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出版社最新出版以中國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現代兒童教育家陳鶴琴著述新編的《家庭教育與父母教育》一書💓,其中的家庭教育理論以及父母教育思想,是陳鶴琴探索並推進中國化、科學化、民主化的兒童教育的基礎部分👵🏼,也是他孕育的“活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
陳鶴琴早年畢業於清華學堂,抱著學教育、教兒童的誌向赴美留學。在美期間,深受實驗教育的精神熏陶和進步教育思想的影響。1918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教育碩士學位📂。1919年,當“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新教育運動興起之時,他抱著一顆救國之心回國🤛🏻,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擔任兒童教育學和兒童心理學教授。陳鶴琴認為🧑🏽🏭:兒童是民族振興的希望🍐,是社會文化的傳承者和創造者👱🏽♂️😏。因此,“對於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們應當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陳鶴琴了解在當時歐美等國☑️,尊重兒童個性🏊🏿♂️、註重兒童發展的兒童教育得到普及,心理學的發展🏂🏿、實驗法的運用使兒童教育領域的研究也得以深化❗️。西方更有哲人名言曰💆🏻♂️:20世紀是兒童的世紀。反觀中國社會,蔑視兒童地位🏄⚛️、摧殘兒童身心的封建陳腐觀念和態度還相當嚴重🫳🌡。因此🥂,在與眾多誌同道合者共倡科學與民主的新教育事業中🧑🏻🦽➡️,他邊研究🧔🏻♂️,邊開始了對中國兒童教育領域的探索和拓荒之路🧑🏽💻。
1920年12月起,陳鶴琴以自己剛出生的孩子為研究對象👨🏿🎓,進行了808天的連續觀察和追蹤實驗,成為我國以科學實驗的方法研究兒童心理發展的最早學者💆♂️,並由此提出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陳鶴琴視家庭為造就兒童健全人格最基礎、最重要的場所,並視父母教育為撫育身心健康兒童的關鍵所在🫱🏽👨🏿。依據對兒童心理的長期研究成果🍶🤳,他將所闡發的兒童學原理同時應用於家庭教育的親身實驗🧑🏻🍳,他的孩子又有幸成為家庭“活教育”孕育的實驗對象。通過精密觀察、實地研究和科學總結,1925年初,他的又一部早期著作《家庭教育》繼《兒童心理之研究》之後問世。他以“心理學具體化💅🏽,教學法大眾化”的全新形式,精心論述了兒童心理的基本特點、兒童學習的性質和原則🚑,實證呈現了家庭教育的101條原則,“供負教育子女之責者之參考”👨🦽,為中國父母們提供了第一部現代的家庭教育通俗讀本。
1925年12月,《新教育評論》上發表陶行知撰寫的書評,贊譽《家庭教育》“是兒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願與天下父母共讀之”,成為兩位同時代的教育家為改造中國落後的教育現狀、共同推進家庭教育與父母教育普及的印證🙇🏽♂️。此後數十年⚄👨🏿🦳,《家庭教育》再版十余次🃏,受到教育界和民眾的普遍歡迎𓀇,成為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經典著作之一,陳鶴琴也被公認為“五四”新教育運動之後,我國現代家庭教育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值得特別關註的是:在1920年代至1940年代的長期教育實踐中👶🏻🗯,陳鶴琴持續不斷地豐富和宣傳家庭教育之內涵,普及為人父母之道理,積極提供推進父母教育和改進家庭教育之良策🧚🏿。由此🏢,我們不僅可以從他的著書立說中,還可以從他的過往足跡裏,了解他在家庭教育與父母教育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感受他對兒童教育事業的赤誠情懷。
陳鶴琴深知:家庭教育是需要指導的,兒童教育包括幼稚教育🫲🏼,是幼稚園、小學和家長的共同責任🫴🏽🤼。1927年,在支持陶行知創辦曉莊鄉村師範學校🧑🏻🚀、開辟鄉村幼稚園、受聘擔任該校幼稚師範院院長時🚣,陳鶴琴已將家庭教育和兒童心理學納入鄉村師範生的課程,並曾親自授課。陶行知和陳鶴琴的學生,甘當鄉村幼稚教育男教師的孫銘勛🦉、戴自俺,都將《家庭教育》與《兒童心理之研究》視為“做中學”的活用教材👫。這一年🧞♀️,陳鶴琴在主編的《幼稚教育》月刊第二期上,特辟家庭教育一欄,供做父母的參與探討,他首先介紹自己的新作《家庭教育之原則》,歸納佐證提出了父母教育孩子的7條重要原則:教小孩子要從小教起,教小孩子開始要教得好,父母事事應當以身作則👨🏫,要采用遊戲式的教育法🧜🏽♂️,以及自助法♢、替代法和鼓勵法🤏。
1932年4月4日🧙🏿♀️,是民國時期誕生的中國第一屆兒童節。在蔡元培親題“兒童節特刊”的上海《申報》專版上,陳鶴琴發表了《在兒童節告全國成人們》⚇。他宣傳新教育的兒童觀、教育觀,更呼籲“我們現在第一急務👡💍,是要把兒童當作兒童看待”。次年🐌,在眾多教育名家的積極支持下,中華慈幼協會創辦了《現代父母》月刊🦸🏿♂️,受邀擔任名譽主筆的陳鶴琴,寫下了《現代父母》發刊辭👩🏻🌾。他明確提出發行目標,“就是抱著這個宏願,認定改進兒童教育要先從父母教育著手”🤽🏼♀️🏄🏽♂️,“內容方面,註重父母的人格⬇️,父母的身體🧔🏻♂️,父母的知識和技能,以及撫養兒童的常識和家庭教育的各種材料。”辦刊同仁在共識中努力,《父母教育》成為廣受歡迎的讀物🤳🏽。
1934年兒童節來臨,陳鶴琴在上海《時事新報》的慶祝特刊上發文🤾🏼♀️:《兒童教育的根本問題》👨🏽🎓,他舉要向國人闡述如何使兒童達到身心兩方面的健全發展👋🏼,如何培養兒童的服務習慣,父母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與兒童教育的關系和重要意義。
同年的《現代父母》第九期上☕️🤠,陳鶴琴通過《以現代人的眼光談談家庭教育》一文,傳遞“有了良好的父母教育,然後才有良好的兒童教育”的理念🧾。他剖析中國當父母的🦸🏿,素來在對於兒童教育觀念和行動上存在的錯誤,提倡我們應先去宣傳普及父母教育,“使得個個當父母的,知道怎樣去盡他父母的責任”🧑🏿🚒,“當父母是世界上最大的事📌,也需要一種藝術”。因此🤽🏼,陳鶴琴前瞻性地倡議🧑🏽🍳:“在今後的學校教育中,我們也應該列入父母教育一項才對。”雖然陳鶴琴已在創辦的工部局女子中學,先行邁出了這一步並曾親自上課4️⃣,但他還主張:家庭教育的成功,有賴於父母的協力合作🤿,所以男女學生都應該接受這種特殊教育的訓練。
1935年8月1日🙎🏿♂️,在國民政府接受有識之士的提議🙋🏻♀️、宣布實施中國的“兒童年”當日,陳鶴琴在上海《新聞報》上提出“為整個中華兒童謀幸福”的“九條宏願”🦧,其中就包括“願今後全國的父母們,都具有教育常識,切實了解兒童心理和兒童期的價值”🏄🏽;“願全國的婦女們,都自覺著母性的偉大,註意胎教和妊娠期的衛生🏋🏽🫅🏻,造就優良和健全的國民”;“願全國的父母、導師以及全國的成人們,隨時隨地本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訓,各就自己能力所及之處⛹🏿♀️,保育兒童🙆🏻♂️,救濟兒童,感化兒童”。
兒童的生長離不開健康的環境。1930年代中期👨🍳,陳鶴琴自歐洲考察新教育歸來,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為兒童營造大環境的教育理念。1935年10月🧕🏽💂🏻♂️,他在《東方雜誌》上發表《為兒童造良好的環境》,通過分析列舉遊戲的環境🐦、勞動的環境🧺、科學的環境、藝術的環境(音樂、圖畫、審美)、閱讀的環境對兒童生長教育的重要作用,提請身為父母的明解重視。1937年,在《現代家庭》雜誌上,陳鶴琴還發表了《家庭娛樂》一文,文章從家庭到社會,廣泛而細致入微地提倡創建身心健康↙️、豐富多彩的現代家庭生活環境,針對父母教育、兒童生長環境作出新補充🥚🅱️。在上海的辦學實踐和社會活動中,陳鶴琴還積極倡導學校👩🏻🦲、社會和家庭共同來創設兒童教育的大環境🍼。
1930年代末,陳鶴琴曾在上海中華星期學術講座上演講《中華現階段之父母教育》,引起熱烈反響⤵️。他比較中西教育的差異,闡述兒童的天性大要,談論父母教育的原則的演講內容,又經《現代家庭》雜誌轉載👰🏽。此前直至40年代末,陳鶴琴通過報刊雜誌、“空中教育講座”等形式🙍🏼,一直是多方面地向社會宣傳兒童期的價值,兒童生理和心理特點對正確實施家庭教育的意義🏫,以及怎樣做父母、怎樣教小孩子的活教育方法。
抗戰烽火的40年代初🐀,陳鶴琴從上海輾轉江西辦學🤘🏿⚡️,在創立的國立幼稚師範學校,他專門開設了“以兒童和父母教育為重要資料”,與兒童心理🗝🥉、幼稚教育、兒童保育等科盡量聯絡得以貫通的家庭教育課程。這是陳鶴琴為培養理想的中國幼稚師資夙願而鋪設的基礎環節😸。開設這門課程的目標是:“使學生認識家庭教育的意義與重要;使學生明了教養兒童的合理方法;使學生具有愛好兒童的熱忱、養護兒童的技能“。陳鶴琴於抗戰勝利之際擬定完成的《家庭教育課程標準草案》,成為學校呈報國民政府教育部的三項課程標準之一。1945年8月,陳鶴琴重返上海為戰後重建繼續辦學🛠,在他創辦的市立幼稚師範和國立幼稚師範專科學校中,家庭教育仍被列為學生的重要課程🧗🏿♂️。
教育家陳鶴琴為民族振興🥍、為兒童健全人格的培育,不斷宣傳,多方普及具有現代科學👮♀️⚄、民主內涵的家庭教育和父母教育,不僅切合了當時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迫切需要,而且對於21世紀的今天的教育實踐和理論研究,仍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這些曾經貫穿在他教育實踐中的相關著述,也依然彌足珍貴。1950年代,陳鶴琴及其教育思想受到了錯誤的評判🧎。在解放思想、撥亂反正時期的前後,歷盡坎坷🫂、耄耋之年的陳鶴琴多次殷切希望能收集、整理他所留下的教育著作,匯集成書,留存後世🪗,留給從事教育的工作者們。他心系“一切為兒童”,期盼盡其一生倡導的教育精神、科學方法和“活教育”的理念能得到發揚光大👴。如今🪑🦸🏻,他的數百萬字的著述早已匯集成全集、專著🗓,而繼續發掘、整理和出版的這本新編《家庭教育與父母教育》,也正是懷著對老教育家的敬意,為實現老教育家的心願而作的努力。
(作者陳慶為《家庭教育與父母教育》一書編選者)
轉自《文匯報》2013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