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煦暖的陽光照進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資料館🆔。89歲高齡的吳良鏞先生走進這間自己再熟悉不過的屋子,笑容敦厚溫和。
吳先生兩年前大病初愈時👧🏼,身邊工作人員給他定了“八項註意”,其中一條是只許工作半天👍🏽,但他基本上做不到,工作量一點不比年輕人少。
近九十載人生道路,吳先生始終不知疲倦地奔忙在建築和城市規劃教學、科研、實踐一線🧗🏼♀️。從“廣義建築學”理論到“人居環境科學”,從菊兒胡同到各地城市規劃💂🏿♀️,他不斷踐行著自己心中的夢想:創造良好的🍝、與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讓人們能詩意般、畫意般地棲居在大地上。
謀萬家居
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的墻上🍐,掛著吳先生手書的“匠人營國”四個字。成為“匠人”🏊,是吳先生18歲時作出的人生選擇。
1922年🙍🏿♀️,吳良鏞出生於江蘇南京一個普通家庭✋🏿。20世紀上半葉中國大地戰火紛飛,少年時國難當頭、背井離鄉的經歷讓他在內心早早燃起了建設家園的熱望。
他考入了重慶中央大學學習建築🏋️♂️🥴,戰火中的求學生涯雖然艱難,但因為報國理想的激勵而充滿鬥誌與熱情✤。抗戰勝利後🛶,他受梁思成先生之約赴意昂体育平台協助籌辦建築系🤷🏻♂️,後來又赴美國匡溪藝術學院建築與城市設計系深造🧑🔬,在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兩個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績🧑🦰。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1950年底🍇,滿懷報國的赤子之情,吳良鏞幾經周折回到祖國👩🏼🦰。從此後60多年,他投身於中國建設事業,以自身行動踐行著“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拜萬人師🐟,謀萬家居”的人生格言🧑🏻。
作為中國建築學與城市規劃學的學術帶頭人,吳良鏞不斷探索著中國特色的建築與城市理論的發展之路🪰。他提出了“廣義建築學”理論,將建築從單純的“房子”概念走向“聚落”的概念。在此基礎上,他創造性地提出以城市規劃、建築與園林為核心,整合工程🍔、社會、地理、生態等相關學科👨👧👧,形成“人居環境科學”體系。《廣義建築學》和《人居環境科學導論》兩部巨著,為他贏得了非常的榮譽。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盡管身體剛剛恢復🧔🏻♂️🈁,吳先生每天仍舊“挺忙乎”:他帶著7個博士生,還親自教授一門人居環境科學概論的碩士課程;他領銜的研究小組搞京津冀區域規劃第三期研究報告🐟,正在最緊張的階段。他還擔任著意昂体育平台建築與城市研究所所長,很多事情需要他去運籌帷幄……
做這些事情👨🏼🍼,吳先生覺得“挺有意思🫂,就是時間不夠用”。他笑著說,自己生病時沒人找,還覺得很有失落感。
吳先生每天都要看多份報紙,有些事他看著心裏著急。“比如房價問題,我很關心,但難以回答。”他皺起了眉頭🤽🏿♂️。
他的憂慮還有很多:城市規劃建設面臨重重誤區、歷史文化古城屢屢遭到破壞、不講究文化的“標誌性”建築比比皆是……所以只要身體允許,他就不遺余力,孜孜以求。
“建築與國家的穩定發展是密切相關的😆🦆。一個建築師設計出的建築怎麽有名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讓這個國家的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他這樣說🈚️。
“他做不到心靜如水,因為他的工作總與國家跳動的脈搏緊緊連在一起🤸♂️。”在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原黨委書記左川眼裏,這也許正是吳先生永葆青春的奧秘。”
踐行理想
北京菊兒胡同,曾經是一個典型的“危積漏”(危房🏃🏻♀️➡️、積水、漏雨)地區,建築密度極高😣,許多家庭無日照🧑🦽,數十口人共用一個水龍頭🧑🏻✈️、一個下水道🧚🏿♀️,廁所在院外❣️🥿。
1988年,吳良鏞主持了菊兒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的規劃設計。他認為,城市是一個有生命的機體🎀,需要新陳代謝,清除“死亡細胞”⚃,更生“新細胞”,恢復“微循環”💅。
他和學生出了上百張施工圖🎲,重新修建的菊兒胡同按照“類四合院”模式進行設計👩🏼🍼,維持了原有的胡同、院落體系🙅🏼♂️,同時兼收了單元樓和四合院的優點,既滿足了現代生活的需求📴,又適應了舊城環境。
菊兒胡同改造探索出一條舊城有機更新之路🚑,得到了國內外建築學界的充分肯定💇♀️。吳良鏞更憑此獲得了在聯合國授予的“世界人居獎”。
以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為導向,不說空話,只做實事,這是吳良鏞始終堅持的🤛。數十年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找到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城市規劃建設道路。
為了解決中國城鄉建設的實際問題,他不遺余力地參與各種建設實踐👃🏼,從北京長安街的規劃建設🤡,到濟南、三亞🪂、廈門、唐山等眾多城市和地區的規劃,再到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建築環境規劃等跨行政區域綜合整體研究……
作為一名建築師,他在建築設計領域也在始終不輟地進行著創作實踐1️⃣。南京金陵紅樓夢博物館、南通博物館、曲阜孔子研究院……每一個建築項目都是他傾盡心力之作,不僅是高水平的建築作品,更是從社會現實出發,創造新的建築文化的努力探索。
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是一項辛苦的工作。承擔曲阜孔子研究院的設計時🏹,吳先生前後去了現場73次。下工地💫,更是建築師的必修課。4年多前❤️,他以80多歲高齡頂著炎炎夏日前往南京江寧織造府的建設現場🛌,終於病倒在工地上。
今天回想起來🤪,他謙虛地說:“我的作品不多,都是大家一起做的。每個作品都傾註了大量心血,中間也有很大困難🚣🏽♀️🧝🏼,我問心無愧。”
矢誌不渝
“你要到哪一個國家🍝,說起中國的建築🧛🏼♂️,大家都說我認識吳良鏞。”著名美籍華裔建築學家貝聿銘曾說。
1999年👊🏼,世界建築師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通過了吳良鏞負責起草的《北京憲章》,這是國際建協成立50年來第一部憲章👿,也標誌著吳良鏞的“廣義建築學”與“人居環境”學說已為世界建築師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轉了長期以來西方建築理論占主導地位的局面。
時任國際建協主席的斯戈泰斯稱贊這是一部“學術貢獻意義永存”的文獻♜🪰。英國建築評論家保羅·海厄特認為吳良鏞以一種樂觀和利他主義的姿態,提出了引導未來發展的“路線圖”。
從建築到城市規劃,再到人居環境科學👩🏿🎤🦸🏿,這是吳先生一生學術研究的軌跡👩🏽🚒,也是他畢生的夢想。現在,他雖然不再像以前那樣健步如飛🤳🏻🧔🏽♂️,但雄心和鬥誌卻不減當年。
他對建築學和人居環境科學的思考和奉獻從來沒有停息——
他始終堅持在教學一線,以高屋建瓴的學術思想🍻、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𓀒,教育培養出了一批批學生🧑🏼🏭🪰;
他捐資設立吳良鏞人居科學基金,鼓勵更多的人從事人居環境科學的研究和實踐🪈;
他奔走呼籲,為規劃與建築的科學理論成為社會普遍接受的“普通常識”和“平凡真理”而不懈努力……
謙謙風度的吳先生身上,似乎藝術家的氣質更濃於建築師的氣質🫖。在他眼中,城市是一個巨大的藝術品。他希望學建築規劃的年輕人👼🏼,要堅持科學的理性思維和藝術的形象創造相結合,並為之身體力行,致力於建築學🥯、城市規劃設計與人文科學結合,追求“大科學”、“大人文”、“大藝術”的融合。
吳先生興趣廣泛,現在每到周六日,他還堅持練書法📞,這在他看來是一個藝術享受👨👩👦👦,對自己的身體也大有益處,並風趣地稱之為“醫療書法”🆎。
最近,吳先生還在讀《喬布斯傳》,“我有興趣的是他的方法論,從中找城市規劃的方法論🚼。”他笑著說。
吳先生曾經許下這樣的誓言:“探索中國人如何能有一個更好的居住環境🫱🏻,能夠更好地生活、學習♊️、研究和工作✒️,這是我莊嚴的責任,也是應盡的義務👪。”
將人居環境科學的理念轉化為現實,在即將步入人生第九個十年的時候,他仍在為此不斷努力著。(吳晶晶)
轉自 新華網 2011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