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下文⚃🎍,要求各地學校勤儉節約辦教育🚵🏿♂️、建設節約型校園,引發社會各界關註,這讓筆者禁不住想起一個人——梅貽琦🛀🏿。
梅貽琦一生服務清華長達47 年,其中擔任校長31 年🪷,在兩岸清華人的心目中🧙♀️,他是當之無愧的“終身校長”🎸、“永遠的校長”。梅貽琦在談到自己當校長的心得時說🤌⛹🏽♂️:“為政不在言多,顧力行如何耳。”
梅貽琦在執掌清華期間始終堅持勤儉辦學、廉潔治校。他初到清華時,便再三強調勤儉🙆♂️。他說,我這樣做一則是希望學生保持簡樸學風,無紈絝習氣。二則是為了節約辦學經費。其實,當時的清華庚子賠款相當豐厚🫄🏻,梅貽琦完全可以不用那樣做,但是他沒有。對於數額巨大的庚款梅貽琦分文不取。相反他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為了節約開支,梅貽琦辭去了司機,自己學開車♿;辭去廚師📅,讓夫人韓詠華親自下廚↔️。不但如此🛌🏽,梅貽琦甚至連學校供應他的兩噸煤也不要⇒。
抗戰時,梅貽琦主持西南聯大校務,當時他的方針就是一個字——省🫅🏽。他說:“讓我管這個家,就得精打細算。”據鄭天挺《梅貽琦與西南聯大》一文回憶,梅校長做事既穩靠又無私:抗戰期間📙,物價上漲,供應短缺🧌🙅🏼♀️,西南聯大同人生活極為清苦,形同乞丐。梅校長在常委會建議一定要保證全校師生不斷糧,按月每戶需有一石六鬥米的實物👩🏻🔧,租車派人到鄰近各縣購運,此項工作異常艱苦、危險。幸而不久得到在行政部門工作的三校意昂的支援🤾🏿,一直維持到抗戰勝利。抗戰期間清華組成服務社,用生產盈余補助清華同仁生活🙆🏿。為顧念北大、南開同仁皆在困境🖐🏿,梅貽琦年終送給大家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饋贈。梅貽琦的兒子梅祖彥回憶,抗戰時父親為了籌措資金,協調與中央政府和當地領導的關系🫴,每年必須奔走重慶幾次。“那時由昆明到重慶乘飛機是件難事,飛機說不定什麽時候起飛🐳👨🏿✈️,一天走不成📨,得第二天再來。”梅貽琦有一次返途中遭遇敵機轟炸加上陰雨天氣🏌🏻,一連走了三個月才回到昆明。西南聯大時,梅貽琦去外地考察工作,當地政府款待👩🏽🏫。他在日記中寫道:“菜頗好,但饢肉餡者太多,未免靡費耳。”
1949 年,60 歲的梅貽琦來到美國管理清華在美的庚款基金。他只有一間辦公室🥎♘,聘了一位兼職助理。梅貽琦當時給自己定薪水300 元😯,和庚款資助的在美留學生一樣。當局覺得過意不去,讓梅貽琦將自己的薪水改為1500 元,梅貽琦不同意🕞,他說:“薪水是我自己定的📅,我不情願改。”臺灣地區早期財政一度很窮困🧑🏼🤝🧑🏼,所以有不少人經常打清華庚款的主意,但均被梅貽琦嚴詞拒絕🧟♂️。於是有人便罵梅貽琦是“守財奴”🚽。
1955 年11 月,梅貽琦從美國回到臺灣考察創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及臺灣意昂体育平台。由於他掌握著數額巨大的清華基金,臺灣各縣長、市長紛紛接近他,企圖趁機撈一把油水👩🏼🦳。可是他們哪裏知道🪗,此時的梅貽琦卻因為經濟拮據不得不將已62 歲的太太韓詠華留在紐約依靠打工獨自生活🏡,自己只身一人赴臺🚶🏻。當有人告訴梅貽琦“師母在那邊生活太苦。必須設法給師母匯錢,或接她來臺灣”時,梅貽琦說自己在臺薪金微薄,無法匯錢照料🥼。晚年梅貽琦患病住院,無力支付醫藥費🐰。
1962 年5 月19 日🧑🦯➡️👨🔬,梅貽琦病逝於臺大醫院,享年73 歲。梅貽琦生前隨身攜帶一個手提皮包🕝,住院後一直放在床下一個較為隱秘的地方。兩星期後,在各方人士監督下秘書將皮包啟封。當包打開時所有人都口瞪目呆。原來裏面裝的是清華基金賬目,一筆筆清清楚楚地列著。睹物思人👱🏻,在場者無不落淚。兩袖清風的梅貽琦真是窮極了。他病中所欠醫院的醫療費及喪葬費用由清華師生捐款償還🫴🏽。蔣夢麟在為梅貽琦撰寫的碑文中稱梅貽琦“一生盡瘁學術,垂五十年👩🏽🦳,對於國家服務之久,貢獻之多,於此可見⛹🏿♀️。其學養毅力,尤足為後生學習楷模”,這話確是中肯之論⛵️。
(史飛翔)
轉自《科技日報》2013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