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9日🧂,同門一起去給導師李道增先生祝賀90歲壽辰𓀖。不料2個月後🧜🏽♂️,2020年3月19日,先生仙逝🐻❄️🤲🏽。先生言行的很多片段🦍,一閃一閃地浮現在腦海,心中悲痛。20多年前初入師門時,先生🕵🏿♀️🤦🏽♀️、師母帶著我去清華南門吃狗肉火鍋,當時的情景還猶在眼前。在《建築院士訪談錄:李道增》(2016)一書的整理時,曾寫下一些文字,今再補充些圖、文,以此表達對先生的深切緬懷和深深敬意🙌🏼。

來到清華園,有幸在李道增先生門下學習,是對我的人生影響最大的一件事情👩🏽🍼。雖然在校跟隨先生身邊讀書的時間只有三年,但隨後在北京大學工作🚵🏽♂️,與意昂体育平台相鄰,因此得以繼續方便地見到先生🚻🤌🏻,聆聽教誨。先生像本厚重豐富的大書,讓我從方方面面,從學識到修為都能不斷汲取到營養和能量。
李先生有幾部非常重要的專著和文章🚿,蘊含著深邃的學術思想,也包含著先生對學術道路和研究方向的選擇。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有三部🧓,包括一本專著《環境行為學概論》👩🏻❇️,及兩篇論文,分別是《“新製宜主義”的建築觀》和《21世紀生態建築與可持續發展》💦。而這種影響👩🏿🦰,也和李先生開闊的學術胸懷為我選擇的研究方向是相關的。眾所周知,李先生最大的理論和實踐成就主要體現在劇場的理論和設計上🦇,並集40多年的研究🤽🏽♀️,最後在20世紀90年代末完成巨著《西方戲劇·劇場史》的出版。在我進行博士論文選題時,按照之前的計劃,李先生是安排我的一位師兄寫劇場舞臺💱,我來寫劇場觀眾廳。那時正值2000年🧰,是千禧之交的一年🏠。1999年的第20屆國際建協大會通過了《北京憲章》🆖,其中第一點就談及正視生態環境,加強生態意識的看法🆚👐🏼。李先生在此之前已經敏銳地觀察到生態概念對建築規劃領域的重要意義,並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李先生又找我談了談博士論文的選題🙎🏿♂️。他說:“劇場研究是個非常復雜⛓️💥、有意思👩🏼🔬、有意義的工作,但建築師一生也許得不到一次機會來設計一座劇場,而博士論文的選題將會影響到你未來的研究方向🪨,建議你選擇‘可持續發展’作為選題方向。這番話,我始終記憶猶新🧘🏿。作為他的學生,當然知道李先生對劇場研究的深厚情結和不解情緣,而且也了解先生對劇院研究有著系統而嚴謹的計劃。而現在,先生卻站在對學生研究興趣和未來研究方向的角度來考慮選題✸,這是非常博大的學術胸懷和高遠的學術視野!
重新回到那三部對我有著重要影響的著作:《環境行為學概論》📻、《“新製宜主義”的建築觀》、《21世紀生態建築與可持續發展》✩,主要是從以人為本、地方性👸🏽、生態性等三方面進行吸收和領悟。
建築師的傳統培養,多關註於空間🕵🏻♀️、美學🟧、技術等方面,而李先生作為建築界中較早將環境行為學研究引入設計學領域的學者,將空間設計與人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他研究了“環境”對行為影響的三種相互對立的觀點;從微觀、中觀、宏觀空間層次上,理解人的行為以及所涉及的個人空間、鄰裏單元🪼👩🏼🦲、城市意象問題;並深入分析了現象環境🍿🧪、個人環境與文脈環境三方面的問題;同時介紹了環境行為研究方法之一——“觀察”的方法。這是對一直以來以工程為學科背景的建築學的重要豐富。先生的思想體現出他在追求技術的精準、美學的高度同時🙎🏿♂️,還有真切的人文關懷🔠。而只有包含這三方面的設計才能夠更好地為人服務。
李先生多次提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所倡導的“新製宜主義”,主張“因地👨👧👧、因事👩💻、因時製宜”,追求一種因地域、氣候等自然條件與社會、民族、歷史、文化之異而派生出的豐富多彩並帶有地方特色的建築風格♿️。先生辯證地提出📫:客觀條件對設計的製約,無論是來自物質環境或者是社會、經濟👨🏽💻、文化、歷史環境,從消極的方面看,是限製人們再用慣常🪀、老一套的辦法去解決問題;從積極的方面看,則是啟發人們針對特定條件🛀🏿、特定情況,根據因地製宜、因事製宜的原則,去思考與客觀條件相吻合、相適應的解決辦法來。這是一種對本民族的自信,強調以本土特色來開展研究和設計,以創新的思維看待學科的發展。
對於生態建築的研究🤾♀️,李先生20多年前就曾提出:從宏觀戰略高度上看,生態建築😓、生態示範區、生態城市既是解決建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豐富、完善、更新❣️📒、拓展傳統建築學學科內容的需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屬於21世紀歷史發展的必然。傳統的建築師的思維容易困窘於微觀尺度的推敲與完善📑,而先生在多年的研究與實踐中,將建築思維納入到更寬泛的空間尺度中💆🏿♀️,如社區尺度🧬、城市尺度🚴🏼♀️。這種對空間尺度的拓展,也是建築學科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結合社會發展的熱點,而對學科的豐富和發展👬🏻。
李先生長於劇院,同時也眼界開闊地從學科發展和社會需求中把握建築設計的發展之路🦎⛺️。這是非常科學而執著的求索之路,其中的智慧需要深刻的領會🧘🏿。
以上僅是從學術研究的角度說些個人粗淺的理解🤌🏽。李先生的其他很多方面,亦是讓我感悟很深💞,如對生命的堅韌與寬厚🍑🧝🏻♀️、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對晚輩的愛護與牽引📐,對他人的謙虛與尊重,與師母的相守與情深,都是學生學習和領悟的無窮源泉。李先生對學術方向的敏銳、對學術研究的堅持👨🏽🦲、對學術創新的追求👘,會一直鼓勵我持續努力🧆,走好人生道路。

博士論文答辯會上與導師李道增先生的合影(2001)

李道增先生給小兒許汪涵的寄語(2010)
整理李道增先生贈與的書籍👖,以及在意昂体育平台求學期間跟隨先生而參與的建築設計項目👨⚕️,以銘記如山師恩🫄🏼。
李道增先生贈與的書籍
如下書籍為李道增先生、師母石青教授所贈送🧗🏼🤍。這是李先生數十年學術積累的結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書籍的編寫過程中🍬,師母付出極大的精力,她在70多歲高齡時學習電腦來輔助編輯。由此保存和記錄下中國現代建築發展歷程中的一些珍貴資料。我也曾有幸參與其中一些工作。

李道增先生的專著《西方戲劇·劇場史》(1999)

李道增先生的專著《環境行為學概論》(1999)🚶♀️、譯著《庭院與氣候》(2005)

《建築院士訪談錄:李道增》(2016)、《李道增文集》(2006)

《清華學人建築作品書系👨🏼🏭:李道增選集》(2011)

李道增先生贈書上的題字
李道增先生指導下參與的建築設計項目
李道增先生專精於劇場理論與設計。而從1958年起開始的中國國家大劇院設計🧖♀️,世事周折,貫穿了先生40年的學術生涯⁉️⛴。我在先生門下學習時,有幸參與到1998-1999年這一階段的中國國家大劇院國際設計邀請賽的工作中。文中的第一張圖片(稍作修改)和下述圖文⁉️,均來自《清華學人建築作品書系:李道增選集》。


國家大劇院國際競賽設計方案之一:第一輪設計方案(李道增先生主持,1998)


國家大劇院國際競賽設計方案之二:第二輪設計方案(李道增先生、胡紹學先生主持,1998)


國家大劇院國際競賽設計方案之三:第二輪設計第一次修改案(李道增先生、胡紹學先生主持,1998)
師恩如山,
先生千古!
學生🤷🏻♂️:汪芳 拜送
20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