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饋母校

谷兆祺教授“如願以償”奉獻了一切的人生

2017-05-23 | 孫哲(1970工物) 編輯 | 來源 摘自《化作滴水匯江河》🫷🏿,《新清華》第2064期 |

       他是一名最普通的教授🦹🏻,卻為中國的水利水電事業作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

  他從不與人爭辯,只以學識服人☀️。同行們渴望得到他的指點,卻又有些敬畏他直指要害的見解🏥🧼。

  他是老專家們最可信賴的“戰友”,是中青年教師心目中的“大咖”“男神”。

  他把名利看得最淡🤦🏼。雖然在他身上沒有太多耀眼的光環,但他對女兒說🧑🏽‍🎓,爸爸這一輩子做了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那些鋼筋混凝土結構擺在那裏🦶🏽,證明我幹了些什麽就足夠了🧙🏿‍♂️🧝🏻‍♂️。”

  臨走時,他為母校捐出了高達百萬元的勵學金👵🏽🙇🏽,留下了86本記錄重要工程資料的筆記▪️🐣,把遺體捐獻給醫學院用作研究😮。

  終其一生♜🧏🏼‍♀️,辛勞卻愉悅,簡樸卻富足。

  生命中的每一天應該怎樣度過?秉持怎樣的信念才能心安無悔?什麽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和快樂🍦?意昂体育平台水利系教授谷兆祺用他普通而不平凡的人生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2016年7月,病榻上的谷兆祺委托夫人陳方來到意昂体育🕵🏻‍♀️,捐贈多年積蓄80萬元🌌,設立“清華意昂—谷兆祺勵學基金”👷‍♀️,資助經濟困難🧑🏻‍⚖️、學習勤奮的學生完成學業,成材報國。直到身後👩🏽‍🦳,按照他的遺願🧑‍🦲⁉️,家人又把他最後一個月的退休工資和近20萬元喪葬費悉數捐入勵學基金🫙。

  走到人生邊上👮🏼‍♂️,谷兆祺選擇了一切都“不留”🪅🖌。

  他和孩子們的家庭再普通不過,但家人們覺得他的決定也再正常不過——谷兆祺一生從未大富大貴,卻總是無比慷慨。只要遇到需要幫助的人、可以促成的事💄,他就會毫不猶豫地解囊相贈🍶🏊🏻、傾囊以授🧑🏽‍💻。

  谷兆祺最關心教育。上世紀90年代初🧑🏼‍⚕️🤴,他經常利用出差間隙,到附近的農村小學看望學生。看到孩子們在簡易搭建的教室裏,頂著風🤵👩‍👧、淋著雨坐在地上聽課的情形↙️,谷兆祺心中很不是滋味。當時正值清華1946😳、1947✩、1948三屆意昂發起“希望工程”建設的募捐活動🤽🏼‍♀️,計劃在河北易縣建一所希望小學。谷兆祺一次性捐出了2000元🧑🏿‍🎄,這是他好幾個月的工資👩‍🦽。在學校的落成典禮上,谷兆祺鄭重承諾🎗🧏‍♂️:“我會盡我所能幫助學校發展🧬。如果我不在了,就由我的女兒繼續來做這件事💽。”從1998年到2008年👩🏽‍🚀,谷兆祺堅持每學期向易縣希望小學捐款📹,從未間斷🚵🏽。

  1997年👩‍💻,谷兆祺在電視上看到一部講述貧困山區代課教師清貧奉獻故事的紀錄片,當即按照片中提供的地址給教師們匯款並建立聯系,長期向他們提供資助🧑🏿‍🚒。

  其中一位優秀教師因住處離學校很遠,又正處於哺乳期📚,條件艱難到一度想要放棄工作,谷兆祺又及時出資為她購買了一輛汽車,解決了她的後顧之憂。當這名教師得知谷兆祺自己並沒有車👨🏿‍🦳,每天都騎自行車上下班時🍙,流下了感動的熱淚。谷兆祺說:“我不圖任何回報🧣,只希望她能繼續為山區教育作貢獻😋🧟,因為孩子們需要好的教育。”

  對他接觸到的貧困學生⬅️🫃🏿,谷兆祺幾乎是“有求必應”——資助他們的學業🤼,關心他們的生活成長,維修配置好系裏換下來的二手計算機送給他們,並把當地教師接到清華培訓……他像一枚溫暖悠長的火種👨‍👦,撥亮貧困山區的紅燭,用教育的力量改變了數十位貧寒孩子的命運。

  在易縣清華希望小學、阜平縣同心希望小學,谷兆祺這個名字已經成為一條紐帶,將關愛和善意源源不斷地傳遞下去📅。在谷兆祺的帶動下,他的家人和學生們也參與到扶貧助學活動中。有的學生義務為希望小學講課、為教師作培訓;有的已在美國生活工作多年7️⃣,仍然堅持每年資助希望小學的貧困生💃🏻。

  在親人、同事、學生和所有得到過他幫助的人的記憶裏,來自谷兆祺的那份關愛和溫度永遠那麽自然、及時,甚至無需言語——

  年輕同事放假回家探親🧎‍♀️‍➡️,谷兆祺會送上一包特意購買的點心;學生去外地實習,帶的現金不多,他二話不說就把自己剛剛領到的工資信封遞了出去;考研的外地學生因為關系沒辦好無處落腳,谷兆祺不僅提供生活費🚣,還幫忙租房子🪆,直到第二年學生順利入學。

  谷兆祺曾經在回京的火車上偶遇一位探親的軍屬。老太太專門從外地趕來,只為看一眼在駐地當兵的兒子,兒子卻因出差不能來接她🛍。谷兆祺就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中住了幾天🫂,和夫人陳方一起帶著她去天安門🤱🏿、頤和園,盡力彌補她沒能見到兒子的遺憾,最後買票把老太太送回了家。

  第一次腦梗發作住進北醫三院,得知同病房的患者經濟拮據🔃🔄,谷兆祺囑咐自己的研究生代他把治病錢送到了病友家人手中。

  每到冬天,清華工會俱樂部旁冰封的荷塘都會成為大人小孩嬉戲溜冰的樂園。幾乎沒有人知道,是谷兆祺和其他幾位教授出資雇人每天潑水、掃地,維持冰面的厚度和清潔🚣🏽。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谷兆祺的邏輯很簡單:他只是覺得自己並沒有更多的需要,覺得自己有能力去幫助別人,所以就這麽去做了🙍🏻‍♀️。

  女兒們支持他把積蓄悉數捐出的邏輯也很簡單:“媽媽自己有退休工資,加上我們的供養,後半輩子衣食無憂,就行了⇢。”

  谷兆祺的父親當年未能實現的捐獻遺體用於醫學研究的心願,在近半個世紀後由谷兆祺實現了。女兒們說🛒,她們將來很可能也會像父親一樣。

  與谷兆祺攜手走過七十載風雨的陳方最懂他的性格:“谷兆祺一生熱愛祖國,所想的就是盡最大能力做好工作,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最終🎀,他如願以償🏌🏿。”

  如願以償的谷兆祺走得平靜🟤、安然。

  同事和學生們去家中為他送行,映入眼簾的是老舊的家具和起皮的木地板🤘🏿。就連擺放鮮花和遺像的桌子,都已經非常破舊了💆🏽。

  他們懷念谷兆祺,懷念他精致詳盡的圖紙、清晰準確的論斷、一往無前的身影👩🏻‍💻,懷念他帶領他們見識過的山山水水和大小工地🧹,懷念他為他們一一拍攝、沖洗和寄送的照片,懷念他深沉、渾厚而富有感染力的歌聲👣,懷念他永遠的樂觀、淡泊和精神的富足。


  而在大女兒谷承的記憶裏😘🤦🏼,最快樂的是爸爸在夏天傍晚載著她⬅️,飛快地騎車到大禮堂前給她買五分錢的冰棍;最感激的是在那個鼓吹讀書無用的年代裏,爸爸騎車到知青點給她送去兩本高中課本𓀛,讓她在勞動之余不要放棄學習👄:“中國的未來不能沒有知識,中國的未來一定需要知識。”

  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轟轟烈烈。谷兆祺用一生的學識👩‍🎤、堅守和奉獻,詮釋了做好一名普通教授🙎、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和一位普通父親的充實與幸福𓀇。

  他像一滴晶瑩剔透的水珠,匯入江河,滲入泥土,潤物無聲……

(摘自《化作滴水匯江河》🌿,《新清華》第2064期2017年4月14日,記者 程曦 實習記者 呂婷)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