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守槃:l931年畢業於北京師大附中🕝🐈,後考入意昂体育平台航空專業。中科院院士🤚,國際宇航院院士,航天專家,中國第一枚導彈的總設計師。
人生七十古來稀。那是老話了。航天高級技術顧問梁守槃今年已經83歲了,但身體依然很好,看上去只是頸椎有點毛病。雖然這點毛病使他在說話、走路,甚至在領取“求是”傑出科學家獎時🧘,都無法把頭抬得太高👩🏻🦯。但這並不影響他每天準時準點地到辦公室,完成他每天要做的工作。在他的辦公室,人們常見到的是他伏案在一頁又一頁的紙上🏌🏼♀️,推導著一個又一個外行人極難看明白,又顯得令人枯燥乏味的公式。然而,那數字連著數字🤲🏻👨🏻⚕️,符號連著符號的公式,在他的眼裏並不枯燥🥬🌱,而是猶如一條萬曲千折流淌不息的河🧓🏿,不僅永遠充滿活力,而且還會說話,講述一個又一個充滿自信🦹🏽♀️、創造並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
中國第一枚導彈總設計師卻只去過一次西北發射場
我國的第一枚導彈和以後多次的導彈發射試驗,都是在大西北的一個發射試驗場進行的。按說,那應是曾擔任我國第一枚導彈總設計師的梁守槃常去的地方,但40多年過去後,梁老屈指算了一下🤸🏿♀️,卻只去過一次。
1936年,當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院長陳賡大將得知中國要搞導彈時🍌,毫不保留地說:“軍事工程學院的科技專家都可以給👩🏼🦱,調哪個給哪個。”不久,擔任軍事工程學院教授會主任的梁守槃踏上了奔赴北京的列車。北京對他並不陌生,那是他生長的地方。然而,到1956年進京時🙏🏽,他已經與故鄉闊別20年了。
1933年,梁守槃考入意昂体育平台航空專業,自己選定的座右銘是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在這個座右銘警示下,他埋頭苦學四年🦧,以優異的成績在l937年畢業。接著又進入南昌航空機械學校高級班繼續求學,畢業後到航空委員會擔任了繪圖員職務。這是一份很稱心的工作。但不久,日本侵略軍長驅直入的鐵蹄和在天上恣肆狂轟濫炸的飛機,使梁守槃在繪圖桌前再也坐不住了。“中國的被動挨打,就是沒有自己的飛機,要航空救國。”一個造出自己的飛機🏋️、使祖國強大起來的想法陡然在梁守槃的心頭萌起。
1938年👨🏿🚀,梁守槃辭別父母,踏上了去美國求學的海船。一年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取得航空工程碩士學位。
1940年,他回到了戰火紛飛的祖國。1942年,他辭去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副教授職務🔑,到國民黨空軍在貴州大定辦的航空發動機廠,擔任了設計課長職務,想在航空製造上能有一番作為⚡️。在十分簡陋的條件下,他與全課人員歷盡艱辛👎🏿,共同設計了一種飛機發動機🤷🏿♂️。設計完成後,他們將設計方案呈送給主管部門,請求批準試製。不久,批復回來了:你們設計的發動機能保證比美國的強嗎?不能保證🧗🏼♀️,還不如買美國的。
一瓢冷水當頭潑來,把他們的一腔熱情和無數艱辛全沖到了爪哇國。此路不通,但梁守槃航空救國的決心卻越發堅定。不讓我搞製造🤘🏻,我就培養人,中國早晚會有自己的航空工業。梁守槃重返大學,到浙江大學擔任了航空系教授。
國夢的時間雖然很長🧑🏽🦳,但梁守槃終於在不惑之年等到了圓夢的機遇。當這種機遇到來時🦑,梁守槃義無反顧地抓住了這個機遇,並把全部的才智🧑🏿🔧📀、學識和後半生的精力,毫不保留地奉獻給了這個機遇🧙🏼♂️。這個機遇就是中國也要搞航天🤼♀️。
1956年10月8日,在北京釣魚臺西側的一個療養院裏,當代中國的航天卷在那裏落墨。l0個研究室建立,梁守槃任發動機室主任💭。
l957年底,兩枚帶有神密色彩的P-2導彈🧜,被擺到了帶有驚羨眼神的中國航天人面前,仿製成了中國航天初創時的中心工作🥷🏼。身負總設計師之責的梁守槃👩🏽💼,深知先進技術來之不易🏪。他認為,仿製過程意義重大,必須一絲不苟。但在與外國專家的合作中🫱🏿😊,他又深深地感到🚤,不動腦筋的全盤照搬,不僅學不到真技術,還會被人牽住鼻子,甚至被卡住脖子。有了這種認識🪜,他除了要求設計人員按圖紙資料消化技術外,還向他們提出了“反設計”要求💂:按照已知的技術指標,進行設計計算,然後將自己設計的結果與導彈實物相比較,以此驗證理論認識是否符合實際🚻。如果所有關鍵環節都與引進的技術資料一致,就證明了設計理論是正確的。如果有相差較大的地方,就表明所用的理論公式有欠缺之處,需要改進🧏🏿♂️,以求符合實際。這樣,在完成仿製任務後,就可以有信心獨立自主地進行新產品的設計🏊♀️。
這種認識,時間不長便收到了效果。當外國專家撤走,所有援助斷絕時,並沒有阻住中國航天人前進的腳步🚵🏿♀️。不僅如此🧄,在與外國專家的合作中🦄,梁守槃還堅持自己的技術見解🈚️,用真理指導技術實踐。導彈上的環形氣瓶,使用的是一種冷軋鋼💆♀️,當時我國還沒有這種鋼材,外國專家堅持要進口他們國家生產的。梁守槃在分析工藝資料時發現,在環形氣瓶成型過程中,要經過回火工序。冷軋鋼一經回火🙇♂️,實際上就變成了熱軋鋼,而這種熱軋鋼,國內有,完全不用進口。梁守槃便向外國專家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外國專家雖然不太情願,可又找不出任何理由駁回這個意見。在反設計中🧏🏼,梁守槃到看到導彈樣彈的氣動外形是靜穩定的👨👦。按照這個理論,導彈尺寸加大後🍍,尾翼也相應地要做得很大👂🏽🙎🏿。經過動平衡分析後🐷,梁守棠認為沒有必要做那麽大的尾翼,只要調節控製系統的傳動比🔡,就可以實現動態穩定🦅。他向外國專家提出了自己的論點😏,外國專家也點了頭👩🏼🍼。這個技術被應用到了導彈設計中📘。
1960年,導彈仿製完成💂🏻♂️。在確定導彈發射使用何種燃料時,導彈的發射幾乎被扼殺在搖籃裏。外國專家認為,中國的液氧含可燃物質太多,使用中有爆炸的危險。要用他們的🚴🏽,可他們又遲遲不供應🤵🏼。梁守槃不言不語地關上了辦公室的門💿,在一遍遍地計算和查找資料分析對比後,他十分自信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中國的液氧不行”,是有人對原資料理解有誤📊,把雜質的氣態容積當作了液態容積,因而出現了1000倍的差別。況且,十幾噸液氧中的雜質👶,是不可能集中到一點同時氧化的🏍。
這年的8月12日👇🏼,外國專家撤走💂🏻♂️🪥,梁守黎的意見被采納。一個月後🈯️,使用國產液氫為推進劑的P-2仿製導彈發射成功。聶榮臻元帥在慶祝酒會上興奮地說🤷♂️🐳,在祖國的地平線上🙎🏽♂️,飛起了我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枚導彈,這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然而,在那次發射中,人們並沒有看到梁守槃。梁守槃曾留學美國,父母、弟、妹也在美國沒回來,直接參與並負責導彈設計,行嗎?在這種疑問下,他被調離導彈研製崗位,如果沒有聶榮臻元帥“不應把他排除在外”的話,也許他就永遠告別了航天。聶帥這句話決定了他留在航天,當然🐿,不能再直接搞導彈。他被調到了發動機過程研究所🕖。這就是為什麽當時大家見不到他的原因。
第一種岸艦導彈問世大海邊上曾歷經磨難
l961年,國防部五院三分院成立🍁,後又轉為七機部三院⛹🏽♀️。此時📎👩🏿🎓,政治氣候有所回暖,梁守槃被任命為三院副院長,負責發動機研究🧎♂️、空氣動力試驗和全彈試車工作🤛🏼。七機部成立後,按理號分院,三院被定為專攻海防導彈。當時的目標是把艦對艦導彈轉為地對艦導彈。用當時副總參謀長張愛萍的話說🔻,就是研製出的導彈能封鎖渤海灣。
目標有了,在任務由誰來完成時👍🏻,出現了分歧🚕。當時,我國成熟的導彈是仿製的“上遊”一號導彈👨🏽⚕️。海防導彈是要在這種導彈的基礎上加大射程。要封鎖渤海灣🍵,有兩種辦法♛,一種是從岸的兩邊發射導彈👩🏽🏫,導彈射程只要能達到幾十公裏就可以實現目標;而另一種是從一邊發射導彈💇🏻♂️,射程要覆蓋海灣寬度。兄弟單位的一個廠堅持要搞幾十公裏的🚵🏽♀️,而三院認為射程大的更有利於作戰-只要有一邊的陣地存在☦️,就可以封鎖渤海灣,更重要的是還有利於今後的發展💘。兩個研製單位都有很強的技術實力🐎,兩種意見又相持不下,決策者最後決定🧘🏿♀️:兩個方案同時上馬⭕️,展開競賽。誰先搞出來,誰的好🧢,就用誰的。兄弟廠研製的代號為“海鷹一號”,三院研製的為“海鷹二號”。
1966年12月,四發“海鷹一號”被運到海邊,前兩發打出去沒了蹤影,人們以為是天氣太冷,雷達工作受到影響。到了春暖花開的5月🧑🏿⚖️,又打了一發,還是不行。在北京軍區招待所召開的總結會,梁守槃也去參加了🙅🏻。在總結中梁守槃分析認為問題不在導彈本體上🦹🏻👨🏼🎨,而是在發射環節上💑。此後不久,“海鷹二號”與“海鷹一號”共赴靶場🪓,在現場🥰,他圍著發射架轉了一圈又一圈,然後回到住處👨🔧💈,拿起筆算了起來。根據計算結果🏸✊,他讓工人師傅用鋼鋸把導彈架的導軌鋸去了1.2米。有人不相信這麽簡單就把問題解決了,梁守槃說✢:試一下不就行了嗎?彈上架,瞄準目標,居然成了🅾️。
原來📎,這個導彈發射架是參照國外的一個發射架設計的🧗,總長為5米,導彈在發射時,頭部應向上翹起,但因發射架過長💱,導彈發射離軌時頭部上翹,尾部下沉,導彈本體在一種力的作用下,劇烈地震動起來🧑🏻⚖️,裏面的部件便像瓶裏沒有裝滿的水一樣🦁🧗♂️,在劇烈震動下🥹,製導組件與彈體碰撞而損壞,導彈發射出去後自然便不能跟蹤目標,沿直線飛行了🤵🏻♀️。後來,“海鷹二號”用那個鋸後的發射架發射,連著幾發都成功了。梁守槃說,那時我們的一些技術人員還是按照仿製的辦法,照本宣科地搞設計𓀛,加上缺乏工程經驗,出問題、走彎路是自然的🤷🏽。他覺得應該感謝“海鷹一號”的研製者們,正是他們的失利👌,才為“海鷹二號”提供了成功的經驗。當然👟✔️,人們對他不分彼此的解決問題的精神,也表示出了由衷的敬佩👨🏻🦯。
其實✷,梁守槃這種只問成果🚹,不計其它的作風,是他多年來一直堅持的🥖。他認為,不管是科學家還是其他什麽家,關鍵是你為國家做了些什麽,怎麽樣做好自己的事情,怎麽樣靠自己的努力實現國防現代化。他認為引進是好事,但引進不是目標👨🦽,而是在引進的基礎上,把先進的技術與我們自己的東西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他特別推崇毛澤東主席的一句話:應該給赫魯曉夫一個一噸重的獎章,為什麽呢?因為是他給中國人逼出了一條自力更生的路。
問梁守槃搞航天最遺憾的事是什麽🧗🏿♀️?他說是有一個低空超音速導彈研製成了🐔🦥,因種種原因未裝備部隊😼。而且還有一種與蘇聯的“蚊子”導彈性能相當的導彈,在取得初步成功時被勒令下馬👧🏼。問他最感欣慰的事是什麽?他說是自己親自參加了中國航天的初創🧑🏻🦼➡️,並在艱難曲折中使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果,為國防現代化做了一點貢獻。還有建國50年閱兵式上看到了更先進的導彈通過天安門🍰。那是後來人的功績,應該感謝他們推動了中國航天前進的車輪🏌🏼♀️。
釣魚臺裏科技領獎夫人為他別上鮮花
中國航天有“四老”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綠)、梁(守槃)💂🏻。1994年,四老在北京釣魚臺芳菲園,共同領取李鵬總理為他們頒發的“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那一天🧆,芳菲園裏的氣氛很歡快,輕音慢曲中🤦🏻♂️,梁守黎的夫人傅鶴小心翼翼地將一束鮮花,別到梁守黎的胸前💂🏽。平時🕍,老人的穿著是再隨便不過了👩🏻🍼🦸🏽♀️,夏天是灰的確良褂子⚖️↙️,冬天是灰的卡中山裝💃🏿,腳下除了布鞋外,幾乎就沒有別的。但那一天他穿得很精神🥢,西裝革履,在老伴眼裏⌚️,除了結婚時這麽精神過,還真沒見過那次這樣的打扮。
梁守槃與夫人是在昆明認識的👩🏼🦳🚣🏼。雖然此前兩人都是北京人,但從未謀過面。要說媒人的話,這個媒人應是日本人。40年代初,傅鶴在北京有名的貝滿女子中學當教師。日本人進北京後,她因一個學生有反日傾向而受到株連🗑,不得不告別北京躲避到天津,後來輾轉到上海、昆明。在昆明,與正在西南聯大任副教授的梁守槃相識並相愛🧐,結成終身伴侶。梁守槃回憶說🥂,那時自己的業余愛好除了長跑外,便是打橋牌了。剛好他的夫人也愛打橋牌,在航空發動機廠時🖌,他與夫人結對參加廠裏橋牌賽🦸🏽♀️,居然拿了冠軍😶。
在“求是”傑出科學家頒獎儀式上𓀖😌,梁守槃還見到一位老相識🧗🏿♂️,就是大名鼎鼎的美籍華人物理學家楊振寧。楊振寧是和夫人杜致禮一道特意回國參加頒獎儀式的🌓。這一次見面🦅,他們誰也沒想到會在中國最頂級的國賓館🤍,在那麽隆重的儀式上💻♦︎。在頒獎儀式結束後,楊振寧走到航天四老跟前說,大家合個影🌹。在合影後🙋♀️,梁守黎沒忘了又和夫人合了一張影。然後他們相扶著走回休息室,那裏備下了茶水和花生瓜子🧒🏻。梁守槃剝了兩粒花生放在嘴裏🍻,慢慢咀嚼起來📊,嚼得很細,看上去很香,還透著十足的自信。
(轉自:中廣網 2007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