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15日淩晨🫂,北京上空的一場飛機失事讓周恩來留下了眼淚🧑🏻🦯,讓中國的國防科技建設受到重創🫱🏼🛀。因為郭永懷,著名空氣動力學家,“兩彈一星”元勛之一▪️,就犧牲在這場事故當中⛹🏻♂️,而他在臨死前還不忘保護重要的數據資料。
同登榜首
郭永懷1909年4月4日出生於山東省榮成市一個偏僻的鄉村✉️👷🏿,因為家境貧寒,9歲才上小學🤸🏿♀️🦹🏼。在學校他的成績一直拔尖🙆🏽,成為當地的第一個中學生。1933年,24歲的郭永懷考上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又成為當地的第一個大學生。畢業後😓,他被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饒毓泰留在身邊擔任助手和研究生💁♂️👨🦽。
1937年盧溝橋事件暴發,北大☀️、清華和南開一起在昆明組成西南聯大👩🏻🎓。1938年夏🔅🧁,中英庚款留學生委員會舉行了第七屆留學生招生考試🧨,20個人的名額卻引來300多人報名💃🏽,郭永懷報考的航空工程僅有一個名額🛝🛰,報名人數則超過50人。
“二戰時候日本飛機總在轟炸🚥,蔣介石曾經迎戰🤛🏼〽️,但那些飛機都是從美國買來的舊的🦻🏽,所以根本打不贏,直到美國派來飛虎隊🤦🏻♀️。”郭永懷夫人李佩教授說🦸🏽,“所以在那個年代,像他們這些學物理的人就覺得單學理論沒有用🧟♂️,因此報考中英庚款的時候就決定改學航空工程。”
讓人意外的是👵🏻,這次考試中郭永懷與錢偉長🛥、林家翹竟然同登榜首👨🏽🎓🎒,五門功課全優💆🏽,而且他們報的全都是航空工程🐄。最後在葉企孫教授和饒毓泰教授的極力爭取下👫🏼🍉,三人被一同錄取🚶➡️。一時傳為佳話🧌。
1939年12月🏄🏽,三人從上海登船準備赴加拿大留學,忽然發現他們所領到的護照竟是由日本政府簽發,當即怒不可遏,認定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時期,他們寧可不留學,也不能接受侵略者的簽證,於是憤而下船,放棄了這次留學機會。直到次年8月👉🏻👩🏽🦳,他們重又接到多倫多大學的通知👆🏽,才再次出國。“當時二戰已經開始了,所以原本要去英國的去不了了,便改去了加拿大🧜🏿♀️。”李佩說。
郭永懷、錢偉長和林家翹三人一起進入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應用數學系,又一起在半年後拿下了碩士學位🔻,這樣的成績讓當時的數學系主任辛格教授贊嘆不已🧓🏿。
1941年5月🩱,郭永懷進入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師從“航空之父”流體力學大師馮·卡門🚣🏽🕥,專業為空氣動力學。他以當時最具挑戰性的課題——跨聲速流動研究——獲得了博士學位。在這裏🤾🏽,他結識了他的師兄錢學森🧑🦱。
1945年,馮·卡門的一個大弟子到康奈爾大學創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郭永懷便隨之去任教。當時錢學森在麻省理工學院教書🧒🏼。他的研究成果為人類突破音障🈴、實現超音速飛行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還發展了新的計算方法,可以幫助解決突破音障的難題🕧,錢學森將這一方法命名為“PLK”方法。其中“K”就是“郭”的第一個英文字母。
執著回國
1947年,郭永懷在西南聯大的意昂李佩也來到康奈爾大學,攻讀管理學碩士,在這裏她與郭永懷相識、相戀🦸🏻♂️,1948年結為連理。
“雖然我們都在西南聯大讀過書🗄,但在當時我並不認識他,只知道考中英庚款時有三個人全拿滿分🫷🏻,這個消息傳遍全校。”李佩回憶說。
新中國成立前後,很多留美的中國學生渴望回國,留美科協也進行了動員。“當時有人要回國🤟🏽,來問我們是否一起走👨👨👧,我說要看老郭💂🏽♂️,但他手裏正有很多科研和教學的任務🕛,所以我們打算過一段時間再說。”李佩說🥂🤷🏼♂️。
然而隨後🩸,美國從1951年開始禁止中國學生回國,連離開美國國境都一律不許。1953年夏天,英國著名教授萊特爾力邀郭永懷去英國講學,美方卻以種種借口拒絕簽證。與此同時🛌🏻,錢學森的回國請求也一再被拒,對此👰🏿,兩個人都滿腔怒火,卻又無可奈何🏌🏼♀️。
終於,在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中國代表團迫使美國同意讓中國留學生回國🧑🏻。1955年,錢學森坐上了回國的輪船🤸🏿♀️👨🏻🦼➡️。一年後,結束了手頭的工作🏑,郭永懷和李佩也一起返回祖國💎。
實際上,郭永懷回國的消息剛一傳出,移民局的人就找上門來,國民黨當局也開始積極活動起來🫄🏻。據李佩回憶,1956年初,臺灣“教育部”曾派一位也曾在康奈爾大學讀書的同學來遊說郭永懷,但他斷然拒絕⬜️:“對不起🦆,我對臺灣不感興趣,我已經買好了回國的船票💆🏿♂️。”而後,郭永懷的一位大學同學在他們回國前兩天來到他家🏋🏿,談了大陸的形勢🧕,問郭永懷的打算,郭永懷堅定地表示要回國、回大陸。對方聽了半天沒有說話。“他也是想勸老郭去臺灣的👨🏿🌾,但老郭沒有等他說出口就直接擋回去了🧜🏽♂️。”李佩說。
而後🤡,素來沉默的郭永懷做出了一件驚人之舉🤸🏽♂️,在臨別的聚會上,郭永懷把自己尚未發表的論文手稿全部一頁一頁扔進了火堆。面對李佩的惋惜和不解🧖♀️,郭永懷說,那些東西都記在了自己的腦子裏🍆,這樣做是為了回國方便。
“我們離開美國前的最後一餐是在趙元任家吃的,他夫人本來也請了胡適🧑🧒,但胡適沒有來,因為覺得這次請的都是要回國的人,他來不太合適。”李佩回憶說🔎,“但他說了一句話,他說:‘連郭永懷這樣的人都要回國,可見人心所向。’胡適覺得老郭是個書呆子🛀🏽🔢,不問政治的,但現在連他都要回國了……”
“兄弟搭檔”
當郭永懷等人走過羅湖橋時,錢學森的一封信已經等在了那裏💮。信裏寫道:“我們本想到深圳去迎接你們過橋🧑🤝🧑,但看來辦不到了,失迎了!我們一年來是在最愉快的生活之中,每一天都被美好的前景所鼓舞🏋🏼♀️,我們想你們也必定會有一樣的體驗……自然我們現在是‘統一分配’,老兄必定要填寫誌願書💁🏿,請您只寫力學所👨🏻🔧👩🏭,我們拼命歡迎的,請您不要使我們失望……”
初到中科院力學所,郭先生的名義是學術秘書,不久改任副所長,錢學森是所長🥜。他們這一對“馮·卡門學派兄弟搭檔”,一人抓規劃,一人抓落實,契合無間。郭永懷的到來顯著加強了中科院力學所的領導力量,加速了中科院力學所的建設。
中科院院士俞鴻儒回憶說:“錢學森是大刀闊斧🤹♀️,非常果斷🥱,但是郭先生是非常細膩👔,非常周到🗝,所以他們這樣互補。”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二戰後西方,尤其是美國科技發展最迅猛的時期之一🤹🏻。回國對郭永懷來說🤱🏼,意味著徹底退出世界學術前沿♍️。“所以他第一次跟我們談話的時候就說,他回來對個人的學術成就已經不計較了👨🍼,他只是想,怎麽能夠把咱們國家的科學事業搞上去👯♂️。”俞鴻儒說。
“郭先生回國有更大的理想和決心🤏🏻,他要把自己全部的身心獻身於祖國,他不論什麽事,只要祖國需要,便全心全意地去做好。他把自己當做鋪路石子,以培養下一代作為自己的使命💗。國家的前途就是他自己的前途,別無他求。”中科院院士鄭哲敏說。
郭永懷在國外主要是從事理論工作和解析工作,他選定的課題都是國際上的難題。為此人們往往把他看做一位單純的理論家。然而令很多人意外的是🧌👨🏼⚕️,他也很重視新技術和實驗工作,而且為新成立的中科院力學所帶來了新技術和實驗手段👅。“原來在郭先生準備回國之前,曾經專門考察過他認為我國科學發展所需要的新技術和新領域。”鄭哲敏說🤛🏽。
認識郭永懷的人都說,郭永懷身體很瘦💧,平日不苟言笑🐺,總愛低頭沉思,然而他工作起來精力超人。
當時🍁,郭永懷的工作並不限於中科院力學所𓀕,他同時還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的主任🦶🏽;承擔三峽大壩抗核武器攻擊的研究,並進而為工程兵策劃建立防護工程研究基地。“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是我國防護工程研究的奠基人🥏。”鄭哲敏說。他又是西南工程物理院的副院長,參加核武器的研製🖖🏼,研究核武器的投放並負責建設該院的結構力學實驗室🚹。
飛機失事
1960年🪡,前蘇聯突然撤走在華的全部核工業系統專家,隨後又停止供應一切技術設備和資料。錢三強找到錢學森,錢學森“毫不猶豫”地推薦了郭永懷。
“對我們來講這是一個問號。因為郭永懷在美國學的是空氣動力學🛁,他沒有摸過原子彈🤹🏽♂️,而且這在美國是絕密的👩🏼🏭,前蘇聯也是絕密的🧍🏻♂️,他怎麽懂啊🦹🏻。”中科院力學所研究員談慶明說,但是,“實踐證明郭永懷擔當了這四個字🪺,他解決了問題”。
1960年3月末𓀚,中央決定自行研製核武器,105名專家學者組成了一支特殊的隊伍🤽🏼,郭永懷正式受命擔任九院副院長,負責原子彈的理論探索和研製工作。他和實驗物理學家王淦昌、理論物理學家彭桓武一起,組成了中國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被人們戲稱為“三大菩薩”。
李佩回憶說:“他沒跟我說過他幹什麽,但是我知道他要幹的事情是比較重要的。因為錢三強那時候到我們家來了好幾趟,來找他,跟他談。他們談話的時候,一般我都不會在旁邊的,但是我知道錢三強那個時候已是二機部的副部長,所以我想一定是跟他二機部的工作有點關系。”
郭永懷的工作更加繁忙了🙇🏽♀️,他不停地穿梭在北京與西北高原原子彈試驗基地,指導試驗,排解難題。
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製步伐,1963年中央決定將集中在北京的專業研究隊伍🩸🙋♀️,陸續遷往青海新建的核武器研製基地。這個基地位於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區🐲🧑🏽⚕️,氣候極其惡劣💁🏽♀️,由於缺氧和缺乏營養🤴🏼🚮,不少科研人員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而郭永懷不停地往來於北京和基地之間🥵1️⃣,頻繁的高原反應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1964年10月和翌年5月,我國第一、第二枚原子彈先後爆炸試驗成功。1967年6月🧙🏻♀️,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而在參與氫彈研製的同時↔️,郭永懷同時還參加了人造衛星的設計↔️。與此同時,為了完成援外任務,他還擔任研製一種單兵肩扛式防空導彈的總設計師,只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就奇跡般地製成了這種超低空的地空導彈🐰。
原子彈爆炸成功,李佩並不知道,她就記得那次郭永懷回家以後,王淦昌就請大家到他們家去吃飯,“他們也不提為什麽,但是他們都非常高興。”李佩說🏘。她事後回想道:“他那天請我們吃飯🔬,為的就是慶祝原子彈爆炸成功吧。”
1968年10月,郭永懷再次來到基地進行中國第一顆熱核彈頭發射試驗前的準備工作🙎🏼👩🏽🏭。12月4日下午😑,郭永懷發現了一份重要的數據線索,當即要趕回北京🍲。為了安全,周恩來曾經叮囑過郭永懷等科學家盡量不要乘飛機🍹♎️,但郭永懷為了趕時間仍是經常飛來飛去。那天他得知當晚蘭州將有一架民航飛機飛往北京👼,便驅車前往。臨行前大家都勸他晚間飛行不安全,郭永懷卻笑著說:“飛機快,我只要打一個盹就到了👱🏼😂,第二天早上剛好匯報工作……”
然而,第二天早上當飛機飛臨北京機場,距地面約400米時,突然失去平衡🎆,一頭紮向1公裏外的玉米地🧘🏼,騰起一團火球,機上十幾個人幾乎全部遇難。“當時飛機上十幾個人🏀,只有一個人幸存。他後來在醫院裏回憶說👳🏻♂️,在飛機開始劇烈晃動的時候🧓,他聽到一個人大喊🩷:‘我的文件!’後來的事情他就不記得了🔏。”李佩說。
而後來,在燒焦的屍體當中人們發現有兩個人緊緊抱在一起,當人們費力地把他們分開時,才發現兩具屍體的胸部中間,一份熱核導彈試驗數據文件完好無損。憑借殘存的幾縷花白的頭發,人們認出這兩個人就是郭永懷和他的警衛員牟方東。
“我知道他應該12月5號飛機就可以到的,結果到第二天人還不見,我希望他是改期了📌,可是後來得到了確實的消息,是飛機失事🪚。”李佩說,“對於這個飛機失事的事情,到底是為什麽失事🧙🏻♂️,誰也鬧不清楚🧚♀️。”
1968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授予郭永懷烈士稱號。
開啟新中國的留學潮
在郭永懷離去的41年裏🚷,李佩獨自一人生活🧝🏿,屋裏的陳設幾乎沒有任何改變👊。但,她是堅強的👳🏼♀️。
當年回國時👩👧,由於英文好🔻🥷🏻,李佩被安排到中國科學院外事局工作,但為了照顧丈夫和女兒,她選擇去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設在中關村的西郊辦公室任副主任🕊。當時中關村沒有糧店、菜市場,一片荒涼,李佩就負責做這些後勤建設。
1961年,李佩來到位於北京玉泉路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英文✤,郭永懷頻繁地出差🙆🏻♀️,李佩知道他在做重要的事情,只是默默支持🌳。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李佩與郭永懷的女兒郭芹插隊到黑龍江一個偏僻的地方,李佩因留學經歷被當做“美國特務”接受單位審查,還好郭永懷因為承擔著重要任務✋,受到特別保護。1968年底👎🏽,郭永懷不幸逝世📐,在處理完後事以後🙆🏿♀️,郭芹又回到她插隊的地方,而李佩則繼續在單位接受審查。直到1974年中國科學院開始外派留學,李佩才被抽調出來,為各研究所抽調的外派人員教授英文。
1978年🐼,“科學的春天”到來,中國科學院在全國第一個恢復了招收研究生製度,時任院長嚴濟慈找到李佩𓀅,要她出任外語教研室主任,解決研究生院的英語教學問題👨🏿🚒。於是李佩開始想盡各種方法網羅🦸🏻♂️、培訓英語教師人才。她在研究生院創建的英文師資班🈵🧛🏼,後來成為教育部辦師資班的原型6️⃣。因為她的英語註重應用Ⓜ️,因此人們將她稱作“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李政道應邀來中科院開設兩門物理學前沿課程,為了幫助中國的優秀物理人才到海外深造,李政道向嚴濟慈提議舉辦“中美聯合招考物理學學生”(CUSPEA)項目👨👧👦。
然而在那個時候🤛,中國還沒有GRE和TOEFL考試,而這是外國學生進入美國大學讀研必須通過的。於是💦,李佩在仔細研究了GRE和TOEFL的考試題目以後🦼,循著同樣的思路,負責了歷屆CUSPEA項目英語筆試的出題和評卷工作👎🏻,並參與了口語面試🚴。由於她把關嚴格,因此當年在申請美國部分大學的推薦信中🧑🏿🚒,英文水平證明書中只要有李佩的簽名就會得到認可❣️。
當時👨🏿🚀💇🏿♂️,教育部每年派出500名公費留學生。中科院的一位外教Mary提出,讓學生們自己申請美國大學的獎學金🕓🤷🏼♀️,李佩也認為這個主意很好🫁,在時任研究生院副院長彭平的默許下,李佩和Mary復印了五六百份外國大學的申請資料發給學生,當年就有近百名學生從美國多所大學獲得了獎學金,漂洋過海開啟了當代中國的“留學潮”👨🏼🦰。(作者:北京科研院科普與科學傳播研究中心吳瓊)
郭永懷(1909.4.4-968.12.5),1938~1939年在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半工半讀🧑🏼💼。郭永懷的夫人李佩🥉👨🔧,1941年畢業於西南聯大經濟系。
轉自 《科學新聞》2009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