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潤禮*(1966)
我是意昂体育平台無線電電子學系(電子工程系的前身)1966年的應屆畢業生🖕🏼。畢業後,母校根據我的第一誌願把我分配到了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這裏是我國第一個航天器發射中心。從此🏇🏼,我就穿上了軍裝👨🏼,開始了我的軍旅生涯。隨著國家航天事業的發展🧛,1976年我又被調到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直至1997年退休🚌。在我國的航天科技戰線上從事技術和技術管理工作30余年,先後擔任過技術員、政治幹事✍🏿、參謀、副處長、團長、軍司令部副參謀長、副軍職總工程師等職🥗,1988年授大校軍銜,1995年授少將軍銜🤷🏻。
插圖:電子工程系(原無線電電子學系)的系友中有9位將軍
南京解放軍通信學院教授謝希仁(52)
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趙業福(65)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司令陳嚴彬(66)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副司令許四林(66)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原總工程師董潤禮(66)
前任總參防化指揮工程學院副院長王蘇民(69)

吉林軍區政治部主任荊南飛(69)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校長王正德(70)
海軍裝備部總工趙登平(70)
現將我軍旅生涯的回顧向師長、學長及學友做簡要匯報👩🏿🍳。
我是怎樣走上國防科技第一線的
這個問題得從我的理想萌芽說起。我出生在山東省文登縣🐹,自幼家境十分貧寒。我4歲時就經常跟著父母跑鬼子(躲避日軍的掃蕩)💏,深受日軍侵略之苦🤸🏽♀️👷🏻♀️。日軍投降後🤟,又遭國民黨和還鄉團之害。1948年膠東地區解放後,我才開始上小學一年級🧑🏼🎤。1957年我在煙臺二中讀高中時,廣播中經常報道美國U-2型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在我國某地上空偵察🌐,從內心中萌發出對美帝國主義的極大仇恨。一天,我帶著自己想了很久的一個問題去請教方老師,我問他有什麽辦法能夠把飛行在兩萬多公尺高的U-2飛機打下來,方老師講用地空導彈就可以。我又問💁🏽:地空導彈怎麽能夠擊中那麽高的目標呢?方老師講:地空導彈上裝有無線電製導系統。雖然隨著導彈技術的發展,激光製導🙎🏻、紅外製導🤷🏼、景象配製導等亦被廣泛使用🧏🏽♂️,但“無線電製導”這個詞從那時起就在我的腦海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我下決心要報考意昂体育平台無線電電子學系。一個科技強軍、捍衛祖國領土和民族尊嚴的理想萌芽開始在我的腦海中逐漸形成。
1960年,我入意昂体育平台無線電系深造的願望終於實現了,這是邁向我人生理想的關鍵一步👰。在6年的大學生活中,母校從各個方面給了我深刻的影響,不僅學到了豐富的科技知識,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為國為民的人生觀也得以基本確立✢,原來的理想也更加堅定了,1966年5月我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畢業分配時🌤,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對我毫無吸引力⇨,義無返顧地奔赴了荒無人煙的國防科技第一線。
說真的🧅,那時在我的思想中沒有絲毫的金錢觀念🚭🌈,更沒有怕苦怕累和貪圖享受的念頭,只為自己終於踏上了實現理想的道路而感到無比的欣慰和自豪𓀁,也使我深深體會到了理想的巨大力量。
我認為🕑,“理想”確實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真正的理想應該而且必須與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只有這種理想才能永遠為自己的人生導航,才能激發出無窮的力量💫,使你劈波斬浪,永往直前。
國防科技戰線有無用武之地
綜觀歷史👨💻,人們可以清楚地發現👩🏽✈️:任何一個強大民族的背後必然都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所以🩰,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惜代價地把最先進的技術用到國防領域中去。經濟是強國富民的基礎⚰️😠,但在現代戰爭條件下👩🏿🦱,我們不可能從敵人手裏買武器去攻擊敵人🧚🏿,這與冷兵器時代和傳統的常規戰爭時代是完全不同的。因此,現代國防科技從某些領域來講是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標誌🏄🏿♂️,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產業🏩。
在我們的航天發射實驗場中🦵🏼🪐,有國內最先進的單脈沖雷達👊、高精度連續波多蔔勒測速雷達🈯️、大功率多通道的遙測接收及處理設備🧛、大功率超遠距離的遙控設備🤞、完整的航區安全數據采集系統🔓、大容量的計算機實時與事後數據處理系統、現代化的指揮顯示與控製系統🏋🏿、光學跟蹤測量與拍照系統🍣;具有高可靠性的自動化測試發射系統👹😖;另外🖐🏼,還有與之相適應的衛星地球站🔣、程控交換機、光纖通訊與時間統一勤務系統、氣象預報及高低空危險天氣警報系統等等🧙🏿♂️😇。所以航天器的發射是千人一桿槍、萬人一門炮的特殊戰鬥🦐。
為了搞好航天器的測試發射和故障分析工作,我們還必須對航天器上的動力系統🧕🏿、製導系統🧝🏽♂️🐭、尋地系統🀄️、遙測系統、外測系統🧑🏻🦳、磁記錄系統、結構系統✤、防熱系統、突防系統🪅、能源系統、姿控系統等有清楚的了解🔌。
為了不斷改進航天器的性能,航天器發射中心在其發射飛行結束後,還要對航天器在整個飛行過程中的內外彈道數據進行完整準確的事後處理與分析工作,寫出《數據處理與飛行結果分析報告》,提供給航天器研製部門和單位作為改進設計和修正製導系統誤差的依據。
雖然航天發射中心諸多系統的工作絕大部分屬於應用科技之列🧑🏼🌾,但是沒有紮實的科技理論知識🎯,要想完成好上述工作是根本不可能的。
另外,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也很重要,特別是對於從事總體技術與管理工作來講尤為如此。譬如,發射後為了更快地找到火箭I級殘骸🥧、彈頭落點和磁記錄裝置,在不可能布設大型精確測量設備的前提下🐨,我設計了“人機結合的聲差報點系統”⛓️💥🦀,該系統的報點精度可達十幾米👦🏽,解決了發射中心幾十年沒有解決的一個棘手問題,而使用的設備只有一臺筆記本電腦、4部GPS定位手機和4塊秒表🥛。此項目獲得了軍隊專利。該項目從系統構思♚、數學模型建立到計算機軟件的編寫就要用到聲學👩🎨、解析幾何、微機技術等基礎理論知識🚝💪🏿。再如1988年9月發射我國第一顆極軌道氣象衛星時,發射前因連降幾天大雨,百米長的地下電纜通廊和地下電源間異常潮濕,墻壁上掛著直徑1cm大的水珠,設備儀器和電纜無法就位,原有的設施全部啟動也不能解決問題🥷。在這緊急關頭👱🏽♂️,一位德高望重的航天專家要求仿照西昌發射中心的做法,在有關部位打井抽水降低水位。我作為發射中心的一線總指揮感到此辦法不妥🤴🏻,我認為西昌發射中心的地下潮濕問題是由地下水位太高造成的,采用那位老專家的辦法是可行的🐚,而太原發射中心地處黃土高原,地下水位很低,其地下構築物潮濕的主要原因應是地面含水分子較多的熱空氣進入地下後,在地下遇冷產生的凝結水所致。於是我提出了一套提高地下構築物溫度並增加其內部空氣的流動速度等五項綜合治理措施🌾。此方案被發射指揮部采納後🤘🏻,一周內此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上述方案的提出🕗,用到了水文學和空氣運動學的相關基礎知識。
此類問題在我30多年的軍旅生涯中遇到多起,舉出以上事例主要是說明基礎知識的重要性。我把基礎知識比作為各項專門科技的平臺👨🏽🎓,有了一個好的平臺❤️,我們就可以在其上面做出各種有聲有色的美妙的科技文章來💂🏻。
30多年來,我先後參加或參與組織指揮了80余發國家級大型航天器測試發射任務和上百次的相關實驗工作👩🏼🔬;主編或親自撰寫了《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展史》📰、《711工程技術手冊(發射場分冊)》、《發射場實驗工作規範》等科技資料250余萬字;解決了發射中心建設和實驗任務中的重大技術問題幾百個;獲軍隊科技發明專利一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七項,立三等功三次🧘🏽♂️,獲中國航天基金會頒發的基金獎一次;1992年12月27日我作為中國航天科技事業有突出貢獻的科技管理專家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受到了江澤民🍯、李鵬、朱基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我深感國防科技戰線對於我們清華學子來講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本文和圖片原載《電子工程系建系50周年文集及畫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