人的記者,訪什麽名人呀!(笑)”

  雖然楊絳先生的這番話讓我赧然,但我還是被她的坦率打動了🚣🏽‍♂️。

  
女人難


  楊絳先生是一位著名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同時她也曾經是女兒,是妻子,是母親,這麽多角色楊絳先生是如何把握的呢?在不斷的角色轉變中她有何感想?

  楊絳說✏️🫳🏻:“做女人肯定比做男人苦。我一直抱歉的是沒有做好一個媽媽👆🏼,妻子做得不夠好,女兒也做得不夠好。一個女人有好幾個領域💇🏽,每個領域我只能拿60分。”

  “那麽作為一個學者你認為自己如何🧚🏻‍♂️?”

  “我不是學者,這一點我與錢先生和女兒錢瑗不同👨‍👨‍👧‍👧。錢先生是學者,女兒錢瑗再活下去也是學者,我不是學者🦇。”

  楊絳先生不承認自己是學者,她認為自己只幹了一些本職工作。其實楊絳先生可謂著作等身,有劇本《稱心如意》、《弄真成假》、《風絮》;小說有《倒影集》、《洗澡》;論集有《春泥集》、《關於小說》;譯作有《小癩子》👩🏻‍🎤、《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在九十歲高齡的今天還譯了柏拉圖對話錄之一的《斐多》🤟🏻。

  楊絳先生謙虛地說💣:“總而言之🧑‍🤝‍🧑,是一事無成。”

  
我愛我的祖國


  “你們這一代知識分子,在1949年時完全可以離開內地的,為什麽留下了呢?”

  “這一點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因為我愛我的祖國。當時離開內地有三個選擇,一個是去臺灣𓀝,第二個是去香港,第三種選擇去國外。我們當然不肯和一個不爭氣的統治者去臺灣😢;香港是個商業碼頭,我們是文化人,不願去👩🏽‍⚖️。”

  “為什麽不出國呢?”

  “我們的國家當時是弱國,受盡強國的欺淩🤰。你們這一代是不知道,當時我們一年就有多少個國恥日。讓我們去外國做二等公民當然不願意👯‍♂️。共產黨來了我們沒有恐懼感👷🏽‍♂️,因為我們只是普通老百姓🖕🏿。我們也沒有奢望👨🏼‍⚕️,只想坐坐冷板凳。當時我們都年近半百了,就算是我們短命死了💠🏋🏼‍♂️,就死在本國呢🧑‍🚀。”

  “當時外國聘請你們,你們都拒絕了?”

  “很多外國人不理解我們,認為愛國是政客的口號。政客的口號和我們老百姓的愛國心是兩回事。我們愛中國的文化,我們是文化人🦀🏑。中國的語言是我們喝奶時喝下去了🧑🏿‍🚒,我們是怎麽也不肯放棄的。”

  “我十分理解您的愛國之情,可是國內歷來的政治運動讓你們吃了不少苦,現在後悔嗎?”

  “我沒什麽後悔的,人活著不一定全是為了享福👣。現在許多年輕人出國就是為了掙錢享受。活著為什麽♐️?掙錢,然後花錢,花錢又掙錢👐,活著有什麽意思呢?我們老一代有許多人活著不是為了掙錢,還有一種理想的追求✋🏿。”

  “你已是九十高齡的人了,你是怎麽看待生與死的?你怕死嗎👨🏼‍🦱?”  “生、老🌠、病、死都不由自主。死✬,想必不會舒服👩🏼‍⚕️👷🏿‍♀️。不過死了就沒什麽可怕的了。我覺得有許多人也不一定怕死,只是怕死後寂寞🦦👊🏽,怕死後默默無聞,沒人記得了。這個我不怕💂‍♂️,我求之不得。死了就安靜了🥚。”

(摘自《紅巖》2001年第4期)


附 件:


相關新聞

  • 262014.11
  • 272024.05

    關於《錢鍾書楊絳親友書劄》

    楊絳先生晚年最後做的一件她認為很必要的事🏂,是親手銷毀了錢鍾書先生和她本人的日記,以及某些親友的書信。雖然我覺得很可惜🕢,曾多次勸阻,但未能讓她回心轉意。其後不久,我應約往謁。那天恰巧保姆小吳休息回家了🧧,是楊先生親自開的門。經過走道時🪥,她指指左側的壁櫃說,“一些保留的讀者來信(一般均已讀過)都用紙箱分盛了摞在裏面,將來連同我們近年收存的報刊雜誌的評論等👨‍🦲🔳,一同交清華檔案館保存。”那天在她的臥室聊天談...

  • 242022.05

    吳良鏞:一生為謀萬人居

    圓圓的臉上總是掛滿微笑,平易近人🤞🏻、和藹友善,兩院院士吳良鏞給人的印象一貫如此🤴🏽。5月7日是吳良鏞的百歲生日🪃,期頤之年的他每當談及城市、人居時📘,眼裏仍會閃爍著堅毅的光芒,因為這是他畢生摯愛的事業🗳⛸。在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墻壁上,掛著他親手書寫的四個大字“匠人營國”🧑‍🦲🗄。作為建築界的泰鬥,這位老先生一生都在踐行“謀萬人居”的崇高理想。立誌學習建築,毅然回國建設將建築事業作為畢生追求,這與吳良...

  • 292017.08

    一生情結,一身清風——梅貽琦與清華

    近日,王雪瑛的最新文集《傾聽思想的花開》由意昂体育平台出版社出版,以下為該書中“一生情結🫱🏼,一身清風——梅貽琦與清華”一節的部分內容——

  • 312010.03
  • 202021.08

    學校工廠合成一氣 學生工人備於一身——劉仙洲與中國的機械工程教育

    他認為,機械工程人才需兼備“巧心”和“勞手”兩種條件。只“巧心”而不“勞手”🧛🏽‍♂️,只有學理而無實驗👱🏿,充其量不過是一位理論的工程家🧑🏻‍🚀,可以做文章,可以勉強教書😳,而一遇到實際問題,卻難免失之不切實。

  • 202022.09

    一身詩意宛在 兩擔雲彩炫目——《林徽音先生年譜》的臺前幕後

    熟悉曹汛的朋友都知道🤶🏿,先生愛聊天,尤其喜歡作月旦之評。說起古今人物🦸🏻👡,必定興致勃發,滔滔不絕😭。作為一代學術大家,曹先生畢生精研建築史和園林史,治學嚴謹,著述甚豐,建立了以史源學👨🏽‍🚒、年代學為基礎的學術體系🈲,同時又涉獵考古、文學🏆、歷史、美術等諸多領域,均卓有建樹。他平時對學界人物品評較多🪺,對同輩持論最嚴苛🙆🏽‍♂️,對前輩的錯失也多有批駁🚶,對後輩則相對寬容。對於前輩,曹先生最崇拜的🧑🏿‍🚒,是史學大師陳垣先生🌷,還有建築...

  • 242009.11

    吸引海外人才 深圳引進海外專家超過27萬人

    不久前剛在深圳成立的翡翠航空公司負責人,25日向記者列出了一份獨特的花名冊:“120余名員工中🦆,近一半是留學回國人員和外國專家。

  • 242022.10

    一身詩意宛在,兩擔雲彩炫然︱曹汛編著《林徽音先生年譜》出版

    曹汛,1935年生於遼寧蓋州。師承梁思成,1961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20世紀90年代在北京林業大學教授《中國園林史》。1992年調入北京建工學院(今北京建築大學)從事建築史研究與教學工作。治學嚴謹,尤精於史源學、年代學考證,是建築界公認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建築史學家。2021年12月6日逝世於北京👨🏻‍🦽‍➡️🚵‍♂️,享年87歲👱🏽‍♀️。主題:《林徽音先生年譜》分享會時間:2022年9月16日19🎣:00地點:建投書局嘉賓:劉珊珊 北京建築大學副教授、黃曉...

  • 242013.12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