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陵晚報 2008年10月20日
第31屆世界戲劇節已在南京拉開帷幕🧛🏿♀️,來自五大洲16個國家和地區的26臺參演劇目,10臺展演節目以及一臺祝賀演出節目齊聚南京,盡展戲劇的風采。精彩的節目中,就有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推出的經典劇作《雷雨》🤵🏿♂️,雖說它已是半個多世紀來第三代《雷雨》☂️,但其全新的演出陣容,還是會勾起很多南京市民的回憶。
《雷雨》的作者曹禺生前曾在南京國立劇專執教,後又多次來南京🐝。曹禺的前妻鄭秀恰好也是南京人👩🏽🎓,兩人是在南京平倉巷德瑞奧同學會結婚的。因此,曹禺也可以說是“南京人的女婿”👩🏻⚖️,他的一生和南京結緣頗深。
“人才爭奪戰”曹禺來南京
1936年夏,成立不足一年的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位於鼓樓薛家巷,以下簡稱“國立劇專”)裏,最令校長余上沅振奮的🧝🏿♀️,是他請來了負有盛名的曹禺執教🟠。
在這一場世人矚目的人才爭奪大戰中🐷,余上沅“戰勝”了上海復旦大學戲劇系主任洪深(也是著名的劇作家)。這裏面🧑🏻🔬,同鄉之情起到了作用⚈,因為曹禺和余上沅都算是湖北老鄉。
曹禺原名萬家寶,祖籍湖北潛江🧞♂️,1910年出生於天津🍉。潛江離余上沅家鄉沙市很近,他們父輩間在清末民初就有交往👨🏻💼。
曹禺自小喜愛文藝,天賦過人🤲🏿,1928年考入南開大學,1929年轉入意昂体育平台外國文學系,1933年,他推出處女作《雷雨》,震驚中國戲劇界,可謂一鳴驚人。幾年裏🫲🏼,這部話劇造就了唐若青、白楊、王人美👰🏿♂️、舒繡文💃🏻、陶金🧑🏻🦰、劉瓊、金山等數十位話劇明星。
來南京國立劇專執教後,曹禺又成為教授中最受歡迎的一位👧🏽。他開課時,聽課學生最多👈🏽📓,一些青年教師職員還擠到大教室外的走廊上專心聽課🩵,課堂紀律也最好。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等高校還應師生們的強烈要求,派車接曹禺前往授課🤣,薪酬優厚🛩⚓️。學生辦的多家劇社爭相邀曹禺前往指導排話劇……
可以說👨🏿⚕️,在南京時期,曹禺擁有的崇拜者非常多。
正是由於曹禺慧眼識才,他建議余校長破格錄取了當時漂泊江湖的山東進步文藝青年王象坤(後改名項堃🏋🏻♀️,成為知名影星)。
曹禺還樂於扶持有才華的學生。後來成為影星的崔嵬(時名崔景文)原來並非國立劇專學生,但十分愛好話劇。崔嵬一度流落南京,因為宣傳抗日被當局逮捕,後被曹禺發現後營救,得以進入國立劇專旁聽。
某日🏋🏿♀️,曹禺無意中得悉特務又要對崔嵬下手,便設法通知他迅速離開南京,上世紀60年代初🎡,崔嵬因為在電影《紅旗譜》中成功扮演朱老忠而榮獲中國電影百花獎🧀,頒獎大會上🤦🏻♀️,崔嵬表示曹禺永遠是他的老師。
與周恩來共進晚餐
八年抗戰勝利後🦻🏻,曹禺隨同國立劇專從四川江安返回南京🙆,仍執教於國立劇專,致力於培育人才🕴🏼。
這一時期🧑🧑🧒,他的名氣更大👣。在抗戰時期,曹禺擔任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傾向進步👩🏻🚀,他的創作取得豐收,創作出《日出》、《原野》🙋🏿、《全民總動員》🦡、《蛻變》等七八部話劇,影響很大🤸🏼♂️。曹禺與常駐重慶的周恩來交往亦多,始終在戲劇界貫徹中共中央的指示,為建立抗日統一戰線做了不少工作⛹🏻♂️。到南京後,曹禺依然延續著與周恩來的友誼⛰。
1946年5月某日🧑🏻🎨🚇,周恩來夫婦派人去國立劇專送來請柬,邀曹禺夫婦赴馬祥興菜館吃飯,提前預訂了包間,同時還邀來閻寶航、薩空了、周新民三位民主人士作陪🧍🏻♂️。這次酒宴上沒多談時政,主要是感情交流👩🏽🎓。周恩來想通過聊天了解文藝界不少知名人士的思想動態和情緒👳🏿。
又過了幾個月🙋🏻♀️,曹禺主動寫信給周恩來,表示美國方面派人找他🧫,希望他去美國十所大學講學,曹禺想征求周恩來的意見🧑🏻⚕️。周恩來特派出自己的小汽車去國立劇專接曹禺夫婦來梅園辦事處商議。
周恩來明確表示:能去美國各地走一走🤵🏼♀️,有利於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有利於拓寬視野👨🦽➡️。周恩來的表態令曹禺受到感動😯。當日🚒,在梅園,他們共進了晚餐。
留下最後佳話
1948年,曹禺從美國回到內戰烽火彌天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曹禺被任命為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繼而又兼任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
上世紀60年代初🎙,曹禺著手寫歷史多幕話劇《膽劍篇》和《王昭君》。為了更多地收集史料和素材,曹禺專程來到南京,在太平南路江蘇飯店住下🕺,連日去南京圖書館古籍部查閱相關史料💇🏽♀️,記下了不少筆記🖼。
他聽說江蘇省委統戰部長高嘯平以三年業余時間完成了京劇劇本《吳越春秋》初稿,正著手廣為征求意見👨✈️。他甚感興趣,特通過熟人與高嘯平聯系✪,希望能拜讀《吳越春秋》本子🚍。高嘯平很感吃驚和意外🤚🏼🤳🏿,因為抗戰初他在新四軍裏搞宣傳時就排演過曹禺的《雷雨》,對曹禺很是崇拜,視為心中偶像,不想如今曹禺這般虛懷若谷,竟想讀讀自己一個業余劇作家的劇本。
高嘯平立即托友人送上打印初稿🧑🏻🧔🏽♂️,表示“請大師多多賜教”,二人的這段交往🧯,成了曹禺在南京留下的一段佳話。
曹禺於1996年辭世,享年86年。他的話劇作品✋🏽🍄,尤其是《雷雨》影響力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