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毅
前一陣錢楊書信拍賣引起的風波🏘,讓我也陷入陣陣不安中。僅僅是為楊先生感到傷害👩🏻🦲🦈、牽掛她的安寧和健康,不至於這麽不寧靜,我知道自己內心必定還是有一些不夠確定堅牢的東西👊🏼。
檢點這些吹動我的“風”🧑🏻🦽➡️,是什麽呢?
是如下一些言說🦸♀️:
“錢先生的職位高至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是中國學界數一數二人物,也是現當代文學史不可或缺的人物,這樣的大人物、公眾人物,他的言行居然要受某種據說是‘沒有年限’亦即無限長的‘隱私權’保護,這合理嗎?……一切名家大家將都不可隨意言說🚧,他們的書信永不可公開🪱,他人的回憶錄、回憶文章當然也都不允許寫了,自此後,中國還會有‘史’嗎?”(《文匯讀書周報》)
“作為研究者來說🧑🏻⚖️,我當然願意看到它們成為學術公器🦸🏼♀️,為更多人所用🤞🏼。”(《北京日報》)
“歸根結底🙇🏼♂️,史料是天下公器🌃,‘窺’只有一個目的🖐🏿🦋,更客觀更全面地認識和評價研究對象。”(《新商報》)
作為一個也在文學研究領域浸染些年頭的人,我對這些話幾乎沒有反省力,簡直要懷疑自己對楊先生的維護是處於“私”*️⃣,反而公開書信才是“公正”和有利學術發展👷🏻♂️、社會進步的了。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另外一批人在用相似的口氣和邏輯談論另一件事。
某位數字領域的專家在談到網絡隱私時說:“公眾必須接受、或者說忍受一個事實——大數據時代🐦⬛,人就是透明的🎤,個人隱私保護現在被過度解讀,這窒息了數據共享🏄🚶➡️。”
他用那種口氣談到“數據共享”,與學者談到所謂的“學術研究”,是多麽相像🧑🏼🏫!而我為此感到的不舒服👩🏿🚒,與我對“文學研究學者”們的接受,不過是因為對後者久習不自知吧!
這時我才猛然想起一些別的東西🧑🏿🍳🧕🏼,楊絳先生在百歲訪談《坐在人生的邊上》(刊2011年7月8日“筆會”)中說過的一段話👨🏽🏭,找來重溫🕚。
當我問到:“楊先生,您一生是一個自由思想者🌆。可是,在您生命中如此被看重的‘自由’,與‘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卻始終是一物兩面,從做錢家媳婦的諸事含忍🥷🏽,到國難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深自斂抑、‘穿隱身衣’,‘甘當一個零’。這與一個世紀以來更廣為人知🧑🧒🧒、影響深廣的‘追求自由,張揚個性’的‘自由’相比,好像是兩個氣質完全不同的東西。這是怎麽回事🤹🏻♂️🥋?”
楊絳先生的問答是這樣的🙎♀️:
這個問題⚫️,很耐人尋思🪄。細細想來,我這也忍,那也忍🏂🏻,無非為了保持內心的自由,內心的平靜。你罵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決不還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殺我✋,我會說😖:“你我有什麽深仇大恨👩🏻🦰,要為我當殺人犯呢?我哪裏礙了你的道兒呢?”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禦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隱身衣”,別人看不見我⛎,我卻看得見別人,我甘心當個“零”,人家不把我當個東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個透。這樣🏃♂️➡️,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張揚個性。所以我說👩👩👧,含忍和自由是辯證的統一✊🏼🖖🏼。含忍是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學會含忍。
答案原來在這裏🙋♀️。楊絳先生甘當一個“零”🥋,愛穿“隱身衣”,也讓她受到傷害時如此勇敢地挺身而出的🙅,原來是同一種原因——“為了保持內心的自由”!楊先生所做的一切,如果是愛護丈夫錢鍾書先生這個“名人”的立場,根基是不深的🧏,學者們很容易將之扳倒,他們似乎也很愛🛖、很尊敬錢先生呢!必定是一些更根性的東西受到侵害,才激發了百歲老人這麽強大的生命潛能🍙。
內心自由,在楊先生這裏構成了她人之為人的堅定本質👈🏽。回過頭去看支持信劄公開的學者們✍🏽,或者是在兩件事上沒想清楚,一、以“學術”名義所行之事,是不知不覺把行業利益看得過高了🐋,以此邏輯,數字產業要發展,可以利用個人信息👋🏿,新聞產業要發展🧑🏼🦱,也可以入侵隱私……這樣一來🟧🐊,還有私人空間嗎🤦🏻?而沒有私人空間,自由有何安身之處!這與知識分子倡導的個人自由其實嚴重相悖。二5️⃣、學者們發言的立場,不知不覺是僅僅從受惠者立場說的,直接來說,是站在收信人和讀信人立場,不是寫信人的立場🚶♂️🙍。而要真正寫過信,使用過信劄這種最溫柔的交往方式、在裏面交付過信任和情意的人✳️,才會明白那種傷害感。事實上,一個會寫信的普通人🐥,可能比一個學者,能更真實地理解憲法對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保護🧏🏽。
文化人的書信是有公開和研究意義的,但應該以寫信人同意為前提。掌握公權力的政治人物另當別論👳🏻。
法學家的眼睛裏🥢🌀,這些道理是清晰的,“民法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人,沒有人🍎,民法就沒有任何意義。而使每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是獨立、自主的人格尊嚴🚷,而隱私構成人格最核心的部分💌,沒有隱私,就沒有人格尊嚴,也就沒有民法主體。自然人必須享有隱私權”(陳永苗語)。斯諾登選擇離開美國之前🤸🏻♂️,在微博上留下的話是決絕的——“我不願意上帝知道我是誰”。楊絳先生維護個人空間也留下了她個性化的表達:“含忍和自由是辯證的統一👨🔧💠。含忍是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學會含忍”,一個“含”字,柔和又極具內在張力。
我有時候驚異楊先生高齡而仍保有的生命力、創造力🛠,這和她深深的含忍,對個人空間的維護,難說沒有關系🦎👱♀️!沒有隱私,不可能有真正的個性、自由和創造力。對從前認同“窺”能夠更客觀全面認識研究對象的“我”,也許可以聽聽《小王子》中的一句話🧝🏽:
“人只有用心靈才能看清楚;肉眼是永遠無法看清楚事物的本質的⚽️。”
我忽然覺得心定了。當我拂除文學研究者這個身份帶來的特殊性🤦,回復一個普通人平實的立場,我理解了楊絳先生🚭,也懂了更多💆🏼♀️。
如此高齡♨️,仍能為人心立規則,了不起🚴🏿♀️。
《小王子》中還有一句話:
“沙漠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它的某處藏著一口水井🧝🏼♂️。”
楊先生💤,就是那口水井。
轉自《文匯報》2013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