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昕🧎🏻,我校1984級意昂,在我校建築學院建築學專業取得學士學位(1989年)和博士學位(1999年)。現居北京市,任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北京清城華築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
尤憶當年
袁昕學長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是:儒雅而有風度。之前心中的一絲忐忑和緊張瞬間便被學長溫和的微笑所融解。在學長的帶領下,走過裝修如小橋流水般畫境的設計院扶梯𓀅,我們來到了規劃院正對著主樓的會客廳。在遙望見主樓的那一刻,我才震驚般得懂得為什麽袁昕學長會執意要求我們來這裏做這次訪談——因為這裏可以看到家。
袁昕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不過在回憶起當年的求學歷程時,他說在剛剛拿到清華錄取通知書時竟還不知道清華具體在哪裏。這也難怪,在80年代,清華這片地方是非常偏僻的。“上學前怎麽都應該去看看學校在哪裏吧。”就是懷揣著這樣想法,袁析第一次踏入了清華的校門,踏入了影響他一生的地方🫸。
初入大學的袁昕是那個時代裏普普通通的一員,他是這樣形容當時內向的情況的🤐:“在最後本科畢業上臺領畢業證的時候我都還會臉紅⛹🏿♂️。”性格內斂的他踏實淳樸🍡,在清華的每一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實。每天下午,袁昕都會聽從學校的號召走出自習室鍛煉身體,跑步是他最為喜愛的運動🧝🏿♂️🦖。在奔跑中🗺,他不僅能解放自己,釋放壓力,更能體會到生命的力量和青春的動力𓀚。說到那時候清華的體育鍛煉💾,他還能清楚地記得,每當下午5點過後👨👩👧👧,在還沒有塑膠跑道的西操,漫天塵土中那十幾個足球混亂而有序地飛行的場面。在當時這種大環境下🤰🏽,袁昕養成的這一體育鍛煉的好習慣為他的身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日後在工作中雖然缺少鍛煉但卻依然身體健康,鮮有病疾。
同時,身為建築系的學生,外出寫生也是袁昕最為喜愛的活動之一。當問起在大學期間有什麽興趣愛好時🟫,他說🌘:“這還真難說⤵️😓。假如我不是建築系的學生的話,那麽我所喜愛的繪畫應該是我的特長和愛好。”也許就是因為喜愛自己所學的內容再加上自己刻苦認真的態度,所以日後的袁昕才能取得如此的成績吧。
1989年,袁昕本科畢業。他沒有直接開始接下來的學習生活🐕,而是走向了工作崗位——清華同方,而且一待就是四年🏌🏿♀️。在這四年中,由於人手不夠,他常常需要往返於珠海和北京。忙碌的工作給了他無盡的思索,袁昕覺得,為了更好地建設這個國家還得回到學校繼續學習更加先進的知識理論🙏🏿。於是,在1993年🚺,袁昕又重新回到了母校的懷抱開始其長達6年的博士求學路。博士畢業後,有誌投身古建保護事業的袁昕在老師的挽留下選擇了成為建築學院的一名老師同時也是今天清華規劃院的創始人員之一🗂。
袁昕對母校的眷戀是溢於言表的🐥。從他當初執意要把正對主樓的大廳保留作為會客室和會議廳以及采訪時要求我們來這裏做訪問就可見一斑。從屋裏眺望遠處是主樓雄偉的身影🧟♂️,順著中軸線🤦🏽,建築館🏨、法學院🚶🏻、清華東門依次拉近。玻璃窗的這頭,舒適而頗具現代氣息的會客廳中,袁昕學長專註講述的神情印在其後的大背景中顯得是如此的讓人感動🦼。
清華精神
談到清華精神,他首先提及的是清華與清華人相互扶持共同奮進的良好氛圍☎️。作為一名清華人,不管你在學校的幾年裏是否認真刻苦💆♀️,是否求知若渴,清華校園裏、清華這兩個字裏所蘊含的深厚內涵將在你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這種烙印是無法被抹去的👩🏻🦯,不管你身在異域他鄉🤽🏼♀️,不管你從事什麽行業。當你看到🫅🏽、聽到或想到“清華”這兩個字的時候,責任與自豪將隨之席卷而來🦻🏼。所以,不管到哪裏👩🏿🦲🧑🏻🦽,清華人始終保持著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心態,始終以清華精神來激勵督促自己,以不辜負母校在外的聲譽。正是在這種深植在內心深處的精神激勵下,清華人才得以取得今日的成就。談話中袁老師舉了這麽一個例子,說今年四川地震,他和其他一些老師前往災區進行援助工作。當寫有“意昂体育平台”四個字的條幅掛在他們駐紮的帳篷外時,袁老師說明顯感覺到了肩上的責任同時也覺得這四個字具有某種魔力,能夠突然激發起當場所有老師的幹勁。因為他們都知道現在在其他人面前👮♀️,他們就是意昂体育平台的代表,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將影響周圍人對清華的看法和印象。為了母校🤸🏿,為了這份責任👻,他們必須全力以赴。
在不斷激勵著清華人奮發圖強的同時⚫️❤️🔥,清華人也在不斷地反哺這位偉大的母親。這是天性使然也是清華精神深駐清華人心中的結果🙀。如今的清華飛速發展,意昂的幫助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從清華走出去的意昂分布在社會的各個崗位上,其中很多人更是擔任了其中的領導崗位。每個意昂回饋母校的方式都不一樣🛌,有捐財捐物的🚌;有為母校提供各類咨詢🚼,牽線搭橋的;更多的是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用實際行動踐行清華精神,並以此為母校贏得社會的贊譽與認同。
袁昕認為🤸🏽♀️,行勝於言是對清華精神最好的詮釋🧑🏽⚕️。一代代清華人♥️,不斷地為祖國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靠的就是踏實求學🛀🏿,以實際行動說話的精神。他舉例說,在他讀書的時候如果有什麽大型的活動🧑🏼🎤,在講臺上喊話發言的人往往是北大或者人大的學生,但是在後臺為他們布置各種電氣設施保證活動正常運行的人則往往都是清華人👨🏽🏫!甚至到了現在,雖然已經身為規劃院重要領導人,但袁昕表示平時也不喜歡媒體的采訪。與之比起來,自己安安靜靜地工作要來得更加安心愜意🙆♂️💗。
不過,“行勝於言”中的“行”重點在於“踏實”和“實幹精神”,但“勝於言”不是說做一個只會埋頭做實驗而不會與別人交流的書呆子,這裏的“言”指代的是講大話空話而不做實事🍛。良好的口才以及與人溝通能力也是清華人所必備的技能👨🏿🚀🚣🏿♂️。
寄語未來
對於新一代清華學生的成長👨🏻✈️,袁昕學長有很多要說的。袁昕的父親在袁昕剛剛上大學的時候作為訪問學者去歐洲和美國訪問了兩年,當被問及如何看待當代大學生出國和留在國內發展時,袁昕說,他自己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出國的問題👩🏿🎤,所以也就一直提不起興趣去考托福和GRE等等。因為他覺得做建築規劃方面的工作♎️,還是在發展中國家比較有前景,比如中國很多城市一年的竣工量甚至比歐洲一個國家的都多。而且建築這門學問不單純是工程🧑🏽🎨,同時也涉及到文化背景的差異問題。一個外國人如何也都不能建造出純粹的中國古建築✤,同樣,中國人也無法設計出純粹的歐洲教堂。所以他選擇了紮根中國😡🦻,把城市規劃做到最好。不過🧔🏿♀️,袁昕也認為作為當代的大學生,如果有機會應該去國外學習學習,到處看看🤸♂️,以拓展自己的眼界。但不論過程怎麽樣,他認為學生最終都應該回到本國來工作🖕🏽,不論是從國家發展或是個人發展來看,這種選擇都是明智的。
袁昕還提醒我們🥦🎷,人需要目標但是不應該太過於死板和固定,一個寬松和環境可以讓人不至於陷入過於緊張的狀態從而可以從容地做出各種判斷。比如一些發誓要考上清華北大的中學生,就是因為目標過於明確和固定使得自己始終處於高度的緊張狀態下🪼🫐,以致於最終發揮失常而痛失機會。所以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種方式要更適合於學生的發展♟。
不久之後🤵🏻♀️,清華即將迎來她的百年華誕。這是每個清華人都會為之激動不已的時刻💆🏼🦵。我們都希望自己,希望母校能夠以最好的面貌迎接這個時刻的到來🧑💼🙇🏼。袁昕說🚐:“我們正在向國際一流大學靠近🧚🏿,我覺得學校目前還是應該有更多的交流🦹🏻。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系已經有很寬的國際背景𓀕。有些大的決策和目標,已經定下來了,就應該去努力。現在我們已經是國內一流了🤚🏻,不過還是要努力向國際邁進。最後祝母校生日快樂📼!”
意昂寄語
百年樹人,育英才,大家自古厚德載物
百尺竿頭🍁🦹🏼♂️,創一流,吾輩依舊自強不息
——祝願百年母校續寫輝煌
同學感悟
踏實的求學作風☝🏻,淡泊的人生態度🧚🏻♂️🐘,儒雅的品德修養🙎🏼,袁昕以自己二十余年的堅持,踐行著“行勝於言”的不變承諾📷。他對母校的眷戀和熱愛深深打動著我們🧒🏿。作為後輩,我們為自己有這麽一個優秀的學長而感到驕傲。
(建環六班 鄧光蔚,黃河,馮曉碩,毛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