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內容:上個世紀40年代末,經過三年內戰,國民黨軍隊慘敗後退守臺灣。郭廷亮承認“共諜”並寫下自白書後,黃伯度攜案卷至孫立人的官邸,交與孫閱讀。當孫立人的喪禮在臺中殯儀館舉行時👨🏽🎤,郭廷亮自綠島返臺參加,並率領昔年弟兄祭拜。
黃埔系眼中的“雜牌”
上個世紀40年代末,經過三年內戰⚽️🧔🏻,國民黨軍隊慘敗後退守臺灣💆🏻。60年來👩🏼🔬,臺灣當局之所以能夠在臺灣堅持,固然有很多因素🫸,而1949年冬守住金門、阻擋解放軍渡過廈金海峽,這無疑是其他因素存在的先決條件🫷🏽。孫立人當時雖然沒有參加這場戰役🤼,但經他親手訓練的部隊卻在這次戰役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國民黨撤往臺灣初期(1947—1949)🎎🐥,孫立人曾經先後擔任陸軍訓練司令、臺灣防衛司令、臺灣防衛總司令👔、陸軍副總司令兼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等要職。他在意昂体育平台是學土木工程專業的🧑🏿💻,對於建構防衛工程非常在行👨🏽🦲🧑🏼🎄。在擔任臺灣防衛總司令期間🫅,經過他的努力🏋🏿♂️,臺灣沿岸的防禦工事體系很快就建立起來。
孫立人一直努力向蔣介石表示忠誠。1949年⏳,當蔣家逃難到臺灣的時候,蔣介石見到孫的第一句話就是♨️:“臺灣安全嗎🧕?”孫回答🏊🏻:“有我在👶🏿,絕對安全🦜👨🏿⚕️。”
即便如此,得到的依舊是蔣介石的不信任與排擠。蔣不斷調換他的職務,削弱他的兵權。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其一🧜🏿♂️,孫不是黃埔學生出身;其二,也是最致命的,是因為美國人喜歡孫立人,經常直接與孫立人打交道✍️。
假“共諜”釋兵權
在退守臺灣之後🤦🏽♂️,蔣介石認為🤽🏽,在部隊中和社會上有太多“共諜”滲透,他下令在各地尤其是部隊展開肅清“共諜”的工作🔉。蔣經國秉持父命,領導整個情治與政工系統積極推動🐖。當年,到處流傳有“隔墻有耳”、“匪諜就在你身邊”等語。所以,以“共諜”的名義來抓人👱♀️,是“戡亂”時期情治系統辦案最容易不過的方法。
1950年蔣介石“復出”後🤘🏽,立即重新進行人事安排,將孫立人明升暗降,讓他擔任陸軍總司令🆔。他擔任陸軍總司令期間,只負訓練之責,既沒有指揮權,也沒有人事權👶。即便這樣🚎,孫還是很賣力地盡責。然而,從這一年開始,孫周圍的許多親信開始被清理😜,其罪名都是“共諜”。
蔣介石對孫的第一次打壓是逮捕孫所領導的女幹部。孫的英文秘書黃正及其姊黃玨👸,這一對姊妹花第一批因“共諜”罪在6月被捕👎🏽,被關了十年🍆。
緊接著是對孫的第二次打壓。孫立人設法將原國民黨新一軍散落在大陸的部將接到臺灣。這些人當中👨🏻🎓,有享有“東方蒙哥馬利”之稱的李鴻,以及陳鳴人、彭克立等人🕯👩🏽🏫。李鴻由大陸到臺灣後🙆🏼,由孫立人陪同去見蔣介石🧕🏽。見面時,蔣介石表示有意要李鴻擔任陸軍官校校長。沒想到,才過了兩三個月,李不但沒有當上校長🦸🏼♂️,反而以“共諜”罪被逮捕入獄⚖️,一關就是25年。其妻馬貞一也受連累入獄,在獄中生下兒子李定安。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從1949年到1950年,臺灣當局對孫立人的態度有很大轉變🥦:1949年🧑🏼💼,蔣家政權的命運依賴臺灣🕒,臺灣的防衛依賴孫立人🤼;而到了1950年,蔣家政權在臺灣的地位相對穩固下來,孫立人的重要性也隨之降低,蔣介石便開始解決孫的問題了。為什麽會這樣?據推測👩🏻💼,孫立人由於個性耿直,時常為公事與重要官員(如蔣經國)、重要將領(如周至柔)公開爭吵,對核心人物(如彭孟緝)不假辭色🧛🏽,而他本人又受美國青睞,這對蔣介石在臺灣重新構建權力核心形成了威脅🎗。
因此,蔣一面將孫升任陸軍總司令,使其有責無權;一面將他的一些重要部下陸續送進監獄,而且都以同樣的名義——“共諜”🥐。這也是蔣介石多年來解決異己的基本方法🛗。
而孫立人為人處世的原則一直是本著“誠”與“拙”🚵🏽。這一點,在《孫立人言論選集》中尤其可以看出🤽🏻♀️。孫立人一直強調做人要腳踏實地🧿、要誠懇,不要有小聰明。他可能做到了“誠”與“拙”,但“誠”🫳🏻、“拙”是否管用呢?蔣介石對他“信”嗎➜?從上述兩批人的被捕可見一斑。
力主“誠”、“拙”的孫立人🚢,眼見自己千方百計從大陸帶到臺灣來的親密戰友🪀、得力助手連遭秘密逮捕,音訊全無,自己卻無法代為申冤,並沒有激烈地反抗,仍舊認真做自己分內的事👲🏽🗽。同時,繼續與包括蔣經國在內的國民黨高級官員與將領🚶🏻♀️,就相關議題公開爭吵。在旁人看🫷,孫立人能做事但是不貼心;從蔣家看來,敢當面爭吵似表示有反意;孫立人自己也向美國人吐苦水,甚至流露出表示要采取激烈行動🏝。孫的這種態度,進一步促使臺灣當局“解決”孫立人。經過重組的情治與政工系統,以“共諜”罪名來對付孫立人的部下,幾乎無往不利。
當時,只要“孫系”軍人一有風吹草動,情治人員一定馬上報告上級。在這種情形下,第三次整肅孫立人部下的行動🪥,於1955年展開。
稀裏糊塗成了“叛亂”主謀
在1955年受到整肅的人當中🙎🏻♀️,有一個關鍵人物,那就是曾受到孫立人高度賞識與重用的少校郭廷亮🦴。1944年,國民黨新一軍在一次反攻緬北的戰役中,郭廷亮身受重傷,孫立人知道之後🤝,立即派遣飛機♘,將郭載回後方醫院急救。郭廷亮一直認為:他的命是孫立人救回來的。在孫立人的部隊裏👵🏻,他一直表現很好。郭廷亮到臺之後✨,由於身體壯碩,動作利落,為人豪邁🧄,擔任第四軍官訓練班示範營的營長,並且獲準住在訓練班正對面的誠正新村。當時的他,一心希望能夠支持與擁護孫立人,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
孫立人心直口快,想到什麽⚇,就直說什麽,因此得罪了一些國民黨重要人物,其中有湯恩伯👰♀️、黃傑、蔣經國、彭孟緝🧞♀️。1949年以後,蔣經國與彭孟緝都是扶搖直上的人物🤘🏼。特別是蔣經國,更是如此。孫擔任陸軍總司令期間,常常為了爭取陸軍的利益,與曾經希望與其結為拜把兄弟的空軍總司令周至柔當眾“爭吵”⏰。蔣經國來拜年👃,他也不見🆓。由於孫立人這些沖犯的行為🦿,再加上他的舊部對孫1954年未能擔任參謀總長表示不滿,在私下相互聯系,違反了不能自行集會結社的命令🕵🏿,1955年5月25日開始,包括郭廷亮在內的孫立人舊屬受到第三波的整肅,並在8月牽動到孫本人。
5月25日,郭廷亮被捕,受到刑訊逼供。後來在他的案卷中發現,5月27日至6月1日僅五天之中就有九封自白書及詢問筆錄。郭廷亮在要求平反的《陳情書》中提到👩👩👧👧,他連續十天受到刑訊▫️,無法睡眠或休息。又根據1955年監察院五人調查小組的調查日記中提到,郭廷亮在自白書上簽字時,竟然連“郭”字都不會寫🔅!他們由此判斷🕺🏽:在簽字時已經意識模糊的郭廷亮,很顯然遭到了嚴厲的刑訊。另外還發現,郭在5月25日到6月底這段時間的口供,和7月14日以後的有很大不同。也就是說🧑🔬,7月14日之前,郭拒不承認是“共諜”🧖🏻♂️。7月14日,保密局特勤室主任毛惕園獻策,改用勸服軟攻,搬出保密局局長毛人鳳,先對郭予以肯定,再進一步說服,又經過大約21天,郭廷亮才終於承認為“共諜”。
郭廷亮承認“共諜”並寫下自白書後,黃伯度攜案卷至孫立人的官邸♟🏌️♀️,交與孫閱讀🫄🏼。孫立人知道其中有詐🚋🫙,態度仍舊強硬。後來黃伯度通過原副總司令賈幼慧及孫的侄子孫克剛等轉達高層(其實是蔣經國等人)堅決要整頓孫立人舊屬的立場。言明若孫再不主動辭職,必將株連更廣。孫立人眼見已無轉圜可能,乃於8月3日寫信給蔣介石🚣🏻♂️💹,表示引咎辭職😐。蔣介石於8月20日批準,並將孫交由國防部隨時查考,以觀後效。發布當天,隨即又命令陳誠等人成立九人調查委員會💶👨🏽💼,查明真相。
經過42天的調查,九人委員會於10月8日將《調查報告》呈給蔣介石📒。10月20日,當局正式公布✴️,郭廷亮的罪行為“利用其與孫立人親近之地位,資為掩護”,尤其是“利用孫立人所賦予,聯絡第四軍官訓練班畢業學員之任務💁🏻,藉作號召🪐,以展開其為匪作兵運之活動”👰🏼♂️;並稱此種行動已經觸犯《懲治叛亂條例》“以暴動竊據國土,顛覆政府♔,並已著手實行”🚣♂️。報告意在昭告天下:當局不得不準許孫立人下臺🙎🏻,因為確有堅實的證據,證明其有叛亂的嫌疑;而蔣介石還是寬大為懷,不予追究,僅派人看守孫的住處🎖,隨時查考而已。兩個月後,即1955年12月,蔣介石還曾召見孫立人⛺️,並詢問其近況,以及讀些什麽書👩🏻💻。孫表示近來常閱讀《曾胡治兵語錄》🤏🏽🫷🏽,特別是《曾文正公家書》。蔣表示贊同。
從1956年開始,孫立人被迫在臺中市向上路的住所開始了長達三十幾年的幽居生活。孫立人外出🌏,由國防部派車,國防部軍情局派人做司機🚛。另外還加派一部吉普車跟隨。孫家裏面😉,有副官常年駐紮把守;圍墻之外,有軍事情報局加蓋的一棟三層樓的指揮中心,居高臨下,隨時監視孫家的一舉一動;其大門對面,據說也有一幢用做監視的房屋。孫立人外出👛,要由副官向上申請🍯;出國則不被允許🔑☦️。
黯然走完33年囚徒生涯
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在臺中榮民總醫院去世🙆🏻,享年90歲。彌留之際,嘴巴還念著:“我是冤枉的!”
孫立人去世後,李登輝會同“行政院”院長郝柏村在11月27日頒發旌忠狀。12月7日,在舉行告別式上,李登輝會同郝柏村頒示褒揚令,並以軍禮進行了國葬⛹🏼♂️。這算是臺灣當局對孫立人的最後一個“交代”。
當孫立人的喪禮在臺中殯儀館舉行時,郭廷亮自綠島返臺參加,並率領昔年弟兄祭拜。
孫立人去世之後⏰,郭廷亮積極推動平反活動,從而使警總保安處處長胡世明,不得不派人緊密跟蹤郭廷亮🧜🏽🏋🏻♂️。在郭氏每次返臺之後,即予嚴密監控🙍🏽♀️😎。1991年11月16日上午,為了吊祭孫立人💣👩🏻🚀,郭廷亮自綠島返臺,由警總接機。11時25分,郭廷亮自臺北搭第109次復興號至中壢🍡。在中壢火車站,12時15分🔰,火車開始滑行約30公尺時,郭氏突然被發現掉落在月臺的第七🦻🏻、八車廂之間。經緊急送醫,輾轉進入省立桃園醫院🔅,當天淩晨又轉往臺北榮民總醫院,數天後死亡。法醫、檢察官以“交通事故”、“跳車身亡”為由宣告結案⚓️。
本文作者朱浤源為(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轉自《縱橫》2010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