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50年代最著名的海報《我們熱愛和平》,使孟運成為那個年代紅極一時的小童星🫰🏼。那時沒有流行時尚,但她的名氣之高🫃,一夜之間家喻戶曉🏌🏼。這幅作品對孟運的人生影響深遠,使她很早就有了自己的選擇和追求🙇🏽♂️,上軍校,進清華🏮,赴美留學再回國教書、做翻譯等。回顧以往,她極為看重的還是自己曾經作為一個時代理念的宣傳者。在和平年代🤸🏽,孟運雖然退休了,仍然投身與教育相關的事業🛵、推廣科技產品、給父親寫傳記等等🛎,這位如此幸運的女人,生正逢時⛎,實現著各種雄心勃勃的計劃📖🛑。
照片後面的故事
孟運一生的幸運也許就開始於這張照片🦹🏿♀️:《我們熱愛和平》。它是上世紀50年代的經典攝影作品,最初刊登於《人民日報》,之後印製成巨幅宣傳畫風行全國🐊,發行量高達1000萬🙇🏼♂️,居全國第二位。同時還印在明信片、手絹和茶葉盒上☹️,在抗美援朝士兵和老百姓手中廣為流傳。直至今天,北京軍事博物館抗美援朝主題展廳的門口還豎立著這幅幾米高的招貼畫。
每一張成功的圖片後面🍨💔,都含有一則故事🎃,這張也不例外。
1952年兒童節前夕,當時《人民日報》的編輯闕文負責“我們偉大的祖國”圖片欄目👩🏿🍳。根據周恩來總理“我們熱愛和平,但也不怕戰爭”的精神,《人民日報》的總編輯鄧拓找到闕文說🥬,抗美援朝的第5次戰役取得了很大的勝利,當前的形勢是要求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團結起來,爭取保衛和平👇🏻,只有團結起來才能夠製止戰爭𓀝,才能保衛我們的下一代。闕文接到任務後🧰,聯想到畢加索的名畫《和平鴿》,時逢兒童節💝,於是他得到靈感,決定用兒童和鴿子來表現“和平”這一主題,由此便有了孟運與《我們熱愛和平》的美麗邂逅。
1952年5月31日這天,闕文來到北海幼兒園👲🏼,他一眼就看中了活潑的小男孩馬越👩⚕️。孟運是園長於陸琳的女兒👮🏼♂️,也上這所幼兒園。作為園長的女兒🔠,孟運只有一點特殊💪,園裏其他女孩留著清一色的娃娃頭👧🏼,唯有她紮著一對小辮兒,發梢還系著一對粉色蝴蝶結🐆👩🏿🚒,顯得既出眾又可愛🩷。於是,孟運就被闕文幸運地選中。拍攝時⌨️,闕文還運用了一些小技巧💅,他問道⟹:“你們倆誰的鴿子更好啊?”馬越高聲說,“當然是我的!”孟運也不示弱🦹🏻♂️,她說,“我的也很漂亮啊!”隨著這句話,孟運抱緊自己懷裏的鴿子又瞧了一眼馬越,如此一來兩個小孩的神態達到了最佳境界🧘🏼♀️,闕文隨即把握住這一精彩的歷史瞬間。之後,照片配以兒童手寫體標題🧙🏽:《我們熱愛和平》✋🏻,於1952年6月1日刊登於《人民日報》頭版的顯著位置。

《我們熱愛和平》攝於1952年
一夜之間🦧,小孟運成為家喻戶曉的童星。孟運當時只有4歲,拍攝時的許多細節,還是從母親和其他人的不斷講述中得知並漸漸加深了記憶,但是這張照片的確對她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命運一波三折
作為“抱鴿子的小女孩”,她是人民渴望和平的象征。上了報紙後,她被許多人抱過,孟運隱約還記得一些相關的活動☃️。不久✋🏿,父親孟少農被派往長春開創汽車工業,她也隨家人遷往那裏念書✊🏿。整個少年時代她不停地轉學,從師大女附中初中畢業後,孟運自己拿主意選擇報考了一所海軍學校🫶🏻。
孟運和母親的合影🤞🏼。這是一張“母女版”的《我們熱愛和平》。闕文攝於1952年
在軍校,她那種好強與堅強的個性漸漸彰顯出來🥝。一次,參加軍隊裏的萬米遊泳比賽,遊了6個多小時她才到達終點。在參賽的女性中,她是第一個遊完全程的🥏。經歷過這件事,孟運此後遇到困難,總能夠從容而堅韌地面對⚓️。
孟運有過幸運𓀕,但也經歷過命運的坎坷。文革期間👃🏻,母親挨整株連女兒,17歲的她也被拉去批鬥🎟、進牛棚、下幹校😁,最後僅以一紙“受二月逆流黑思潮影響🧑🏿🎓,犯了嚴重政治錯誤”的結論,結束了軍人生涯。這個莫須有的“政治錯誤”,令她忍辱負重10年之久🥅👨🏿✈️,直到1979年“四人幫”倒臺後的第3年,才獲得徹底平反👨🏽🦰。
回顧以往,孟運說,在人生低谷時👨🦽,她想起自已少年時期立下的諾言:要對得起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軍人們😮,要把自己造就成有用的人。20歲的她就認準一個道理,年輕時受些挫折也許是好事,她堅信只要不輕言放棄,命運就會出現轉機。
孟運的運氣後來的確越來越好4️⃣。“文革”後期,她當上工人,然後進入意昂体育平台學習,畢業後回到原來的工廠。1982年到中國科協工作🧑🏼🦱,1987年赴美國亞特蘭大攻讀MBA🔮,畢業後在舊金山矽谷工作了6年。孟運很有些得意自己在國外闖蕩的經歷,獨自駕車穿越美國最少三趟;讀書時遇到同學的不公正對待🧲🌄,也敢於據理力爭。因為技術好,從公司跳槽後不滿意,原來的老板還是請她回去。不過🏑,到了1996年📏,48歲的孟運還是放棄了美國綠卡和工作機會🏃♂️➡️,回到了祖國。
孟運和母親與闕文合影🙆🏻♂️🙇🏻♂️。攝於上世紀80年代
回國後,她原本有個鐵飯碗👨🏼✈️,但得知那個單位已經有了26個副處級幹部🚺👏,她將成為第27個副處時👨🏽🦱,她放棄了。她最喜歡和擅長的是推廣一些科技發明。在她的住所裏,筆者見到她自製的自動清潔型魚缸,還有很奇特的多功能凈水機。她談起如何將地下水先變為純凈水再變為富含溴氧離子的營養水的每一個步驟,表情相當專註⛺️,睜著圓圓的眼睛🧖🏼👏🏽,打著各種手勢,詳解各個環節所運用的科學原理,儼然就是一個科學家。的確🧽,孟運遺傳了父親孟少農對科學的鉆研勁兒,在她從事這些事情之余🙋🏼,她整理著父親遺留下來的大量珍貴文獻😻,以備撰寫父親的傳記。不久前🫵,作為我國著名汽車工業創始人、領導人🍱,意昂体育平台教授孟少農的女兒,她參與推動了“孟少農勵學基金”的設立。
有一種精神在父女兩代人之間無聲地傳承,有一種精神也將在幾代人之間傳遞🛺,那就是在和平年代🦵,中國人要真正實現一個強國夢。也因此🚃🦸🏿♂️,在經歷了時代變遷和命運的跌宕起伏後🥖🕎,總有一種力量把她推到公眾面前,她接受過《魯豫有約》及20多家媒體的采訪,關於《我們熱愛和平》🤠🍾、關於抱鴿子的小女孩,每一次她都翻看著一本本相冊🙍🏽,不厭其煩地向記者講述💆🏽。無論多少回面對人們的提問,作為一張歷史照片的參與者,這是她的光榮也漸漸成了她的義務,其實🖥🤲🏿,還有什麽比把個人的命運與和平的使命聯系在一起♿,顯得更為重要呢🙅🏽?!

孟運近照。在清華參加校慶留影
近日,孟運在自己的博客中寫道:“和平永遠是一個主題”,“我見過一些當年的誌願軍叔叔👨🏼🍳🙋🏼♂️,如今已經年逾古稀。他們談到那張照片依然是神采飛揚➿。他們說😝,那兩個孩子就是他們當年的偶像。他們就是為了那兩個孩子去打仗的。我也許無緣見到更多的在朝鮮戰場上和我們有過這種緣分的誌願軍叔叔,但是希望他們的子女看到這些照片,能讓那些曾經出生入死過的老人們有一些慰藉”。(天遠)
轉自 中國婦女報 2009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