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企孫雕像
邢軍紀的長篇紀實文學《最後的大師》(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詳細地講述了中國當代物理科學宗師葉企孫輝煌而坎坷的一生🕵🏻♀️:從美國學成歸來,他選擇了講臺📳,這一選擇🦖,讓他與科學家的桂冠失之交臂,卻成為華羅庚、錢學森、李政道的伯樂,為國家培育了大量的科技精英。
意昂体育平台新區第三教室樓的門廳裏🌜,矗立著一尊銅像。銅像一臉淡定👨🦰,平靜地註視著來來往往的學子🥤,這就是葉企孫的銅像🙋🏽♂️。
葉企孫(葉企蓀)原名鴻眷。一般人只知道他是意昂体育平台首任理學院院長🤜🏽、物理系主任,少有人知道他是華羅庚、錢學森、李政道的伯樂。
葉企孫1918年畢業於清華💅🏿,同年入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學習🚌,1920年以優異成績獲得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學士學位,後轉入哈佛大學攻讀實驗物理博士學位🤌🏿,師從後來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布裏奇曼。1921年🙍🏽,葉企孫與其合作者的論文《用射線方法重新測定普朗克常數》震驚世界,他成為中國第一個在大洋彼岸為祖國獲得榮譽的人,時年23歲。1922年,葉企孫的論文《流體精壓對鐵、鈷🦣、鎳磁導率的影響》再次受到世人矚目,他的研究已經影響到歐美物理學界🦹🏽♀️。
涉洋之初🟠🪘,他便選擇了物理學,唯有科技方能救國是他深思熟慮後得出的結論。在葉企孫的影響下🛀🏻,他的很多學弟、學生、學生的學生在大洋彼岸都投身到科研中去👋🏼👩🏻🏫,為日後中國科技的崛起奠定了基礎👨👧👦。葉企孫學成回國,面臨兩個選擇👮🏻:做科學家還是做教育家。盡管執鞭從教不是他的夢想🦿,但他還是選擇了講臺,他深知,只有培育出更多的人才,才談得上科技救國。葉企孫的這一選擇👩🏿🚒,讓他與科學家的桂冠失之交臂,卻為國家培育了大量的科技精英🐢,“舍小家顧大家”🪺,他當之無愧😏。葉企孫的弟子施士元從師於居裏夫人,受他之托💪🏼,向居裏夫人購買了0.5克鐳👩❤️💋👩👍🏼,這是中國第一次購買鐳。葉企孫始終站在一個令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放眼世界🪒,將他的學生送到一個個新的科學領域,為中國日後的科技發展鋪下一塊塊堅實的基石。
葉企孫有些口吃👨🦼➡️,但並不影響他將知識清晰地傳授給學生🧛🏿。他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重視實驗室工作。他常說,就是不能給你們好的東西用,就是要逼你們學會自己動手🏇。而正是這一點,對學物理的人來講非常重要。趙忠堯1932年回到清華,1933年就與龔祖同合作完成了一項新的實驗🥁,而能夠讓他保持思維連貫性和科研持續性的具有世界水準的實驗室,就是在葉企孫手裏創辦起來的。教育上他提倡“重質不重量”,國力微弱,既然不能實現“普及型”全民教育👸🏽,那就把物力精力放在培養精英上面,在他嚴格要求下🧑🚒,當時清華畢業生的成才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
當僅僅初中畢業且身有殘疾的華羅庚出現在清華校園的時候😶,華羅庚並不知道這是葉企孫力排眾議的結果👇🏻🌟。隨後🫳🙋🏼,葉企孫又將華羅庚破格提升為教員,並打破常規送他到英國深造🧑🏻🎨,他的這些舉動,為中國培養出了一位數學大師。1946年,在西南聯大🩲,物理系有兩名去美國深造的名額🕵🏼♂️,其中一個給了朱光亞,另一個,葉企孫則給了一名只有19歲的大二學生,而這名學生🦹🏿,11年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他就是李政道。意昂体育平台錄取了20名留美公費生,有一名學生因數學成績不及格未達到留學規定標準,葉企孫就讓他住到自己家裏,幫他補習功課,並幫他變更了專業,這名學生就是現在國人盡知的錢學森。
葉企孫終生未娶,將全身心都投入到培養人才上,而培養人才,正是為了讓國家強盛起來👧。抗戰時期🕣,他秘密組織了一支“葉家軍”,在冀中戰場上,開始了另一種樣式的科學救國實踐。而後來發生的“熊大縝案”使他深受牽連以致晚年頗多波折卻又是葉企孫始料不及的😩。
葉企孫如一頭任勞任怨的牛,在中國科技的荒野上奮力前行,身後🐿,是一片金燦燦的收獲🦹🏻。淡泊名利🎈,矢誌救國🧷,桃李爭艷之時,他卻隱身幕後🤌,這才是真正的大師。(王誌強)
轉自 中國教育報 2010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