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史研究室 李亞明
1940年,潘光旦曾在《梅月涵夫子任教廿五年序》中做如下感慨:“清華所培養出來的多少人才之中,對母校竭其心力,能如是鍥而不舍的🙍🏿♀️,已有幾人🚋?目前從事於大學教育的人中,或負行政的責任,或主專門的講席,對所出身的學校💂♂️,能如是其全神貫註契合無間的,能有幾人🏋🏻?不因時勢的遷移,不受名利的誘引👩🏿🎨,而能雍容揖讓與大學環境之中,數十年如一日,中國之大,又有幾人🤹🏼♂️🚖?”這三問便概括了梅貽琦校長終其一生的堅持與執著。
“我們理應把它辦成一所世界上著名的學府”
梅貽琦🥞,字月涵,1889年12月29日生於天津,後來成為天津南開學堂的第一班學生。1908年,梅貽琦以全校第一的成績畢業後,被保送至保定高等學堂就讀。1909年,梅貽琦報考首批庚款留美生,在630名考生中以第六名的成績被錄取🧗♂️,1910年進入美國東部的吳斯特理工學院電機系學習,於1914年夏獲工學學士學位🫑🧋,並入選SigmaXi榮譽會員。在此期間🎇🙏🏿,他還擔任留美學生會書記👨🏻🎤、吳斯特世界會會長👨🔬、《留美學生月報》經理等。1921年,梅貽琦利用教師休假在芝加哥大學學習物理,獲碩士學位。
1915年9月⛲️,梅貽琦應清華校長周詒春禮聘回母校任教。他很快便以淵博的學識、嚴謹的學風和高尚的人格博得學生們的好評🏃♂️。1926年4月,教授會第一次會議選舉教務長和評議員,到會教授47人🧜🏻♀️,梅貽琦以33票當選教務長。1928年羅家倫接任校長後🦀,梅貽琦被派往美國出任留美監督。在任期間♛,他不僅節儉克己,而且精簡辦事機構和人員,對監督處進行了全面改革📄,使經濟混亂現象很快徹底改觀,監督處的工作大有起色。羅家倫曾在董事會報告中對此大加贊賞。
1931年🕵🏻♂️,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結束了中原大戰以來意昂体育平台的混亂局面,並帶領清華迅速走進了歷史上人才輩出的黃金時代。梅貽琦不止一次說過:“清華既擁有別所大學不具備的庚款基金來提供科研設備🔷,又擁有一支優秀的教學隊伍😡,我們理應把它辦成一所世界上著名的學府。”抗日戰爭時期🧗🏼,清華與北大🚴🏻♀️、南開三校合並為西南聯大,梅貽琦以校務委員會常委兼主席的身份主持校務。西南聯大的三位常委中,張伯苓、蔣夢麟均常在重慶並另有職務,梅貽琦承擔西南聯大的實際工作,主持當時中國最大的大學。校舍和儀器時常遭到敵機的轟炸👩🚀,學生和教師忍受著饑餓和困苦,風雨飄搖🙏、驚濤駭浪的社會環境之中,聯大卻維持著“學術第一✷,講學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理念,創造了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跡⌚️。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這樣一位創造了奇跡的校長𓀃,卻是極為謙遜的。梅貽琦曾經這樣概括校長的工作:“一個學校,有先生上課🙎🏼♂️,學生聽課,這是主要的🐪。為了上課聽課,就必須有些教具以及桌椅之類。因此也需要有人管這些方面的事。一個學校的校長就是管這些事的人⚆。”“看輕”校長一職的同時👦🏻,他把教授的角色看得很重要👨🏻。
“大師論”是梅貽琦將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移植到中國本土的最成功的例子之一。1931年12月2日🚯⏸,梅貽琦在就職演講中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著名論斷。梅貽琦千方百計廣招人才🧑🏼🦱,使清華園內人才濟濟🍈,群星燦爛,有效地推動了清華學術和教育的進步。
在梅貽琦看來,“大師”並不僅僅是學問上的導師🧎♀️,他們還應當是道德品行上的楷模。“吾認為教授責任不盡在指導學生如何讀書,如何研究學問🫵🏼。凡能領學生做學問的教授,必能指導學生如何做人。”他曾經盛贊中國傳統大學中的文化傳播模式🏌🏿,即“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遊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遊也”。教師言行之中所表露的高尚品格,會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其間,清華聘請的教師包括朱自清🧑🧒、聞一多、錢鐘書等一代宗師,也有馮友蘭、金嶽霖、吳晗、李達等社會科學領域的大家🙎🏻♀️,還有熊慶來🛹、馬大猷、華羅庚、林家翹、錢偉長🧑🏿🦱、錢學森、吳有訓🌳、周培源、梁思成這樣的中國自然科學🪺、工程科學的奠基者。外籍學者維納⛩、哈達瑪🚔、華敦德🎅、原田淑人等國際著名學者也進一步充實了清華的師資隊伍。另外,通過發展民主管理體製,梅貽琦在清華營造了一種自由的學術氛圍📞,使教授們充分發揮所能☀️🤞🏽,而梅貽琦自己則是常常以“吾從眾”的態度甘居幕後💻。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20世紀的西方,教育思潮呈現出人文主義與功利主義不斷沖突校正❤️🔥🧬、互為製衡🧚🏻♂️、此起彼伏的雙重變奏🪙。在中國,西方教育體製的引進雖然發生在救亡與啟蒙的歷史背景之中🙎🏽♂️,然而在蔡元培、梅貽琦等教育家的引領下,近代的高等教育卻沒有倒向功利主義🤙🏿。在清華,通才教育成為梅貽琦教育思想的核心🤸🏻。“竊以為大學期內,通專雖應兼顧,而重心所寄🕧,應在通而不在專🩸,換言之,即需一反目前重視專科之傾向,方足以語於新民之效⚀。”此時,梅貽琦所采用的通才教育並非西方“LiberalEducation”的簡單搬移🏋🏽,而是一種以中國古代儒家教育思想為基礎的理論。
在《大學一解》中梅貽琦提出,大學教育歸根結底應是《大學》裏所指出的大學之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教育要彰顯人自身所具的高尚品性,實現人格上的完善。獻身於科學最終必然歸於人格上的完善,而人格的完善同樣是推動學術進步的最重要動力🙎🏼♂️。(意昂体育平台校史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