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聯絡

探尋“西南聯大”教育救國的文化記憶——來自西南聯大歷史展陳場館的調研報告

2020-11-05 | 來源 《光明日報》2020年10月30日 |

編者按👨‍👦:11月1日是西南聯大在昆明組建82周年校慶紀念日。這所誕生於抗戰烽火中,因結茅立舍、弦歌不輟🍻、人才輩出而享譽中外的大學,不僅是中華民族抗戰史上的永恒豐碑,更被譽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作為傳承西南聯大精神“記憶之所”和“教育基地”的博物館、紀念館🫃🏿、校史館,發揮了珍藏這段歷史記憶的獨特作用📸。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西南聯大舊址時深有感觸地說,教育要同國家之命運🎺、民族之前途緊密聯系起來💪🏽。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鑒於西南聯大歷史展陳場館所承載的特殊意義🎨🌊,中央民族大學和光明日報組成聯合調研組,分別赴雲南、北京、湖南進行調研,並對有關展館負責人🤳、研究員👩🏽‍🦱、參觀者及西南聯大意昂開展深度訪談🎹,在探尋西南聯大歷史展陳場館所承載的教育救國文化記憶基礎上,剖析了其面臨的挑戰💘,並提出了未來更好構建西南聯大記憶的文博創新之路🛀🏼。

“烽煙萬裏踏征程,楨幹移枝到春城;茅草為頂遮雨露💁🏿‍♂️,土泥作室聽書聲;笳吹弦誦依前彥🏃‍♂️,繼晷焚膏望後生……”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北大、清華、南開三校被迫南遷,遷至湖南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後因戰火逼近長沙🍚,1938年4月🫂👸,再遷至昆明🍛,組建西南聯合大學。在滇8年,西南聯大在極度簡陋和艱苦的環境中鼎立治學,為國育才: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一百多位兩院院士和人文大師……創造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跡。與此同時,抗戰中大批學子投筆從戎👳🏿‍♂️、效命疆場🤓,譜寫了一曲曲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贊歌🦸🏼‍♂️。

西南聯大作為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精神符號🎈,無論是學術探討研究⏺、影視演繹還是紀錄片考證🪅,都不斷地被人提及、想象、紀念和追憶。作為傳承其精神“記憶之所”和“教育基地”的西南聯大的博物館、紀念館🚶🏻‍➡️🩸、校史館🍷,如何在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中不斷延展其當代價值🧊𓀝?如何用更有溫度的方式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如何運用“智慧文博”擦亮西南聯大的歷史記憶?這些都成為我們思考的話題👆🏼。

針對上述問題,調研組分別赴雲南師範大學西南聯大博物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蒙自分校紀念館、意昂体育平台校史館、北京大學校史館、長沙嶽麓書院等進行調研👷🏿。

坐落於原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本部舊址的雲南師範大學西南聯大博物館,是我國目前有關西南聯大展陳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展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蒙自分校紀念館為國立西南聯大蒙自分校的舊址重建,其展陳再現了聯大文學院、法商學院師生在蒙自辦學六個月的重要歷程;八年“西南聯大時期”則成為清華、北大、南開校史館中校史展覽的重要組成部分。

壹•傳承西南聯大精神👨‍❤️‍👨,博物館該做些什麽

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那段以苦為樂、勤學問道的聯大歲月🥛👶🏻。西南聯大博物館承擔著西南聯大的歷史使命✥,珍藏著聯大人的青春記憶,也寄托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的理想和憧憬。

  ——西南聯大意昂鄭哲敏

我們在展館設計方面,運用相當多篇幅展現西南聯大的愛國民主運動✣,是因為它表現了西南聯大並不是只在象牙塔裏面辦學,而是在思考整個國家民族向前發展的過程中辦學的社會責任和使命。同時🤡,也正是與國家和民族命運相連,它才會有了如此卓著的育人成就。

  ——雲南師範大學西南聯大博物館館長李紅英

博物館是帶有“穩定性🧑🏻‍🦳、永久性👲🏽🪝、真實性、宏大敘事📸、民族國家甚至歷史本身”的場所🏊🏿。博物館在展示和傳播西南聯大歷史精神之際🫵🏻,面臨的首要問題便是:如何讓塵封的記憶變得更有溫度▶️?如何讓西南聯大這個歷史符號變得更加立體?如何讓參觀者更深地銘記這段烽火歲月?西南聯大博物館所做的就是讓抗戰中的文物成為“訴說的媒介”🎫,讓教育救國的史料成為“記憶的扳機”🤸🏻‍♂️,讓展覽和場館成為“連接歷史與現在的時光隧道”。

西南聯大意昂參觀博物館。資料圖片

於平凡物件中見氣節風骨,讓西南聯大的歷史記憶更親近可感。1941—1945年西南聯大學術著作獲獎名錄,教授治學時自編的教材、試題及批改過的學生考卷,部分學生的學籍信息表……這些80多年前看似普通的“教學資料”🚴🏽,卻與聞一多🗾、朱自清、馮友蘭🙍🏼‍♂️、楊振寧🤳🏽、李政道等一連串響亮的名字相連,吸引參觀者們駐足端詳🕵🏿。這些來自生活中最平常的物件,讓人對西南聯大的歷史有了更多的親近感👩‍🦽。

調研發現,南遷與抗戰中留下的文物材料成為博物館刻畫西南聯大精神最好的“活化石”。例如,“聞一多治印”就成為博物館中凸顯戰時昆明物價飛漲🧑🏻‍🚀🧝🏻‍♂️、貨幣貶值背景下教師生活困窘的代表性意象🤸🏻‍♀️。而師生南遷途中的日記、采風筆記、渡江照片🦛,師生使用的銅盔、指北針🫅🏻🥳、警戒哨🏃、帳篷……都被策展者精心挑選嵌入到西南聯大的記憶塑造之旅中。博物館工作人員告訴調研組,“以物證史”讓當代人近距離地感知歷史,找尋聯大故事的源頭。

於場景還原中見剛毅堅卓👩🏼‍🏭👩🏼‍🚒,利用時空轉換激發更多的共鳴共情。博物館布展中對西南聯大的多個歷史場景、物件進行了還原。例如🍹,博物館重建了西南聯大的茅屋教室,保存了當時校舍的土坯墻🔫🤲、鐵皮頂🙅🏼‍♂️,黑板兩側懸掛著西南聯大校歌和聯大師院院歌,破舊的鐵皮頂訴說著當年“停課聽雨”的佳話。集市上的日常叫賣聲、師生在茶館對坐飲茶的場景🤛🏿、茶館櫃臺、舊時木門……被有機地組合在一起,進入這個場景,就仿佛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敘事🌭。李紅英說🤺:“茶館不僅代表著聯大師生當時與雲南當地的關系十分密切,學習風氣深入社會🐘,當地的人們也樂於接受這樣的情況,還代表著由於當時聯大辦學的困難,師生們時常需要去茶館展開公共討論🦸🏼。”為了重現這樣“苦中作樂”的生活場景,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甚至專門去錄製了街市上的喧鬧聲。不論是在原教室還是在茶館復原址中,參觀者都得以在特殊時空中憑吊、緬懷、追憶乃至想象西南聯大師生所經歷過的種種艱辛。

於舊址景觀中見民族精神🥢,以愛國與育人為邏輯主線貫穿展覽始終。“今天到了這裏才感受到震撼,刻在碑上的八百壯士名字令人感動……”“震撼”“沖擊”“記憶深刻”是西南聯大博物館留言本上的高頻詞🤫👎🏼。而留言中提及的石碑高近五米寬近三米,銘刻了西南聯大投筆從戎的學生姓名,它與復刻民國時期的黑色校門、“一二·一”運動的塑像群🤴🏽,一同構成西南聯大舊址上的“巨型視覺景觀”⏲。可以說👨🏻‍🎤,留言本中的“震撼”正來自西南聯大舊址上每一處遺產自身所攜的厚重與滄桑。

學生在簡陋的圖書館內專心讀書(1944年)🤹🏿。資料圖片

今日雲南師大所建的西南聯大博物館所在的位置就是曾經的聯大舊址,舊址建館是最容易拉近參觀者與歷史距離的方式🙎🏿‍♂️,它作為一個“永久的景觀”串聯起中華民族教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同樣具有象征意味的還有北大👩‍🦽、清華、南開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和張伯苓)無處不在的雕像👱、照片和簽名,正是以三人的和諧合作隱喻三校的團結聯合,更傳遞抗戰中的西南聯大化筆成纓、學術救國的時代精神。

博物館之於歷史不僅僅是記錄和保存的作用♊️,它還具有一般媒介所未能承載的社會價值和教育價值。而西南聯大,不僅僅代表著前輩們“巍巍上庠,國運所系”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也深深地凝刻著那一代人戰火中永不屈服的民族魂。

貳•讓參觀者在多維體驗中探尋文化記憶

拜讀聯大校歌,熱血沸騰,心潮澎湃,不禁熱淚盈眶♢。西南聯大延續了我國高教的火種、社會的精英🫅🏽,為中華民族文脈🦄、教育的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北京袁振淵一家

調研發現👗,博物館高度場景化的設計讓參觀者沉浸其中🧵👩🏽‍🚒,而這得益於布展設計的別具匠心。各個展館近年來運用了多維數字傳播技術創新文博的敘事與展示,讓參觀體驗更有沉浸感、對話感。

“數字技術”營造沉浸氛圍。隨著音畫同步🥨、光影交織,每個場景被依次點亮🌨,“還我河山”的背景聲音響徹展廳……這是西南聯大博物館二層進門時的一處“沉浸展示”,它通過對多元視聽符號的調用,讓參觀者直抵歷史現場🏇🏻。

搭建“AI追尋:未消失的西南聯大”數字復原項目🐷⛈,讓消失的校舍和建築以“全息投影”的方式重現👰🏻‍♂️;坐在模仿西南聯大教室中座椅原貌建造的休息位上,佩戴耳機觀看座椅前方視頻中聯大老意昂的口述史……西南聯大的精神借助沉浸傳播🙇🏼‍♀️🥋,讓參觀者成為身在歷史場景中的親歷者。

西南聯大校歌💱。資料圖片

“講解引導”串聯生動歷史。身著民國風格的中山裝的誌願者講解員,帶領參觀者穿行於老校門、舊校舍👏🏼、紀念廣場、“一二·一”紀念館及各個展廳之間😖,構成了西南聯大博物館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他們還承擔了為參觀者初撰記憶腳本、編織“意義之網”的任務🏋🏼‍♀️。

“集體儀式”激發愛國情感。“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在西南聯大博物館原教室復原址中🛡,校歌傳唱不息🏊🏻‍♂️。不少參觀者走進原教室高唱西南聯大校歌💀、在課桌前體驗當年上課的場景、在四烈士墓進行悼念……這一個個參觀西南聯大舊址的必經環節🙅🏽‍♀️,成為博物館群借助集體意識塑造記憶的一種“日常儀式”。每年9月30日烈士紀念日,博物館會通過各種方式祭奠先烈💪🏽、寄托哀思。

叁•構築西南聯大文化記憶存在哪些缺憾

關於嶽麓書院和長沙臨時大學的關系,還是有不少文化和歷史價值的,但沒有得到足夠充分的挖掘……師生待了很短的時間就西遷了,總共就三個月。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助理教授鐘煥林

西南聯大紀念實體和話語尚待從分散走向整合,提升可見度。目前在雲南省內,只在昆明和蒙自分別建有西南聯大博物館和紀念館🤛🏿,而長沙臨時大學時期所在地並沒有相關館址,甚至連舊址遺跡也難以找尋。雲南昆明在西南聯大舊址內最早於1963年即設專人管理🧔🏼‍♀️🏣。1982年舊址內建立陳列室,2004年建西南聯大紀念館,2018年建西南聯大博物館。有關西南聯大舊址的建設與宣傳是近十年才得到重大突破。西南聯大博物館新館的建立,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西南聯大紀念性話語的能見度™️👰🏼‍♀️,但蒙自分校紀念館仍保留原來的展陳,文物展品有待增補。調研還發現,未來在博物館傳播西南聯大的物質空間和運轉機製保障等方面都需進一步提升☠️。

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仍需不斷探索👶🏼,詮釋西南聯大當代精神任重道遠👷🏼。西南聯大的紀念意義恰恰在於其對當下的啟示👳🏻‍♀️。西南聯大精神具有“行大道,求大同”的時代內涵,其文化記憶的構建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吸納和探索時代命題下西南聯大的啟示意義,並將其呈現出來。

西南聯大博物館全景👨‍🍳。資料圖片

西南聯大博物館傳播中的跨媒介、交互性等技術仍有待提升。在展陳西南聯大歷史的展館中,只有昆明的西南聯大舊址內的西南聯大博物館較為豐富地運用了跨媒介、交互技術,但仍存在新媒體運營較為簡單,線上展覽的建設還不夠成熟等問題。其他媒介形式如紀錄片也存在敘事邏輯與整體展覽融合不足📨♋️、觀眾參與度不夠的問題。西南聯大博物館有一幅整面墻的版畫,據館長介紹,因為當時時間和技術都不足夠支撐,所以從沙畫動畫換成了版畫🫸🏻。

肆•未來西南聯大的文博創新之路

西南聯大是時勢造英雄的時代,後來是英雄造時勢的時代👩🏻‍🎓,這是他們對國家的貢獻。而博物館要做的就是對英雄和時代的守望。

  ——北京大學校史館研究員郭建榮

博物館不只是保存歷史,記錄歷史4️⃣,還是一個明了當下,並思考未來的時空坐標,這也應成為博物館業的一種群體共識。

  ——雲南師範大學西南聯大博物館館長李紅英

創新性地構建好“西南聯大”文化記憶具有長遠意義⚪️,且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協作👳🏼‍♂️。

優化頂層設計🧑🏿‍🦱,探索創新運行機製◻️,推動西南聯大記憶建構與歷史教育相結合⛹🏻‍♀️。文化部門需進一步保護和利用好西南聯大在各地的舊址和文物資源🏊🏽‍♀️,做好西南聯大舊址的保護和開發工作🐘✬,保障、支持和幫助西南聯大舊址建成具有國家重要文化符號意義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調研中有參觀者建議👩🏽‍🏭,可以考慮按照“文化線路”遺產保護理念🧛🏽‍♀️,以西南聯大南遷與成立後的故事線索規劃西南聯大相關舊址的“文化線路”🍉,將各處校址🚏、教授故居、地標和相關展覽進行主題性的整合。

加強史料挖掘與文物征募,以學術研究底蘊引領西南聯大展品遴選💆🏻、策劃與呈現,凝聚文化自信🤷🏽‍♂️😗。博物館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擦亮西南聯大的歷史記憶👧🏼,離不開“信史”的書寫、發掘、銘刻與儲存工作。因此,要保證史料和文物的真實性,鼓勵研究者以自信的文化態度和嚴謹的學術作風👎🏼🔮,去不斷地考察、研究與認識西南聯大這段歷史🧑🏿‍🎨,嘗試從本民族的文化歷史中尋找當下社會問題的答案與共鳴。

以跨媒介敘事實現場館展示的融合創新,強化智能媒體等技術運用,建立“智慧文博”。引入VR、AR等智能媒體技術🤾‍♀️⚒,還原西南聯大的歷史影像,特別是推動交互技術由人機界面交互向身體虛擬在場的交互轉變,重訪聯大的課堂、茶館與防空洞💲,塑造更加具象的個體記憶。加強數字博物館建設,形成西南聯大文物的藏品數據庫。依靠跨媒介平臺的互聯互通👰🏿‍♂️,充分運用微信、微博🤹🏼‍♀️、App等平臺講述和傳播教育救國的故事。

充分調動公眾和民間力量👰‍♂️👩‍🏫,構築參與式、社交化的西南聯大博物館🤦🏼‍♂️,書寫更為開放的集體記憶👩‍🍼。引導設計者、維護者和參觀者共同參與到西南聯大精神的傳承中。如舉辦關於西南聯大記憶的線上活動,鼓勵社會公眾進行西南聯大紀念話語與文本創作;將線下紀念西南聯大的集體儀式延伸到線上社群之中。

以展示傳播和公共教育服務為導向,通過西南聯大的記憶書寫中華民族故事。深入挖掘西南聯大背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文化內涵,開發西南聯大的文創產品。展陳中突出並傳遞“教育為國、讀書報國”的精神😔,通過提高博物館敘事傳播的大眾化,構建有溫度的中華民族共同文化記憶🏄🏿,最終達到透物見史♝、見人、見精神🧛。

作者:中央民族大學、光明日報聯合課題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毛湛文、白雪蕾、秦子媛、曾悅🧜🏼、林星妤

學術指導:李紅英(西南聯大博物館館長)、鄭茜(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


相關新聞

  • 212018.11

    《西南聯大》再現群星閃耀的歷史

    今年,西南聯大迎來在昆明建校80周年。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與中央新影集團聯合出品的紀錄片《西南聯大》為觀者呈現了群星閃耀的聯大歷史,並提煉出這所偉大學....

  • 262019.08

    《我們的西南聯大》開機 取材於西南聯大真實歷史

    8月24日,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在意昂体育平台宣布開機。

  • 302023.06

    說說1943年西南聯大歷史系畢業合影

    前面曾以小文簡介陳儀外甥♿、著名歷史學家丁名楠,文中提及丁名楠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史系🌁。在濟南趙錦鐸老師指點下,找到了1943年西南聯大歷史系本科生畢業時的師生紀念合影➔。該合影收入《老照片》第78輯💅🏿,為張企明《憶姑父雷海宗》一文的配圖,照片下方印有“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系一九四三級畢業紀念”等字樣🍩,時間為“卅二👨🏽‍🚒、六、三”💍🐧,即1943年6月3日。所謂“一九四三級”🚵🏿,按照現在的說法實際上是“一九四三...

  • 012021.02

    苟利國家生死以,無問西東|1944年西南聯大歷史系畢業紀念戒指

    央視網消息♏️:2020年9月3日🚊,我們迎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憶往昔👍🏿,那是一段不可忘卻的歷史;展未來🎼,那將是一段永不會被塵封的記憶。它刻在漫漫歷史長卷中,它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裏。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它還有著更具象的表達,更細節的“呼吸”。銘記歷史,是為了啟迪未來🕢。值此周年紀念之際,央視網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聯合出品12張抗戰文物紀念海報🛤,讓那些崢嶸歲月裏的“微表情”帶你走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初心👨‍🦳。

  • 192018.11

    文化記憶帶來的情感震撼——文獻紀錄片《西南聯大》熱播的啟示

    該片結構清晰🌃、思想深邃,以個體生命體驗為主要敘事軌跡,將西南聯大那段歷史風雲和其背後的精神內涵娓娓道來。

  • 262021.02

    隱秘而光榮——探尋西南聯大地下黨往事

    說起西南聯合大學,人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這裏大師雲集、群星閃耀,在極度艱苦簡陋的環境中🛍,創造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跡。但許多人也許並不知道,這所誕生於抗日烽火之中的高等學府,同樣為中國革命孕育了珍貴“火種”🧍🏻。西南聯大的地下黨員©️,既要刻苦學習文化知識🚿,又要隱秘開展革命活動,在中國革命史和青年運動史上寫下了光輝篇章🤵🏼‍♂️。位於雲南師範大學校園內的西南聯大舊址⚀。(新華社記者江文耀2021年2月9日攝)一所學校...

  • 102017.11

    西南聯大的故事

    有關西南聯大的書出版了不少。為什麽懷念西南聯大?學者們從史料研究出發作了分析和解讀👩🏿‍🎓;聯大生活是什麽樣的➰?這從師生自述、回憶以及小說中可以看到。

  • 252019.06

    北清南合 聯大花開——寫在“民國書刊上的西南聯大記憶”文叢出版之際

    編完“民國書刊上的西南聯大記憶”文叢,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這是十五六年來我搜集西南聯大文獻資料的階段性成果💂‍♀️。

  • 112019.09

    趙捷民:回憶西南聯大

    1938年至1940年,我曾在西南聯大歷史系讀書。1940年我從聯大畢業後,又在昆明教書,一直與西南聯大師生有著聯系和接觸,西南聯大的往事深深地印在我....

  • 252019.06

    總目錄|民國書刊上的西南聯大記憶

    《民國書刊上的西南聯大記憶》🧑🏻,九卷本,龍美光編🫐,雲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版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