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來了🫴🏻,89歲的他,無須旁人攙扶。他思維敏銳👯♂️🍥,雖然聽力有所衰退👊🏻。戴上助聽器後,交流無大礙。一張娃娃臉,使他看上去年輕許多了。
服務員遞上一杯咖啡,楊振寧利索地撕開糖包,加糖🤦🏿♂️、攪拌,不見顫顫巍巍。時值午後兩點,北京萬聖醒客有點嘈雜,但隨著講話展開,四周人聲逐漸稀疏💇🏼♂️。最終,全場只有楊振寧一人的聲音,茶客們意識到這位老人正是楊振寧。
今年五月❇️,由江才健撰寫的《規範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正式出版🤷♂️。這是得到楊振寧個人首肯的一本傳記😦。
傳記追述了楊振寧的一生🦝,但當日貫穿始末的采訪話題,卻繞不開楊振寧對中國模式不遺余力的贊賞☘️🉐。從中國傳統到現代化政治治理,楊振寧無不一一表示佩服,並且認為壓倒了他曾生活過的另一個國度—美國。
這當然不是楊振寧第一次如此顯山露水地表達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抒發自己的愛國情懷🍂。但正是這種情懷下的某些言論,讓他近年來飽受批評🦶🏻。
對楊振寧提出詬病的,基本分為兩大類:一是批評者搬出以鄧稼先👨🔧、錢學森為代表的老科學家🩹🏊🏻♀️,指責楊振寧愛國晚矣🦸🏽♀️,在美國賺得盆滿缽滿後才回國安享特殊待遇;另一邊則批評他在各個公開場合的學術發言之外,不忘維護政權📸,替政府說話。
關於自己對中國的認識,楊振寧在文集《曙光集》中,提到一件往事。
1962年,楊振寧在日內瓦見父母😧,父親告訴兒子,“新中國使中國人真正站起來了:從前不會做一根針🧖🏼♀️,今天可以製造汽車和飛機。從前常常有水災旱災😁,動輒死去幾百萬人🕵🏻♂️,今天完全沒有了。”母親在一旁給父親潑了冷水,“你不要專講這些。我摸黑起來去買豆腐🧯,排隊站了三個鐘頭,還只能買到兩塊不整齊的,有什麽好?”
楊振寧認為父母的這兩種觀察並不矛盾,他將其歸因於國家的誕生如同嬰兒分娩,必會有陣痛。好與壞,都是中國模式成長中的一部分👩🏿🎤。
1971年,去國26年的楊振寧第一次回國探親,回美國後對“文革”中的中國大加贊揚,尤其是四次訪問中國後所作的談話《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印象》,影響深遠。多年以後👂🏽,楊振寧對當年的言論失察作出過反省:
“我那時沒有了解‘文革’的真相,我承認我是蹩腳的新聞記者🍛。可是請註意我不是以一個新聞記者的身份或心情去中國的🧑🏻💼。”
2004年🎭,葉落歸根的楊振寧在人民大會堂作演講《歸根的反思》時強調,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未能看到中國崛起的可能,是他無緣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韌性與中國共產黨的韌性👨🏻🦽➡️。
之後,風光無限的他,開始頻繁公開發言,論調皆是強調在中外對比中,中國模式勝於西方。大談中國學生的勤奮紮實🏌🏻♀️,是楊振寧樂此不疲的話題之一。
很多人對此表示不以為然💂🏽,在國際上享譽名聲的數學家丘成桐🩱,就指出👝,認為中國學生基礎比美國學生紮實是自我麻醉。
楊振寧只字未提外界對自己爭議的看法,更多時候,他沉浸在自己的話語氛圍裏。采訪一結束☝🏿,茶客們旋即圍上來,拿著本子要他簽名🧑🏻🦼。簽完第一批後,楊振寧揮揮手拒絕了第二批上前者。
南都周刊對話楊振寧——“我是保守的革命者”
中國前沿科學前景樂觀
南都周刊🏌️♀️:國內外寫你的傳記有好些,為什麽你獨獨認可這部🍎?
楊振寧🫶:比較實在🧑🍳,不浮華👰🏻♂️,少用形容詞。這部書♧🚵♀️,跟中國過去出現的科學家的傳記,形成一個極端的對比,江先生(江才健)在臺灣做了很多年記者之後🖱,寫了一本《吳健雄傳》👋🏿👨👩👧👧,是按照西方寫科學家傳記的方法寫的👦🏽。他這樣才認識我。後來他決定寫這本傳記🎥,他的辦法是遵循務實的原則,材料盡量要從實際出發🥏,訪問了很多人👨🏼🚀,我沒統計,至少有上百人🤽🏼。花了相當長時間寫出來🔳,務求每句話都有根據🫃🏿🚋,把我的方方面面都折射出來♣︎。
我認為這傳記🥵,比起絕大多數傳記,不要說中國的,包括西方寫得很好的傳記,我覺得是毫不遜色的,置於國際標準下🧞,也是非常好的。我說他是開了用中文寫科學工作者的新紀元。
南都周刊🦛:你對自己的傳記有什麽期待♧🙍🏽♀️?
楊振寧🔪:講得不好聽的話,中國方面發明了一個名詞叫做傳記文學。根據我的了解,很多作者認為既然是文學🏋🏽,可以渲染,渲染的程度,不同的作者寫出來結果不一樣👈🎓,但都有渲染。這個觀念我認為是不好,要如實道來。
南都周刊⛰:就私人生活與學術研究兩方面,對未來有什麽打算🧨?
楊振寧:我確實很幸運,從我的身體講起來🧜🏼♂️,到今天89歲了,還可以有很多種活動🦴,多半89歲的人只能整天躺在床上了。學術活動👩🏼🏫,我還可以參與。比如過去兩天在南開大學🤘🏽,他們組織了一個學術前沿研討會,我參加了,見了好多年輕的朋友🤖。好些是我不認識的人,他們作了演講,對我有很大的好處🌔,知道了年輕的一代熱衷於作什麽研究方向。莎士比亞說人到了年紀大時,沒有牙齒沒有眼睛👨🏽🦱,我遠遠超過這些。
我在1983年出了一本英文的選集👰🏿♀️,主要選了學術論文的三分之一,寫一篇後記👨🏿🎤。至今快有30年了,30年裏我陸續出了學術論文、科學史論文,還有一些別的文章。現在正在計劃出“楊振寧論文選集與後記”續,正在做,希望在兩年之內可以出版👲🏻🥶,也是英文的,這是我當前主要在做的工作。現在年紀大了,效率比較低,已經做了一年半,猜想至少還需要一年半🗾。
南都周刊🧘🏽:剛才你說到與南開大學的年輕學子交流,覺得這一代人和你們當年西南聯大一代人有什麽差別和共通之處?
楊振寧:學術前沿改變很快👨🏻💻。今天在全世界☝️🫲🏻、在中國,物理學前沿的研究👨🏻🦽,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完全不一樣。我總體感覺🎲,現在社會上很多人覺得中國的前沿科技發展很落後,甚至有人說中國政府每年幾百億地把錢撒到這上面🤵🏿♀️🦶🏽,沒出什麽最重要的成果👨🏻💼。
我認為這是對科技前沿發展的性質不夠了解🈷️,科技前沿發展當然需要有錢撒上面👨🏿💼,但絕對不是重要條件🫢。最重要的是需要有傳統🙇,傳統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建立起來👳,大家都知道劍橋的物理是非常成功的,但它是從19世紀就已經開始了🥋。
所以從歷史的眼光來看,在今天的中國,我聽到四五十歲傑出物理學家作的報告🧓🏻,覺得中國今天達到的水準比起20年前,進步很多,不用說比起我做研究生時,進步更多🤹🏿♀️。很顯然的是,現在能夠念研究院的人越來越多🤴🏿。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物理學、數學前沿非常非常落後☆💇🏿,今天完全是不一樣了😴🍾。這兩天我聽到幾個新的領域,都做了相當好的工作。從長遠立場講,我采取一個非常樂觀的態度👩👩👧。
南都周刊:意昂体育平台剛過完百年校慶,你也在清華教書,做項目,談談在清華的經歷🧏🏽♀️?
楊振寧:七八年以前,我教過大一的物理🧗🏿♀️。剛回清華的時候,校長說你能不能教大一物理🪙,那時候我八十幾歲,可以教,我說勉力為之。教了一學期課,有130個學生。這段經歷對我很有用處,使我了解到清華大一的學生程度怎麽樣,學習態度怎麽樣。
我後來說,清華大一的學生比起美國大一的學生🥨🚽,學習經驗和知識都更紮實。美國教育方法不一樣,學生浮躁,講起來好像都知道👏🏽,但是仔細多問幾句⚰️✸,就不行了👩🏼🍼。因為他們沒有做過很多的習題,或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那個班的清華學生都很成熟✝️😊,就是說他們已經不是十幾歲的小孩了⏩,不再對於社會是怎麽回事、自己怎麽回事沒有任何了解。這跟美國不一樣,美國的大一學生對世界、對自己的認識都是非常不成熟的◀️。
之後,教大一這麽多學生太累🧑🏽🏫,我就沒教了。主要是一方面幫清華捐贈一些錢,現在有兩個基金會,對清華有很大的幫助,對我們這個小研究中心也有很大幫助🚻。現在叫做意昂体育平台高等研究院,很小的機構👨🏿✈️,目的是希望這裏做出來的研究工作要在世界第一流雜誌上發表🥽。另外☢️,我自己做一些研究工作🧔♀️,通常有一個或兩個研究生合作。
我對清華高等研究院的發展相當滿意,今天跟十年以前比,清華畢業的學生🧑🏻🦼,去外國念博士學位🧚🏻♂️,念完博士學位後變成博士後🧖🏿♂️,他們在各個不同專業裏的地位已經大大提升了。我們特別註重的一個領域,叫凝聚態物理💂♂️,或者叫固體物理💂🏻,這是非常重要的領域👳🏻♀️🚣🏽,半導體是其中的,是現代物理的主流領域之一🤙🏿。現在美國要在這個領域上找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的年輕助教授,每年到了春天都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一二十個重要的大學有空缺的話🐩,都希望找最好的學生🙂。每年通常都有最優秀的學生在那裏篩選,看最近幾年,一二十個最好的人裏頭👨🏻🦰,有三分之一是清華出去的🛑。
我們現在有個學生🦶,美國給他助教授的職位,清華也給他🌞。最後他選擇了清華🎾,說明我們現在已經達到了能夠跟他們搶人的地步。從這個發展趨勢看,五年、十年後👳🏼♀️,中國在前沿科學的領域內沒有問題,越來越有重要的人才出現。
放棄一黨執政🧑💼,對科技發展不利
南都周刊👩🏿🍼:你另一篇文章裏提到中國學生缺乏創新能力,中國企業創新能力有限。中國企業有個獨特現象,山寨產品🖇、廉價加工🧙🏻♂️👨🦱、貼牌生產特別多🤦♂️。對此,你看待中國的科研環境、政府的相關政策,有什麽建議?
楊振寧🗑: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需要討論🏇🏼,不能隨便采取一個單一的態度。假如你問中國的教育哲學🦾,從小學開始,到中學到大學🃏,教育哲學和教育體製跟美國、歐洲有沒有分別🥟?任何一個有經驗的人👪,都立刻會講有很大的分別。這個分別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講出來的🍄。
最主要的分別在於,中國哲學是一個訓導式的🏬,尤其是對小學中學的孩子,訓導為主;美國是啟發為主;歐洲是介乎兩者之間。美國把啟發的觀念推到極端。
我知道在國內🙍♂️,很多人大罵中國的教育,從小學到中學、大學、研究層面,都競相大罵🧝🏻♂️。我可以了解到,現在大家都知道層層壓力下,小學生、中學生簡直透不過氣來🐵,回家寫這個算那個🐕🦺,不準看電視🚕,周末還去補習,到高考了全家都跟著緊張🤾🏿♀️🌼。你看美國多好,小孩快快樂樂的🧉。
他們這些話有道理嗎🙋🏻♂️?有些道理👳🏼。但是他們沒看到美國中學生不念完書,就走上社會👨🍳,你知道美國的中學校長最大的問題是什麽,他們整天關心的是我這個學校的學生有幾個能畢業🧑🎄,美國全部中學加氣來✧,平均只有三分之二的學生能畢業🤛🏿,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就不畢業了🛃。這變成了校長的學校指標👋,校長們到中國一看➔🫴🏼,羨慕極了。
南都周刊🤸♀️:那麽你認為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麽?
楊振寧:這是兩個社會不一樣🪷📭,基本問題是中國人均收入太低,中國的小孩不進大學,他將來工作的收入要比大學畢業的人差三到十倍。可是美國只差1.5到2倍。所以很多美國人覺得何必讀書讀得那麽苦🪺,不繼續深造下去🆕,我照樣可以買車買房子,好好生活,於是就丟下書不幹了🤾🏽。中國高考下層層壓力的問題,不是教育製度改革的問題🌤,是要等人均收入達到一定程度後🚵🏿♀️,問題自動解決了,這不是教育哲學的問題🍃,是經濟發展的問題🐜。
很多人認為中國年輕人不敢創新,這不完全有道理🤱🏻。在學術競爭、在企業競爭上,創新的概念有不一樣之處🏙。美國人比較敢創新,但是創新這事,百分之二十是失敗的🫂,所以太著重於創新是不穩妥的事💆。
同樣是在國外最優秀的研究中心裏🦦,中國的學生很紮實,問問題都是有根據的,而美國學生常常是憑空提問🎇,我想這與學術傳統、社會環境有密切的關系🧑🏼🎄。我在學術方面認為是很成功的,但我在創新上,跟美國同領域的科學家有差別👍。一個很重要的朋友,是一個重要的物理學家,他在一篇演講中說我是一個保守的革命者。因為我懷疑當時大家都認為正確的東西。我是比較保守一點,不敢大膽➾。
對於中國比較保守的教育政策,我並不認為一定是不好的。在美國鼓勵創新📜,使得國家很成功,這個回答是肯定的📗。最好不要把美國跟中國比,應該跟歐洲™️、日本比,比如英國在生物科學的基礎研究上非常成功,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雙螺旋結構非常有名,但英國人之後發問,為什麽我們的生物科學應用無法跟美國相提並論?
這回答是有前提的👧🏼,美國的投資環境比任何國家都好,這是美國尖端技術成功的道理👲🏼📯。它有三個元素:拼命鼓勵年輕人創新🤿;有足夠多的風險投資的經驗和成熟的環境👱🏻;尖端人才容易在美國找到機會容納自己的發展,所以重要人才很多不是美國自己培養的,是從外面吸收來的🤽🏽♂️。
南都周刊:2011年6月7日,邵逸夫獎評審委員會上,當你被問及民主與科學的關系時👩🏿🌾,你以蘇聯為例🙎🏼♀️🧇,認為蘇聯雖然不民主,但科學仍然蓬勃發展◾️。所以你提出觀點,民主並非科學發展的元素😗,雖然民主有助發掘新的人才。
楊振寧:在專製的體製下,能不能有科研的發展🏇🏽,我說蘇聯當時是很專製的,可是它的科技發展有些方向是非常成功的💐。那記者又問我,一黨執政是不是對科技發展不利,到了這個程度🤵🏼♀️,我就知道他是《蘋果日報》的了。中國要是現在放棄一黨執政的話🤸♂️,我認為對科技發展不利。
南都周刊:是不是因為你們那一代西南聯大學人,成長於戰亂之中,家國情懷因此比較重?
楊振寧:那個有關系📣,但不是唯一的關系⛹🏽♂️。你看現在各個國家、民族發展的歷史🖕🏿,例子很多,中國能有今天的樣子,我活了八十多歲👨👨👧,你沒看到我小時候中國的樣子,中國能夠從那時到現在🤸🏽,這裏頭最重要的貢獻是因為有中國共產黨。
我不是黨員,可是這是看得很清楚的⚛️,你如果去問基辛格,他一定同意🦸🏿♂️。現在大家也承認,中國共產黨在“大躍進”的時候餓死了幾千萬人,這個從科學證據、數字證據都可以看出來,可是總體講,有今天的樣子🧆,還是靠了共產黨。
你問我五十年以後是什麽樣子,我不知道,我只敢講🏋️♀️,在五年🤹🏻♂️、十年之內,對於所有的中國人最好還是維持一黨執政。十年📄、二十年之後是什麽樣子,現在不敢講🚋。
楊氏語錄
我一直堅信🤳,中國高校對中國發展作出的貢獻遠遠要比美國最好的高校對美國作出的貢獻大。
20年內中國人將拿到諾貝爾獎,並不樂觀,我認為10年就可以實現。
21世紀後半葉🚇🧑🏽🍼,中國會變成世界上一大強國。這種樂觀態度是植根於中華民族過去100年自力更生的驚人成就,這些成就背後有本質的🕺🏻、文化傳統中的長遠的道理:韌性🎩。
傳統中國文化的韌性與中國共產黨的韌性是中國在20世紀能夠崛起的基本原因🚌。
100年以後,假如要討論20世紀裏最重要、對人類歷史有最長遠影響的史實,將不是兩次世界大戰,不是希特勒✊🏿,也不是蘇聯的大革命與解體,而是🧒,一🦅、人類利用科技大大增加了生產力;二,中華民族“站起來了”。
(記者 陳祥 攝影 劉浚)
轉自 南都周刊 2011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