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朱光亞

1947年,朱光亞在美國密執安大學

朱光亞與錢學森交談

朱光亞伏案工作

朱老和家人在一起
國之元勛
光亞老院長是“兩彈一星”元勛,是傑出的科技之帥,我國核科學技術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我國工程科技戰線的主要領導者和組織者之一。
作為中國核武器研製的工程技術總負責人,他始終戰鬥在這個關乎祖國命運的偉大工程的最前沿,為我國原子彈、氫彈的技術突破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1959年起,他參與領導和組織了核武器的研究、設計、試驗與製造工作;1964年至1966年,他參與組織領導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枚空投航彈、首次導彈與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任務,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實現了我國原子彈研製的飛躍發展,在中國現代化發展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1967年6月,他參與組織領導的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強烈的沖擊波又一次震撼了世界;1969年9月,他參與組織指揮我國首次地下核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為核武器技術快速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後,他繼續負責組織核武器技術研究和發展工作,還指導了潛艇核動力、核材料技術的研究發展;為了和平利用原子能,他組織指導了中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30萬千瓦核電站的籌建、核燃料加工技術和核放射性同位素應用等項目的研究開發。50多年間,在我國核工程事業發展的每一個裏程碑式的重大突破中,都傾註了光亞老院長的心血和智慧,鐫刻著光亞老院長特別而重大的貢獻。
光亞老院長是一位卓越的工程大師。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科學精神,敢於創新、不斷攀登的求索精神,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工作精神,光亞老院長在其畢生的工程實踐中,始終堅持和發展著“工程師”的本色和優良品質。他極其重視實踐,對於工程重大問題,總是深入實際,事必躬親;他特別強調嚴肅、嚴格和嚴密的“三嚴”作風;他對工程問題的思考和處理極為精細,精益求精、周到細致;每到關鍵時刻,他敢於負責,決策果斷,而且有科學嚴謹的管理辦法。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工程是一項宏大而復雜的大系統工程,匯集了一大批最優秀的科學家和成千上萬的工程科技人員,光亞老院長精心組織大家團結奮鬥,協同攻關,使這支科技大軍整體效率很高,聰明才智和創造力發揮得特別好,創造了核武器工程科技的一個又一個奇跡。
光亞老院長是一位優秀的戰略科學家。他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具有遠見卓識,勇於開拓創新,始終積極倡導並身體力行戰略思維、戰略謀劃和戰略管理。他總是善於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緊跟時代步伐,瞄準國際前沿,思考和研究宏觀性、前瞻性的戰略問題,思考和研究我國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重大問題,適時向中央提出咨詢建議,並且積極參與戰略決策。在核武器研製過程中,他特別重視“頂層設計”,高瞻遠矚,精心謀略,因而能夠高屋建瓴,超前部署,掌握了工作的主動權;他組織領導了新時期歷次國防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發展戰略研究,為我國國防尖端技術和武器裝備建設事業的發展決策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參加了新中國歷次國家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的研究製定工作,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總體戰略專家顧問組召集人之一;他參與組織領導了國家“863計劃”的製定和實施,參與指導了載人航天工程的前期論證工作。光亞老院長是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的引領者和推動者,是中央和全國科技界信賴和倚重的戰略咨詢專家,為祖國的工業化、現代化殫精竭慮、深謀遠慮、嘔心瀝血、建言獻策,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人之楷模
光亞老院長是一位“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有益於人民的人”。他崇高的精神和品德,感動了中國,為全體院士和廣大科技工作者樹立了一面光輝的旗幟,永遠是我們心中的楷模,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他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對黨、對祖國、對人民赤膽忠心。1951年初,光亞老院長與51名留美同學聯名發出了《給全體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他寫道:“同學們,聽吧!祖國在向我們召喚,四萬萬五千萬的父老兄弟在向我們召喚,五千年的光輝在向我們召喚,我們的人民政府在向我們召喚!回去吧!讓我們回去把我們的血汗灑在祖國的土地上,灌溉出燦爛的花朵。我們中國是要出頭的,我們的民族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回去吧,趕快回去吧!祖國在迫切地等待著我們!”這段文字表達了青年朱光亞對祖國的無限深情,更承載著一代知識分子振興中華的崇高理想。
偉大的“兩彈一星”事業產生了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光亞老院長是“兩彈一星”精神的主要開拓者、培育者和實踐者,他深刻地指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和品德;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我們事業的根本基點,是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意誌;大力協同,勇於攀登,是我們事業的時代特征,是一種優良的作風和傳統。”他團結和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不懈奮鬥。
光亞老院長是一位道德模範,是一位厚德載物的模範:他嚴於律己,謙虛謹慎;堅持原則,勇於擔當;光明磊落,虛懷若谷; “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在“朱光亞星”的命名儀式上,他深情地說:“以我的名字命名一顆小行星,我很不敢當……我只是集體中的一員,做了一些具體工作。我忘不了信任和關心我的黨組織,忘不了支持和幫助我的老領導,以及同舟共濟的同事們。成績歸功於黨和政府,歸功於集體。”美好人生、高風亮節,這是光亞老院長為祖國為人民作出的精神貢獻,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朱光亞星”在蒼穹中綻放恒久的光芒,永遠引領著工程科技戰線的同誌們奮勇前進。
我們的老院長
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之時,得到首批96位院士的一致擁戴,德高望重的光亞同誌眾望所歸地成為中國工程院首任院長。我們大家都牢記著他在當選院長時發表的講話:“作為中國工程院的首批院士,我們既感到十分光榮,同時也感到責任重大。在履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神聖責任中,我們要不辜負黨和國家的信任,無愧於工程技術界最高學術稱號的榮譽,團結全國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同中國科學院全體院士加強合作,在整個科技界發揚科學精神和優良學風,樹立高尚的職業道德,努力促進科技進步,攀登科技高峰,為經濟、科技、社會的綜合協調發展而努力奮鬥”。
作為中國工程院的領導人,光亞老院長和第一屆領導班子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高瞻遠矚,深謀遠慮,準確地定位工程院為我國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科學地確定了院士隊伍建設和戰略研究與咨詢這樣兩個主要的發展方向,領導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程序,為中國工程院的初創和發展做了大量奠基性和開拓性的工作。
光亞老院長將院士隊伍建設作為工程院創立之初最主要的大事來抓。他特別強調“工程院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院士標準,把好入口關”,這已經成為我們的座右銘。他始終強調三點精神:“一要研究和註意以標準條件作為一個客觀尺度來衡量所有候選人,在標準面前一視同仁;二要研究和註意根據候選人工作的不同特點及其工作成果的不同表現形式,全面地、科學地評價他的科學成就和貢獻,千萬不要簡單化、絕對化;三要註意研究和註意學風道德問題。”工程院建立起了一套比較完善和規範的增選製度、原則以及實施辦法,保證了增選工作的順利、健康發展。
中國工程院全體同誌決心繼承和發揚光亞老院長的精神,貫徹和落實光亞老院長的囑願:“不負國家重托,推動中國工程技術發展”,以院士隊伍建設為核心,以發揮國家工程科技思想庫作用為主線,為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勇挑重擔、建功立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轉自《光明日報》2012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