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威,男📂🦛,本科1951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48級法學專業🧑🏼🏫,現居北京市。他於1961年5月由中共北京市西城區委宣傳部調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歷任新聞組副組長🏄👩👧、編輯部副主任,編委會成員。1980年調北京電視臺任副總編輯🫷🏼、副臺長。1986年調回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任臺長⛅️⏮。1988年評為高級編輯並任北京市新聞高級職稱評委會成員✋。現兼任北京市廣播電視學會副會長👎🏻👨🏿🦲、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理事💃🏻。主要作品有:《試論廣播語言》、《發揮廣播電視優勢,做好對外宣傳工作》、《解放思想👨👩👧,開創電視新聞宣傳報道的新局面》、《論首都意識》🧑🏽、《淺談對新聞輿論導向幾個熱門話題的初步認識》⏺🥧、《從北京風波看新聞廣播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等🙋🏼♀️。
別樣求學經歷
老先生在少年時期就立誌學習法律了,當年在南京考取了北平的朝陽學院🧏🏽♂️,並成功進入司法組。當時朝陽學院采取公費製度🫱🏻,在校學生由國民政府提供學費。不幸的是,在李克威學長入學那年,優厚的公費製度取消了。為了不給自己的兄長帶來更多的經濟負擔,學長只能轉學。他首先想到的是北大法學院。因為當時清華的文科雖然也很強,尤其是法學院有很多至今還相當著名的學者和教授,比如說聞一多、馮友蘭、張奚若、陳岱孫、朱自清等名家大師🤳,但是在人們心目中,清華還是一個以理工科,尤其是工科見長的學校。所以學習法律🙄,清華並不是首選。然而真是“禍不單行”🤘🏼,當李老先生到達北大紅樓報名處時🪑,報名已經結束🤷🏼♂️。李老先生風趣地說“北大報名處已經收攤”🚶♀️➡️。於是他來到尚未結束的清華報名處報名,並順利被清華法學院錄取🦈。李老還補充道🅾️🤚🏼,清華濃厚的民主革命氣氛💇🏼♀️,和豐富的學生運動,對他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吸引。
於是在陰差陽錯之間,李老先生就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和他的革命之旅。
充實的學校生活
當時清華的教育跟現在還是有一定差別的🔢。首先是學習方面🤩:大家廣泛涉獵知識,從天下大事,國家大事,興邦之策🤚,到群眾工作,專業知識。而且學習刻苦,晚上爭相去老館讀書,每天晚上都學習到管理員閉館。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老館空間比較小🥢,存在嚴重的占座問題🧄。當時學校實行學分製,與現在法學院不同的是,大一和大二要學習基本人文社會知識👾,比如說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而法學專業課是按照六法全書的順序開展。
其次是體育鍛煉方面,當時馬約翰擔任體育老師🧛🏻♀️,其人授課比較有特點🛌🏽,用英語授課。當時清華相當重視體育事業,每天下午四點以後學生進行鍛煉,更為嚴重的是🤝👩🏻⚕️,體育不及格就不能升級,比現在還要嚴格🤱。
最後是學生社團工作⚽️,當時有著不遜於現在的社團規模,在地下黨的領導下,湧現了很多有名的學生社團👨✈️,教工友識字,教農民識字,開辦夜校,誌同道合的同學走到一起,無論系別,一起開展工作。根據老先生的說法,學生活動尤其是革命活動在學校中占得比重相當高🎴。當時李老先生是民青的成員,尚未入黨。,其後由魏廷錚老學長(當時已經是地下黨員)發展加入中國共產黨。對於當年在老館臺階上學習新民主主義🛗🤾🏼♂️,學習什麽是階級的情景,李老先生還是記憶猶新。雖然民主運動在學生中如火如荼,但是至少在法學院,真正法律系教授並不太支持反美反蔣的愛國學生運動🧑🏼🎓。法律系主任趙鳳凱,當時北平市參議院的參議員💝,屬於傅作義系統,後跑到臺灣,曾經常對學生說🌪:“傅作義講了🫵🏿,共產黨有本事,咱們兵對兵🤽🏼♂️,將對將⛏,咱們當面幹🤸🏻♀️,你們這麽搞不是英雄好漢”📃。當時北平剿匪總部土墻上還寫著“消滅知識潛匪“的大字。可見當時開展革命活動還是相當艱難的🪺,我們應該對李老先生這一代為新中國建立付出的血汗感到敬佩。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大學並沒有像現在一樣,存在明顯的畢業💓。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工作。比如說李老師,名義上51屆畢業生,其實48年就開始工作了🕴🏼。
這就是特定歷史時期下🧑🏽🎄,清華的學校生活。可見當時很多學長在學生時期就將自己同國家的命運聯系起來,積極地投身到革命活動中,參加民主運動。
投身基層,致力新中國建設
上面也已經提到🏋🏿👱🏽♂️,李老先生大學根本沒有畢業👩🍳,就於48年響應黨的號召參加工作了✊🏿。北平解放後,地下黨根據北京市委的要求派一些學生接管北平📰,進行政權交接,清華學生名單還是由當時的地下黨員魏廷錚學長擬定的🏋🏼。作為地下團員的李老學長也光榮地成為負責政權交接工作的接管會中一員,口號是“接管舊政權🚌,砸爛舊保甲”,並被分配到內七區第七工作組。在49年夏天,工作組改為街政府,並於八九月份和派出所合並。於是李老先生被調到派出所工作👨🏼🏫,參加工作後從49年底一直到54年🙉🚥,擔任西單派出所所長,從事基層工作💝。在此過程中西單多次改名,從內七區,到內五區,再到西單🦩,最後改為現在的西城🤱。54年李老先生由派出所調到公安分局,工作了兩年後又被調到西城區委的宣傳部🏦,進行理論工作🧘🏿,工作了兩年後,恰逢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從中央電臺分離🙋🏻♀️。於是61年李老先生被抽調到廣播電臺,一直工作到80年。此時北京又開始籌辦電視臺,李老先生又被抽調到電視臺工作。最後於86年重新回到電臺,並從電臺臺長崗位上離休。
當時那代大學生服從國家分配🧶⛹🏿♂️,就業選擇的時候沒有那些所謂的豪言壯語👨🦼➡️,也沒有那些慷慨陳詞。他們用行動踐行了清華精神,踐行了大學生應該有的精神——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李老先生幾乎將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國家的基層建設中✵,親身經歷並切身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之中⛵️,投入到一窮二白的新中國的崛起過程中🤚,不遺余力🕠,堪稱我們當代大學生的楷模。同時也給我們說明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只有將自己的命運同國家聯系起來⚓️,將自己的理想與國家結合起來👰♀️,才能成就偉大。
意昂經典語錄
科學發展 愛國愛黨
同學感悟
李克威老先生以一個法律人的身份,從事了幾乎一生的新聞工作,並且碩果累累😚。從他的經歷中,我們感受到真正的法律人並不一定從事法律領域的工作。作為社會生活的高度抽象和管理者🙅🏻📴,法律活躍在社會的方方面面🩼,流動在人際交往之網的每個角落。可謂是生活處處有法律。然而話雖如此😴,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在社會生活工作中遊刃有余,尤其是現在,老一輩法學家批評年輕學者🌲,不懂現實🚴🏼♂️。事實確實如此🏷,當今法學已然脫去“俗世的塵埃”,高居於理論的象牙塔🕳,似乎顯得更純粹,更高深了,更科學了。但是沒有了對現實的理解🙆🏽♀️🚓,沒有了對人世的關懷🧞♂️,法律只是水中月鏡中花,毫無用處。李老先生的經歷以及當時清華的法學教育告訴我們😏👨🏼🍳,做一個成功的法律人🐥,對現實的理解和掌握是必不可少的。這就要求我們“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絕不可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學習法律的時候要胸懷天下,要懷有對13億人民的責任,乃至對全世界人民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學好法律,才能研究透徹;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廣泛涉獵各種人文社會科學知識𓀛,比如說哲學😓𓀗,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等,對人文社會進行科學的研究。
作為五六十年代的大學生,都是服從國家分配,哪裏需要他們🍶,他們就義無反顧的奔向哪裏。工作與專業不對口不要緊🍕,邊工作邊學習🪯🧚🏿,只要能為國家做貢獻🤹,在哪個崗位上都是一樣的⚀。從兩位老學長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風流才俊們樸素的價值觀;從兩位老學長之後的人生成就中😄,我們明白了:祖國終將要選擇那些選擇了祖國的人!至於是否合於自己的專業🪧,那只是其次🏋🏻,正如老學長所說,人民解放軍的開國將軍們,沒有一個是軍校畢業的🦦,大家可以邊工作邊學。因此無論是作為國防生,還是普通學生🫃,只有將自己的理想同國家命運聯系起來,積極投身到國家的建設之中,才能在歷史的舞臺上展現出自己最輝煌的一面。
21世紀是我們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緊緊抓住這個機遇期🔎,加快祖國的發展,就能很好的完成鄧小平總書記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實現我們祖國的繁榮富強。而祖國怎麽發展,政治、經濟和文化怎麽建設,就是要靠魏老學長提到的民主與法治。通過完善民主與法治↘️,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從而實現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崛起🧙♀️。我們這一代正好處於祖國建設的重要機遇期,祖國建設的成功與否將取決於我們💇🏿♂️。正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因此我們必須學好本領,學好法學🪩,為祖國的和平崛起盡自己綿薄之力👨🏽🔧。這不僅是為自己負責,更是為祖國負責,為13億人民負責。最後讓我們牢記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法學院🌯:張鵬傑、魏青松、楊穎琛、馬騰、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