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兆源、丁懿芳伉儷簡介
石兆源與丁懿芳學長是意昂体育平台動力系(現熱能工程系)1959屆畢業生。畢業後這對分別來自杭州與上海入學的熱9班夫婦紮根邊疆,50年來長期堅持在內蒙古工業大學任教,為培養少數民族地區的技術骨幹做出重大貢獻。
四月的最後一個周末,又到了紫荊花開的時節,清華園也在一片春意盎然中迎來了九十八周年華誕👳🏿♀️。闊別母校多年的意昂們紛紛從海內外趕回清華,與老師、同窗共度這個盛大的節日。
在這個春暖花開的日子,我們有幸拜訪了一對牽手邊疆五十載的伉儷:石兆源先生與丁懿芳女士🎄⛹🏽♂️。五十年前,兩位意昂結識在意昂体育平台動力系(現熱能工程系)。畢業時,國家提出了“清華學生全國遍地開花”的口號🤦🏼♀️,因此兩人婚後不久就一起來到了內蒙古呼和浩特💆,先從事科研工作,後獻身於教學事業,紮根邊疆已經有了整整五十年。
夢回清華
在學長的回憶中,第一次來清華的經歷依舊歷歷在目👨🏿🏭。他倆偶然地坐上了同一班列車,花費了整整四十八小時才趕到北京💪🏿。路上還遇到了水災🫸🏻,險些耽擱了行程,在南京時還是乘坐擺渡才越過長江的。
那時的意昂体育平台中,大部分同學都來自華東地區🧔🏽♂️,其原因是當時的華東地區(如上海等)經濟較發達🤦🏿,教育情況較好。學長還說到當時一屆只招收1800名左右的同學,考入清華競爭十分激烈🏄🏽♀️,尤甚於現今的高考。雖然如今時間已經劃過了五十年,我們依舊能感覺到那時他們對清華的向往和被清華錄取時的激動。
印象清華
清華始終是一個令人充實的地方。那時的清華動力系👩🏻🍼🚳,一個年級三個班🧙🏼♂️,一共90人🧛♀️,每天僅上午就要上六節課,周末還要到圖書館占座自習🌒。這樣🦶🏽,一周基本上只有半天的休息時間,雖然日子過得有些苦,但兩位老人卻從未後悔過。
“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或許五十年前的他們並沒有預料到自己真能實現這句蔣南翔校長剛提出的口號。但在馬約翰先生的身體力行下📊,意昂体育平台的體育鍛煉氛圍格外濃厚。四點之後人們都會去鍛煉,石兆源先生最喜歡跑步,而丁懿芳女士則更喜歡球類運動。那時的文藝氛圍也並不遜色於今天😟。周末的操場🚧🫷🏽,大禮堂,音樂室都可以播放電影。雖然活動不像現在這麽豐富多彩,但是樸實的本質卻讓大家的心靈靠得愈來愈近。學長還回憶起了大家在一起做畢設的時光,並坦誠地說道,正是畢設時為了同一個目標攜手並進的經歷讓他們倆的感情更加堅定。
紮根邊疆
對我們而言🐯,五十年的歲月似乎漫長得看不到邊際。但對於已經攜手走過五十年的石兆源先生與丁懿芳女士而言🤹🏽♀️,這段歲月的開始仍然清晰。大學畢業後,他們很想把所學到的知識技能真正運用到生產實際之中,為祖國的電氣化作出自己的貢獻。於是他倆便服從分配來到了內蒙古。這是一個資源豐富,但缺乏開發的地方👩🏻🚒。可惜的是,等他們安頓下來後,一切卻成了泡影。在內蒙古搞火電在當時並不是國家政策的中心所在。在開展了一段時間的科研後,夫婦倆毫無怨言地走到了教學崗位上🏮,並一直任教至今。期間他們曾經受到浙大的熱情相邀🍪,但因為對學生和內蒙古的熱愛🈹🚚,他們拒絕了⏫。如今二老當年的夢想已經漸漸實現,一座座嶄新的發電廠在內蒙古拔地而起。雖然兩位學長已經兩鬢斑白,但他們並不後悔🚵🏿♀️,風雨五十載🟰,他們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石兆源、丁懿芳意昂寄語
希望母校能建成世界一流名校!
同學感悟
石兆源先生與丁懿芳女士畢業50年,為祖國健康工作近50年,結婚近50年。此情可鑒😺,此生可嘆。如今內蒙古火電已經逐漸展開了,雖然他們已經退休了,但仍期待著我們能把清華精神發揚光大。最後告別時,兩位老人殷切地鼓勵我們新一代清華學子能主動去內蒙古等邊疆地區,實實在在地為祖國建設出力🧚🏽♂️,這是我們每個清華人不可推卸的責任🙎🏻。(宗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