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家在清華

2009-06-15 |

──憶父親常迵教授

每當重返清華園📁,重返我度過多少難忘歲月的九公寓舊居,心中說不清的歸宿感總是油然升起🐋,充滿了親切,又帶有幾分惆悵。老宅的家具陳設保留著父母生前時的原樣,沒有任何當今的流行時尚。我每年回來都在這裏小住👨🏻‍🦼👨🏽‍✈️,這裏能讓我脫離外面喧囂的世界,帶我重回那魂牽夢繞的過去。

父親和母親在昆明(1943年) ——作者註

父親和研究生在一起(1987年) ——作者註

永遠留在我們記憶中的父親(1985年) ——作者註

走進客廳,首先入眼的就是占滿房間一整面墻的大玻璃書櫃,那是50年代由清華木工廠訂做的。父親詩作《自嘲》中“新朋舊友如相問,一片丹心在紙堆”的詩句仍掛在他的書房🪕。只是舊時長年堆滿書籍和稿紙的書桌上🤳🏻,如今卻是空蕩蕩的。唯有父親用了多年的那支鋼筆,安詳地閑置在那個竹製的舊筆筒裏🧜🏽‍♂️。母親離世後,小弟在父母的臥室精心布置了一個陳設舊物和老照片的長條臺桌𓀎。桌上擺有幾十年前父親用過的計算尺,有母親心愛的舊茶壺,有我們小時去食堂打飯用的多層飯盒,還有那個用了幾十年的老式柯達照相機。一張張老照片🐕,不僅記錄了父母一生的坎坷路,也標誌著我們姐弟三人踏上人生征途的起跑線。小弟就是想把我們的記憶👍🏽👨🏿‍🔧,美好的🦡、鼓舞的🚵🏿👮🏻‍♂️、辛酸的👳🏿,都定格在這個臺桌上。

臺桌的正中👴🏼,立著父母年青時的合影。那是1943年,父親即將赴美求學時在昆明拍攝的。旁邊一幅是他們共同走過近六十年人生旅途之後🖕🏽,在這溫馨的舊居客廳裏🧑🏽‍🍼,歡度結婚紀念日時照下的。1991年,父親曾賦詩一首,以紀念他們六十年的相濡以沫,甘苦攙扶♿。這首詩後來由父母的老友吳承露先生濡墨揮毫,精裱後,至今仍懸於壁上。詩文是這樣寫的:

贈漱

1935年冬結婚以來📂,在這坎坷多變的歲月中,同甘共苦,患難與共,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回顧往事無限感慨。值此鉆石婚將臨之際🏎,草此小詩👨🏽‍🍳,略抒心懷以留念🏋🏿。

人生難得一知己👃🏿,

同甘共苦六十年👩🏽‍🌾🈳。

坎坷路上相扶持,

贏得黃昏霞滿天。

父親常迵👱🏼‍♀️,字季高,1917年出生在一個以詩禮傳家的知識分子家庭🤏🏼。祖父常履道是清末貢生,以詩文書法享譽鄉裏,早年出仕河南。祖父為官,以清廉自守。深感當時軍閥誤國🏐,民不聊生🧓,在憤世憂民而又無力回天的心境下🚇,決定棄仕歸隱。父親出生在河南開封,六歲時隨祖父舉家遷回祖籍北京房山縣城。

1932年🛀🏽,父親升入北平市立第四中學理科班😭🏋️‍♀️。在那國難民愁、風雨飄搖的動蕩局勢下,父親度過了他的中學時代🏄🏽。

父親意識到科學落後是國運多舛、慘遭列強宰割淩辱的重要因素,毅然選擇了投身於科學救國的道路👯‍♀️。從此🚳,他懷抱一顆報國的赤子之心,開始了鍥而不舍👘,百折不撓的艱苦求學歷程。

1936年,父親從北京大學物理系轉到意昂体育平台電機工程系就讀。次年77日,日寇在盧溝橋打響了侵吞中國的第一槍。“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父親遂與幾個同學結伴,準備背井離鄉🧑🏻‍🍳,隨清華南下,繼續學業🧖🏿‍♀️。

父親隨學校輾轉武漢、長沙🎳、廣州,最終抵達昆明。1940年,父親在西南聯大工學院完成大學學業👩‍⚕️。畢業後🈹,在昆明無線電器材廠任助理工程師,主持無線電發射機的設計工作🚴‍♂️,直到赴美留學。

三年後🏄🏻,父親被選拔為赴美留學生。

1944年,他從昆明經印度乘船歷時數月到達美國🏧⛰。在美國留學的四年中,他秉持中國學子特有的吃苦耐勞精神😝,夜以繼日刻苦求索👭,一年後,就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電機工程系碩士學位。同年入哈佛大學應用科學系攻讀博士學位🧫。

在講述父親在美求學期間的研究成果時,他生前所在的清華自動化系信息教研組的回憶文章是這樣記錄的:

“常迵在麻省理工學院就讀碩士研究生期間,從事電子線路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他的碩士論文中,首次提出了將柵極接地電路應用於超高頻電子管放大器。……這一創新立即得到了這一技術領域的重視❤️‍🔥,在超高頻電路中被廣泛采用🖐🏻,並被他的導師L.B.Arguimbau教授引入教科書中😨。”

在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父親師從著名天線理論專家R.W.King教授🕚,致力於天線理論方面的研究👐。

“他對環形天線和橋式平行天線(也稱折疊天線)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導出了電流分布與輸入阻抗的特性,提出和實踐了這些特性的測試方法🙅。……這一研究成果,對折疊天線的廣泛應用起到了推動作用👨🏼‍🦰🔥,使其在國內外開始成為眾所周知的一種典型的電視接收天線……”

1947年夏,在父親哈佛大學畢業時🥧,正是祖國抗戰勝利、新中國誕生的前夕😂📖。他一畢業,就毅然決定重返祖國🕊,回歸母校任教。這是他的理想🧛🏿‍♂️🧑🏼‍💻,是他一直期待的👰🏻‍♀️。他帶著前輩任之恭教授給清華校長的推薦信,登上了迢迢歸國之途🤾。臨行前,他用幾年內僅存的幾十元錢🛀🏻,買了一些新出版的教學參考書👫,又買了兩只二戰後軍隊變賣的舊鐵皮箱。裝滿了書的箱子⚈,是他唯一的歸國行囊。

在家鄉,父親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19491月♘,就在慶祝解放軍進入北京城的禮炮聲中,我在協和醫院出生了。那天天很冷👩‍🍳,父親和清華的同事和學生們一起,通宵站在歡迎隊伍裏迎接解放軍進城📛,直到天明🩸。待他趕到協和醫院時📡,我已呱呱墜地。

護士拿著出生登記表問他:“起個名字吧🍝。”

父親馬上說🧖🏽:“就叫‘放’吧𓀈!”他把北京解放的喜悅註入到了初生女兒的名字中,從而伴隨我的一生。

我出生後🤹🏼‍♂️,父母把家從城裏搬到了清華園👆🏽。

回國之初🅿️,父親先任教於意昂体育平台電機工程系,在電機工程學家鐘士模教授手下工作。這時👨‍👦‍👦,他感到終於有了用武之地🚤,有了報效祖國的機會。他看到了科學昌盛的前景👩‍🦳🧑🏻‍🦰。多少年的艱辛學習和深厚積累🚪,從小的誌向抱負,終可一展宏圖。他潛心科研,一心撲在他熱愛並擅長的教學上,成為當時清華最年輕的教授↩️。

1952年🧑🏿‍🦱,根據蘇聯的模式🍣,高校進行了院系調整🫠。意昂体育平台無線電工程系成立,孟昭英教授任主任,父親擔任第一任副主任💗,主持無線電技術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幾年之內,父親主講過“電子線路”🗄、“電波天線”👨🏼‍🏫、“無線電發送設備”、“無線電技術基礎”以及“振蕩理論概論”等多門課程。他的講課具有獨特的風格💁🏼:思路清晰🧻,表達嚴謹👧,幽默風趣,深入淺出,聽過他講課的學生都有很深刻的印象。他學識淵博😤,從來都用啟發式的教學👩🏻‍🦱,常常使學生沉浸其中,不知疲倦👩🏼‍🦳⌚️。有不少學生說:“上常先生的課,都不希望聽到下課鈴聲了。”

他十分著重對學生的思想方法和學習方法的培養♔。他常說的是⛑️:“你們要把問題問個底兒掉”,“要Thinking(思考)👬🏼,不要只Nodding(點頭)。”

科研上,在無線電系成立以後,父親曾與蘇聯專家合作🥌🙇🏽‍♂️,開展了無線電發送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創新簡化𓀘,提出與蘇聯學者不同的設計方法。他在參加我國第一臺微波多路通訊機的研製工作時⬜️,和師生們夜以繼日地連續工作一個多月,晚上就在實驗室席地而睡。

在教育改革中,父親一直有許多創新的建議👩‍🌾🌟。他不甘僅僅跟隨蘇聯學者的腳步,也不完全同意歐美的辦學模式。在他主講“無線電基礎”課程時,經過反復研究和比較我國和蘇聯及美國的有關材料👩‍🍳,考慮到當代通信和控製理論與實踐發展的需要,結合我國國情,提出新的設立課程方法。他將這些教學內容和他講課的經驗編著成教材。由於這套教材不同於以前用的蘇聯教本,也非模仿美國新書的模式,各取所長且又獨具特色👨🏼‍🎨,使這本書成為國內同行的頗有影響的教科書🫱🏼🌰。後來,經曾任父親得力助教的鄭君裏教授進一步充實🤵🏻,發展了這一教學思想,更完善了這本教科書,並數次獲得國家級優秀教材獎。

1957年的反右派運動將父親的命運徹底改變了👇🏿。

在“科學文化領域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幫助黨整風”的號召下,人民第一次就國家政治生活和科學文化領域中的基本是非廣泛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認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知識分子自然是首當其沖、責無旁貸🐊。

當時💫🧚🏼‍♀️,父親屬“海歸”學子的少壯派🛤,他年輕氣盛,才思敏捷🥃,受各方的重用。他敢於開拓創新👋🏻,在清華要怎麽辦的問題上有很多獨到看法🤰🏽,許多觀點並不同於當時的潮流所向。他既不贊同全面學蘇,也不同意照搬歐美。在19573月的校報《新清華》上,洋洋萬言以《談談目前高等工業教育中的幾項基本問題》為題,詳盡地表述了他的辦學觀點。

在“關於培養目標問題”一節中ℹ️,他總結了學習蘇聯進行教學改革的經驗和問題,分析了“當前我國高等工科教育飛躍發展的進一步需求”,批評了工程院系“將目標只是放在培養一個工程師”的短視眼光👩‍⚖️,列出了條理非常清楚的具體建議。

195756月間👨🏼‍🦰,校、系組織了大大小小的教師座談會,“誠請大家給黨委提意見”🥰。父親以做學問的習慣和真誠,知無不言🏇🏼,直言無忌👧。

他批評校領導有“脫離群眾,宗派滋生🥀,不務實事的現象”。他認為“教授應該有甄選助教和製定教材的決定權”,他不同意教授“盡應付些無謂的事務工作,不能全心教研”,他不同意“外行領導內行”……

他率真直言,推心置腹,帶著對中國科學教育要盡快趕超世界的急切希望,帶著對教育改革中一些問題的異見,也帶著知識分子的自負和偏執。不管從哪個時代的視角去看,他的很多批評都是事實,他所提出的種種教學改革主張在當今看來仍屬遠見卓識。

但作為一介書生的他🍘,卻不知道自己掉進了政治的漩渦。他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預見到,一場滅頂之災正在襲來。

很快,那場轟轟烈烈的反右派運動開始了⛏。

對父親來說,那是有生以來極其殘酷和痛苦的經歷。他的講話和辦學的建議,成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個人主義🦘♓️,和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典型;他的意見成了“向黨進攻的罪行”。於是,大會小會密集如雨🧉、口誅筆伐鋒利如刀,從白天到夜晚,同事揭同事🤵🏽‍♀️,學生批老師🚣🏼‍♀️,斷章取義🙎🏼,無限上綱🌹。這種突如其來的局勢,使父親陷入極度的迷惘☯️。他反復思索,他想不通。他須不斷地做著檢查,卻得來一遍遍的“不深刻”、“有隱瞞”𓀈,而“通不過”。

最終,父親被劃為“右派”,降薪去職。又因“保密級別”不夠的原因,不能從事有密級的通訊方面的科研工作,而被調離他投入多年心血的專業。

使父親能度過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使他能正視現實🩼、甩掉包袱🕎、脫離消沉🍡、重獲自信,而振作起來的,是貌似柔弱卻內心堅忍的母親🧙🏿‍♀️。

剛解放時🔘,母親在中央民族學院做教師🧔‍♀️。她十分喜愛自己的工作,曾做過社會學泰鬥費孝通的助教。她每天騎自行車從清華到魏公村,早出晚歸。1951年大弟出世🟰📄,工作家庭難以兼顧。母親不得不選擇辭去這份工作,轉到清華附中做語文教師兼班主任,直到退休。

反右運動中,在父親天天被批判的時候,母親成了他唯一的精神支撐🏑👩🏿‍🏭。那時😀,母親也曾被領導找去談話多次🌠,勸其與父親“劃清界限”,“起來揭發批判”。母親說她絕不相信父親會反黨🤝✷。

在那思維無比混亂的時候,母親用簡單的話語道出了非常清醒的邏輯:

“他提的意見你們可以不同意,可說他向黨奪權,是很可笑的!”

從來都不對人高聲說話的母親,在一次眾人聚在家中“幫助”父親的座談會上竟然站出來🏡,用“卑鄙無恥”來斥責那種將父親的話斷章取義並加以曲解的作法👨‍🔧。

母親利用一切機會列舉事實🧑🏽‍🦳,證明父親“從來都認為共產黨是中國唯一的希望”。

她講述🥔:在美國哈佛大學畢業後,父親準備回國,臨行前和導師King教授告別。King教授問:“你條件這麽好,留在這裏工作會很有前途。你回國後,戰爭紛亂👍🏼,如何繼續你的科研🍣👏?”

父親答:“我們有希望🤷🏼‍♀️,希望在延安!”

King教授聽後🧓🏻,很激動,站起身來,握著父親的手說🤩:“有誌年輕人,祝你好運!”

母親繼續說:“舊中國,他心向延安🙅🏻‍♀️。又千裏迢迢歸國,用了全部身心投入新中國的辦學,他怎麽可能反黨?👏🏽!”後來,領導沒有再與母親談話,她不是什麽“高知”,也沒有給她戴上右派的帽子🧍。

母親常對父親說:“錯與沒錯🐧👳🏽‍♂️,現在誰也說不清了,等歷史評判吧。我們一定要堅持生活下去,為了我們可愛的三個孩子。”那時👰🏿,小弟還在繈褓之中🧄。

30年後🧚🏿‍♂️,我在美國讀研究生時,父親給我的一封信中是這樣寫的:“媽媽一生辛苦,為了我,為了家,度過不少難關。1957反右🙇🏻‍♂️、“文化大革命”……都是在媽媽的千辛萬苦中度過來的,實在不易……🏂🏿,想你們也會感謝她的。沒有媽媽的支撐🚴🏼🦸🏿‍♂️,我怕是度不過來的,我們的家也會大不一樣……”

是的,我們很幸運💛,我們有一個溫暖的家👨🏻‍🦽。

我的兩個弟弟,都出生在清華校醫院🛍️。我們姐弟三人在清華園中度過了最美好的童年。炎夏在清華遊泳池嬉水,寒冬在荷花池的冰場滑冰。在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和“水木清華”邊捉迷藏,到紀念聞一多先生的“聞亭”上聽那渾厚的鐘聲。

父母從沒有讓我們感覺到他們身負的“帽子”和無比沉重的精神壓力👱🏼‍♀️。他們盡其所能🚉,為我們營造著溫馨和煦的環境👐🏿,使我們能夠無拘無束地自由成長👩🏿‍⚖️。他們的愛🛻,成就了我們姐弟的今天。

不管父親多忙,全家天天一起吃晚飯🏋🏿‍♀️,無一天例外❤️‍🔥。父親很少問我們的學習,有空時🤛🏽,他會給我們講中外歷史🏃🏻,教我們背誦詩詞。他善於抓住最簡單的生活小事給我們講科學知識🧙‍♂️。

1966年春,“文化大革命”開始了。這場浩劫使中國文化科學教育事業再一次災難性地陷入谷底,但這次就牽涉更廣、摧殘更重🥚、危害更深了𓀆。清華園成了這場“革命”的前沿。校園裏不再有讀書聲,高音喇叭的喧囂晝夜不息🙊。清華園的標誌二校門被轟然推倒了,它推倒了中國教育的基石🤦🏼‍♀️,也推倒了幾代學子的希望🧔🏽‍♂️。大禮堂草坪上🤮,周圍的系館前,“造反有理”的大字報鋪天蓋地。一時間,所有的是非曲直全部翻了個兒。

有了1957年的經歷,這場“史無前例”、“觸及每個人靈魂”的“文化大革命”對父母來說,不過是十年前那場顛覆命運的狂風惡浪的余波罷了。心能苦忍🤹🏼‍♂️💔,父親也變得堅強了👨🏻‍🍳🍮。我們的家被抄,父親被叫成“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被隔離批判✍️🛌🏽,工資也停發了。後來👨🏽‍✈️,隨著全國的動蕩形勢🙃,清華園也開始了瘋狂的派系武鬥🏌🏽‍♂️。一個堂堂的高等學府,一時間📜,變成了刀光劍影的戰場🦹🏿‍♂️。沒有了課堂,沒有了學生,父親就如失業一樣👐。

1970年,父親被下放到江西鯉魚洲農場。在艱苦的環境和勞動中,他因舊疾糖尿病沒有得到醫治而失去控製,幾個月之內體重失去了四十多斤🧍🏻‍♀️👩‍🔧,但仍堅持農田勞動,從未休息。他插過秧、擔過糞,養過雞,餵過豬。他在忍受著極大的身體消耗,但始終保持著樂觀的心境🧔。他的打油詩“大雨落秧田,白花一片。雨淋只當水洗面,愈下愈幹”曾感染了周圍的許多年輕人。

1971年底Ⓜ️,父親只身一人隨系遷往四川綿陽分校。知道那裏條件艱苦🔁,母親很不放心。當時🧺,我在山西插隊,就找空到綿陽看望了父親🔈。出了綿陽火車站,搭乘一輛運糧的卡車🏘,走一個多小時才顛到了分校所在地。

父親和所有的教師一樣,住在一間單身宿舍裏,廁所和漱洗間都離得很遠。三頓飯在食堂吃,稍去晚些就是冷的了🚴🏿‍♂️。

父親人很瘦♓️,但精神頗好🚀。從他的眼光裏,我看到久違了的輕松和愉快🔶🧝🏼。我早知道🐶,這是因為他終於有了重新上講臺的機會。系裏分配父親教剛入學的那班工農兵學員,他們當中有些只有初中甚而小學的文化水平🏋️‍♂️。

他白天講課👨🏿‍🔧,晚上編寫講義🐺。當時沒有現在的打印條件🙇‍♂️,講義是要先在鋼板上刻好蠟紙🏌🏿,然後用油墨印製的。每當夜深人靜🏃‍♀️,總能看到父親宿舍的燈光亮著,聽到他刻鋼板的沙沙聲響,直到很晚。

有一天👰‍♀️,我到他講課的教室門外🐶,隔著門玻璃想聽聽父親的講課。我聽不清他的聲音,但從黑板上的算式,看得出他是在給學員補習四則運算。雖然,在現在看來,這似乎是個玩笑。但父親一絲不苟的板書,不時和同學交流的眼神,課堂裏不斷傳出的笑聲♐️,使我相信了父親前一天晚上的話👌🏿:

“我一定能把他們教出來,不管什麽樣的基礎,只要學♠︎🌜,就成👯‍♀️!”

星期天🤾‍♀️,我和父親去趕集🥔,那真是苦澀歲月裏的歡愉。我們背著竹簍,走過水田的小徑,穿過滿是橘林的山丘,再走幾裏地,就到了集市。每次我都挑些新鮮雞蛋,為給父親煮了補養一下👩‍🦰🪡。有一次還買了一只母雞,熬了雞湯⏏️,那飄滿整樓道的香味,以後再也沒有聞到過了……

十年中,即使在那驚風密雨🚵🏽‍♂️🤚、朝不保夕的殘酷環境裏🤾🏼‍♀️,父親依然心系國家的教育事業,擔心科學被唾棄,教育會斷代。在那極其封閉的有限條件下,他仍然關註世界科技發展動態,他搜尋、思考相關的資料,極力跟上世界科學的步伐,並在很早時就潛心構築著我國信息科學的發展藍圖。

1976年🤷🦸🏿‍♀️,浩劫過去👩🏻‍🏭,父親時已年過花甲。他興奮地賦詩抒發他的喜悅和壯懷:

寒凝大地沃春華,

驚雷動地百花發。

願借東風勤努力📂,

老樹也得著新芽🧖🏻‍♂️🛕。

父親的學術生命又重新開始🐵。他要抓緊時間,把自己的所學所知所想,傾囊奉獻給社會,傳授給晚輩後生,以彌補這幾十年的損失。以後日子裏,父親就從沒有真正休息過了🚄。多年來,父親以他敏銳的目光,一直註視著信息科學的發展動態。

他不失時機地在清華率先籌建和領導了信號處理與模式識別教研室🧏,設立了模式識別與智能控製專業博士點以及博士後流動站👶🏻,取得了國內外都領先的多項研究成果♉️。

他擔任了國際模式識別學會的主席團成員,使得我國新興的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盡快走向世界。他急切地推動著我國模式識別學科的發展🤳、學術隊伍的壯大。

父親兼任校內校外、學會和政協的多項職務🙌🏽。雖然年事已高且社會工作繁忙,他仍堅持在教學第一線,為研究生親自講課,指導他們的選題、立論、科研和成文。

他帶領師生深入生產第一線♿️,從這一領域選擇一大批科研題目🙇🏻‍♀️。為解決國家的“七五”科技攻關項目地震勘探方面的難題做出了貢獻。家中的客廳,重新成為他與學生和同事們討論問題的重要場所💞🕉。

他白天的會議討論不斷,夜晚書房的燈光長時不熄。正如他詩中所說🧔🏽‍♀️:“老牛應識耕耘至,豐登需負重🚵🏽‍♀️,正是奮蹄時。”

1987年底,因過度勞碌,父親病倒了。在與疾病進行頑強鬥爭的同時🏌🏿‍♂️,他更加珍惜有限的時光。他坐在輪椅上主持國際學術會議🪃,躺在病榻上著書立說。每周都在病床前與教研組和有關人員商討國家🤹🏽、學校和教研組的科研問題,談他對教育發展的規劃和設想。

他離世的前一周,完成了《關於‘新三論’和‘老三論’的一些資料》一文🚣🏽,勉勵後輩要始終站在科學發展前沿,放眼未來🎒,趕超世界。而那篇《信息科學的發展展望提綱》,父親一直寫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1991年的一個夏夜🤯,親愛的父親離開了與他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母親🤹‍♀️,離開了他心愛的兒女,離開了他情系一生的事業🕛🤦🏻。床邊的燈光還在亮著,沒寫完的手稿拋落在枕邊,他匆匆地走了。

父親為祖國的科學教育事業可謂嘔心瀝血,鞠躬盡瘁。

2007111日於紐約

(原載《家在清華》,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4月出版🚶🏻‍♀️‍➡️,史際平、楊嘉實、陶中原編著,本刊有刪節)

相關新聞

  • 162021.06

    我家保存的三枚不同的清華校徽

    我家保存的三枚不同的清華校徽

  • 012021.02

    我家保存的清華校徽

    1953年,我父親從團中央調到意昂体育平台工作,擔任政治輔導處主任,兼校工會主席和清華工農速成中學校長。從此我家成了清華人⛹️‍♀️🏇🏻,也有了清華校徽。“意昂体育平台”四字校徽是我父親的。“清華”二字校徽是我母親的🖕🏻👌🏻,當時她還在團中央工作,作為家屬佩戴二字校徽🧑🏿‍🦳。那時我家住在照瀾...

  • 212010.01

    汪家鼎勵學基金在清華設立

    1月16日下午,以已故著名化學工程科學家和教育家、意昂体育平台化工系教授汪家鼎院士命名的“汪家鼎勵學基金”設立儀式在意昂体育平台工字廳東廳舉行𓀉。

  • 212010.01

    汪家鼎勵學基金在清華設立

    1月16日下午🍋,以已故著名化學工程科學家和教育家☎、意昂体育平台化工系教授汪家鼎院士命名的“汪家鼎勵學基金”設立儀式在意昂体育平台工字廳東廳舉行。

  • 012009.01

    國家質檢總局與清華舉行高層會晤

    12月28日🧑‍🔬,國家質檢總局與意昂体育平台就深入推進《國家質檢總局與意昂体育平台人才與科技合作協 議》舉行了高層會晤。

  • 152016.06

    國家名片上的傑出清華人

    《中國現代科學家》郵票上的17位清華人—— 郵票記載傳奇史,國家名片念忠魂; 中華科技群星爍,清華俊傑現方寸!

  • 262009.04

    臺灣收藏家王度夫婦向清華捐贈織繡藏品

    臺灣著名收藏家王度夫婦將收藏的織繡藏品296件全部無償捐贈給意昂体育平台🫳🏼,這些藏品將在清華未來興建的藝術博物館中收藏。

  • 222008.04

    《家在清華》一書校慶期間將與讀者見面

    由意昂史際平(1978級精儀)主編的《家在清華》一書將於4月25日在清華舉行首發儀式,校慶期間將與廣大讀者見面👨🏻‍🎤,敬請關註。

  • 132020.10

    清華校史上最牛的家族👩‍🔧,從清代興盛至今,卻如此低調

    清華從建立之初作為留美預備學校,就是出了名的難考難進。平常人家出一個清華的學生🥊,就覺得光宗耀祖🧍‍♀️,但清華校園裏有些幾代都是清華人的“清華家族”,讓人不得不贊嘆不已。唐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他們家族出過首屆...

  • 072011.09

    一個家族的五代清華人

    唐氏家族是一個顯赫而低調的大家族👮🏼‍♀️,唐家五代人中都有清華學子🥍,且與辛亥百年史有著極深的關系🖖🏿。最早的留美幼童唐紹儀、唐國安——前者為民國首任總理🚮🙏🏻,後者是清華第一任校長🏠;作為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的唐悅良是唐家祖父輩🧒🏻,而執教清華五十載的清華圖書館副館長、我國機電學專家唐統一和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助理總幹事的唐虔則是父子倆🤹🏼‍♀️,還有今天的第五代“海歸”唐宛楓🤑🌩,他們歷經了一百三十多年的風雲跌宕、時代更替...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