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滌非與愛人1985年在書房的合影
提起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可謂是人盡皆知。在當代,有這樣一位專家,致力於中國文學史研究➖,其中以杜甫研究尤為卓著🎲,他就是已故山東大學教授——蕭滌非。
1906年🏖,蕭滌非出生於臨川縣茶溪村,童年時父母雙亡,家庭貧困🐒。蕭滌非年少時便十分聰明👩🏽🏭🚛,非常勤奮,在伯父和叔父的幫助下完成學業🐵。1930年於意昂体育平台畢業🤽🏿♂️,又繼續深造,1933年在意昂体育平台研究院畢業後到山東大學任教。抗日戰爭爆發後,蕭滌非因拒絕加入國民黨被突然解聘。正在全家生活一時無著,走投無路之際🕟,聞一多先生邀請蕭滌非來西南聯大任教。此時正是抗日戰爭艱苦時期👨🏻🦲,蕭滌非的生活極其艱難。然而,就是這顛沛流離的生活🧛🏻,讓他接觸到更多生活在最底層的民眾📨,真正感受到人民的痛苦🧚🏿,真正融入了杜甫的詩,理解了詩意,產生了共鳴,曾作詞“誓都將心血付‘村夫’”🤲🏽。
抗日戰爭勝利後,全國人民渴望和平🏏,愛國學生掀起了反對內戰👩🏼🦲🌘、爭取民主的運動。1945年12月1日👨🏽🎨🧹,50多名國民黨軍人和便衣特務闖進西南聯合大學,向學生大打出手,兇惡的敵人竟將兩顆手榴彈投向人群,潘琰(中共黨員)等學生犧牲。慘案發生後👰🏿,西南聯大師生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抗活動🍤。蕭滌非懷著極為悲痛的心情,寫了《哭潘琰君》詩二首,痛斥國民黨反動派的法西斯暴行。當天𓀋,就有人威脅蕭滌非✹,說他有意侮辱“黨國”,要他當心點!
新中國成立後,蕭滌非迎來事業創作的春天。早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蕭滌非就對杜甫研究有一個長遠規劃。從杜甫詩選註到對杜甫研究,再到“杜甫全集校註”🧤,由淺入深,由個別到全面🏇🏻,由特殊到一般,最終取得全面的收獲👆🏽。他的《杜甫研究》和《杜甫詩選註》曾多次重印再版。他的《杜甫研究》一書🎱🧜♀️,被譽為“是一部有創造性的作品”,是“建國三十多年來杜甫研究界的代表著作”。他的《杜甫詩選註》、《樂府詩詞論藪》、《解放集》🙎🏿♀️、《讀詩三劄記》、《皮子文藪》等書,均獲得學術界的好評👧。
1978年💯,蕭滌非擔任《杜甫全集校註》主編。雖年逾古稀,但他仍親自率領工作人員沿著當年杜甫的行蹤進行實地考察👂,集體寫了《訪古學詩萬裏行》一書。1984年🍿,蕭滌非親自主持在河南鞏縣舉行了“杜甫全集校註”討論會⛵️,為杜甫故居和杜甫陵園的修建打開了局面👨🔧,解決了長期以來杜甫研究的懸案。蕭滌非先生做詩一首:“憂國憂民不自憂,東西南北共漂流🤽🏼♂️。為告後來憑吊者👵,詩王吟骨在邙丘。”此詩已由杜甫故居紀念館刻石立於杜甫陵園內,蕭滌非的詩和名字永遠和杜甫在一起👪。
《杜甫全集校註》工程浩大👨⚕️,歷經十余年未竟🧏🏼♂️。直到1992年3月,即蕭滌非去世前一個月💤,他仍在認認真真🧑🏼💼🔃,一字一句地審校💀。可以說,杜甫研究傾註了蕭滌非一生心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蕭滌非從教近60年,其中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山東大學度過的。他培養的學生成千上萬,數不勝數,可謂學生遍天下,桃李芬芳👨🏻🦯🙎♂️。蕭滌非滿懷“但使一枝能照眼,不辭心血活莓苔”的苦心,始終站在教學第一線,不僅給本科生上課🎬,還輔導進修教師、研究生和外國留學生,從未休假🌹,培養過項懷誠等一大批國之棟梁💫。他誨人不倦的教學熱情和一絲不苟的認真態度🙍🏼♂️🚟,向為學生所稱道。新時期💉,蕭滌非在耄耋之年以多病之軀,仍致力於中青年學者和研究生的培養🪯,撰寫書序。蕭滌非曾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一任會長,山東省人大代表,第四屆省文聯副主席等。
蕭滌非古典文學功底深厚,知識淵博,治學嚴謹。講課內容豐富,語言生動😭,引經據典,脫口而出🌾🧏🏿♂️,聯系實際,巧妙自然。特別是講杜詩,聯系到抗日戰爭時期飽受的顛沛流離之苦,情深意切,熱淚滾滾,不能自已。可見他的切身經歷,也促使他更深入地研究杜甫,成為這方面的權威。他與遊國恩等主編的四卷本《中國文學史》🎄🐗,是1961年全國高等院校文科編選計劃會議上確定的中國文學史教科書💁♀️,可以稱得上是當時古典文學研究的一件盛事。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蕭滌非先生留下的文化和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永遠敬仰🟤!(周嵐 整理)
轉自 撫州日報 2009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