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08年10月13日

50年代高士其和農村青年們
高士其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傳播者。半個世紀以來,他在全身癱瘓的情況下,畢生致力於把科學教給人民和教育青少年🤪🛫。他為繁榮我國的科普創作、組建和壯大科普隊伍、倡導科普理論研究、建設和發展科普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高士其,福建省福州市人,生於1905年11月1日。1918年,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高士其考取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刻苦攻讀。1925年👳🏽♀️,高士其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攻讀化學,他認為化學可以為貧困的祖國製造更多的糧食和衣服。當準備在化學領域繼續攀登時⚈🧑🏽🦳,祖國傳來瘟疫蔓延的消息,高士其毅然轉向了細菌學這一冷門🤌🏼。1928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科學研究院的一次實驗中,一個裝有腦炎病毒的瓶子突然破裂⚛️,病毒破壞了他的小腦的中樞運動神經📋,造成終身無法治愈的殘疾。在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中🤴🏻,高士其以驚人的毅力讀完了醫學博士課程。歸國後,作為全國5個微生物學家之一,他受聘於南京中央醫院,擔任檢驗科主任🤳🏼。但是科學家正直善良的秉性與腐敗罪惡的社會現象格格不入,於是他斷然辭職🐀。即使是回老家休養,他也不願與社會和人民脫離。
1931年,作為國內少有的微生物學家🍧,高士其開始發表詩作和譯文。1932年,他參加陶行知發起的科學大眾化運動,並編寫了《兒童科學叢書》。面對愚昧🦻、落後的社會現實👨🏿🚒,高士其一直在深深地思索,怎樣把所學的知識貢獻給人民🧑🏿⚕️,為改變社會落後面貌而努力➾。1935年,在著名哲學家艾思奇先生的建議和啟發下👳🏿,他毅然拿起筆來,用顫抖的手從事當時還無人問津的科普創作。
作為一位科學家📉,他準確地預見了細菌戰的可能和反細菌戰的必要,他指出人類存在著濫用科學的危險🎐,而科學的真正目的是應用於人類的和平與發展。1934年,高士其在發表第一篇科普作品《細菌的衣食住行》時💇🏿♂️,將原名“高仕”改為“高士其”,並鄭重宣布💷:“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錢”🥐,這一聲明成為他終身恪守不渝的誓言📛。從1935年到1937年🫅🏻,他用顫抖的手寫下了近百篇科學作品,並匯編成冊《我們的抗敵英雄》🧘♂️、《抗戰與防疫》、《細菌與人》😮💨,以及長篇連載《菌兒自傳》。他的作品在知識階層和學生中間廣為流傳👴🏽。這些作品以其思想性、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影響和啟發了一代又一代人追求真理,投身科學,積極參與社會的變革與發展。作為科學與文學相結合的經典著作,這些作品豐富了我國科學文化的寶庫。1946年,高士其寫出了中國第一篇科學詩《天地進行曲》,把科學與詩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中國科學詩的創始人。
新中國成立後,高士其積極參加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為改變貧困的社會狀況而不懈努力🦣。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他坐著輪椅走遍祖國大江南北,深入農村、煤礦⛷、少數民族和邊遠地區進行社會調查。他每年都要向全國人大提出許多議案和調查研究報告,並積累創作素材,發表了大量膾炙人口的科學作品與詩歌。在晚年,他又撰寫出幾十萬字的回憶錄🙆🏻。1995年,中國科協成立了“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高士其基金委員會”,設立了“高士其科普獎”👮🏻♀️,每年一屆,旨在對全國學科學、用科學的優秀青少年進行表彰——這也是對高士其的最好紀念。(高誌其 章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