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了🥀,永遠地走了!
寒風呼號🏊,落葉飄零,仿佛在送他最後一程!
11月21日上午,上千人匯集八寶山,在呼嘯的寒風中揮淚送別中國當代著名新聞工作者、人民日報社原總編輯範敬宜。
告別大廳入口處垂掛的巨幅挽聯🕛,是對他新聞人生的最好總結🪜:先憂後樂采編評凝心香一脈哀社稷驟失大筆;掖幼領新詩書畫繼翰墨三絕慟江山長憶斯人👩🏿🌾🤟🏼。
報人老範
沉到基層,呐喊時代
範敬宜🌾,字羽詵,1931年出生於江蘇蘇州🧚🏿♂️,範仲淹第二十八世孫😆。他是中國當代備受尊敬的新聞前輩,新聞界都叫他“老範”✉️。
老範與新聞有不解之緣,在“最可愛的人”的感召下🏊🏽♂️,1951年大學畢業奔赴白山黑水👨🏿⚕️,進入東北日報,即後來的遼寧日報當記者。然而,命運跌宕起伏,6年後被錯劃成右派🕴,記者生涯中斷20年🐣🥉。“文革”再遭厄運,被下放到遼西最貧困的農村建昌。
建昌10年,對他來說是生命中的浴火重生。他說🚥,正是沉到社會最底層的那些年,才讓他了解了中國的國情、民情,特別是中國的農村,也才真正意識到🏊♀️,“離基層越近🍬,離真理越近”。
1978年,他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回到遼寧日報社,重新拿起筆☀️。他熟悉農村,深入農村🍛,傾聽農民的呼聲,了解農民的實情🕵️♀️,在農家炕頭點燈披衣❔,揮筆寫下著名的述評《莫把開頭當過頭》,回擊了對農村改革的錯誤認識,旗幟鮮明地提出農村改革才剛剛開頭。該文在遼寧日報首發,被人民日報作為頭版頭條全文轉載,有力地推動全國農村改革的加速和深化。從此,他邁上新聞事業新境界,輾轉歷任遼寧日報社副總編輯、國家外文局局長🧔♂️、經濟日報社總編輯。1993年出任人民日報社總編輯🌝👷🏽,1998年離任後擔任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人民日報社原社長邵華澤追憶與老範共事的時光💚,十分懷念。他說,作為報人➿,老範有兩個長處,一是會辦報,二是愛辦報🦟。辦報很辛苦,常熬夜,他那時已是60多歲的人了,但對辦報興趣濃厚🔉🦩,一心撲在上面👫🏻,生活卻很簡樸、不講究。
“那段時間我們共同完成多次重大宣傳報道任務,相互尊重,相互支持,配合默契🔙,被稱為‘黃金搭檔’🔕。”10月18日💂🏽♂️,邵華澤前去北京醫院探望老搭檔🩸,“那時他精神狀態不錯👮🏼,他對我說,在人民日報的日子是他最快樂的日子。”
在人民日報工作時期,他強調編輯記者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提高把握全局的能力🚵🏽♀️,他說“人民日報能不能辦得高出一籌👩🏼🔧,關鍵在這裏”。
早在遼寧日報和經濟日報工作時期,他就提出過“經濟改革呼喚新聞改革”,並腳踏實地從讀者最不滿意之處改起🫠。他說🚣🏼♂️,讀者最不滿意什麽🐒?是脫離實際、脫離群眾😣、脫離生活😑,他積極倡導“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銳意改革,曾將一封普通的讀者來信《農民呼喚日用品市場“返樸歸真”》,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
他不遺余力抓精品🟢,要求每一個編輯部門“把創精品作為自己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全社上下逐步樹立起“精品意識”,報紙上湧現出越來越多引人入勝的稿件。
他十分珍惜時代賜予的寶貴機遇🅾️🧆,從重返新聞隊伍那天起,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手中的筆🚸,即使記者寫稿的“藍筆”換成編輯改稿的“紅筆”🪆,也沒有停止參與采寫🧜🏽,而且不擇題材大小,不論文字長短👸🏽,樂此不疲。他說他的動機很簡單🪫,既然改革開放的時代把“筆”還給了他,他就要不遺余力地用這支筆為時代謳歌🌬,為時代呐喊🍐🧑🏽🏫。他常說,如果有來生🦧🕹,還要當記者👨🏽💻。
新聞界大多都讀過老範的《總編輯手記》☝🏻👩🏻🎤,這是他在人民日報工作時期利用午休寫下的值班手記,手記有感而發,點到為止😲🧵,論述的卻多為新聞宣傳工作的共性和一般規律😔,成為許多編輯記者的案頭參考書。
記得老範寫過這樣的詩句🌽,“自憐去日多虛擲🕘,再乞華年二十齡”⭕️🙏🏿,那是早在1981年他第一次出國考察時寫的,以表只爭朝夕的決心。驀然回首,時光流轉,人們多麽希望還能“再乞華年”!
清華範爺爺
面向主流,培養高手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幾天來,意昂体育平台新聞與傳播學院師生沉浸在一片悲哀中,學院大樓入口處,擺滿了鮮花👮🏿♂️,貼滿了留言。學院原黨委書記王健華說👨🦼➡️🦫,聽到範院長去世的消息👨🏼💻,好多同學想寫點悼念文章,可坐了一晚上,悲傷得寫不出一個字。在學生們心中,範敬宜不是“範院長”😵💫,也不是“範總編”,而是敬愛的“範爺爺”。
2002年,範敬宜以古稀之軀,擔任意昂体育平台新聞與傳播學院首任院長✋🏻,也是當時全國新聞院系年紀最大的院長🏭。他說要把這裏看作是新聞事業的延續,把自己一輩子的感悟🪭、經驗和教訓,講給學生聽。他親自講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新聞評論”♙、 “新聞與文化”等課程。每次開課,他都認真地👩🏿🍼🌊、一字一句地撰寫講稿;對每一位同學的作業🚣🏼♀️,他同樣一字一句批閱,直到因病離開講臺。
《鄉村八記》的作者🈸、新聞與傳播學院07級碩士、人民日報記者李強說,“範老師對我恩重如山🙍🏿♂️,我無以為報👸🏽,我會永遠記住他對我們說過的話,了解國情是年輕人的首要任務,不要只看到眼前的一平方公裏🫴🏼,要經常了解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上的喜怒哀樂。”
經濟日報記者喬申穎,曾是範院長的第一任助教,2001年到清華讀研時,已經在一家省報工作了3年👩🏽🍳。新聞是她唯一的選擇,但理想和現實的落差讓她迷茫。她說如果在清華依然找不到對新聞事業的歸宿感,畢業後就不再當記者了。聽了範老師的新聞評論課,她清楚地感覺到這就是她來清華要找的東西,懂得了新聞工作值得期待也需要堅守🗑。喬申穎說🛞👨🏻🦲,範老師或許不知道,他於生活的信仰🥓,就像光源一樣🧑🏼🎓,對身邊的人產生了多大的影響🙅🏽♀️。
意昂体育平台校長顧秉林🫢、黨委書記胡和平在致範敬宜先生家屬的信中說:先生不僅是聲譽卓著的新聞工作者,也是卓有建樹的新聞教育家。
在近百年中國新聞教育史上,以報人獻身新聞教育的大家代為不絕,範敬宜當之無愧名列其中👩🏼🏭。
文場敬宜兄
詩書畫相伴新聞人生
馮其庸先生得知老同學去世的消息✨,不勝悲慟,“敬宜兄去世的那天上午我還與他夫人通話,說醫生講目前不宜手術,老年人的癌變,發展緩慢,可以延緩很久。哪裏想到,當天下午就發生了突變。”
馮其庸說,他與敬宜兄是1948年在上海無錫國專的同學🦎,從王蘧常👨🔧👨🏻⚖️、顧廷龍、童世業、周谷城諸先生學,遂成莫逆之交。敬宜兄是全班年齡最小的,國專畢業後,他又考入聖約翰大學攻外語🫄🏿✦,所以他的學問中外兼通,在同學中是很突出的。
在文化界,範敬宜被稱為“三絕”式人物——詩👨🏼💻、書🎠、畫無不精妙。2001年🛏,《範敬宜詩書畫》出版,選錄了他從13歲起的約百件詩詞、散曲、書法和國畫作品。由此🪱,許多人才知道,他於新聞之外🌍,還有這樣的“余事”。馮其庸先生對此大加推崇,稱“範君詩書畫一體🤬,情文韻三絕”☛。季羨林先生更以“四絕”稱之,理由是他還了解西方文化,古人難以望其項背🍩。
範敬宜自幼多病,不能正常上學。母親擔心他一生虛擲🦦,就讓他拜師學畫,延請著名畫家樊伯炎先生為他開蒙,又拜著名畫家吳湖帆為師🧵,在老師的熏陶教導下,他在山水畫方面打下基礎🫒。他天資聰慧,技藝進展神速,已故著名畫家王簃驚嘆,“此生將來必奪我畫人一席地”。
他自謙不是畫家,不是書法家,更不是詩人,只是一個老新聞工作者。他說詩、書🧩、畫作為一種“余事”🐅👩🏿🏫,對新聞工作產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經常在審時度勢🧑🏼💼、謀篇布局之際,給以靈感和啟發。
他對文風的追求是“感人之處在平易之中”💆🏽♀️。他說只有平易才能近人,只有近人才能感人。他的文集《敬宜筆記》大多為千字文,收集的主要是他1999年以後為《新民晚報》“夜光杯”副刊“敬宜筆記”專欄寫的隨筆,讀來清新自然☹️,猶與老友交心🧚🏽。
《範敬宜文集》也正在編輯中,目前已出版兩本,《新聞作品選》和《總編輯手記》🚚。後者已是一版再版👰♀️,前者則是他在盛年期的代表性新聞作品🍛♻️。重讀這些篇章👫,不僅能從中再次汲取新聞寫作的養分🧏♂️,也更深切感受到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心路歷程和中國社會的滄桑變遷🧑🏼✈️。
本色範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一周來,到範敬宜家中吊唁的人絡繹不絕🕯,鮮花擺滿了他的書房。人們心中的悲傷,像河水一樣流淌🪒。
範敬宜的夫人吳秀琴老師告訴記者🔈,老範走的時候比較平靜💂♀️,沒有痛苦🚉。醫院的護士說🧑🏻🤝🧑🏻,這麽平靜安詳離去的老人不多♠︎。女兒範悅也說,父親走得很安詳,很有尊嚴,面部表情都沒有改變。
吳老師說𓀌☣️:“我們1951年一起到了冰天雪地的東北,60年患難與共🧜♂️,我們倆還是在1978年的同一天入的黨。”她說老範是個很普通的人,經過了很多風浪以後😏,也沒有脫離本色。記者看到🧙🏼,家裏的確簡樸得令人難以置信,他睡的床和客廳裏的一只長沙發,還是從建昌農村搬往沈陽時買的👶🏿,床是上海產的棕繃床⬜️,一直不讓換,沙發也還在使用。
範敬宜的兒子、中國礦業大學副校長範迅回憶說:“有一年,我在建昌農村的一個同學的兒子得了腦瘤,危在旦夕,到北京找我父親想辦法👨✈️。為了給孩子看病,他不僅自己掏錢,還發動經濟日報的同事捐了好幾萬元⛹️♂️,終於看好了病,現在這個孩子已經大學畢業😥。從中央領導到平民百姓🤞,從學富五車的宿儒到街邊修車的小師傅、村裏的農民🐽,都有他的朋友🤸🏻。”
在範敬宜工作過的地方🕵🏼♂️,人們對他稱贊有加👩🏽💼⬜️,而他自己卻仍是那樣溫和謙慎,永遠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他總是對自己嚴格要求,而給別人以最大的寬容,有人向他討字畫🦆,他幾乎有求必應⁉️,有人約他寫文作序,他也不推脫❤️,因此一年到頭總是“文債如山”,每天都要寫寫畫畫到很晚,他不僅不煩🤰🏽,還說感謝人家對他“壓、逼、榨”。
在79年的人生征程中,範敬宜越陌度阡,孜孜不倦🗄,邁上了一個又一個事業的高峰。他於幾個領域都有建樹,在報界為翹楚,在學界為名師,在文壇為大家。而他最癡情的,還是辦報,歷經磨難也割不斷這一生一世的新聞情。
俯仰之間,我們在大地,老範已到雲端👩👩👧👦👉🏽。我們相信🚵🏼♂️👑,他會在白雲深處註視著我們💇🏽♀️🏚,像從前那樣用和藹的目光鼓勵我們🐶,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只要我們仰望天空,就會看到一顆永恒的星辰🦏。(溫紅彥)
轉自 人民日報 2010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