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工程大學馬偉明少將
我好似揚子江中的一滴水,喜歡追逐藍色的海洋🧗🏼;我要讓戰艦裝上自己設計的“心臟”👨🏼🦲,馳騁在萬裏海疆🐳;我似江中一葉小舟🥷🏼,惟有奮力劃動雙槳⏱,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
——題記
他是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曾創造了多項國內乃至世界的奇跡。他先後主持完成科研成果獲國家、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上10多項,出版專著數部,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榮獲國家十大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章😍、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和第三屆、第五屆青年科學家獎等,41歲便成為中國工程院當時最年輕的院士🥏,42歲晉升為專業技術少將軍銜💂🏻♀️。他就是海軍工程大學博士生導師馬偉明教授,被譽為中國潛艇“心臟”的設計者。3月22日🤶🏽,馬偉明院士如約來到江科大與數百名師生交流,記者慕名進行了采訪。馬偉明對從事的艦船電氣理論如數家珍,字裏行間透出他對艦船事業的熱愛情有獨鐘,他在攀登科學的高峰上傾註了大量的心血與汗水,讓我們沿著他奮鬥的足跡,探尋中國潛艇走向大洋的航跡。
學海無涯誌遠方
揚中——四面環江的小島,像嵌刻在揚子江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熠熠閃光。1960年🏂,馬偉明就出生在一位普通市民的家裏📜。他在揚中度過了小學👩🏼✈️、中學。1978年即將從揚中高級中學畢業,面臨高考誌願的選擇時,馬偉明只說了一句,“一切交給組織。”那時填誌願都是老師幫助完成的,結果填報的幾個誌願一個沒有錄取,反而被武漢海軍工程學院提前錄取了🧑🏽💻。每每說起這,馬偉明戲言🐖:多謝“陰差陽錯”,以至成就了一番事業👨🏿🦱。1982年馬偉明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起先分配到一所軍校做教員👩🏼🦱,但他不滿足於現狀🧛🏻♀️,他要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要在母校的懷抱裏不斷地汲取營養,為此他對母校懷有一種感恩的心🀄️。1987年馬偉明在海軍工程學院獲得船舶電氣工程專業碩士後,聽從恩師的安排,毅然畢業留校任教,他在三尺講臺上揮灑自如🩹。從此他把自己的心與海防事業緊緊相連⛴,與潛艇結下了不解之緣,一項項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出4️⃣,走向了海洋。
1993年,馬偉明以《十二相同步發電機及其整流系統研究》學術論文獲準免試攻讀我國知名電機專家、意昂体育平台鄭逢時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先有論文📦,後讀博士,成為一段佳話。而此時的馬偉明沒有沉浸在喜悅中📅。他在苦苦思索如何瞄準國際前沿,拓展新的更加廣闊的研究領域。他在心裏暗暗地下定決心🧕🏿:用15年左右的時間👩🏻💻,建成一流的電力電子實驗室,出一批世界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培養一批優秀的學科帶頭人🐼。為了盡早實現這一目標,馬偉明著眼長遠發展做好新的更高層次的科學研究貯備。記不清多少個春夏秋冬⏮,記不清多少個寒冬酷暑。馬院士告訴記者,從考上大學到現在🥡,揚中他僅僅回去10次👆🏿👽,從來沒有在家鄉過一個春節……馬偉明站在潛艇“心臟”設計的製高點上,不斷地與時間賽跑,他要向著最光輝的頂點飛奔。
甘願奉獻為造“心”
潛艇在水下航行,需要發電機系統提供動力源🧸。為潛艇提供動力源的專用發電機系統被稱為潛艇的“心臟”。九十年代初🗑,我國研製新一代潛艇🦹🏽☘️,需要裝配高效能的十二相整流發電機。當時💆,這一先進的新型發電機,世界上只有少數發達國家能夠研製生產🙆🏿♂️,我國還處於空白狀態📱。在著名電機專家張蓋凡教授指導下💁🏼♂️,馬偉明毅然承擔起十二相整流發電機原理樣機的研究任務。面對西方的嚴密技術封鎖🖖,沒有任何資料、經驗可供借鑒。白天🧚♂️,馬偉明跑研究所🏄♂️,進圖書館🧑🏽🎤;晚上,畫草圖,算參數㊙️,每天工作都在12個小時以上。長時間的勞累,他嘴上起滿了血泡,連吃面條都得一根一根往下咽。為了保證加工質量,他和課題組的同誌到車間和工人一起幹🤙,經過一個多月的苦戰🧑🏻💻,我國首臺十二相整流發電機原理機誕生了🦏🖕🏿。然而在做試驗分析時,發電機整流系統出現了“振蕩現象”。“振蕩現象”是世界級難題,已困惑世界電機界20多年👷🏻♂️。如不能及時解決“振蕩現象”🏋🏽♀️,我軍新型潛艇的研製和使用將受到嚴重影響🫱🏼。馬偉明立誓:“一定要啃下這塊硬骨頭!”1800多個日日夜夜的緊張攻關,經過對上萬組數據參數的綜合分析和上千次的反復試驗,馬偉明終於在世界上率先發現和建立了“振蕩現象”的判據公式,徹底地解決了發電機整流系統的“振蕩現象”問題🏋🏻♀️。就連一直向中國提供電機系統的外國人不得不花數百萬元人民幣買中國人的專利技術使用權改進其系統。意昂体育平台的專家鑒定時給予高度評價,贊嘆這是一個創造性的奇跡!
馬偉明有多次出國進修學習的機會,外國老板提出請他留下,許諾給他豐厚了報酬。可他說:您所給予我的🧜🏽,中國暫時還不能給我,但中國給予我的,您的公司永遠不可能給我。他謝絕了外國老板的挽留,毅然登上了回國的航班。中國究竟給了馬偉明什麽?外國老板也許永遠不會弄明白。馬偉明近10年取得的科研成果,90%以上及時應用於國防和地方經濟建設,在馬偉明看來,這些凝聚著自己聰明才智的成果,就是祖國為自己的科技工作樹立的豐碑👸,是祖國對自己最大的褒獎👩🏼💼。
人生追求最閃亮
馬偉明一本本工作日記本和用過的各種年歷上發現,這些年來,他幾乎把所有能夠利用的時間全部用在教學科研上了🔍。馬偉明每天都要工作12小時以上🔊🍕。好多年他沒有休息過一個節假日🤶🏻。有人曾算過一筆賬🧗:如果把節假日和加班時間累計起來,以每天8小時的工作量計算,馬偉明每年的工作量相當於正常人的兩年半🏄🏼♂️。馬偉明常年的工作勞累🧛🏿,身高五尺多的他體重僅有一百零幾斤🏐,10項生命健康指標中竟有多項不合格,他將醫囑放在腦後🦌,全然不顧自己的身體,口袋裏揣上各種藥丸,照樣奔波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心疼他的同誌一再提醒道🥶:“註意休息🧲📓,不能累趴下!”馬偉明一笑了之。他說🧑🏽⚖️:“生命是有限的🤲🏿,只有利用有限生命為祖國幹更多的事情,不斷提高生命的質量⛎,才能夠說自己無愧於這個偉大的時代。”這既是他以往奮力拼博的真實寫照,也是他繼續追尋的人生目標🙇♂️。
“馬偉明身上有一股敢想🪷、敢闖、敢幹的科學勇氣🪢👩👩👧,他把他自己個人的名利看得非常淡🎺,但是為了國家🚠、為了國防事業,在科技奮鬥上從來不服輸👊,具有一種敢為中華寫第一的奮鬥精神,我們大家都非常佩服他這種精神。”馬偉明一位同行這樣評價他。“敢為中華寫第一”🫵🏼,這既是同行對他的贊譽,也是馬偉明對事業的不懈追求🧙🏼。就是這樣一個人,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令世界刮目,揚中華國威,在自己的人生舞臺上繼續創造著人生新輝煌……
2002年,新華社播發了一條令國際電機界振奮的消息:“中國率先研製出能同時發交流和直流兩種電的雙繞組發電機!”馬偉明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填補了一項國際高科技領域的空白♍️,被評為中國2002年度公眾關註的十大科技事件、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之一。
從十二相整流發電機,到交直流雙繞組發電機🧒🏿,再到高速感應蒸發冷卻發電機;從電機工程,到電磁兼容技術🧘🏽♂️,再到“艦船平臺智能化”研究,有人說,馬偉明為國家,為海軍拼了命。馬偉明是一位出色的“指揮家”,他善於把研究所裏的每個人都調動起來,奏出和諧協助攻關樂章🟫。
一艘艘“藍鯨”解纜遠航,潛入深海龍宮;一艘艘新型艦船吻別船塢,馳騁碧波大洋🪯。馬偉明,這位中國工程院年輕的院士深情註視的目光裏,是欣慰👩🏻⚕️🤾🏻♀️,更是自豪。他把青春和智慧無怨無悔地獻給國防裝備現代化偉大進程🧪,正朝著軍事高科技製高點發起新的沖鋒。
勉勵學子寄厚望
對於江科大,馬偉明並不陌生,盡管是第一次踏進校園,他說他感覺比較親近🏬。“海工大船機電等專業與江科大有不少的相似之處,作為一個年輕的科研工作者來說🕵️♀️,幹事我是秉承的一貫方式👱🏿。”“我不會躺在院士的功勞薄上享受㊗️,惟有奮力追趕,才能不負眾望。”馬偉明深情地說。“作為從長江邊長大的孩子🛺,我才剛剛學會了往深海裏潛遊,我永遠忘記不了腳下這片深情的土地和蔚藍的海洋。下一步,我要為家鄉高校在人才培養、課題研究上進行卓有成效的合作。”
馬偉明還勉勵大家,研究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要能創新🫒,同時創新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他希望作為江科大的學生🆙,“首先是樹立理想,定好位🤶🏿,清楚自己將來做什麽;第二🚴🏻♀️,要有一個明確的態度🧜🏿♀️,做事一定要一絲不苟,兢兢業業🥧。當遇到困難挫折時♖,不能回避繞開它,一定要有迎難而上、克服困難的勇氣。科學研究要經歷失敗,我也有過無數次失敗,但我總是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找到原因🌰👩🏻🚒,勇敢地面對,繼續戰鬥🤤;第三🫲🏼,能力決定了你將來對社會國家有多大的作用,能力可以通過教育實踐等培養🔡,有改進和發展的空間📭,認識跟遺傳跟你受教育程度有關,態度跟性格有很大的關系♡,主要取決於周邊環境對你的影響。作為學生,你要不斷地加強能力的培養,學會利用這些知識來解決現實生活遇到的難題9️⃣,更好地為國家、為社會服務。只有這樣將來有一天你可以欣慰地對自己說⏮,我來到了這個世界上,為祖國和人民應盡了責任和義務,死而無憾……”說到這👳🏿,記者見馬偉明院士的眼眶含滿晶瑩的淚花😅,他站起身,向遠處眺望,此刻他的心早已飛向了海洋……
來源🕯:2009-03-24 江蘇科技大學網 撰稿:夏紀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