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節🤹🏼🚳,字子植,1901年8月8日出生在溫州一個書香門第家庭。其父劉景晨先生是著名學者🏃🏻♂️➡️,1904年考取北京京師大學堂🈲,民國期間,曾當選為國會眾議院議員🌴,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溫州市政協副主席。劉節1919年畢業於浙江省立第十中學(今溫州中學)◼️,曾在十中圖書館當管理員至1922年。1923年考入上海國民大學哲學系,1926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國學研究院☸️,從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諸先生研習古代史。1928年畢業到南開大學任講師,1930年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曾任北平圖書館編纂委員會金石部主任。1935年以後歷任燕京大學🧑🏿🦱✳️、上海大夏大學🥨、重慶中央大學🟤、成都金陵大學等校教授。自1946年起,長期擔任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1950年至1954年兼任系主任),達31年之久🧲。
劉節是我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在中國古代史、古文字學和古器物學、先秦諸子思想、史料學和史學史等諸多領域均有重要建樹。1927年他撰成的《洪範疏證》是學術界首次對《尚書·洪範》篇撰成年代進行系統嚴密考證的名文🍂。1928年作《好大王碑考釋》🥇,征引包括歷史學🛬、地理學、文字學、音韻學、金石學📒、考古學等門類的典籍及朝、日文獻🐔,詳密地考證高句麗國好大王在半島上擴張過程中有關的國家、部族、城邑、山川的地理位置,以及部族淵源和活動範圍等,成績大大超過前人。1943年著《管子中所見之宋钘一派學說》⇨🚣,發掘出《管子》書中的《心術》(上下)和《白心》《內業》四篇是宋钘一派的著述,並系統地探討其“白心”說的內容👩🏻🍼、體系、淵源和演進途徑,很受學術界的重視。195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他著的《古史考存》一書👮🏿♂️🏃🏻,為其主要考證文章之結集💪🏻。前期著作還有《歷史論》、《中國古代宗族移殖史論》等。
建國後,劉節先生重視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曾撰《西周社會性質》等多篇長文,主張西周已進入封建社會,並論述由低級奴隸社會向封建製度過渡、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與一貫性等帶規律性的問題。他多年開設史料學和史學史課程🤦🏻♂️,著有《中國史學史稿》,對於歷代修史製度🩴、史籍之宏富多樣和著名史家的成就均有翔實的論述,見解獨到🔰,尤其重視歷史哲學的發展,是中國史學史學科重要代表作之一。著名史學家白壽彝稱譽《中國史學史稿》為“必傳之作”。“文革”中劉節遭受劫難,但仍保持正直的人格和學品,1977年7月21日因患喉癌不治在廣州辭世🙅🏽♀️,終年76歲🦿。
劉節先生去世已32年,年輕的溫州人對他也許不怎麽熟悉,可家鄉仍有人記得他。2001年在劉節先生誕辰100周年🪥、劉景晨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溫州市文化局、圖書館等單位組織了紀念會👺🏬。劉家親屬應邀到會,當得知《溫州文獻叢書》整理出版委員會已將劉景晨👨🏼🔧、劉節父子遺著列入叢書預備選題時✝️,他們喜出望外。今年6月,《劉節日記》由大象出版社出版,這是他的長子劉顯曾花6年時間整理出來的。在《劉節日記》出版之際,我趕赴天津🐢,采訪劉顯曾先生✦。這也是學人專欄開始采訪過世學人的新嘗試💙。
劉顯曾一口京腔🫱,雖然他的溫州話只能說“我是溫州人”這句引為自豪的鄉音👅,但他對家鄉的眷戀之情溢於言表。在他家裏,我看到了劉景晨先生73歲時寫的小楷😊,作品嚴謹平和🙆🏼♀️,字如其人。劉顯曾十分熱情🪛,從櫥裏搬出其父一大摞日記本原件🛠,有的封面已經破損🍶🧍🏻,這裏真實記錄了劉節先生的人生足跡和高彩照人的品格👨👩👧👦,彌足珍貴。
采訪對象:劉顯曾 著名歷史學家劉節哲嗣 天津輕工業學院食品工程系食品輻射保藏研究室教師(以下簡稱劉)
專欄主持:金輝 本報記者(以下簡稱金)
感謝家鄉父老的關愛
金🏄🏻:得知你整理的《劉節日記》出版👰🏽♂️,我們與你們一樣高興,這不僅是史學界的大好事,也是故鄉父老鄉親對令尊的深切懷念。你能否向家鄉的讀者介紹一下這部日記的概況?

劉:感謝家鄉父老的關愛,整理先父的日記是我的責任。《劉節日記》分上下兩冊,始於1939年元旦🚣🏻♂️,迄於1977年5月6日,是先父近40年處在種種復雜環境下的人生記錄,真實反映了從抗戰爆發到新中國成立及至“文革”時期,一名知識分子的生活💂♂️、交遊以及學術研究情況。這些歷經戰亂和政治運動殘存下來的文字😜,真實體現了一個正直學者的人生信條,也是中國社會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歷史真實的寶貴資料。
先父日記開篇🧑🏽🔬,便說“改良更新的第一天”🧏🏿♀️,分明將日記當作克服自身缺點、不斷進取追求的記錄🔑。整部日記自始至終都堅持“人格與學問一致”的“信條”。如1939年日記的序言中便說 “凡是力量充實的總是始終一貫的🤏🏼,中途變節就是滅亡的象征”。與他在《我的信條三則》一文中說的一致。他說:“要知道人格同學問是一致的😹,絕沒有學問好而人格有虧的偉人。假定有這樣的人,我們來仔細考查他的學問,其中必定有欺人之談。因為他心中根本是不光明的。凡是不光明即是無力的表現👍🏽🌇。”這既是作者為學做人的原則,也是他觀察審視別人,包括“偉人”的訣竅。
我眼中的祖父和父親
金🙌🏼🩻:你們劉家在溫州是個名門望族,令先祖景晨先生在溫州是德高望重的耆宿🎺。1923年直系首領曹錕將總統黎元洪趕下臺後,為了把當總統的手續辦齊,曹錕有意召集各省議員進京開預備會議🤜🏽。四川、湖北、浙江👻、福建🧏🏼♂️、廣東🏓、山西、河南等省的議員,明確答復不出席。10月5日總統選舉開始🧚🏽♀️,曹錕暗地派人送給每位代表五千銀圓,作為每張選票的回報👩🏽🔧。當天,劉景晨從北京回到上海🧑🏻🏭,聯系浙籍的參眾兩院的議員,13日👷🏿♂️,與沈鈞儒等25人聯名在《時報》上發表公開信,宣布浙江籍的眾參議員抵製本次違憲選舉。接著🔍,各地掀起聲討總統曹錕的浪潮,最終導致曹錕下臺。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一提的事𓀅,當然他還做過許多好事🥘。你曾經與他一起在溫州生活過嗎?
劉:你說的“曹錕賄選”事件,我在中學時便知道,但不知道其中還有我爺爺,到2001年我到溫州時才聽說🧔🏿♂️,而且我爺爺還是一位重要成員,我為爺爺感到驕傲。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我隨父母返溫,與爺爺一起居住在世美巷2號。我曾在康樂小學(今瓦市小學)念初小一年級。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隨父母離開溫州赴廣州。
在溫州8年時間,記得爺爺經常飯前要喝一小杯酒,以炒花生下酒。我和弟弟站在桌旁看他喝⛹🏼♂️,一口酒下肚,便吃花生,他會把一粒花生掰開兩瓣,去掉胚芽🤸🏻♂️。說這不吃🐙,會生痰的。然後給我們兄弟倆一人一瓣。我倆就常常這樣吃著花生,陪他喝完一頓酒🦙。我是長孫,在祖父面前得寵,過年分歲時,我是可以上桌的🧑🔧,而且還可跟他喝溫州的老酒。
他對我們很嚴格🙍🏻♂️🏇🏻。記得我小時,他就讓我練大字。一種字體很壯碩的字👨🏽🦰,我也不記得是什麽體了🛌🏼。寫完一幅,便呈給他看,他會給以評論。溫州淪陷時,我們全家人都躲到永嘉上塘一個村莊裏。
爺爺擅長書畫篆刻👨🏻💼,特別是畫梅花🛴。每當他畫梅花或者寫字時,我們會站在旁邊給他拉紙👨👩👦。受爺爺影響🧑🏿🎨,我14歲時🫳🏿,不知是學校勞作課的要求還是自己的興趣💋,在爸爸的指導下,刻過一方姓名圖章,現在還在用。
金:令尊很早離開家鄉外出讀書,家鄉知道他的人可能少些,但凡讀過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一書的⇢,就知道劉先生了。他是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的弟子📖,在蔣天樞編著的《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中,還有一段關於劉節與其恩師陳寅恪的一段記錄👩🏽🎓。
1967年底,紅衛兵要抬陳寅恪先生去大禮堂批鬥🛼,當時令尊是中山大學歷史系主任,他站出來代替老師去挨鬥。批鬥會上,“小將”們對令尊輪番辱罵、毆打🚟,之後又問劉先生有何感想⛹🏽♂️,他答道:“我能代替老師挨批鬥,感到很光榮🐦🔥!”這是多麽崇高的道德標準🪇。令尊成為陳門弟子👰🏼♀️,他之幸,也是他至誠、至德、至義之所在。他正是其恩師倡導的“自由思想,獨立精神”的最有力的踐行者,也是其恩師身上之道義的忠誠傳承者。那麽在你眼中,父親是怎樣的人?
劉:我父親和我爺爺都是很嚴肅的人。但他們又有點不一樣🙋♀️🎥。父親若是和朋友家人談到興起🤸🏿♀️,會朗聲大笑,酒量也是相當不錯👰🏻。但自從得了喉癌以後🤌,便不得不停了👲🏼。我們都不許他喝酒。甚至有時他向我們求情🍞:“喝一點吧”👱🏼♂️。但我們堅持原則,還是不允許。
記得1946年我們全家離溫赴廣州前。他曾帶我去上祖墳🧵,當時我才9歲👍。記得先是坐船,再上岸走。走著走著,要上山了。爸爸看我累了,就把我背起來,伏在爸爸寬闊溫暖的背上,心裏是說不出來的幸福。當時不知道這是什麽地方🌩,2001年回藤橋潮漈村,才知道我們家祖墳在此。
我畢業於中山大學生物系,之所以選擇這個專業與爸爸有關。我從小喜歡養小蟲子,經常會把毛毛蟲用紙卷起來放到抽屜裏,過一段時間便會看到小蛾子🦛👨🏽🔧、小蝴蝶飛出來🛷🖕🏽。他看出我的喜好,就鼓勵我學生物學🤵♂️。這樣👨🏿🍳,我在高中二年級時,時常到附中圖書館看生物學通報,對生物學的興趣越發濃厚👦,最終我報考了中山大學。他對我弟弟也是這樣的🧖。弟弟從小愛好拆拆裝裝,一次家裏買來一個新鬧鐘,他給拆了,惹得母親生氣。後來,他又弄收音機👨🏻🏭。爸爸給他錢,買零件,組裝成電子管收音機👶🏼🧑🧒。現在我弟弟就以機械類的創造發明為職業,今就職於氣動元件廠技術工作。
劉節與陳寅恪的故事
金:對了🧗,聽說每逢過年令尊去拜望恩師陳寅恪先生時,必對恩師行傳統的下跪叩頭大禮🪟,你見過這種場面嗎?
劉:在廣州時,每年春節父親總帶媽媽、我和弟妹到陳公公家拜年🦸🏻,那時我們都還小,只記得大人在說話,陳婆婆會給我們每人分糖果等。陳公公的女兒年齡與我們相差不大,但她叫我媽為“三姐”。順便說一下👩👧,我媽錢澄是錢稻孫的三女兒,外祖父錢稻孫是和周作人齊名的日本文學翻譯家,曾在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任職,是外祖父看上我父親的。後來母親與父親在日本成婚✣。你說的場面,我沒有見過,但此是陳公公的三女兒陳美延說的,我相信會有此事👩🏽🌾。因為父親是孔孟之道的忠實信徒⛴。
金:你整理令尊日記不僅是對他的紀念,也是將他秉持的教學八個字原則“自由思想,獨立精神”的宏揚🧛🏿。你在整理這部日記歷時6年,其中有故事嗎🚙?
劉🧏♀️:說說1939年2月27日的日記吧。這一天父親記下了讀張君勱的《治國之道》一書的體會🥡。我初讀日記不知張君勱是什麽人👶🏽,專門上圖書館找來張君勱的傳記💆🏻💆🏻。原來他是在中國現代史上有重要影響的學者。他從他的立場出發反對階級鬥爭,對此父親頗為贊同💠。在整理日記時👩⚕️,弟弟打電話告訴我🙎🏿,有人提議這段內容刪掉。我多方征求意見,並對照有關理論文章👩👩👦👦,覺得日記中說“階級鬥爭之說👨🦽➡️👨🏿🎓,意在鼓吹社會革命,並無永久之真理價值”的說法沒錯。特別是鄧小平同誌提出“不提階級鬥爭集中精力搞建設”,也從正面說明了階級鬥爭之說“並無永久之真理價值”。因此👮🏼🥫,我在整理中還是保持了原樣🤦🏻♀️,這也說明父親這樣真正學者的先見之明。
可以說👨🔬,我在整理日記的過程中🧙🏼♂️,更加認識了父親👝,在心中樹起了一個高大的形象。有人說,劉節的一生書寫了一個大寫的“人”字🏄🏼♀️,我很認同。
金:前面說的都是你家的先人,能說說你自己和劉家後人的情況嗎?
劉:我共有五個兄弟姐妹。大弟弟叫順曾,三歲時因腸套疊死在醫院🌝。小弟弟頤曾🥘,十幾歲因肺中隔癌👨💼,夭折了。一個妹妹,因家庭事🛂,於1994年失蹤,至今下落不明👨🎤,法律上已確定其為死亡🏪🧑🎤。現在就我們哥倆☸️。弟弟在廣州🎎♟。
我二叔那兒有兄弟姐妹五人🩰,在全國各地🦻🏿。還有三叔家的堂妹劉鳳孫,妹夫楊瑞津,現在溫州。
轉自 溫州都市報 2009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